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耳缘静脉放血对偏头痛家兔模型的镇痛效应及对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c-fos的表达,从而揭示耳缘静脉放血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 30只新西兰家兔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耳缘静脉放血组、模型组和空白组。按5 mg/kg标准连续3 d颈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复制偏头痛家兔模型,在第3天造模60 min后耳缘静脉放血,分别在造模前、造模30 min和放血后即刻进行痛阈测定。免疫组化法观察偏头痛家兔模型PAG区c-fos表达。结果痛阈改变:造模30 min耳缘静脉放血组和模型组的痛阈明显降低,与造模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耳缘静脉放血组放血后即刻痛阈明显升高,与造模30 min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缘静脉放血组家兔模型PAG区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耳缘静脉放血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通过抑制偏头痛家兔模型PAG区c-fos基因表达发挥了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2.
针刺肝经腧穴对偏头痛大鼠脑干组织G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针刺肝经腧穴对实验性偏头痛大鼠肝干组织G蛋白亚基(Gsa和Gia)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mg/kg)建立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将动物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模型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运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1ot)检测脑干组织Gia和Gsa的含量.结果皮下注射硝酸甘油4h后脑干组织Gsa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1),Gia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1),Gsa/Gia蛋白比值升高;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脑干组织中Gsa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1),Gia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1),Gsa/Gia蛋白比值降低.结论偏头痛发作可能与大鼠脑干组织G蛋白信号传导系统功能障碍有关,针刺介导的G蛋白信号通路可能是其防治偏头痛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苯乙酸钠 (NaPA)对家兔创伤愈合的作用。方法 :用 2 4只大耳白家兔制作背部创伤模型 ,随机分为静脉用药、局部用药与对照 3组 ,每组 8只 ,实验观察至创伤后 2 1d。结果 :两用药组于创伤后第 6天起 ,创面明显比对照组缩小 (P <0 .0 5 ) ;创伤后第 15天起两用药组愈合率也明显比对照组高 (P <0 .0 5 ) ;创伤后不同时间 3组家兔纤维结合蛋白水平 (fibronectin ,Fn)组间比较无差异。结论 :苯乙酸钠静脉或局部给药对创伤愈合均有促进作用 ,创面愈合与纤维结合蛋白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王宏  张胡金  郭世文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5):530-531,540
目的:探讨脑损伤后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家兔脑损伤模型,应用金标法测定伤前及伤后2、4、6、12、24h,3、5、7d耳缘静脉血液D-二聚体含量,并观察其行为变化。结果:脑损伤后6h血浆D-二聚体即较前升高(P<0.05),并继续升高,第3天升高最为显著(P<0.01),第3~5天达峰值,第7天开始下降。同时观察到家兔伤后即出现跛行,且逐渐加重,第3~5天不能站立,第7天又开始跛行。而假手术组血浆D-二聚体及其行为无明显变化。结论:急性脑损伤的早期即可出现纤溶异常,动态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有助于了解脑损伤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巴胺、硝酸甘油诱导的血管舒缩异常大鼠血神经肽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c-fos的表达.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溶媒组、多巴胺组、模型组,造模后4h取血放射免疫测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P物质(SP)、β-内啡肽(β-EP),取脑、切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c-fos蛋白表达.结果 偏头痛模型组ET、SP含量较溶媒组明显升高,β-EP含量较溶媒组明显降低,模型组和多巴胺组c-fos阳性细胞面积明显大于溶媒组.结论 多巴胺、硝酸甘油诱发的血管舒缩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血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内曾经有过对大白鼠注射乙酰苯肼(APH)造成溶血性贫血制备血虚模型的报导。本实验研究是用急性失血来造成一种血虚模型,因为急性失血在临床上更为常见,更有现实意义。现报告如下: 实验方法 (1)选取雄性青紫兰家兔30只,体重2.71±0.2kg,按均衡随机法分成3个观察组(1天组、3天组、5天组),每组10只。先做造模前各项指标测定,然后用股动脉放血的方法制备血虚模型。放血量为体重的3%,分2次放,一天一次放1.5%,总放血量占家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热敷法对家兔化疗性静脉炎模型耳缘静脉组织中TN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注射四类化疗药组,采用耳缘静脉注射药物法,造家兔化疗性静脉炎模型,每只兔子一侧耳缘静脉注射化疗药时用热敷处理,对侧耳缘静脉注射同样化疗药时则不做任何处理。4d后处死家兔模型,取耳缘静脉及局部组织,免疫组化法,测组织中TNF-α的表达情况,以IPP6.0软件分析其表达强度。结果:对照组与另外4组家兔实验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另外4组家兔对照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兔耳自身比较发现热敷组织TNF-α表达明显弱于对侧,且两组之间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局部热敷可有效预防家兔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EGB)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血清反应蛋白(CRP)含量和主动脉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高脂饲料喂养8周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将35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银杏内酯B组,8周后,银杏内酯B组加喂EGB 5 mg/(kg·d),继续喂养8周.处死前耳缘静脉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RP含量;处死后取主动脉,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VCAM-1 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血清CRP含量比对照组升高,银杏内酯B组血清CRP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模型组VCAM-1 mRNA表达比对照组升高,银杏内酯B组VCAM-1 mRNA表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银杏内酯B能够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血清CRP含量,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主动脉VCAM-1 mRNA表达,从而起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动态观测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含量的变化,探讨HMGB-1与迟发性脑病发生的相关性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普通级健康家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组(模型组)和正丁酸钠预处理组(干预组),每组各8只。家兔腹腔连续间隔注射高纯CO气体制备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模型,造模结束后1、3、6、12、24 h及3、7、14、21天各时间点分别耳缘静脉采血检测HMGB-1含量。结果:血浆HMGB-1含量,在造模结束3 h,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6 h至21天,模型组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干预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造模结束6 h至21天,染毒家兔(模型组与干预组)最终形成迟发性脑病组较未形成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早期血浆HMGB-1含量与迟发性脑病的发生呈高度相关,且HMGB-1在迟发性脑病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刺胆经对实验性偏头痛大鼠脑干组织G蛋白亚基(Gsa和Gia)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mg/kg)建立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将动物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模型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运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脑干组织Gia和Gsa的含量。结果皮下注射硝酸甘油4h后脑干组织Gsa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1),Gia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1),Gsa/Gia蛋白比值升高;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脑干组织中Gsa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1),Gia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1),Gsa/Gia蛋白比值降低。结论偏头痛发作可能与大鼠脑干组织G蛋白信号传导系统功能障碍有关。针刺传导的G蛋白信号通路可能是其防治偏头痛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利扎曲普坦对偏头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Periaqueductal gray,PAG)缩胆囊肽( cholecystokinin,CCK)表达的影响,探讨曲普坦类药物对偏头痛发作时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的干预作用。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4组:A组:对照组,B组:偏头痛组,C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D组: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利扎曲普坦给药组( C、D组)大鼠给予利扎曲普坦1 mg/( kg·d)灌胃。给药7 d后,B、D组大鼠制备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动物模型,造模2 h留取中脑标本。实时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CCK的表达情况。结果 A、B、C、D组大鼠中脑每250 ng总RNA CCK mRNA拷贝数(×10^6)分别为:1.25±0.41、1.71±0.93、0.17±0.12、0.22±0.07。 A、B、C、D组大鼠PAG区CCK-8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个数分别为:37.17±12.62、40.17±11.09、27.33±7.71、20.67±7.66。 C组大鼠中脑CCK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A组(P<0.05),D组大鼠中脑CCK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B组(P<0.05);D组大鼠中脑PAG区CCK-8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少于B组(P<0.05)。结论利扎曲普坦能够下调偏头痛大鼠中脑CCK基因表达,减弱CCK-8对内源性阿片肽镇痛效应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阿片肽镇痛效应,增强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宝  李平 《中国医疗前沿》2013,(2):11-12,14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对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血浆中血管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变化及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日本大耳兔54只,随机选取18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余36只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冲击波治疗组(C组)各18只,C组给药后第2周行兔股骨头冲击波干预,A组、B组不干预。各组于第4、6、8周随机选取6只兔耳动脉采血后处死,ELISA法测血ET-1含量。留取股骨头标本,HE染色法观察股骨头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股骨头中ET-1阳性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4周时B组与C组血浆中ET-1含量无差别(P〉0.05),但均较A组偏高(P〈0.05);6周、8周时血浆中ET-1含量B组较A组、C组更高(P〈0.05),A组、C组间无差别(P〉0.05)。结论冲击波干预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后,血浆中ET-1含量减低,促进濒临坏死骨的修复和再生,防止了骨塌陷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方法,观察骨碎补对实验性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并进行理论分析。方法:将24只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6只。模型组6只,治疗组(骨碎补组)6只,对照组(维固力组)6只。兔左后肢伸直位管型石膏固定6周得到兔膝OA的模型。用药4周后,以耳缘静脉空气栓塞法处死各组动物取下每只家兔左后肢股骨髁,取下的关节软骨用于RT—PCR检测。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RT-PCR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MMP3mRNA、BAXmRNA:模型组较空白组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较模型组的表达水平有所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较模型组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bcl-2mRNA:模型组较空白组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较模型组的表达水平有所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较模型组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单味中药骨碎补对防治OA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乙醇对失血性休克家兔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将30只家兔随机分成3组: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注射25%和60%乙醇溶液为实验组。通过颈总动脉放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并采用玻片法测量模型建立前后凝血时间的差值。结果生理盐水组的凝血时间加快(43±15。70)S,25%乙醇组的凝血时间延缓(16±13.80)s,较生理盐水组的凝血时间显著延长;60%乙醇组的凝血时间加快(60±13.08)s,较生理盐水组的凝血时间缩短。结论低浓度乙醇可延缓失血性休克家兔的血液凝固,而高浓度乙醇浓度可促进失血性休克家兔的血液凝固。  相似文献   

15.
唐艳  陈晓毅  柳俊  刘进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35(5):468-471,475
目的:研究盐酸戊乙奎醚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4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对照组(NS组),模型组(SAH组),枕大池药物(SAH+CH组)组及治疗对照组(SAH+Vehicle组);动物用改良后单次注血法造模,所有动物在48 h后处死,取材计算基底动脉血管皱缩指数(CC),光镜下观察血管内膜痉挛的情况,脑脊液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S-100β蛋白(S-100β)。结果:改良动物模型短程、平稳、安全,光镜下观察药物组脑血管痉挛程度明显减轻;与SAH组比较,SAH+CM组CC值减小,P〈0.05;与SAH组相比,SAH+CM组S-100β蛋白浓度明显降低,P〈0.05;其余各组与NS组比较,SOD活性降低(P〈0.01),MDA含量升高(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以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和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PTEN基因转染兔预防血管再狭窄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兔腹主动脉再狭窄模型;构建PTEN表达载体并在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同时转染血管壁细胞。实验分3组。对照组:单纯行内膜剥脱术;实验组A:内膜剥脱术+PTEN真核质粒;实验组B:内膜剥脱术+空脂质体。采用常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以及形态测量方法观察对再狭窄血管病变的影响及血管内膜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转染PTEN基因组显著抑制损伤后4周内膜VSMCs表达PCNA,与对照组相比PCNA表达和MMP-9的水平明显受抑制(P<0.01);显著减少血管内膜厚度和面积。结论:PTEN基因转染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实验性兔腹主动脉再狭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汉防己甲素(Tet)对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凋亡蛋白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Tet对体外培养兔RPE细胞增生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Tet对兔RPE细胞增殖周期、凋亡率及Bax、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Tet对兔RPE细胞的抑制率均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率均随药物质量浓度的增高而增高,除Tet10μg/ml、15μg/ml外,各质量浓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t10μg/ml作用72 h后,出现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S期与G2/M期细胞降低,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下降,Bcl-2/Bax比值下降,以上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et可能通过干预RPE细胞Bax与Bcl-2蛋白的表达而对其增殖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局部转运磷酸胆碱聚合物MPC30-DEA70载反义c—myc寡核苷酸(c—mycAS—ODN)基因复合物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狭窄的影响。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多聚赖氨酸(PLL)组、裸c—mycAS—ODN组、PLL载基因复合物N/P=3:1组和N/P=5:1组,每组各8只。构建兔髂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于血管损伤段行PLL、c—mycAS—ODN、PLL载N/P=3:1和N/P=5:1基因复合物的局部转运。24h后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基因复合物在髂动脉的分布情况;4周后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髂动脉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包括新生内膜面积(NIA)、中膜面积(MA)和新生内膜/中膜面积比(I/M);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损伤血管处c—my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共聚焦显微镜可见转染N/P=3:1、N/P=5:1基因复合物的血管内膜有均匀的绿色荧光分布。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对照组、PLL组、裸c—mycAS—ODN组均可见显著的内膜增生,组间比较NIA、I/M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N/P=3:1组和N/P=5:1组NIA、I/M均明显减少(P〈0.05),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Western blot显示对照组、PLL组、裸c—mycAS—ODN组c—myc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N/P=3:1组和N/P=5:1组c—myc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聚赖氨酸可促进MPC30-DEA70/c—myc AS—ODN复合物进入髂动脉血管,有效抑制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过度增生,为基因治疗血管内狭窄提供了新型的非病毒类转基因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