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开胸肺叶切除术三种术式治疗早期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早期肺癌患者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开胸肺叶切除术三种术式中出血量、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等一般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胸腔镜肺楔形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显著小于胸腔镜肺叶切除组和开胸肺叶切除组(P<0.05)。胸腔镜肺楔形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胸肺叶切除组(P<0.05)。结论: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近期疗效更好,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小、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联合3D打印技术在肺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接受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肺癌患者90例,采用随机双色球法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前接受薄层CT增强扫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3D-CTBA联合3D打印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中转率、肺叶转换率、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前和术后第15天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肺一氧化碳弥散因子(TLCO)、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中转率、肺叶转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第15天,两组患者FVC、TLCO、MVV水平低于术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个月内,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肺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前应用3D-CTBA联合3D打印技术可对病灶位置进行定位,有效提升临床手术精准度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差异。方法共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37例接受全胸腔镜手术(试验组),33例为开胸手术(对照组),对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和站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切口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拔管时间短、住院时间短。试验组清扫淋巴结数为(17.6±7.8)枚,对照组为(19.4±5.7)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胸腔总引流量低于对照组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死亡。结论全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清扫可以达到等同传统开胸手术的效果,同时胸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肺部疾病患者60例,随机分组后,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30例作为观察组给予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结果 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总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以及Log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EV1、FEV1/FVC以及P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手术切缘复发率分别为20.0%和3.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8±2.3)个月和(24.6±3.5)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需行手术治疗的肺部疾病患者采用全胸腔镜下治疗可将病灶有效清除,患者所承受手术创伤也较轻,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微细胸腔引流管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原则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术后留置1根8Fr胸腔引流管,对照组术后留置1根26Fr胸腔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扩张度、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肺扩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第2天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肺部感染或切口感染,切口愈合良好;观察组1例术后第1天发生心房颤动,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后留置微细胸腔引流管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加速术后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辅助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疗效。方法:104例肺部小结节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全胸腔镜辅助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时间(168.7±39.4)min、手术中出血量(59.9±39.7)ml和住院时间(6.9±1.5)d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为(173.4±48.9)min,(69.7±71.4)ml,(10.6±3.4)d](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铁蛋白(127.8±112.5)μg/L、NSE(7.2±6.5)ng/ml、CEA(2.3±2.3)ng/ml、CAl25(14.2±4.3)U/ml、CYFRA2l-l(1.2±0.7)ng/m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8%)明显少于对照组(17.3%)(P<0.05)。结论:采用全胸腔镜辅助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胸腔镜下肺段及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腔镜下肺段或肺叶切除的早期NSCLC患者132例,其中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患者65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67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后总引流量、抗生素运用时间等)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和中转开胸。两组术中出血量、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延长[(148±23) min比(134±22) min],术后总引流量减少[(331±215) m L比(799±317) m L],抗生素运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胸腔引流时间缩短[(3. 0±1. 7) d比(4. 0±2. 1) d,(3. 6±2. 0) d比(5. 2±2. 4) d,(1. 2±0. 4) d比(2. 0±0. 9) d,(3. 0±2. 0) d比(4. 3±2. 2) d](P <0. 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7. 6%(5/65)比20. 8%(14/67)](P <0. 05)。结论对于早期NSCLC患者,胸腔镜下肺段及肺叶切除术均安全、可靠,且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相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能保留更多的健康肺组织,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VATS)在早期肺癌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5年1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并采用胸腔镜行肺癌根治术的早期非小细胞患者88例,其中接受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治疗者32(试验组),采用常规胸腔镜(3孔)治疗者56例(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下床时间、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有无差别。同时观察2组患者术后96 h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有无差异。结果试验组32例患者术中中转常规胸腔镜手术2例,病变均位于右肺上叶,其余顺利完成手术;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下床时间、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分别为(189±47)min和(137±33)min,术中出血量(188±75)mL和(181±80)mL,术后下床时间(2.1±03)d和(2.9±0.4)d、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3.5±1.3)d和(5.1±1.4)d;淋巴结清扫数(12±4)枚和12±4)枚;试验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引流管拔出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显著低于对照组14%(P<0.05)。结论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可靠,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根据影像资料划分病灶所在的肺段位置,来选择位于P区的ⅠA1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胸腔镜微创手术方法,比较根据新的肺段分区方法采取手术方式的情况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的患者55例,以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楔形切除术组(A组,n=34)和肺段切除术组(B组,n=21)。结果: 位于P区的ⅠA1期非小细胞肺癌,A组的手术时间为(18.50±5.55)min,B组为(61.23±9.83)min;术后住院时间两组分别为(3.14±0.95)d和(4.95±1.39)d;术中出血量两组分别为(12.67±6.54)mL和(103.71±16.99)mL;住院经济花费两组分别为(3.59±0.50)万元和(6.19±1.02)万元;术后肺漏气两组分别为2例(5.88%)和6例(28.57%),上述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肺漏气与不同的手术方式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P<0.05)。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B组相比,A组能缩短手术时间(OR=2.58,95%CI:1.71~3.90,P < 0.001)、术后住院时间(OR=2.91,95%CI:1.01~8.84,P=0.04)和减少肺漏气(OR=7.12,95%CI:1.13~37.21,P=0.04)。结论: ⅠA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灶位于P区采取的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比采取肺段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局限性切除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叶局限性切除术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75例,按手术方法分为肺段切除组及肺楔形切除组,比较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生存、复发及死亡情况等。结果7例因不适局限性切除改其他术式,共68例完成局限性切除术。肺楔形切除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肺段切除术(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留置引流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组与肺楔形切除组并发症、复发及死亡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胸腔镜局限切除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王小卫 《吉林医学》2023,(7):1807-1810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与解剖性肺叶切除术应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解剖性肺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肺功能水平、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及近期生存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2个月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分钟最大通气量(MV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2年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解剖性肺叶切除术,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应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在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前停用阿司匹林的最佳时间。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间,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并在我科行TURP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81例;根据术前停用阿司匹林的时间分为停药7d组(60例)、停药10d组(61例),另选60例同期未服用阿司匹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三组前列腺体积、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例数、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尿管拔除时间、围手术期心脑血管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停药7d组、停药10d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尿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严重心脑血管事件,无死亡病例。结论 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的前提下,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TURP术前停用阿司匹林7d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高密度标测导管(HD-Grid)和环肺电极标测导管应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对手术相关参数、围术期并发症及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连续入选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因阵发性房颤于邢台市人民医院就诊并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者分为HD-Grid组和环肺电极消融组(环肺组)。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根据分组对入选者采用不同的标测导管行房颤射频消融术, 记录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肺静脉隔离时间、肺静脉传导恢复及恢复位点数、围术期并发症。分别于术后1、3、6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 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 评估有无房颤复发。结果共入选患者60例, 年龄63.0(57.0, 70.3)岁, 男性33例(55%), 其中HD-Grid组30例、环肺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男性占比、各合并症占比、CHADS2-VASC评分、房颤病史时长、B型利钠肽水平以及左心房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D-Grid组的手术时间为(136.6±7.7)min, 比环肺组的(127.5±7.7)min长(P<0.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服用阿司匹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在进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前停用阿司匹林的时机选择。方法 109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根据术前停用阿司匹林的时间分为停药3天组(36例),停药7天组(37例),停药10天组(36例),另选36例同期未服用阿司匹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这些患者不同停药时间血浆血栓素B2(TXB2)、血小板聚集率(PAG)、血浆P-选择素以及围手术期出血量。结果停药3天组的血浆血栓素B2(TXB2)、血小板聚集率(PAG)、P-选择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药7天组、停药10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URP术后发现停药3天组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药7天组、停药10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为减少围手术期出血风险,建议停药7天后考虑行TURP手术。  相似文献   

15.
两孔法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部疾病:附10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两孔法全胸腔镜手术在肺部疾病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2009年10月~2013年12月,采用两孔法全胸腔镜行肺部疾病手术治疗105例患者,其中肺叶切除术19例,肺楔形切除术34例,气胸52例行肺大疱切除术及胸膜粘连术.结果 全组患者两孔法手术101例,1例中转开胸手术,3例改为三孔手术;手术时间20~~200 (50.6±36.8) min,术中出血量10~300 (70±56.9) ml.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2~14 (4.2±3.2)d,术后住院时间3~16 (5.4±3.8)d.术后肺持续漏气6例,肺不张2例,肺部感染2例,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结论 两孔法全胸腔镜行胸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2):47-50
目的总结26例毁损肺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全胸腔镜下毁损肺切除术在毁损肺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来,对收治的26例毁损肺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统计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患者的比例、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26例毁损肺患者中17例(65.4%)在全胸腔镜下完成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9例(34.6%)术中中转开胸完成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术后患者住院时间(12.3±4.6)d,与既往研究开胸手术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另外,全胸腔镜下手术的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优于传统开胸术。结论全胸腔镜下毁损肺切除术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部分患者需要中转开胸完成;全胸腔镜下毁损肺切除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缩短住院时间及恢复快等优点,在毁损肺的外科手术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肺隔离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肺隔离症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分析全胸腔镜治疗肺隔离症的治疗效果。结果:19例肺隔离症患者均在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手术时间为(123.9±10.2)min,术中出血量为(55.3±6.9)mL,术后胸管引流量为(565.8±15.8)mL,拔管时间为(3.9±0.7)d,住院时间为(8.8±2.6)d,19例患者无一例中转开胸,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肺隔离症安全可靠,并且具有切口小,恢复快,切口愈合美观,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126例肺叶切除术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66例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对照组60例行开胸肺叶切除。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中转开胸及二次手术病例。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胸腔引流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良恶性疾病围手术期康复优势明显,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2014年10月23日至2016年11月20日我院46例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46例患者分为实验组(23例,应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对照组(23例,应用肺叶切除术治疗)。均随访一年,研究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45.76±13.61)min]、引流管留置时间[(2.49±0.52)d]、住院时间[(4.23±1.69)d]相比对照组明显更短,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70%)相比对照组(30.43%)明显更低,P0.05,但复发率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的疗效较可靠,且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8):16-23
目的探讨肺小结节胸腔镜术前CT引导硬化剂定位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胸外科治疗的68例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35个病灶);在CT引导下,对照组对肺小结节予以Hookwire单独定位,试验组对小结节进行硬化剂定位,定位后根据情况予以切除或者行肺段、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的定位成功率及定位时间。结果 CT扫描结果显示,70个肺小结节病灶中左肺31个(44.29%),右肺39个(55.71%)。56例患者由结节切除后送冰冻病理证实为恶性且进行肺叶切除以及纵隔内淋巴结清扫术,14例患者由于存在结节或胸壁粘连严重,转至开胸手术。各病灶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浸润性腺癌占34.29%,微浸润腺癌占10.00%,原位腺癌占17.14%,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占15.71%,慢性炎性病变10.00%,肺内淋巴结7.14%,肉芽肿5.71%。试验组定位成功率97.14%,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试验组定位时间(19.97±3.21)min,低于对照组的(34.37±4.53)min(P0.05)。结论肺部小结节胸腔镜术前予以CT引导硬化剂定位能够显著提高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下切除孤立性肺结节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