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每个女性必须经历的阶段,围绝经期年龄一般在45~55岁,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潮热汗出,失眠等症状,其中困扰大多数人的失眠是其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从西医,中医两个方面对近年来围绝经期失眠症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3.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的内分泌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的症状。年轻妇女如因病卵巢受损丧失功能,或因手术切除,或因药物影响卵巢功能后,同样可以出现围绝经期综合症状。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岁。传统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当于中医绝经前后诸证;根据其精神神经症状,也有人认为可归属脏躁范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时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来我科就诊的8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对照组40例患者应用中成药更年安片进行治疗,对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尼尔雌醇片十更年汤)进行治疗,两组均进行3个周期的用药,对比两组疗效差异,并进行中西医疗法的探讨分析。结果:观察组其愈显率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O.05)。结论: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前景良好,应予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各种中西医方法做一总结,旨在中西合璧,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中华医学会期刊数据库,以"围绝经期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更年期忧郁症"为首次检索词,以不同治疗方法为二次检索词,检索年限:1999年1月—2010年12月。电子检索后经人工筛查,排除科普文献、文献综述、各数据库重复录入的文献。结果:最终搜集到162篇文献,阅读全文,选取较高质量文献对其做一总结。结论:①中医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方法有中药、针刺、艾灸、推拿、走罐等,目前,对于中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起步早,研究多,而针灸方面较少,仅有18篇文献。②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使用雌激素和抗抑郁药,临床多联合用药。③心理、运动干预所起的具体作用及成效,还缺乏数据论证。单因素干预因受到伦理学影响,很难进行随机对照研究。④研究的诊断标准过于单一,缺少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专有标准;疗效标准除了参照HAMD评分或减分率,还应关注患者血液激素水平,症状改善及生活质量。⑤缺少长期疗效及复发率的统计,各种干预措施的远期疗效不确定,有待进一步完善。总之,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临床应积极推广,但研究设计还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6.
7.
8.
围绝经期抑郁症是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中医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特色鲜明,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具有明显优势。本文从专药专方、针灸疗法和联合治疗三方面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中医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围绝经期妇女出现的心理、精神症状的表现,及其心理、社会、文化原因,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提出中医从肝的角度,论治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中西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是妇女常见病症之一。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围绝经期综合征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现代医学在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方面发展迅速,但在治疗方面还存在一些难题。临床主要以激素替代疗法为主,但由于存在潜在的危险性,不良反应,并且具有多种禁忌症,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和耐受性。中医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进行辨证论治,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方法多样、副作用少、疗效确切等,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欢迎。研究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4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围绝经期抑郁症是指初次发病于围绝经期 ,以焦虑不安和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1 ] 。发病年龄多在 45~ 5 5岁 ,表现为烦躁、焦虑、内心不安、记忆力减退、缺乏自信、行动迟缓 ,严重者对外界冷淡 ,丧失情绪反应 ,呈无欲状态 ,甚至发展成严重的抑郁症。属中医学郁证范畴 ,是由于妇女在绝经前后一段时期内 ,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伴精神心理障碍的一组症候群。 1 996~ 2 0 0 0年 ,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 2 0例 ,并与单纯西医治疗 2 0例进行对照观察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3.
笔者自2001年8月~2005年8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150例,效果较好,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270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46~54岁、平均49岁,病程0.5~2年。均有潮热汗出,头晕耳鸣,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性欲低下等。2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0例及对照组120例。2治疗方法治疗组:自拟更年汤。药用知母10g,鳖甲(先煎)、淫羊藿、肉苁蓉、女贞子各15g,当归、黄柏、仙茅、巴戟天、栀子各12g,浮小麦、酸枣仁各30g。水煎服,日1剂。另用谷维素20mg,每日3次口服;乙烯雌酚0.5mg,隔日1次口服。对照组只用谷维素及乙烯雌酚,服法同治疗组。1个月为一疗… 相似文献
14.
15.
围绝经期功血,是指妇女在围绝经期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的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存在。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属中医崩漏范畴。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刮宫激素治疗等方法,但不能达到完全治疗的目的,且有一定的副反应和损害,与之相比,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现将目前中医药诊疗本病的有关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围绝经期综合征亦称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这是一个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时期。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由中年进入老年的人越来越多,进入更年期的人也随之增加。这是一个人体各方面都会发生较大变化的特殊时期,这些变化会引起种种不适,产生一系列病症。如果对这些病症处理不当,就会给进入老年期的人带来很 相似文献
17.
叶雪清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7):487-487
人类由中年进入老年的过渡阶段称之为围绝经期,此时可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叫围绝经期综合征,此病对人们(包括女性和男性)的健康与否关系重大,因此是当今医学界瞩目且有待深入探索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提供一个新的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方案,包括选穴和手法有异于传统治疗方案。围绝经期综合征以选取任脉、督脉穴位及阳明经在面部的穴位为主穴,并在手法上浅刺及深刺并用,针及灸并用。通过临床和中西医理论研究,作者认为新的针灸治疗方案能够更有效地调整阴阳,补益气血,从而更有效地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建议广泛使用和验证。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3)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胶囊联合西医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100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肝解郁胶囊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抑郁和焦虑状态。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PSQI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疏肝解郁胶囊联合西医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状态,减轻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PMS)的疗效。方法: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均用戊酸雌二醇治疗,联合组加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联合组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月经周期紊乱、烘热汗出、性欲减退、头晕耳鸣评分联合组低于参照组(P<0.05),子宫内膜厚度联合组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血清FSH、LH水平联合组低于参照组(P<0.05),血清E2水平联合组高于参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联合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PMS能增强治疗效果,减轻临床症状,增加子宫内膜厚度,调节雌激素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