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术前Mimics软件重建距骨后突骨折三维模型,结合踝后内侧入路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2015年5月至2019年2月采用术前Mimics软件重建距骨后突骨折三维模型结合踝后内侧入路治疗的7例距骨后突骨折患者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20~70岁,平均39岁。术前常规行CT检查,应用Mimics软件基于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距骨后突以明确骨折块大小、数量和移位程度,踝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后突骨折。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70~105 min,平均87.1 min。术后早期伤口均愈合良好,无神经、肌腱损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24个月,平均12个月。10~16周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未发现断钉、骨不连和畸形愈合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为80~98分,平均87分。结论术前CT影像基于Mimics软件重建距骨后突骨折三维模型可精确定位进钉点和进钉方向,用于踝后内侧入路术中有清楚显露、骨折易复位、置钉方便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肱骨小头背侧撕脱性骨折合并肘关节内侧或后内侧脱位的损伤机制,并探讨其治疗方法与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4例肱骨小头背侧撕脱性骨折合并肘关节内侧或后内侧脱位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13~32岁,平均20.7岁。肱骨小头背侧撕脱性骨折合并肘关节内侧脱位2例,肱骨小头背侧撕脱性骨折+冠突前内侧面骨折合并肘关节后内侧半脱位2例。3例新鲜骨折合并脱位患者先闭合复位,然后2例予以张力带固定,1例予以张力带结合Acumed冠突解剖钢板固定;1例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患者先用螺钉固定冠突,再清除肱骨硬化骨块,最后修复外侧副韧带并添加铰链外固定架。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周围神经损伤等早期并发症。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0个月,平均20.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70~90 d,平均79.5 d。术后6个月,1例右肘关节后方可见异位骨化形成,患者ALP检测水平正常(67 U/L),拆除张力带清除异位骨化并行肘关节松解;其余患者均无异位骨化形成。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Mayo评分为85~100分,平均92.5分,优良率为100%。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20°~135°、伸直活动度为10°~20°,旋前、旋后活动度均为75°~85°。结论肱骨小头背侧撕脱性骨折合并肘关节内侧或后内侧脱位可能为单纯内翻应力所致,如果伴冠突前内侧面骨折,则可能为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所致,与Osborne-Cotterill损伤机制相反。对于新鲜肱骨小头背侧撕脱性骨折可采用张力带固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跟骨骨折合并距下关节外侧脱位较少见,通常为闭合性损伤,由高能量损伤比如高处坠落伤或车祸伤引起。我们成功救治了1例距下关节完全脱位合并跟骨骨折、舟状骨骨折、踝关节脱位、距下关节向外侧脱位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距下关节脱位由高能量创伤所致,发生率低,仅占全身关节脱位的1%,国内外报道较少[1].笔者于2010年1月收治2例,其治疗过程及结果差别较大,经过对比,认为早期手法复位是治疗的关键.1病例报告例1,男,42岁.于2010年1月5日驾驶小轿车时发生车祸致右足踝受伤,右足踝呈极度内翻状,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即送某医院住院治疗,摄片检查显示右跟距关节完全性脱位,跟骨向内侧完全错位,距舟关节半脱位,右距骨内后缘撕脱性骨折.  相似文献   

5.
重度距骨骨折脱位和距骨周围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沂 《中华外科杂志》1994,32(4):213-214
本文作者报告了28例重度距骨骨折脱位和17例距骨周围脱位的治疗结果。分别平均随访为7年及2年5个月。作者比较了重度距骨骨折脱位的复位固定,距骨切除和关节融合三种方法的治疗结果,认为关节融合疗效确实可靠,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距骨周围脱位在关节内有骨折碎块或有软组织嵌压时常是切开复位的适应证。创伤的严重性,合并关节内骨折和开放性损伤常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与重度距骨骨折脱位不同,该组病例无缺血坏死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经踝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12例距骨后突骨折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4~66岁,平均46.2岁.其中单纯距骨后突骨折7例,合并距骨体骨折2例,合并距下关节脱位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行X线摄片和CT三维重建明确受伤情况,待软组织条件允许后,平均于伤后第5天(第4~10天)行经踝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患者定期复查X线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1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8个月(12~4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为83分(58~95分).2例患者于术后1年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其中1例因疼痛及行走困难而行距下关节融合术. 结论 经踝后内侧入路治疗距骨后突骨折安全可靠,术中暴露清晰,有利于复位固定,且可避免内踝截骨.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2月~2015年8月,我科采用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9例距骨后突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9例,男8例,女1例,年龄22~55岁。单纯距骨后突骨折6例,合并距骨体、颈骨折2例,合并距下关节脱位1例。完全距骨后突骨折7例,外侧结节骨折1例,内侧结节骨折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12 d。1.2治疗方法硬膜外麻醉下手术。经踝后内侧纵向切口约10 cm,显露距  相似文献   

8.
林世阳 《中国骨伤》2000,13(6):380-380
1990年至1997年共收治疗35例无移位的距骨骨折,其诊疗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中,单纯性距骨骨折7例,其中有5例是复诊时确诊的;并内踝骨折9例;并外踝骨折4例;并前踝骨折8例;陈旧性骨折7例,其中有6例是合并内外踝骨折,在外院未确诊,一个月余就诊发现的,1例是因病人不重视治疗而延误的。2 X线诊断距骨是不规则骨,形状奇特,与胫骨、腓骨、跟骨及舟状骨等构成关节,深居踝穴,体表不易触及,只有跖屈时才可触及前踝下的距骨头,故一般踝关节正侧位片,对距骨骨折常常不易看清,特别是对距骨头颈处骨折,因其头颈解剖位置向内侧倾斜20°,…  相似文献   

9.
马德华  张明  刘光银  邵长胜 《中国骨伤》2000,13(10):597-597
距远关节脱位 ,是指距跟、距舟关节及跗骨部都从距骨处移位 ,是足踝部的严重损伤 ,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自 1985年~ 1997年 ,笔者先后收治 5例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5例均为男性。年龄 2 6~ 5 0岁。右足 3例 ,左足 2例。均为内侧移位 ,其中 2例合并距骨撕脱性骨折。坠落伤4例 ,扭伤 1例。2 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 ,在止痛下行足跖屈拔伸牵引数分钟。术者在四指用力向外拉 ,拇指向内侧推压的同时 ,将患足外展并旋前即可使之复位。复位时常可扪及或感到关节复位的入臼声。用硬纸板石膏托固定于踝关节中立位 ,且稍外翻位。 4周后解除…  相似文献   

10.
踝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并距骨骨软骨损伤17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研究发现创伤造成的距骨骨软骨损伤,已成为踝关节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已有踝部骨折伴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文献报道[1,2].自2000年1月~2005年1月,笔者共手术治疗踝关节周围骨折脱位357例,发现有17例合并有距骨骨软骨损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45岁,因右下肢外伤后畸形2h入院。入院查体:右小腿皮肤浅筋膜撕脱从膝内侧纵延至足跗部内侧;内踝以上肌膜完整,内踝至足跗部内侧肌肉撕裂;距舟、跟骨向外面开放;足外翻畸形;足背动脉触诊(±),胫后动脉未能触及。诊断:右小腿皮肤大面积撕脱伤;右楔舟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右跟骰关节脱位;右骰骨粉碎性骨折;第二跖骨基底部骨折。急诊清创,行楔舟关节、跟骰关节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缝合踝、跗部深筋膜,对撕脱的皮肤浅筋膜行减张缝合(减张口兼起引流作用)。术后予激素、扩容、抗感染,加热疗后足背动脉搏动已可触及。次晨皮肤色泽较暗,痛…  相似文献   

12.
笔者于2010年4月收治足舟骨脱位并骰骨骨折脱位1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23岁,因车祸致右足被刹车踏板挤伤后疼痛、畸形、活动障碍5h人院.查体:右足短缩、内翻畸形,肿胀明显,右足内侧皮肤可及骨性突起,局部压痛明显,右足背第5跖骨基底处压痛,右足各趾感觉、血运尚好.右足三维CT示:右足舟骨向内侧完全脱出,距舟、楔舟、骰舟关节脱位;骰骨粉碎性骨折并脱位.患者急诊行手法复位失败,于伤后6d行足舟骨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骰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自内侧楔骨向舟骨、舟骨向距骨各行1枚直径3.5 mm空心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10年4月收治的11例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新鲜骨折9例,其中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1例,可吸收螺钉固定1例,Herbert螺钉固定3例,石膏外固定4例;陈旧性骨折2例,其中行骨块切除术1例,非手术治疗1例。结果随访6个月~3年,采用美国足踝关节协会后足评分系统评价:优5例,良3例,可1例,差2例。结论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易漏诊,多合并临近部位骨折,应根据受伤时间,是否累及距下关节面,骨折块大小、移位程度及踝管刺激症状等选择治疗方法;一期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14.
距骨损伤与距骨坏死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距骨损伤对距骨缺血坏死的影响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本文通过 2 5例距骨重度骨折脱位、 3例距骨全脱位和 17例距骨周围脱位的治疗 ,并分别经平均 7年和 2年 5个月的随访观察 ,来分析三种不同类型的损伤对距骨缺血坏死的影响。结果 距骨重度骨折脱位和全脱位缺血坏死率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达 10 0 % ,距骨周围脱位则无缺血坏死发生。作者比较重度距骨骨折脱位和全脱位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距骨切除和关节融合术三种治疗方法的结果 ,仅融合术最为满意。结论 作者建议在距骨有发生缺血坏死高危损伤的病例 ,融合术应是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跟骨前突孤立性骨折:附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骨前突骨折是一种撕脱性骨折。历来这种骨折被称为少见,常合并踝关节损伤及其他骨折而被漏诊。本文报告9例,均为男性。年龄:28~50岁,闭合性骨折7例,治疗以早期石膏靴固定6周,再用弹力绷带固定4周,其中5例按期骨性愈合,2例发生骨折不愈合,经手术摘除三角形骨折块,作跟骰关节或跟骰。距舟二关节融合而治愈。开放性骨折2例,在清创术中摘除三角形小骨折块,石膏靴固定6周后改弹力绷带固定4周,结果,随访9~48个月,闭合性骨折7例,预后较好,5例保守治疗者,平均在10个月以后足的行走痛完全消失,2例骨折不愈合者经手术治愈。  相似文献   

16.
距骨骨折脱位合并内踝骨折的治疗(附6例报告)王培刚戈兵王庆荣距骨骨折并距骨体完全脱位的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距骨颈骨折距骨体完全脱位合并内踝骨折不多见。我们自1989年4月~1996年1月收治了6例,均经内踝骨折处径路显露距骨,将翻转脱位的距骨体复位...  相似文献   

17.
距骨骨折及脱位的手法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华 《中国骨伤》1997,10(3):46-47
距骨骨折是踝关节中较严重的骨折,应及时满意复位,处理不当则后果较严重。本院自1980~1995年共手法复位治疗19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9例中,男16例,女3冽;年龄5~51岁。均为新鲜骨折,其中开放伤2例,距骨体粉碎骨折2冽。合并内、外踝骨折4例,内、外、后、前踝及下肢脏关节分离1例,合并跟骨骨折2例,聪骨骨折1例。按Gilbost’‘’分类:I”距骨颈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1例,11”距骨颈骨折合并距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11例,Ill”距骨颈骨折合并距骨体完全脱位7例。治疗方法全部先以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对2例开放伤则先行…  相似文献   

18.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也称为Cedell撕脱性骨折或Cedell骨折,临床极为罕见,易漏诊。本文结合1例临床病例,并对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Cedell骨折,运动损伤最多61.3%,高能量损伤次之38.7%,初诊时漏诊率64.5%。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骨块切除术、支具或石膏固定术,根据现有研究还不能指出Cedell骨折的典型创伤机制,也不能提出哪一种治疗方案更佳。  相似文献   

19.
距骨损伤与距骨坏死及其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距骨损伤对距骨缺血坏死的影响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本文通过25例距骨重度骨折脱位、3例距骨全脱位和17例距骨周围脱位的治疗,并分别经平均7年和2年5个月的随访观察,来分析三种不同类型的损伤对距骨缺血坏死的影响。结果 距骨重度骨折脱位和全脱位缺血坏死率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100%,距骨周围脱位则无缺血坏死发生。作者比较重度距骨骨折脱位和全脱位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距骨切除和关系融合术三种治疗方法的结果,仅融合术最为满意。结论 作者建议在距骨有发生缺血坏死高危损伤的病例,融合术应是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洪潮  胡洪奎  李超  李旭  顾小华 《中国骨伤》2020,33(7):665-666
正患者,男,41岁,跌倒伤致右踝关节疼痛1 h来诊。查体:踝关节外旋外翻位畸形,重度肿胀,踝关节外侧压痛有骨擦感,活动受限。右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右外踝骨折向外侧移位,踝关节内侧间隙明显增宽,距骨向外侧半脱位(图1a)。螺旋CT三维重建示外踝骨折向外侧移位,腓骨移至胫骨外后方,右侧距骨向外后方半脱位,下胫腓分离,胫骨下胫腓联合处有撕脱性骨折片(图1b,1c)。入院诊断:Bosworth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