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半夏应用新探半夏味辛性温,休滑而燥,其除湿化痰,和胃健脾,发表开郁,降逆止呕之功人所尽知。但其作用远不止此。我们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半夏的功用别有领悟,约述如次。一、消瘀止血《素问·厥论》曰:“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诚以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冲为血海,隶属于此。若胃气逆行,冲气上干,气逆则血逆,而吐衄之疾作矣。是以吐衄多从伤胃论治,以降胃消瘀为第一要义。推降胃气之品,以半夏最捷,故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2.
一、对血证吐衄病因病机的认识张氏认为:“吐血之证,多由胃气挟冲气上逆。衄血之证,多由胃气冲气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云;“阳明厥逆,胃腑气血必有膨胀之弊,此血管所以易破也,降其逆气,血管破者自闭。”指出阳明厥逆,导致胃中气血膨胀,进而血管破裂(络伤血溢)这一演变过程是吐衄发生的主要病理。因此,治疗“毋见血而止血”,须根据“伏其所主,先其所因”的原则,予降逆下气。气为血之主,气降则血管破者自闭,血亦随之而安,不行涩止,出血自宁。  相似文献   

3.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言:“咳血之原由于肺,吐血之原由于胃,人之所共知也”.然考张氏所举吐血诸案,尚包括支气管扩张咯血等.所以其言“吐血之原由于胃”之“胃”为中医之胃,非西医之“胃”.现将张氏吐血证治之要诀归结于下,以供临证时参考.1 镇冲气、降胃气为止血之要务,代赭石、半夏为首选之良品 张氏遵《内经·厥论篇》:“阳明厥逆呕血”之论,认为“阳明指胃腑而言,以传递、腐熟水谷为职,以下行为顺,乃有时不下行而上逆,胃中之血亦恒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可将胃壁之膜排挤破裂,而成呕血之证”,“治之者,皆当以降胃之品为主,而降胃之最有力者,莫赭石者也,故愚治吐衄之证,方中皆重用赭石”,又云“吐血之证,多由于胃气挟冲气上逆”,“降阳明胃气之逆者,莫半夏者也”.因此提出了“赭石、半夏以镇冲气,使之安其故宅”,“夫血为气之配,气为血之主,气安血自安矣.此所以不治吐血,而吐血自止也”.故张氏在其所订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健胃温降汤等皆用此二味以镇冲降胃.  相似文献   

4.
邓舜 《四川中医》2009,(9):48-49
张锡纯论治鼻衄病因上注重阳明,胃失和降,气升血逆是鼻衄主因,治疗善降胃气,重用代赭石,实热寒降,虚热清潜,寒阻温通,注意止血不留瘀,用于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歌诀】重镇降逆赭石王,苦寒清火把血凉。平肝重镇肝火扬,噫气呃逆喘呕降。 【释义】赭石为矿石类药物,质重沉降,为重镇降逆要药。其长于镇潜肝阳,尤善降上逆之胃气而具止呕、止呃、止噫之效,亦兼有降上逆之肺气。本品苦寒,入心、肝之血分,有凉血止血之效,因其又善于降气、降火,尤适宜于气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出血证。  相似文献   

6.
吐血一症,首当止血。张锡纯遵《内经》之旨,紧抓胃气上逆这一基本病机,无论其证或虚或实,或凉或热,皆以降胃之品为主,如代赭石、半夏、大黄等,使气顺吐止,则血不致奔脱;同时善用收敛之品如龙骨、牡蛎、山茱萸等,以敛补胃中血管破裂之处,遂成止血之功。张氏通过降逆、收敛二法,急则治标;血止之后,又须防其瘀滞,化瘀生新为其治疗吐血的第二步,常用三七、血余炭等防止瘀血产生。止血活血后进一步辨寒热虚实,为治吐血之第三步。张氏"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滋阴清降汤""保元寒降汤"等治吐血方的方名,可以体现其通过辨寒热虚实以治其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略论唐容川治血四法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在专著《血证论》中阐述的通治血证的四法大纲,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被公认为血证治疗的一般原则。笔者试就其治血四法之学术思想渊源,谈谈个人之管见。1血止血法之渊源 唐氏提出治吐血一证应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他认为,在虚实辨证方面,“吐血一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况血入胃中,则胃家实……然其血积在胃,亦实象也”。治疗上“止血之法,独取阳明”,同时又必须分清轻重缓急。重者,“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气止逆”。方用泻心汤为主,轻者则选十灰散。从唐氏…  相似文献   

8.
女性以血为本,又易伤于七情,如因情志抑能、恼怒、忧思,即能损伤肝气,造成肝郁气结,气机运行失常,出现月经失调等病症。书云: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血亦结。又说:气顺则血顺,气逆则血逆,忿怒过度则气逆,气逆则血亦逆。可见疏肝理气法在妇科病症中的治疗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介绍胡陵静教授运用治血四法论治膀胱癌血尿的经验。胡教授认为膀胱癌血尿主要病机可概括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不摄血、血溢脉外,湿、热、瘀、虚是其病理因素,临证借鉴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中治血四法的学术思想,临床主张辨因止血,急则治其标;消瘀止血,血止不留瘀;宁血调气,从脏腑论治;培补脾肾,邪祛后扶正。临床创制经验方滋阴止血汤,随证加减,屡获佳效。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张锡纯,中国晚清著名中西汇通医学家。他一生深研经典古籍,遵古参西,被誉为晚清三贤之一,著有医学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在治疗吐衄血证上,立方新颖,指出“胃气上逆”是其基本病机。吐血是阳明胃气逆冲而上;衄血是胃气沿经络上行,探究其根本原因,二者皆因胃气上逆而导致。在治疗上,张锡纯反对单纯止血,他主张应以降胃气为主,以理气药加减配伍,形成了独特的治疗吐衄血证的思想体系。文章从吐衄责之阳明、止血活血、收敛开通畅达内外、治血不忘理肝等方面对其治疗吐衄血证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并通过案例,一诊治以养肝阴滋肾水为主,辅以理气清热,进而达到标本同治之效,畅达全身气机,降逆上行之气血,气血和调,血止病安。二诊拟方酸枣仁汤、生脉饮合百合地黄汤加减养心除烦,安神和胃。探析张锡纯思想及谴方经验,希望为临床治疗吐衄血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瘀血一症,为病甚夥,滞于脏腑则生气被阻,塞乎经络即酸麻疼痛。治之者,或行气以活血,或祛痰以消瘀,必溯本求源以绝其根荄。而刮垢剔污,直清肠胃,假道阳明以出之,尤为治疗之捷径。《内经》谓“冲为血海,隶于阳明”,而“阳明为十二经脉之长”,“多血多气”,其气以下行为顺,是以治之者恒用泻法以通为补。所谓“血实者宜决之”是也。阳明清则脏腑气调,经脉和畅,气血往来不愆其度,不治瘀而瘀自祛矣。此治病求本之道也。仲景明其义,是以《伤寒》《金匮》于  相似文献   

12.
药物流产后恶露不绝属"堕胎""胞衣残留""产后恶露不绝"。瘀血为恶露不绝主因,若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则贻害无穷。唐容川《血证论》提出治疗血证"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至为精辟,对血瘀治疗亦很独到;"儿生之后,血衣不下",祛瘀血为主,"夫产后百脉空虚,亟宜补血,而尤力主去瘀者,瘀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宜主祛瘀方用归芎失笑散生化汤";强调恶露不绝祛瘀为主,养血为辅,"一切不治之症,总由不善去瘀之故,凡治血者,必先以去瘀为要""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消瘀活血,必兼调气,"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滞生机",祛瘀必兼调气,唐容川多于活血化瘀方中佐以枳壳、香附、柴胡等行气之品;活血祛瘀,勿忘痰饮,"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见痰防瘀、见瘀防痰",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恶露及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等亦可参照。  相似文献   

13.
医门外谈     
<正> 姜之七用姜入药分生姜、干姜、炮姜、炒姜、姜炭、煨姜、姜皮七种.名曰姜之七用.(一)生姜:又名鲜姜,性辛温,入足阳明胃经,善和胃止呕.何谓"和胃",说法不一,余于临证处方常细心体验,觉得"和胃"两字,应解作鼓舞胃气上行下达为宜.胃气上行则开胃进食,胃气下达则平胃止呕.然生姜之和胃止呕,应与半夏之降逆止呕,赭石之镇逆止呕相区别.半夏辛燥,降逆是从肺,脾到胃,治在湿痰中阻而引起之呕逆,有引导肺、  相似文献   

14.
石膏论选     
石膏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燥金胃、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中风者,伤寒五种之一也。风为阳邪,中风病寒热,而心下逆气惊喘,则已传阳明矣。阳明胃在心之下,胃气本下行,风邪挟之上逆,乘肺则喘,闻木声则惊,阳明火烁津液,致口干舌焦,不能呼吸,故用石膏辛寒之味,以泻阳明实火也。  相似文献   

15.
谢健  赵淳 《中国中医急症》2000,9(4):172-173
多年来 ,在研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后 ,发现张氏对代赭石研究较深、运用较广 ,尤其是对一些急症如吐衄、中风、喘证、癫狂、痫风等 ,均以代赭石为主药 ,疗效颇佳。兹浅介如下。1 治吐衄张氏治吐衄 ,制寒降汤、清降汤等十余方。张氏云 ,治吐血、衄血 ,“以寒凉重坠之药 ,降其胃气则血止矣。或以温补开通之药 ,降其胃气 ,则血止矣”。方中皆重用赭石 ,疗效颇佳。张氏认为“盖胃腑以腐熟水谷 ,传送饮食为职 ,其中气化 ,原以息息下行为顺。乃有时不下行而上逆 ,胃中之血亦恒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 ,可将胃壁之膜排挤破裂 ,而成呕血之证 ;…  相似文献   

16.
介绍杨小清省名中医治疗血证的经验。杨小清主任医师认为血证治疗必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疗法则根据火、气、瘀之缘由分别给予治火、治气、治血祛瘀。实热火盛者应清热泻火宁血,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止血,气虚失摄者当补气固摄统血,出血有瘀者则需活血祛瘀生血。临床运用时容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于其中。  相似文献   

17.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认为代赭石”能生血兼能凉血,而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在临证配伍中颇多新义,现阐述如下。1 配半夏半夏,张氏认为;“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与赭石相伍有降胃气止血之功。在张氏所订吐衄方中,如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皆用之。在寒降汤中张氏效法仲景泻心汤,方中“重用赭石,以代大黄降逆之力,屡次用之,亦可随手奏效。”配伍半夏以治吐血,他说:“盖吐血之证,多由于胃气挟冲气上逆,衄血之证,多由于胃气冲气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内经》厥论篇曰:‘阳  相似文献   

18.
缪仲淳治吐血三要法,其一曰:“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吐血之来,愚见有只吐一二口而止者;有来势颇急倾碗盈盂而吐者;亦有始吐数口继而大吐者。故治法根据证情,针对病势,当以止血为第一要着。盖血止虽有宿瘀而尚徐可图治;若血出不止,则血竭气越,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6,(4):291-293
崩漏为妇科"血证"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病机多责之虚、热、瘀。气血亏虚,则统摄无力,冲任不固;甚则气虚下陷,血随气下;火扰血海,或破血妄行,或热灼伤脉络,致使冲任不固,发为崩漏;瘀血阻滞冲任胞宫,血不归经,发为崩漏,故其病因多责之气虚、血热、出血致瘀。治疗上应时时不忘调气止血,固护冲任,气虚者补之,气陷者升之,血热者清之,血瘀者化之,以迅速止血为目的;血止后,可通过益气健脾、补养肝肾等法,来充养气血,以期达到血旺经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呃逆之病机 ,一般认为是由胃气上逆所致 ,治宜降气和胃。而笔者认为 ,其病机准确地表达应为肺胃不和 ,而不单纯是胃气上逆。顽固性呃逆则多由邪郁化火所致 ,故针刺治疗宜从调和肺胃、降气清火着手。今分述如下。1 肺胃不和 ,肺还邪于胃是形成呃逆之关键肺主一身之气 ,人身气机失调均可责之于肺。而肺与胃密切相关 ,从经络论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又足阳明胃经“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贯膈络肺”。再从生理论 ,肺位最高 ,禀清肃之气而下走 ,胃居于肺之下 ,承肺之气 ,亦以下降为顺。肺气的肃降有助于胃气的下行 ;胃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