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中蕴含丰富的脉证合参思想,对条文中的"脉促",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有:(1)数时一止,止无定数;(2)脉来急促或短促有力;(3)指数脉;(4)指寸脉浮,关以下沉。通过对相关条文进行分析归纳,参考诸家所言,结合临床实际,认为条文中的"脉促"是现代常见脉象中实脉之脉力,数脉之速率,浮脉之脉位,且无歇止的一种综合脉象,同后世脉学专著中的促脉虽名同而实异。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的脉象比较法张继东比较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逻辑方法之一,《伤寒论》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灵活的运用了脉象比较法。它通过对伤寒病症发展过程中的脉象变化的形象的鉴别对比,使证因脉明,从而有助于辨证立法的确定。一、病槽变化比较。太阳病见浮脉,但太阳病有...  相似文献   

3.
麻黄汤证脉象析疑刘承哲王惠琴刘炜(安徽省灵璧县虞姬医院234200)关键词:《伤寒论》;麻黄汤证;脉象中图法分类号:R222.16麻黄汤是《伤寒论》用于太阳伤寒表实证的方剂。关于该方之脉象,大多根据第46条认为是脉浮紧。本文就《伤寒论》有关内容结...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脉象特点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伤寒论》脉象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仲景脉学思想及脉诊特点,为后世脉学的发展与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某些脉象的涵义和运用,与后世脉学相比又有其独到的特点。本文对此作初步探讨如下。主病的多重性《伤寒论纲目》指出:“病气之阴阳既成,脉之阴阳必应。”说明病脉是正邪斗争消长,脏府气血盛衰的外在反映。这种反映有其规律性。如浮主表、沉主里、数主热、迟主寒。《洞垣全书·脉诀阐微》指出:“脉理甚微,原非一言可尽;人病多变,又岂一脉能包。”《伤寒论》以其精辟的论述,独到的见解,阐明了脉象主病的多重性,突破了脉象主病的一般性认识,揭示了脉同而病异的病理机制。本文举浮、迟二脉为例,探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辨脉法篇与平脉篇,详细的论述了切脉的部位,脉的生理、分类、形状、主病,五脏平脉,误治脉象,欲解脉象,死候脉象、以及各种病脉,脉的治法等。因此学习和研究仲景切诊者,都以《伤寒论》为主,很少有入学习和研究《金匮》的切诊。但是仲景的切诊除在《伤寒论》中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浮紧、浮缓、浮数都是表寒证的具体脉象表现,后世医家往往未能很好理会表寒证出现浮数脉的事实,或者是忽略这些细节,直至将浮数脉作为表热证的对应脉象,而把浮数脉剔出表寒证,所以用辛凉解表方药统治浮数脉.就<伤寒论>中浮数脉之表寒证证治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承袭了《内经》正常人脉象浮、沉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生理状态下人体脉位与体格、精神状态有关。作为病脉,浮脉主表证、阳热亢盛证、虚证、痈疡病,提示阳气来复;沉脉主里证、湿邪。浮沉之脉位变化可以反映疾病发展趋势。这些论述对后世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的脉诊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谈脉象     
<正> 中医的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相传公元前五世纪名医扁鹊就开始采用脉诊的方法来诊察疾病。最古老的医书《内经》记载了21种脉象,汉张仲景《伤寒论》记载23种,晋王叔和《脉经》记载24种,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记载27种,日本学者丹波元简《脉学辑要》记载28种,清程锺龄《脉学金针》记载29种,随着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中医脉学也不断发展,有记载30种、32种或更多的,成为中医临证诊病必须观察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结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节律失常的脉象.但其脉象的具体标准却还未完全统一。《内经》中没有结脉的记载.记载结脉脉象最早的书籍是《难经》。《难经·八十一难》曰:“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指出结脉的脉象是脉来歇止、止无定数。至于结脉的脉率,文中没有提到。直到东汉.《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关于《伤寒论》若干字词的再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伤寒论》注释中,有些通行的观点,并不一定正确,还有商讨之必要。本文择若干问题,讨论于下。1促脉《伤寒论》中,记载促脉的原文有四条。关于促脉,现在通行的解释是指急促之脉。古人持此观点者甚多,如钱天来说:“脉促者,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谓促也。”徐大椿亦说:“促为数意。”这样的解释并不正确。因为在仲景当时,脉诊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具有较多的规范性,医家已为常见脉象命名,并对其特征作了规定性的描述。如王叔和(脉经)开卷即指出脉之形状,数脉、迟脉、浮脉、沉脉,都有明确所指。后人对于古…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原文论述麻黄升麻汤证时,强调"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的脉象特点,成为脉证合参的重要指征,惜其语焉未详,故后世对此颇有争议.从脉象角度来解读本方证,对麻黄升麻汤证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伤寒论》的脉法体系为依托,结合临床中对厥阴病脉象的总结,深入挖掘麻黄升麻汤证脉象中"厥"的形成、诊断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 伤寒论(38)条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论(39)条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这两条大青龙汤证,以前注释大都以药  相似文献   

13.
马丁 《宁夏医学杂志》1990,12(2):102-105
《金匮要略》一书是中医典籍中治疗杂病的典范。全书围绕着脉证合参,证不离脉的原则,层层深入,阐发医理。前22篇约398条中论述脉象的条文约145条,占全书的1/3以上。仅浮脉一种就有44处提到,其它诸脉亦不鲜见。后世“杂病重脉”之说溯源于此。本文结合自己学习体会,试将《金匮》脉法规律探讨如下,求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14.
用八纲辨证的方法,探讨《伤寒论》脉法与证之间的关系.《伤寒论》虽然不是脉学专著,但其脉法与《内经》、《难经》一脉相承,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合,朴实简明,使后学者见脉知证,具有临床实用性.学习《伤寒论》脉诊,先要明辨常脉,知常达变.分别阴脉阳脉,以察病之性质,治疗之难易.以脉之寸关尺应人体上中下三焦.以脉之沉浮分病之在内在外,在荣在卫,在气在血.着重论述了邪在六经代表脉象以及寒热,气血,虚实之病的脉象的不同特点.疾病在邪正进退,传经,死生,欲愈,也有其典型的脉象可寻.最后强调了脉症合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太阳病居《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之首,条文有178条,占条文总数的二分之一弱,按实际内容计算,占全部内容的二分之一强(指篇幅),正确认识太阳病的实质,对理解其它各病有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本文仅就太阳病展开讨论如下。太阳病提纲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柯韵伯说:“三阳之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伤寒论》中“胃气”思想在病脉辨证中的运用。[方法]逐条摘录《伤寒论》中与胃气相关的服药、饮食、大便、脉象等条文,归纳其胃气思想在疾病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运用。[结果]《伤寒论》主张试验性地投用水谷和药物以测胃气之盛衰。药食后发热则胃气受损、疾病难愈,不发热则胃气尚存、疾病易愈;腹中转矢气则胃气实、可攻下,无矢气则胃气虚、不可攻下。能食代表中焦实热、胃气来复或中焦虚极;不能食者根据伴随症状又有寒、热、虚、实之分。通过观察大便的数量、颜色、形状、次数、气味,可推断疾病的寒、热、虚、实、瘀血。脉证相符提示胃气尚存、病重能愈;脉证不符提示胃气衰败、病轻难愈;趺阳脉(冲阳脉)浮、太溪脉小于趺阳脉均是有胃气的表现。[结论]《伤寒论》常通过试药食、问饮食、审大便、切脉博来判断胃气的盛衰和戾、推断疾病的性质和轻重。  相似文献   

17.
论《伤寒论》的相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病证鉴别、脉象论述、条文互应三个方面,讨论分析了《伤寒论》的相对性问题。认为相对性思维方法是仲师辨证思维及写作体例的重要特征,也体现了六经辨证的整体性。理解相对性,对研习《伤寒论》和临床辨证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主要脉证”语出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中医内科学》总论篇中,其在阐述气血、风寒燥火、痰湿饮、六经和卫气营血、脏腑的病机病证时,于每一证型下,列病机概要、主要脉证、治疗法则、方药举例等项,据1985年版《中医内科学》统计,“主要脉证”的使用频次达79次之多。笔者认为,将“主要脉证”作为中医专业的术语使用,其欠妥之处,概之有三点。 1.脉无主次之分:历代医籍关于脉象种类的记载不一,《脉经》提出24种脉象,《景岳全书》提出16种脉象,《濒湖脉决》提出27种脉象,而近代则多从28种脉象予以阐述。它们是通过部位、频率、形态、节律等方面来体会认识的。由于病变机体的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兼挟,病位、病性有变化,临床上常可见到相兼脉,亦称复合脉,如浮紧脉、沉迟脉,但无主要脉、次要脉之说。再者,总论篇中所述79种证型的脉象,实际上是该证型的带见脉象,且多为相兼脉,当无潜在的次要脉,故说“主要脉”似欠妥。  相似文献   

19.
脉律失常是随着脉诊的运用而被发现的。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已记载了包括迟、速、动、促、结、代等节律失常的脉象达20余种。汉·张仲景《伤寒论》,有“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的记述,并已明确地将“心动悸”和脉律失常作了联系。由于临床上脉律失常和心律失常关系密切,历代医著多有将有关内容放入惊悸、心悸、怔忡等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发掘张仲景著作中“脉迟”的病机内涵.方法:采摭《伤寒论》与“脉迟”有关的条文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以方测证和以证测机探讨“脉迟”的病机本质.结果:“迟脉”所主的病机有属虚证者,如脾胃虚寒、营血不足等;有属实证者,如痰水互结、阳明腑实和瘀血留阻等,有属虚实夹杂者,如肺热脾寒,脾阳郁陷者.结论:对张仲景脉法的研究,可以从相关条文脉证的比较的角度切入,以证候和方药反证脉象所代表的病机,从而深入发掘其平脉辨证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