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对首次机采献血者的护理方法,减少献血反应,提升满意度,增加二次献血的可能。方法以本血站实施综合性护理前的2013年1-6月首次献机采献血者305例作为对照组,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后的2013年7-12月份的首次机采献血者249例作为综合组,均统计献血记录中的献血反应情况,并以献血后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综合护理组总献血反应率为1.2%,显著低于对照组4.6%的反应率(P 〈0.05);综合护理组献血后满意率98.4%,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9%满意率(P 〈0.01)。结论综合护理可减少首次机采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并提升满意度,提高二次献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机采血小板过程中护理工作的总结,摸索一套较规范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在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对献血者护理的实践,对经验进行总结。结果:该方法保证了献血者的安全,保证了机采的顺利进行,确保了机采血小板成品的质量。结论: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应用这套护理方法,确实是切实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5.
6.
在机采血小板全过程中细心对献血者进行护理,保证整个采血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献血者的安全舒适度,稳定和不断扩大无偿献血队伍。 相似文献
7.
目的:心理护理始终贯穿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全程.方法:严密观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全程,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结果:心理护理直接影响献血者的情绪及有无献血反应的发生.结论:加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了血小板产品质量和献血者的安全,同时激发了献血者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的激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引起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并预防其发生;方法:对430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67例献血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430例机采血小板者中共发生献血反应67例,占15.6%,其中发生轻型献血反应者64例,占14.9%,中型献血反应者3例,占0.7%,未发生重型献血反应。结论:只要严格掌握献血前的相关标准要求,做好献血前、中、后的护理工作,可以降低机采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施整体护理,以求安全、舒适地服务于献血者。方法 介绍无偿机采 血小板献血者整体护理要点。结果 使献血者对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过程满意,成为固定的、自愿的无偿机采 血小板献血者。结论 做好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整体护理,可增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提高血站服务水平,壮大 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0.
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方法,保证机采血小板的顺利进行。方法通过对初次参加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全过程的精心护理,与献血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使献血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确保机采顺利进行。结果172例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只有1例发生轻微低钙反应,机采过程顺利完成。结论加强对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机采过程的心理及各方面的护理,可保证血小板产品的质量及机采的顺利进行,促进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成为固定的无偿献血者。 相似文献
11.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整体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整体护理的重要性.方法 介绍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整体护理要点.结果 发生献血反应14例,献血反应率2.23%.其中枸橼酸盐过敏反应3例,较严重的低钙反应1例,轻度献血反应10例.结论 做好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整体护理,可增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提高血站服务水平,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机采血小板是一种新的血液成分,它具有纯度高浓度高白细胞和红细胞污染率低、储存期长,无需大量献血,受血者产生的HLA抗体和血小板抗体的机会减少等优点,为临床所欢迎。但由于采集血小板需要时间长,体外循环血量大,有时有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的招募与保留都成为一个难题。作好机采血小板者的护理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血小板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努力我站已经完全达到了100%来自无偿捐献血小板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输注机采血小板与冰冻机采血小板在血小板数目增加上的差异及对活动性出血的止血情况。方法 随机观察输注机采血小板42例,冰冻机采血小板50例。结果 输注机采血小板与冰冻机采血小板在血小板数目增加上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止血效果同等有效(P>0.05)。结论 平常及节假日、夜间抢救危重病人时,冰冻机采血小板可以代替机采血小板以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小板单采过程中献血反应的发生原因,进行有效干预,预防、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促进固定无偿机采队伍的建立、稳定、壮大。方法:对2008年至2010年12月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发生的献血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次与再次捐血者、男性与女性、是否有恐惧紧张心里、是否有低钙症状与献血反应的发生有显著相关。结论:严格的献血前筛查,有效地献血前干预,高质量的献血前、中、后护理,可预防、减少单采血小板过程中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以来,笔者所在血站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全血采集100%无偿化.由于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复杂,且采集过程时间长,以前对机采血小板的宣传方面力度不够,以致很多人难以接受,给机采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在此浅谈几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机采血小板采集效果.方法 选择54名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对采集前后外周血检测指标、采集过程参数及成品质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54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后外周血主要指标:WBC、RBC、HGB、HCT、PLT、MPV、PDW、P-LC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外周血PLT计数、成品PLT计数与血细胞分离机设定值(估算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红细胞、白细胞影响不大.献血者及血小板成品实际采集后计数与机器提供参数存在个体差异,为保证产品质量需适当提高机器设定值,谨慎使用机器采后计数下限.选择技术先进、采集效率高、应用范围广的血细胞分离机可以保证采集产品质量,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同时保障献血者身体健康,从而招募、保留更多的献血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人群的献血间隔和频采后的血小板数量改变,确保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和献血者的自身健康。方法收集该站2010—2011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1 449例,检测第1次采集血小板和最后1次采集血小板的血小板数量。结果第一组(2~4次)降低了(5 042±1 282)/μL,第二组(5~7次)降低了(8 363±2 591)/μL,第三组(8~10次)降低了(12321±1 914)/μL,第四组(>10次)降低了(14 732±2 275)/μL。45岁以下年龄单采者平均降低了(14 768±2 865)/μL,45岁以上的单采者平均降低了(10 387±2 391)/μL。结论所有单采血小板者血小板数量降低,不过降低的血小板数量不足以引起临床症状,目前研究没发现对身体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扩大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队伍,保证临床机采血小板的供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历年来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趋势,调整宣传和服务方向,成立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献血信息编辑部、爱心之家等机构,加强与献血者的沟通,使更多的自愿者参加机采血小板.结果 4年来,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由原来的1610人次增长到2452人次,机采血小板由原来的1619个治疗量增长到3354个治疗量.结论 通过形式不同宣传和招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基数不断增长,更重要的是许多自愿者已成为机采血小板队伍中低危的、固定的无偿献血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原因,为建立一支稳固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河源市中心血站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共3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后3年内是否再次参加机采血小板献血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电话回访调查.结果 3年内未再次参加血小板献血流失者118例,总流失率为30.89%;不同献血动机组流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8.552,P=0.000),其中动机不明确组流失率(52.49%)最高,寻求社会荣誉组流失率(15.79%)最低.发生过献血反应组(63.64%)流失率显著高于未发生献血反应组流失率(26.6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01,P=0.004);对献血过程不满意组流失率(39.77%)显著高于满意组流失率(28.2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13,P=0.000);认为机采时间过长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率(49.40%)显著高于不认为机采时间过长组流失率为(25.7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14,P=0.000).健康状况(体检结果)不合格组流失率(43.84%)显著高于合格组流失率(27.8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22,P=0.030).媒体(或网络)负面的宣传与献血者是否方便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率的影响不显著(x2=1.579,P=0.209;x2=2.130,P=0.144).结论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主要与献血动机、献血过程感受以及自身健康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