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脊柱创伤、畸形、肿瘤、退变性等疾病手术一般创伤较大,出血量较多[1]。大量出血可造成围手术期病死率、手术并发症率、再次手术及感染率上升。临床上常使用不同方法来减少围手术期失血[2-4],如改进手术方式、术中控制性降压、稀释血液、自体血回输、应用止血药等,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需要输血。输血不仅增加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和输血不良反应,而且大量输血可引发免疫抑制、术后感染和肿瘤转移等并发症,还增加医疗费用和浪费血液资源。因此,  相似文献   

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需要广泛松解软组织、截除关节面以及暴露髓腔,故初次的单侧TKA术后出血量较多,大约在300~2200 ml[1],约有44%的患者需要输血治疗以纠正术后贫血[2,3]。如果贫血状态得不到纠正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如增加感染风险、延缓术后康复、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以及延长住院时间[4]。所以在TKA围手术期,做好血液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将其研  相似文献   

3.
2022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指南》, 强调了防治患者术前贫血、降低手术出血的危险因素、减少手术相关的出血和失血等。由于创伤骨科患者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等5家组织及《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着眼于创伤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液管理, 在上述指南基础上邀请全国多位创伤骨科知名专家进行讨论研究, 最终形成"中国创伤骨科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临床指南(2023)"。该指南根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进行分级推荐, 主要从术前血液管理、术中血液管理及术后血液管理三部分给出具体的推荐或建议, 为创伤骨科医生规范、合理地进行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0例以S1及S2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骨盆骨折患者资料,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机器人组(采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20例, 男13例, 女7例;年龄为(38.2±8.8)岁。徒手组(采用普通C型臂X线机透视下徒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20例, 男11例, 女9例;年龄为(37.3±9.2)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螺钉置入所用透视时间、导针调整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螺钉置入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Majeed评分、功能评价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螺钉置入透视时间[(8.2±2.9)s]、导针调整次数[(0.4±0.2)次]、手术时间[(67.4±5.5)min]、术中出血量[(36.5±8.0)mL]显著少于徒手组[(40.4±4.5)s、(8.6...  相似文献   

5.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及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 骨科创伤的治疗不仅需要完成局部组织的修复重建, 更需要实现机体的快速康复[1]。针对下肢骨科手术, 早期进行合理的负重锻炼是术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3]。合理负重不仅有助于局部骨质及软组织愈合[4,5,6], 还可以促进患者整体机能恢复[7,8],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9,10]。然而, 在临床实际操作中, 如何让下肢术后患者合理负重一直是困扰医生及患者的难题, 业内对于下肢术后负重基本理念及注意要点尚未达成共识。针对此临床问题, 由全国创伤骨科专家代表讨论总结了临床中术后负重现有的普遍问题, 形成了下肢骨折术后合理负重的基本原则及专家建议, 同时列举了针对下肢各部位的负重参考方案, 以期指导骨科下肢术后负重临床实践, 规范临床研究及相关技术发展, 为骨折下肢创伤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使用双平面双支撑螺钉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创伤骨科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采用双平面双支撑螺钉(F螺钉)固定治疗的28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机器人辅助置钉分为两组(n=14):观察组男6例, 女8例;年龄为(44.1±8.7)岁;采用天玑Ⅱ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钉。对照组男7例, 女7例;年龄为(48.8±8.0)岁;采用传统方法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置钉。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6个月患髋功能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6.5±3.7)min]和住院时间[(9.4±1.2)d]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77.1±3.9)min、(11.3±1.2)d],术中透视次数[(12.8±1.6)次]、术中出血量[3.5(2.8, 4.0) mL]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18.7±2.5)次、26.0(24.0,27.3) mL], 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0例以S1及S2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机器人组(采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为(38.2±8.8)岁。徒手组(采用普通C型臂X线机透视下徒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为(37.3±9.2)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螺钉置入所用透视时间、导针调整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螺钉置入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Majeed评分、功能评价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螺钉置入透视时间[(8.2±2.9)s]、导针调整次数[(0.4±0.2)次]、手术时间[(67.4±5.5)min]、术中出血量[(36.5±8.0)mL]显著少于徒手组[(40.4±4.5)s、(8.6±0.7)次、(78.4±7.2)min、(41.6±7.8)mL],疼痛视觉模拟评分[3.0(4.0,5.0)分]显著低于徒手组[4.0(5.0,6.0)分],螺钉置入位置优良率(100%,40/40)显著高于徒手组(85.0%,34/40),并发症发生率(5.0%,1/20)显著低于徒手组(35.0%,7/20),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Majeed评分、功能评价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徒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比较,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骨盆折效果确切,可以减少辐射暴露、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螺钉置入准确率,增加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正术中出血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问题,尤其在脊柱融合术中,失血过多可能需要输血,在成年人脊柱融合手术中输血率达50%~81%不等~([1])。当我们提到脊柱围手术期的失血量时,通常是指显性失血即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然而从临床观察发现存在与围手术期间显性失血量不符合的贫血症状,这可能与隐性失血量有关。1966年Nelson等[2]提出隐性失血是外科手术术后的并发症。1973年Pattison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64-1967
[目的]评价术中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出血量、降低围手术期输血率的临床效果,证实静脉途径应用氨甲环酸不增加血栓的风险性。[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由同一组外科医生完成的连续120例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术中静脉滴注15 mg/kg的氨甲环酸,另一组60例患者为未使用氨甲环酸组。通过测定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gb)的变化估算出术后失血量,并记录所有患者的输血情况。[结果]使用氨甲环酸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输血率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正围术期患者的贫血现象十分普遍。即使术前无贫血的患者,也可能因术中失血量多导致术后出现贫血。贫血不仅能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增加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并延长住院时间,而且能与患者术前已存在的基础疾病联合影响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纠正贫血的最常用方式是同种异体输血,术前贫血的患者术中输血率高[1],但同种异体输血的弊端日益显现:血源紧张、细菌污染、感染性疾病传播、溶血反应、输血反应及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输血相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针对氨甲环酸(TXA)能否安全有效地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失血量和输血率尚未达成共识。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TXA在THA围手术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2003年至2013年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发表的有关TXA在THA中应用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TXA组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总失血量、异体输血率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9篇,共460例(460髋)。与对照组比较,TXA可减少THA患者的术中失血量[WMD=-87.04,95%C(I-148.54,-25.55),P=0.006],术后失血量[WMD=-123.35,95%C(I-215.04,-31.66),P=0.008],总失血量[WMD=-247.74,95%C(I-350.60,-144.89),P〈0.00001],降低输血率[OR=0.34,95%C(I0.21,0.55),P〈0.0001],而VT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TXA可明显减少THA围手术期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同时不增加发生VTE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4):2286-2289
[目的]比较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合并骨盆骨折的髋臼骨折患者80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Stoppa入路组和髂腹股沟入路组各4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3 d骨折复位质量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显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oppa入路组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髂腹股沟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 d Matta影像学评分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toppa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髂腹股沟入路组为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P<0.05),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骨盆骨折的复杂髋臼骨折,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均效果显著,但前者手术暴露简单,对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符合现代骨科手术微创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闭合性骨盆骨折类型与患者伤后早期输血量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7-12诊治的497例闭合性骨盆骨折,AO-A型骨折395例,AO-B型骨折63例,AO-C型骨折39例,分析骨盆骨折类型与伤后6 h内输血量的关联性。结果 497例闭合性骨盆骨折患者中104例需要输血,伤后6 h内输血量为100~10 000 mL,平均1 213.9 mL。104例中53例输血量为100~600 mL,9例输血量600~900 mL,14例输血量900~1 500 mL,28例输血量1 500 mL。最终9例因失血性休克死亡,A型骨盆骨折患者1例,B型骨盆骨折患者4例,C型骨盆骨折患者4例。A型骨盆骨折患者中49例需要输血,输血量平均437.8 mL;B型骨盆骨折患者中32例需要输血,输血量平均1 603.1 mL;C型骨盆骨折患者中23例需要输血,输血量平均2 191.3 mL。C型骨盆骨折患者输血比例高于A型与B型骨盆骨折患者,同时输血量也大于A型与B型骨盆骨折患者;B型骨盆骨折患者输血比例高于A型骨盆骨折患者,同时输血量也大于A型骨盆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骨盆骨折程度的加重,需要输血的患者比例升高,同时输血量也相应增多,临床医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输血救治措施,预防休克发生。  相似文献   

14.
骨盆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其中10%为不稳定骨折,死亡率高达8%~37%,骨折类型多种多样,常伴随大量失血以及其他脏器损伤,手术治疗难度大、风险高,一直是创伤骨科领域的难点。骨盆骨折微创手术以其创伤小、出血少、皮肤条件要求低、利于急诊状态下施行等优点越来越受学者们推崇,其成功实施取决于能否实现术中闭合复位和良好的术中影像监测,这需要制定详细的术前计划。  相似文献   

15.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隐性失血情况.[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间1 232例因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输血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Sehat方法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1 050ml,约占总失血量的60%.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隐性出血量要明显低于其他患者.[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明显高于我们观察到的,而在手术当中保留和修复关节囊可以明显减少隐性出血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开始前静脉输注氨甲环酸能否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方法纳入自2016-12—2017-07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7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分为2组,氨甲环酸组(37例)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静脉输注氨甲环酸1 g(200 ml),生理盐水组(40例)静脉输注200 ml生理盐水。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引流量、术后输血率、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天及第3天Hb、Hct,术后第3天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氨甲环酸组术后第3天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更少,术后输血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引流量、术后Hb、术后Hct、术后第3天显性失血量、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后手术开始前静脉输注1 g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降低术后患者输血率,进而减少贫血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同时不增加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贫血患者膝单髁置换术使用氨甲环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8年7月~2019年5月行单侧UKA患者术前贫血的临床资料。共有7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将患者分为TXA组34例,非TXA组39例。比较两组临床与辅助检查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XA术后引流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异体输血量显著少于非TXA组(P0.05)。围手术期两组患者均无症状性血栓或肺栓塞。两组患者Hb和HCT术后1~3 d呈下降趋势,术后3 d均降至最低值,术后4~5 d恢复性上升(P0.05)。术后各时间点TXA组的Hb和HCT均高于非TXA组,术后1 d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5 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显示,TXA组4例肌间血栓,非TXA组5例肌间血栓。[结论]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贫血患者UKA的失血量,降低输血率,而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股骨干骨折髓内固定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进行评估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于本院创伤骨科收治的8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男37例,女44例)病例资料,收集患者入院时、术前1 d和术后1 d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术中出血量、自异体输血量等资料。根据Gross方程和Nadler方程计算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计算围手术期隐性或显性失血量占比和术前/术后隐性失血量占比;比较分析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受伤与手术的时间间隔、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对失血量的影响。[结果]股骨干骨折髓内固定显性失血量(216.9±118.3)ml显著低于隐性失血量(451.4±225.9)ml(P0.05);术前隐性失血量(134.3±73.7)ml显著低于术后隐性失血量(317.1±215.7)m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组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570.2±216.9)ml和(781.9±218.9)ml,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显性失血量(361.1±189.4)ml和总失血量(581.9±248.1)ml(P0.05);高血压组患者显性失血量(275.9±203.8)ml、隐性失血量(519.19±239.2)ml和总失血量(795.0±231.4)ml均分别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患者显性失血量(174.3±220.6)ml、隐性失血量(402.59±204.6)ml和总失血量(576.7±232.6)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干骨折髓内固定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现象不容忽视;对于高能量损伤患者应密切关注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基础疾病可能会增加其围手术期失血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TKA术后患肢不同体位对术后隐性出血量和活动度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n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OVID、CBM、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TKA术后患肢体位对术后隐性出血量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6年5月,同时查阅所获取的参考文献索引。两名研究者对检索收集到的文献按照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独立筛选。采用隐性出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活动度、发生深静脉血栓率作为评价指标。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RCT,1 7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隐性出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肢屈曲位作为有效且安全的方法对TKA术后减少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降低量、输血率和增加关节活动度有显著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等指标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利用互联网检索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2011年第4期)、Ovid(1948年~2011年12月)、PubMed(1966年~2011年12月)、EM-BASE(1966年~2011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年~2011年12月),检出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相关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在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研究15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病人平均总失血量513.03 ml[95%置信区间(-678.26,-347.81),P<0.01]、平均术中出血量94.03 ml[95%置信区间(-297.97,91.92),P=0.32]、平均术后出血量297.22 ml[95%置信区间(-772.50,178.05),P=0.22];氨甲环酸可以显著降低输血率[危险度差值0.29,95%置信区间(-0.40,-0.17),P<0.01]、平均输血量0.99个单位[95%置信区间(-1.48,-0.49),P<0.01];两组间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和输血量,且并未增加术后DVT及P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