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估帐篷钉技术于下颌后牙区应用后对水平向及垂直向骨增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下颌后牙区牙槽嵴顶水平向骨宽度≤5 mm的患者9例,共17个位点。对骨缺损区进行骨增量手术,术中于骨缺损区置入1~2枚帐篷钉,并采用可吸收胶原膜联合脱矿牛骨(DBBM)和自体骨1∶1混合物,术后6个月进行影像及生物学并发症检查。收集纳入患者术前、术后当日以及术后6个月的CBCT影像数据,将其分别导入Mimicis软件进行拟合匹配,测量术后当日及术后6个月骨高度及骨宽度的变化量。结果:测量结果显示纳入研究的患者术前平均骨宽度及骨高度分别为(4.04±0.65) mm、(13.64±2.91) mm,术后当日的骨宽度及骨高度分别为(12.21±1.24) mm、(16.95±2.26) mm;经植骨后,6个月后骨宽度及骨高度分别为(9.13±2.27) mm、(15.49±2.21) mm,较术前分别增加了(5.09±2.03) mm、(1.84±2.25) mm;骨愈合的6个月期间宽度及高度的吸收量分别为(3.08±1.41) mm、(1.46±0.57) mm。结论:本研究表明,帐篷钉在骨愈合过程中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改良引导骨再生技术在后牙区种植患者中牙槽嵴骨量变化、种植体软组织变化.方法 后牙区种植术患者73例,治疗组给予改良引导骨再生技术,测量种植体牙槽骨骨量变化及采用改良出血指数(mSBI)、探诊深度及改良菌斑指数(mPI)评价种植体软组织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各位点牙槽嵴骨量变化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mSBI、探诊深...  相似文献   

3.
临床牙槽骨缺损可以采用各类骨增量材料进行修复重建,但对于骨缺损大的区域,获取和加入一定比例的自体骨是获得良好成骨预后的一个重要环节。临床制取自体骨屑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通过手持器械如骨凿、刮骨器取骨,采用机用旋转器械如取骨环钻、超声骨刀、骨吸引收集器等。文章总结了不同取骨方法所获得自体骨的活性及成骨效能,希望为临床引导骨再生取骨时使用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以获得最佳骨诱导效果,提高骨重建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引导骨再生术在自体磨牙移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究青少年时期6/6拔除后的长期修复方法。方法 将8/8移植到需拔除的6/6牙槽窝,配以引导骨再生术观察愈合情况。结果 大部分移植牙生长良好。结合 自体磨牙移植存活率高,远期疗效好,引导骨再生术能促进移植牙的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观察、分析和评价两种异种骨移植材料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引导骨组织再生后种植体与骨的结合强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成年比格犬两只,每只犬的四肢股骨中分别植入24枚种植体(每侧股骨6枚),共48枚.再用裂钻在近心端1-4号种植体远中制作一5mm直径的圆形骨缺损并分别用两种异种骨移植材料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引导骨组织再生.手术后6个月处死动物.摄x线片观察,并用万能力学实验机通过推出、拉出实验测试种植体-骨结合力、通过扭矩实验测试种植体-骨界面的结合强度.结果:三组种植体和骨界面x线表现相似,均有新骨形成;Bio-Oss组骨的结合强度要略高于天博骨粉组,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者与正常对照组均有差异.结论:两种异种骨移植材料均可较好的引导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骨组织再生,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醒我们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引导组织再生后早期临床负载方式的选择仍需谨慎.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观察、分析和评价两种异种骨移植材料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引导骨组织再生后种植体与骨的结合强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成年比格犬两只,每只犬的四肢股骨中分别植入24枚种植体(每侧股骨6枚),共48枚。再用裂钻在近心端1--4号种植体远中制作一5mm直径的圆形骨缺损并分别用两种异种骨移植材料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引导骨组织再生。手术后6个月处死动物。摄x线片观察,并用万能力学实验机通过推出、拉出实验测试种植体-骨结合力、通过扭矩实验测试种植体-骨界面的结合强度。结果:三组种植体和骨界面x线表现相似,均有新骨形成;Bio—OSS组骨的结合强度要略高于天博骨粉组,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者与正常对照组均有差异。结论:两种异种骨移植材料均可较好的引导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骨组织再生,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醒我们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引导组织再生后早期临床负载方式的选择仍需谨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141例通过Bio-Gide生物膜引导的再生骨中种植和负重的259枚种植体的成功率方法:选择种植术区存在骨缺损,可通过GBR技术修复骨缺损的患者141例其中123例202枚种植体周存在水平向骨吸收,种植体通过GBR可同期植入;18例57枚种植体周骨缺损量较大,存在垂直向多壁骨缺损,需先通过GBR技术引导新骨生成,6—8个月后再植入种植体。生物膜均采用可吸收性的Bio—Gide膜,骨移植物为自体骨与Bio—OSS骨粉的混合物术后1、3、6月进行X光检查及临床检查。二期手术时,对新生骨组织量进行评估:种植修复体完成后,分别于戴牙后6、12、24月定期复诊,检查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吸收及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情况:结果:二期手术时,141例253枚种植体均已与骨组织形成理想的骨结合,6枚种植体周围形成纤维愈合而失败,后经重新种植,所有种植体均顺利完成种植义齿修复。修复后随访6—24个月,种植体均能成功地恢复咬he功能。结论:Bio—Gide生物膜引导再生骨中种植体成功率为96.9%,与正常骨组织中种植修复的成功率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同的骨移植材料结合钛膜和胶原膜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8条健康成年杂种犬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3个月后,每侧缺牙区植入4枚钛钉,并于钛钉颊侧制造骨缺损,分别植入自体骨、Bio一oss、1:2的自体骨和Bio-oss混合物、2:1的自体骨和Bio-oss混合物.两侧分别覆盖钛膜和胶原膜.5个月后取材,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技术观察骨缺损区生成新骨的质量和成骨活性.结果:种植钉无松动脱落.2例钛膜暴露但无脱落,无胶原膜暴露.钛膜下的钛钉顶部被新生骨覆盖,在胶原膜覆盖的钛钉颊侧骨面凹陷,钛膜侧新骨高度大于胶原膜组.X线片可见钛钉与骨结合紧密,钛膜侧植骨区饱满,密度较高.硬组织磨片显示种植钉与植骨材料形成了良好的骨整合,胶原膜组的骨-种植体接触率(BIC)和种植体周围骨面积(BA)均略高于钛膜组,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2:1自体骨和Bio-oss的混合物的BIC和BA均高于1:2比例组,有统计学差异.2:1比例组与1:2比例组植骨材料相比,骨缺损处新生骨成熟度高.饱和苦味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I型胶原和骨钙素,各组未见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自体骨、Bio-oss及自体骨和Bio-oss不同比例的混合物,在修复种植体周围3mm骨缺损时,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但自体骨比例大者骨整合程度更好.钛膜下新骨生成量大于胶原膜,但质地和活性无明显区别.讨论:修复种植体周围小的骨缺损(<3mm)时,选用哪种骨移植材料都可以.钛膜虽然容易暴露,但它的帐篷作用好,其下成骨量大,价格便宜,适于国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Gore-Tex 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Gore-Tex膜引导骨再生技术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局部冲洗和药物治疗控制感染后行翻刮治,应用Gore-Tex膜覆盖缺损,术后6月去除膜,摄X线片及进行临床评价。结果:3例骨缺损者均完全再生修复,种植体稳定。结论:局部冲洗和翻瓣刮治后,应用Gore-Tex膜覆盖骨缺损治疗种植体周围炎,可获得骨组织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前瞻性评价软块状含10%胶原的去蛋白无机牛骨(DBBM-C)与颗粒状去蛋白无机牛骨(DBBM)引导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再生的骨体积变化和稳定性差异。方法 通过牙槽骨缺损与预期种植体植入位点的关系将缺损分为Ⅰ-0的拟种植位点(18个)进行种植一期手术,种植体放置后颊侧出现5~8 mm“V”型骨开裂,同期行引导性骨再生术(GBR),试验组(DBBM-C组)10个,采用DBBM-C+胶原膜(CM),对照组(DBBM组)8个,采用DBBM+CM。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CBCT分析测量种植体唇颊侧颈部水平骨厚度(d)、45°骨厚度(d45)和骨高度(h)。结果 两组术后即刻d、d45和h数值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和12个月DBBM-C组d和d45数值均高于DBB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d和d45变化值,DBBM-C组低于DBB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变化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应用GBR技术治疗失败中的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GBR技术治疗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种植体9例,用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应用GBR技术治疗后随访6~18个月,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症得以消除,探诊深度均小于5 mm,X线检查显示种植体周围的骨量得到较好恢复。结论:应用GBR技术治疗失败中的种植体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种植体部分恢复其周围原有的骨量和骨结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自体咀嚼粘骨膜游离移植行即刻种植早期软组织创口关闭时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实验采用 8条当地健康杂种犬的自体咀嚼粘骨膜游离移植 ,行即刻种植早期软组织创口关闭 ,与应用引导组织再生 (GTR)技术对照 ,通过脱钙与不脱钙组织切片等方法观察。结果 种植体骨结合良好 ,并观察到该技术可以起到选择性促使骨组织再生性愈合的作用。结论 自体咀嚼粘骨膜游离移植对即刻种植的种植体骨结合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下颌后牙软组织水平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因素,为减少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提高种植体存留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76例患者行下颌后牙区软组织水平种植,共植入种植体116枚。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种植体特征、种植体植入部位特征及修复体特征,在术后即刻、种植后3个月、修复后3个月、修复后12个月行锥形束CT检查,利用One Vlume Viewer软件测量并计算边缘骨吸收量,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吸烟、骨密质厚度、种植体长轴与牙冠长轴夹角、种植体局部卫生情况在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性别、年龄、种植体长度、种植体直径、种植体系统、种植体边缘骨高度和修复体类型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烟、骨密质较厚、种植体长轴与牙冠长轴夹角较大、种植体局部卫生差是引起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危险因素,其中,局部卫生差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聚羟基丁酸酯(PHB)膜引导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再生的效果。方法:在狗下颌骨即刻植入种植体的颊侧形成骨缺损,覆盖PHB膜,与钛膜及空白对照比较,术后1、2、3个月分别取标本,采用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四环素荧光标记方法观察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PHB膜组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较空白组有更多的新生骨充填,加速了骨再生过程,与钛膜组类似。结论:PHB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用作骨组织引导再生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可吸收胶原膜与颗粒状异种骨在下颌后牙区水平骨增量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3例下颌单颗后牙缺失后接受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患者的资料,将患者分为前磨牙组(n=16)和第一磨牙组(n=17).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8个月的锥形束CT(CBCT)数据经三维重建后进行拟合,测量种植体平台根方0、3、6 mm处植骨区轮廓的变化,评估水平骨增量的效果.结果:前磨牙组和第一磨牙组在不同高度处的植骨量、吸收量、成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内,在种植体平台根方0、3 mm处的植骨量与吸收量均高于6 mm处(P<0.05),不同高度处的成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可吸收胶原膜与颗粒状异种骨在下颌后牙区行GBR时,植骨区冠方的轮廓在愈合期间发生明显的收缩;对于二壁或三壁型骨缺损,下颌后牙区GBR能够获得约2.0~2.5 mm的水平骨增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利用植入钻孔时骨收集器收集的骨碎末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以5只家犬双侧下颌骨为实验对象,拔除双侧各3颗前磨牙3月后,行种植术,每侧植入4颗种植钉。种植时人为造成种植体颊侧2mm×2mm大小骨缺损,在同体同侧的4个骨缺损中的3个,分别植入自体骨屑、Bio-Oss骨粉、二者1∶1混合骨末,剩余1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对照。9周后进行各组间比较。结果:植入的自体骨碎屑修复了一定的骨缺损,自体骨混合Bio-Oss组骨缺损恢复最佳。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植入钻孔时收集的自体骨碎屑对于修复种植体周围少量的骨缺损,是完全可行的。当供骨量不足时,自体骨碎末可以混合适当的Bio-Oss颗粒植入,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引导骨组织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口腔种植领域,尤其是在种植体的植入同期导致骨开窗/骨开裂,种植体的螺纹部夯暴露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选择使用GBR进行纠正,其临床效果的评价作为GBR技术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就GBR运用于骨开窗/骨开裂的临床效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引导种植体骨缺损骨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种植的患者22例,共28颗种植体,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为21~62岁(平均43.8岁)。将28颗种植体植入患者的狭窄形牙槽嵴中,所有种植体的唇、颊侧面均有部分暴露,将羟基磷灰石珊瑚骨粉及自体骨混合物置于骨缺损处,将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膜覆盖于骨粉表面。临床观察追踪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愈合情况。结果 1例患者于手术1个月左右因局部感染,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膜暴露被取出,另有1颗3年后因松动被取出。其余患者术后6个月Ⅱ期手术时,见所有种植体暴露部分完全被再生骨覆盖,种植体暴露部分长度为0。结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临床上可用作骨组织引导再生膜,促进骨缺损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Er:YAG激光联合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治疗种植体周围炎伴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2019年在嘉定区牙病防治所行种植修复且诊断为种植体周围炎伴骨缺损的26例患者(共34颗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翻瓣、清创和GBR治疗,实验组采用Er:YAG激光处理种植体表面及污染物,对照组采用传统机械法处理。记录和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12和24个月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指数(bleeding on probing,BOP)、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缺损高度(reduce of marginal bone level,RBL),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PD、BOP、PI和RBL均显著改善;治疗后6、12和24个月后,PD、BOP和PI改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2和24个月,实验组RBL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种植体周围炎伴骨缺损的GBR治疗中,Er:YAG激光疗法效果优于传统机械法,更有利于新骨再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伴有不同程度骨缺损的单牙缺失区引导的再生骨对种植修复体周围牙龈形态美学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53例单牙缺失伴有不同程度牙槽骨缺损的病人进行标准牙种植手术,同期应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行骨引导再生术,观察骨愈合和引导再生骨的形成情况.在修复即刻、修复后半年和1年时,对种植体顶骨缘吸收和种植修复体周围牙龈形态、龈缘水平、牙龈质地、龈乳头结构和龈缘出血状况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引导的再生骨充满骨缺损,骨质良好.在修复后1年,4例出现种植体顶边缘骨吸收超过1个螺纹,与骨缺损类型无关.随功能负重时间延长,种植修复体牙龈美学效果改善明显,但牙龈形态和龈乳头结构不完整在骨缺损较大病例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小型骨缺损病例.结论: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充具有良好的引导骨再生作用,充足的引导再生骨是维持种植修复体周围牙龈正常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