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不同硬度及矫治位移量隐形矫治器在牙周炎患者切牙压低时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建立轻、中度牙周炎患者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415.6 MPa、528.0 MPa、816.31 MPa硬度及0.15 mm、0.2 mm隐形矫治器在切牙压低时牙齿位移趋势及牙周膜应力分布情况。结果:8组工况切牙均表现为伴唇侧倾斜的压低,隐形矫治器硬度增加,垂直向位移趋势增加,唇侧倾斜趋势减小而随着矫治位移量增加,唇侧倾斜趋势增大。牙周膜最大应力分布于牙颈部和根尖区,最小应力分布于根中部。随着硬度增加,牙周膜整体应力值增大,牙颈部应力分布更均匀而随着矫治位移量增加牙颈部应力更集中。结论:隐形矫治器硬度增大,有利于提高矫治器效能和三维向控制,矫治位移量增加不利于三维向控制。临床上建议使用中等硬度矫治器,配合较小的步距可以实现牙齿压低,维护牙周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上海某高校90例汉族年轻成人正常牙形态进行三维测量,为开发适合中国人牙颌面特征的直丝弓矫治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从上海某高校9000名大一新生中筛选出90名18~24岁正常汉族年轻成人,收集全口硅橡胶牙列印模,进行三维扫描,获得数字化牙列模型,用Smartee Ortho(A)三维测量软件测量,获得牙冠轴倾度、转矩角、唇(颊)侧冠凸距指标。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测量结果均值。结果: 测量获得年轻成人正常牙冠轴倾度、转矩角、唇(颊)侧冠凸距均值。关于牙冠轴倾度,除上颌第二磨牙外,其余牙的牙冠均向近中倾斜,上、下前牙轴倾度普遍小于欧美人。关于牙冠转矩,上、下前牙转矩均大于欧美人,尤其是上、下尖牙更为唇倾;上、下后牙转矩小于欧美人,更舌向倾斜。关于牙冠凸距,上中、侧切牙间冠凸距差值小于欧美人,下颌尖牙与侧切牙、下颌第一与第二前磨牙间牙冠凸距大于欧美人。结论: 中国人正常牙冠轴倾度、转矩角、唇(颊)侧冠凸距指标与欧美人存在差异,有必要开发符合中国人牙颌面特征的直丝弓矫治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隐形矫治器上颌磨牙远移的生物力学研究模型,分析矫治体系的初始位移及应力分布特点,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 建立隐形矫治上颌磨牙远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NSYS软件中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通过数值仿真分析求得受力瞬间牙齿在牙周膜及周围牙槽骨等约束下的移动方式、牙套形变、牙周膜应力分布,并探索适宜的Ⅱ类牵引增强前牙支抗的必要性及适宜力值。结果 第二磨牙远移的同时伴有其牙冠远中倾斜、伸长及舌侧倾斜;其余牙表现为唇/颊倾、压低且位移量与距支抗牙距离成反比。牙周膜等效应力越靠近颈缘越大,距离第二磨牙越远越小,均小于牙周组织可承受最大应力。矫治器在第二磨牙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位移峰值小于材料的弹性极限和拉伸极限强度。100 g Ⅱ类牵引可以有效抵抗前牙唇倾,300 g牵引力作用于牙列后超过牙周膜最大承受力值。结论 使用无托槽矫治技术远移磨牙不能实现单纯的整体移动且支抗牙有一定的支抗丧失,需要进行必要的支抗控制。100 g Ⅱ类牵引即可有效抵抗推磨牙带来的前牙支抗丧失,300 g牵引力作用下牙周膜受力过大,尽量避免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探讨J钩高位牵引辅助压低并内收上颌前牙的生物力学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在ANSYS 14.0软件中建立包括上颌牙列、牙周膜、直丝弓矫治器及上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J钩施加1.5 N力量压低内收上前牙,A组加载于侧切牙近中,B组加载于侧切牙远中.牵引方向与矢状面保持30°不变、与(牙合)平面的角度在20°~ 60°之间,每间隔5°设置1种工况,两组共18种工况.分析上前牙位移及牙周膜应力情况.结果 随着牵引角度增大,上前牙位移趋势逐渐由舌向移动为主伴压低的顺时针旋转移动,变为整体压低、内收移动,最后变为压低伴唇向倾斜的逆时针旋转移动.在侧切牙近中以35°加载或在侧切牙远中以45°加载时,上前牙出现相对均匀一致的整体压低、内收移动,整体无旋转的趋势.结论 对于唇倾度正常的上颌前牙,J钩高位牵引加载于侧切牙近中更有利于前牙的整体压低和内收,临床上应根据个体情况和治疗目标调整牵引角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隐形矫治器远移下颌第一磨牙的有限元模型,探究是否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及不同第一磨牙起始位置进行远移时的牙列移动特点。方法 使用锥形束CT (CBCT)数据构建下颌骨、牙齿、牙周膜及隐形矫治器模型,依据是否辅助微种植体弹性牵引分为无支抗组及微种植体组(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根间),在两组中以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分为工况1: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0 mm;工况2: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1 mm,工况3: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2 mm;工况4: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3 mm。分析各工况牙列总体位移及各方向位移的数据特点。结果 无支抗组:除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外,其余牙均表现为反向移动。微种植体组:除工况1中第二磨牙表现为少量近中移动,其余工况全牙列均表现为远中移动、前牙舌向移动,其中工况4第一磨牙远中位移值最大。随着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向远中改变,第一磨牙向远中、前磨牙向近中及前牙向唇侧移动量增加,而第二磨牙向近中移动量减小。结论 微种植体能够有效保护前牙支抗,增加磨牙远移的表达率,避免第二磨牙出现往返移动,且第一磨牙移动起始位置与其远移量及其余牙齿移动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钥匙曲整体内收上前牙的过程中不同的加力方式对上颌前牙生物力学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 CBCT采集患者上颌骨以及上牙列数据信息,利用 Mimics 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建立双钥匙曲整体内收上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NSYS 软件中分别分析①末端回弯、②结扎丝加力以及③结扎丝加力联合双钥匙曲顶部连扎3种工况下上颌前牙的初始位移。结果:从工况1到工况3,矢状方向上:中切牙冠根位移差值由4.19E -03 mm 变为-8.85E -03 mm,表现为舌侧倾斜移动到整体移动后转变为唇侧倾斜移动。而侧切牙冠根位移差由7.99E -03 mm 减小到5.84E -04 mm,尖牙由9.47E -03 mm 变为8.54E -03 mm,显示侧切牙和尖牙由倾斜移动向整体移动转变;垂直方向上:切牙由伸长移动趋势变为压低,而尖牙的压低量也逐渐变大。结论:不同的加力方式上颌前牙的移动趋势不同,结扎丝加力和顶部连扎使前牙趋向于整体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整体内收上颌前牙过程中上颌前牙所受的应力情况及初始移动规律.方法:采用CBCT扫描已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患者,建立上牙列、牙周膜及牙槽骨的初始复合体模型.激光扫描患者牙冠外形并与初始模型三维重叠建立终模型.应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分析安装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时上颌前牙的应力分布及初始位移趋势.结果:建立了具有高仿真度的上颌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上颌双侧中切牙及侧切牙初始位移趋势一致,表现为远中舌向倾斜移动,且均有伸长趋势,其牙周膜应力分布与其位移趋势相一致;上颌双侧尖牙表现为远中倾斜移动趋势.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整体内收上颌前牙时,上颌前牙均表现为倾斜移动,且有伸长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三维有限元模型中,比较不同包裹面积及不同步距设计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伴有不同程度牙槽骨吸收的右上中切牙压低效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含3种包裹面积(100%、75%、50%)、3种步距设计(0.1 mm, 0.15 mm, 0.2 mm)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3种牙槽骨水平吸收状态下(牙槽骨正常水平、水平吸收1/3、水平吸收1/2),压低右上中切牙时,其位移及牙周膜应力的变化。结果:除牙槽骨水平吸收1/2、包裹面积50%、步距0.1 mm组外,各组右上中切牙主要表现为:在垂直向上近中切角伸长,其余部分压低,近中切角伸长量小于根尖压低量;在唇舌向上牙冠及牙根舌向移动,近中切角及切缘位移量大于根尖。另外,随着矫治器步距的增大,右上中切牙位移量也随之增大。各组右上中切牙牙周膜总体应力分布较均匀,腭侧面应力值大于唇侧面,应力值随矫治器步距增加而增加。矫治器步距设置为0.1 mm时,除包裹面积为50%的矫治器组产生的矫治力小于150 g/cm2,其余组矫治力均介于150~260 g/cm2之间;矫治器步距设置为0.15 mm和0....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上颌前牙分步内收和整体内收对切牙移动方式和后牙支抗的影响, 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例2022年6月因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的患者(24岁, 男性, 个别正常), 使用其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构建无托槽隐形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 设计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 建立5组工况:分步内收-尖牙平移组、分步内收-切牙平移组、分步内收-切牙过矫治组、整体内收-切牙平移组和整体内收-切牙过矫治组。分析各组前牙和支抗后牙的初始位移。结果分步内收-尖牙平移组尖牙发生远中倾斜移动, 中切牙和侧切牙分别唇向倾斜0.18°和0.13°。分步内收-切牙平移组和分步内收-切牙过矫治组尖牙均表现为近中倾斜移动;其中, 切牙平移组中切牙和侧切牙出现不可控舌倾, 分别倾斜0.29°和0.32°;切牙过矫治组中切牙和侧切牙的舌倾角减少至0.21°和0.18°。整体内收-切牙平移组和整体内收-切牙过矫治组尖牙均表现为远中倾斜移动;其中, 切牙平移组中切牙和侧切牙仍出现不可控舌倾, 分别倾斜0.19°和0.27°;切牙过矫治组中切牙发生可控的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48例,基于治疗前的锥体束CT(CBCT),测量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和高度,测量牙齿长度、前牙倾斜度、下颌平面角。结果 上颌中切牙舌侧牙槽骨厚度为(3.34±1.33)mm,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为(1.24±0.51)mm,上颌中切牙舌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距离(1.30±0.89)mm,上颌侧切牙唇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距离(1.68±0.88)mm。上中切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高度与切牙唇倾度负相关,上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与牙齿长度和下颌平面角负相关。结论 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上切牙唇侧牙槽骨较薄,附着高度较低,舌侧牙槽骨较厚、附着高度较高。上切牙牙槽骨形态与切牙唇倾度、牙齿长度、下颌平面角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上前牙内收过程中转矩控制与移动方式、内收与牙槽骨改建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11例拔牙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7例拔牙患者关闭间隙前、后的锥形束CT(CBCT),测量上前牙唇倾度,切缘、根尖水平和垂直向位移及牙槽骨厚度变化,采用SAS 8.02软件包分别对各测量项目进行t检验和x2检验.结果:上前牙控根内收者,唇倾度改变量小,切缘舌侧位移量小,根尖舌侧位移量大,内收后根尖牙槽骨总厚度减少,牙长度减少(P<0.05);牙槽骨改建量少于牙移动量,成人与青少年无显著差异.结论:上前牙内收过程中,更多的转矩控制会引起较多的整体移动和部分控根的倾斜移动,以及较高的牙根吸收率.舌侧牙槽骨适应性改建量较小,过度舌侧移动会超过其改建能力,引起牙槽骨、牙体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内收下前牙过程中牙列的位移趋势和牙周膜应力分布。方法:利用志愿者的锥形束CT数据及舌侧活动翼托槽实体数据,建立排齐后的下颌牙列及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上施力内收下前牙,初步分析下牙列的初始位移特点以及牙周膜应力分布。结果:加力后,下颌中切牙倾斜移动伴有压低;侧切牙...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改良"摆"式矫治器对(牙合)和面部骨骼结构的影响.方法:安氏Ⅱ类错(牙合)12例,采用改良"摆"式矫治器治疗.摆式矫治器推磨牙向远中的疗程为2~4个月.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和模型测量分析.结果:①每侧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2.75 mm,主要为倾斜移动.②切牙牙冠平均向近中移动2.06 mm,主要为近中倾斜移动,前牙覆盖增加1.30 mm.前牙唇倾增加1.9°.③摆式矫治器改良后对面部骨骼结构无直接影响.结论:摆式矫治器能有效地远中移动上颌磨牙,快速矫正磨牙关系,但也可导致磨牙远中倾斜及切牙唇向倾斜移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压低上颌第一磨牙时结合不同微种植钉辅助支抗下上颌各牙齿的生物力学效应以及矫治器与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选取符合纳排患者的上颌CBCT数据,采用三维有限元的分析方法,建立单纯矫治器、双侧植入微种植钉、颊侧植入微种植钉、腭侧植入微种植钉4种不同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各牙齿的位移变化及矫治器与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当单纯使用矫治器时,第一磨牙垂直向、矢状向、横向移动量分别为5.59E-03 mm、-3.97E-04 mm、-2.12E-03 mm,表现为远中颊向压低的移动趋势,结合微种植钉后可以增加第一磨牙的压低移动趋势,但不同的设计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结果。结论:增加微种植钉支抗能够实现对后牙段的辅助压低和牙齿控制。其中,在颊腭双侧植入微种植辅助钉效果最佳。3种微种植钉植入方式均不能显著抑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造成的中牙段及前牙段移动趋势,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额外增设附件去辅助牙齿控制。  相似文献   

15.
樊永杰  寇雅婷 《口腔医学》2023,43(2):104-109
目的 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病例整体内收前牙,后牙不同轴倾度时,各个牙齿的瞬时受力情况。方法 设置4组后牙不同轴倾度的上颌牙列,T1组后牙为正常牙合轴倾度,T2组后牙在T1组基础上后倾5°,T3组后牙在T1组基础上前倾5°,T4组后牙在T1组基础上前倾10°。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整体内收前牙0.25 mm,在矫治器六轴力传感器测试平台上测量4组牙列中各个牙齿在三维方向的瞬时力。每组牙列设计12副隐形矫治器。结果 与T1组相比,T2组切牙伸长力减小,尖牙远中向力增加,后牙近中向力减小,磨牙颊向和伸长力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组相比,T3和T4组切牙舌向力和伸长力增大,尖牙远中向力增大,后牙近中向力也增大,磨牙颊向和伸长力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牙后倾时利于前牙转矩的表达,有助于保护后牙支抗,但增加了磨牙的颊向力和伸长力。后牙前倾时,前牙更容易出现转矩丢失,覆牙合加深的现象。后牙越前倾,覆牙合越容易加深,后牙支抗容易丢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配合不同植入位置微种植钉远移磨牙时的初始上颌前牙位移及尖牙区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于2021-02-16在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需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行远移磨牙非减数正畸治疗的1例女性患者作为建模对象。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微种植钉位于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之间,分别距离牙槽嵴顶4、6、8、10 mm的8种工况,并在微种植钉与尖牙唇面的舌侧扣之间加载1.47 N正畸力。分析加力1 s后8种工况的上颌前牙位移及尖牙牙周膜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8种工况中,上颌中切牙均呈现牙冠唇向、牙根腭向的位移趋势;上颌中切牙牙冠唇向位移量随微种植钉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微种植钉位于相对近中(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时产生的位移量更小。8种工况中,上颌尖牙均呈现牙冠唇向、牙根腭向的位移趋势,且牙冠呈现唇倾趋势;上颌尖牙牙周膜最小主应力绝对值随微种植钉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微种植钉位于相对近中时产生的最小主应力更大。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配合微种植钉远移上颌磨牙时,配合本实验8种工况中相对近中的更高位微种植钉利于切牙转矩控制,配合相对...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模拟不同方向牵引力内收上前牙,分析前牙位移趋势及应力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研究于2012年在福建医科大学进行。建立唇侧直丝弓矫治器、6个上前牙及其牙周膜和前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在0.48 mm×0.64 mm英寸主弓丝上,以种植钉为支抗、1.47 N矫治力整体内收上前牙,设定前牙区牵引钩为0-6 mm、后牙区种植钉高度分别为8和14 mm。加载后求解,计算出各前牙的位移及牙周膜第一主应力。结果滑动法整体内收上前牙时,牵引钩长度主要影响前牙的矢状向位移方式:牵引钩长度增加至6 mm的过程中,侧切牙在唇舌向上由舌向倾斜运动变为舌向整体平移和舌向控根运动外,中切牙和尖牙的三维位移只有数量的增大,趋势基本保持不变。支抗种植钉高度主要影响前牙垂直向位移:种植钉位置越高,侧切牙的压低位移增大,尖牙的伸长位移减小,即前牙整体压低的趋势更明显。结论种植支抗整体内收前牙时,单纯调整牵引钩长度和支抗种植钉高度难以实现前牙段的整体内收,有必要对前牙段增加适当的垂直向压低力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疗效.方法: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15例,平均年龄为25.3岁.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通过重叠磨牙远移前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评价其远中移动磨牙的疗效.结果:双侧第一磨牙均平均向远中移动2.58 mm,左右侧第二磨牙分别平均向远中移动2.57 mm和2.68 mm,双侧中切牙均平均向近中移动0.34 mm.双侧中切牙在水平向上无明显移动,左右侧第一磨牙均平均颊向移动0.96 mm和0.97mm,左右侧第二磨牙平均颊向移动1.01 mm和1.11 mm.双侧中切牙无明显伸长或压低,双侧第一磨牙均平均压低0.26 mm,左右侧第二磨牙分别平均压低0.37 mm和0.36 mm.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均无明显颊腭向旋转.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有效地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但会引起轻微的磨牙压低和前牙支抗丧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功能矫治后上颌切牙位移及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选择使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HGAC)和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成功的30例骨性Ⅱ类下颌骨后缩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矫治器的不同将其分为HGAC组和Twin-block组,每组15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CBCT),观察上颌中切牙在牙槽骨内的相对位置变化及牙槽骨改建情况。采用SPSS 20.0 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中切牙及牙槽骨角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水平方向上,HGAC组和Twin-block组中切牙切缘均发生舌侧移动,而HGAC组根尖发生舌侧移动,Twin-block组根尖发生唇向移动;在垂直方向上,所有患者中切牙切缘均发生向下移动,根尖发生向上移动,但HGAC组切缘垂直方向向下移动较少,根尖垂直方向向上移动较多。HGAC组多数位点牙槽骨厚度增加,而Twin-block组唇侧牙槽骨厚度均减少,腭侧牙槽骨厚度增加。2组牙槽骨总厚度均增加,但Twin-block组牙槽骨总厚度增加更多,HGAC组牙槽骨角度减小更多。结论:2种功能矫治器均可使上切牙区牙槽骨发生积极的生长改建。HGAC在对上切牙实现控制性倾斜内收的同时,可使切牙有一定程度的压入,同时使上切牙区牙槽骨生长角度发生一定变化,而这种变化有利于改善Ⅱ类骨面型。Twin-block可使上切牙倾斜内收,提示在Twin-block功能矫治后行固定正畸内收前牙时,需更加注意前牙转矩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头帽肌激动器和普通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上下牙列变化,从而进一步探讨功能矫治器治疗Ⅱ类错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Van Bee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22例(简称VB治疗组),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患者23例(简称TB治疗组)。分别选取性别和骨型对应Van Beek治疗前后患者的未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各88例,Twinblock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各92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拍头颅侧位片。结果VB组治疗后,上切牙压低,上切牙突度减少,上切牙唇倾度无改变,上第一磨牙推向后,下前牙唇倾度无变化,下第一磨牙伸长。TB治疗组,上切牙伸长,突度减少,上前牙明显舌倾,上第一磨牙推向后,下前牙唇倾,下第一磨牙伸长。结论Van Beek矫治器能压低上前牙,对上切牙转矩有效控制,能控制下前牙唇倾度。普通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使上前牙舌倾,下前牙唇倾。两类矫治器均能使上牙弓远中移动,但Van Beek矫治器作用更大,且均能使下第一磨牙伸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