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医药科学》2019,(22):82-84
目的探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在儿科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2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明确的儿科住院患者,采集静脉血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所有患儿外周血细胞形态异常比例占80.5%,其中呼吸道疾病占比44.72%,消化系统疾病占比21.74%,传染病占比16.15%,血液系统疾病占比14.91%,其他疾病占比2.48%。结论通过对患儿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能够根据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异常变化特征鉴别诊断疾病的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法在儿科疾病临床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病因特点,以提高对相关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29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骨髓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可确定病因12种,前三位病因分别是:急性白血病126例(17.5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5例(6.27%),再生障碍性贫血25例(3.48%)。结论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通过骨髓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而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骨髓细胞形态联合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诊断白血病的价值。方法:将50例疑似白血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5例,均接受血常规检查结果复检。对照组选择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实验组选择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联合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观察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检查符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联合应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能让白血病的临床检出率明显提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门诊及病房507例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红细胞形态改变89例,血液寄生虫72例,异常细胞29例,白细胞形态改变180例。结论: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发热患者血细胞形态学改变在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发热患者100例参与研究,视为观察组,另外选择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血细胞计数中细胞形态异常发生率为70%,对照组血细胞计数中细胞形态异常发生率为8%(P<0.05);观察组HCT、RDW-SD、MCHC、MCV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CH结果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发热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多数会发生明显变化,在其疾病诊疗过程中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比较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仪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6月收治的患者中血常规检查经System 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提示异常的255例血象标本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显微镜复检,记录比较血细胞分析仪报警信息与血细胞形态学显微镜复检符合率和形态学镜检确诊的血液系统疾病真阳性率。结果在报警信息方面,血细胞分析仪在异常血小板、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方面的异常提示与显微镜镜检有显著差异(P<0.01),而在核左移、白细胞减少及红细胞异常方面的异常提示与显微镜镜检无明显差异。(P>0.05);在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方面,血细胞分析仪在诊断白血病、贫血及感染发热方面与与显微镜镜检无明显差异(P>0.05),在诊断血小板疾病上与显微镜镜检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细胞分析仪对形态异常细胞只有筛查功能而不能取代血细胞形态学显微镜检查。临床上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应联合两种方法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学观察筛查血液系统疾病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500例血细胞分析仪检查结果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及细胞形态学检查,分析两种检测方法联用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在对幼稚细胞、异常血小板及异型淋巴细胞筛查时,血细胞分析仪与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存明显差异(P<0.05),但白细胞减少、核左移、及红细胞异常筛查时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筛查IM、ALL、Cml及MM时,血细胞分析仪、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病理检查结果差异存明显差异(P<0.05),但筛查ANLL、TH、ml及EO时,三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可有效筛查血液系统疾病,具有较广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期全血细胞减少症这一临床常见的血液学现象的致病原因,提高对全血细胞减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近10年来住院的全血细胞减少症患儿病例62例,对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病因诊断中,造血系统疾病51例,占82.26%;非造血系统疾病11例,占17.74%。造血系统疾病以再生障碍性贫血最为常见,其次为急性白血病及地中海贫血。结论导致儿童期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复杂多样,结合患儿临床表现、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参考现有文献和本地区疾病特征,并注意观察随访,全面综合分析,多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临床血液病中的应用价值予以探讨。方法此次研究中的实验对象为:随机选取94例血液疾病患者,均为我院血液科自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所接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原则,将其按照不同检查方案,随机均分成两组,就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对照组,n=47)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观察组,n=47)的检查结果及其不同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展开探讨。结果两组患者接纳不同检查方案后,从假阳性率方面分析,观察组的异常者占27例,对照组的异常者占8例,及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占有率分别为57.45%、17.02%,实验数据之间的差异用χ2检验后,证明(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血液疾病病例,实施外周血细胞型态学检查,与其他检查方法来说,可明显提高对临床疾病的诊断率,避免漏诊或者是误诊现象的发生,且对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5):785-786
目的:分析血液系统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138例医院收治血液系统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取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时间、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血液系统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从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对血液病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83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查,并对所有患者行血细胞形态学观察。比较血细胞分析仪法与血细胞形态学观察法对淋巴细胞的检查结果是否具有差异性,同时分析两种检测方法诊断血液疾病的真阳性率。结果:血液分析仪检测法并不能对患者淋巴细胞形态进行判断,也不能显示幼稚淋巴细胞;采用血液分析仪法诊断贫血、感染、发热等疾病的准确率较高,然而在白血病及血小板疾病的诊断上,血液分析仪法的诊断准确率比血细胞形态学观察法低(P0.05)。结论:应用血细胞分析仪能够及时筛查出大部分血液病数量异常和形态异常的细胞,但若要有效诊断白血病及血小板疾病,最好配合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以提高疾病诊断的真阳性率。  相似文献   

12.
张凤奎  孙丽君 《河北医药》1996,18(3):149-150
老年全血细胞减少133例病因构成分析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张凤奎,孙丽君,张宏静,崔亚强,葛雪茹,梁晋全全血细胞减少是临床常见的一组外周血象变化,最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由于老年人具有发病缓慢、多病共存及临床表现不典型等特点,故对其全血细胞减少的病...  相似文献   

13.
海洛因依赖者外周血细胞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者外周血细胞变化情况。方法:应用日本SYSMEXCD-2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340例海洛因依赖者的外周血细胞进行检测,并与29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结果:海洛因依赖者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比积(HCT)低于对照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高于对照组(P<0.01);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LYM)、中性粒细胞绝对值(GRAN)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高于对照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海洛因依赖对外周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都有影响,应监测外周血细胞变化并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4.
<正> 全血细胞减少是多种疾病造成的一组外周血象的改变,虽多见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但也见于一些其它系统的疾患。我科从1978年1月~1986年4月共收住属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150例,现对其病因、症状、体征、血象检查及骨髓象检查进行分析,并对以上因素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细胞CD44、CD5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40例胃癌患者及13例良性病变组、2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细胞CD44、CD54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细胞的CD44、CD54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晟性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且胃癌患者外周血细胞中CD44和CD54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良性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结论CD44及CD54在外周血的表达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D44及CD54的表达可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全血细胞减少是由多种疾病造成的一组外周血象的改变。这种血象异常虽常见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但也可见于一些普通内科疾患。本文总结我们近两年来诊治、资料较完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者的外周血细胞变化情况。方法:应用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CELL-DYN 1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OLYMPUS CX21光学显微镜,对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143例海洛因依赖者的外周血细胞进行分析,并与120例健康者组成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海洛因依赖者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GRAN)、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LYM)及血小板计数(P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中间细胞计数绝对值(MID)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海洛因依赖者中41例(28.7%)WBC高于正常,25例(17.5%)HGB及19例(13.3%)RBC低于正常,21例(14.7%)的镜检细胞形态异常,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PLT增高的病例数为12例(8.4%)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海洛因依赖患者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及形态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应重视海洛因依赖患者躯体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测应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为异常的430例血液标本资料,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430例正常血液标本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液标本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结果两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中血液细胞形态异常者为18例,假阴性率为4.2%,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联合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后见143例异常,阳性率为33.3%;观察组中血液细胞形态正常者为137例,假阳性率为31.9%。结论血常规检测中结合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其诊断准确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病因。方法对11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因中血液系统疾病占78.18%;非血液系统疾病占20.00%,不明原因占1.82%,而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巨幼细胞贫血(MA)最为多见(占27.27%),非造血系统疾病中以肝脏疾病最为常见(占7.27%)。结论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必须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徐远 《家庭医药》2016,(7):280-280
目的:评估不同免疫状态下和抗病毒治疗后HBV慢性感染者外周血液中T细胞亚群比例情况及细胞因子水平。方法:选择进入本院接受诊治的54例HBV慢性感染患者,检测其不同免疫状态下和抗病毒治疗后外周血细胞的T细胞亚群比例情况及细胞因子水平,并选择20例同期健康人员的外周血样进行检测,比对各项指标数据。结果:非活动型HBV携带组、免疫耐受组、免疫活化组感染病例CD8~+T细胞ALT的实际含量高出健康人员,CD4~+T细胞实际含量少于对照组(P0.05)。免疫活化组TNF-α、IL-6、IFN-γ、TL-10的实际浓度高出免疫耐受组、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HBV慢性感染者处在不同免疫状态时,检测其外周血液中T细胞亚群比例情况及细胞因子水平,能为重建免疫性功能机制提供关键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