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在许昌龙耀医院就诊的86例老年OVCF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43例。A组行PVP术,B组行PKP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和术后伤椎高度增加量,比较两组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压缩比,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和术后伤椎高度增加量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组术后Cobb角、椎体压缩比和VA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PKP术治疗老年OVCF临床效果优于PVP术,可作为临床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1月该院收治的OVCF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选用PKP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49例,选用PVP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程度、椎体高度恢复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VAS评分为(1.64±0.06)分,患者椎体高度为(82.0±5.6)%,对照组VAS评分为(2.97±0.13)分,患者椎体高度为(70.5±3.4)%,两组患者VAS评分、患者椎体高度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与PVP技术均为安全有效的OVCF的治疗方式,但PKP在缓解疼痛,恢复正常椎体高度方面具有更为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4,(3):187-190
[背景]观察导航仪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治疗效果.[病例报告]采用导航仪引导下PVP和PKP治疗OVCF 73例共107个椎体.给其中陈旧性骨折(PVP组)24例29个椎体行PVP治疗,给新鲜骨折(PKP组)49例66个椎体行PKP治疗.给再发骨折9例10次共12个椎体均行PKP治疗.PVP组骨水泥注入量为23mL,PKP组为33mL,PKP组为34mL.随访104mL.随访1037个月,平均为15个月,观察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SA)变化、伤椎高度丢失及再发骨折频度.PVP组与PKP组手术前后1dVAS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d伤椎平均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恢复(P<0.05),PKP组恢复更加显著(P<0.05).随访10个月时与术后1d的VSA比较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伤椎高度均有丢失,而PKP组丢失略大(P<0.05).PVP组中术后再发骨折2例,PKP组中7例.[讨论]导航仪引导下PVP和PKP治疗OVCF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3种椎体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优缺点,总结经验。方法对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51例(88病椎),分别采取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经皮膨胀式椎体后凸成形术(SKY)3种术式,术后对疼痛、椎体高度等指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种方法近期止痛效果显著,无差别,椎体后凸畸形矫正效果PVP、PKP优于PVP,中远期椎体止痛、矫正效果PVP、PKP较PVP下降。结论 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需综合患者的年龄、身体、病椎及经济情况,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浅析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治疗中应用双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的临床治疗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本院因OVCF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96例。依照手术方式差异分为PVP组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组,每组48例。PVP组采用PVP对症治疗,PKP组采用PKP对症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生活质量(COQOL评分)及疼痛情况(VA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疗效。结果:PVP组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及手术时间均少于PK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术后COQOL各维度评分、手术前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与PKP在临床针对老年OVCF患者对症治疗中,均具备肯定疗效,可行性佳,然结合临床相关因素考量,PVP术时更短,透视次数更少,可推PVP作老年OVCF患者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压缩椎体骨折(OVCF)几何学畸形的矫形能力,并探讨椎体几何学畸形完全矫正与临床症状缓解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99例接受椎体成形术(PVP)或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老年女性OVCF患者,根据术式分为PVP组(56例)和PKP组(43例)。采用Mc Closkey-Black椎体几何学形态定量判定法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压缩椎体高度参数,整体判断压缩椎体的几何学形态为"正常形态"或"压缩形态",比较压缩椎体几何学形态变化情况及两种术式对几何学异常形态的椎体的矫形能力。同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与几何学畸形完全矫正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共有22例患者的"压缩形态"被矫正为"正常形态",总体矫正率为22.22%。PKP组矫正率高于PVP组,分别为34.15%和14.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几何学畸形完全矫正的患者VAS评分为2.31±0.93,几何学畸形未完全矫正的患者VAS评分为2.60±0.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和PVP两种微创术式均能显著纠正压缩椎体的几何学畸形形态,PKP对椎体几何学畸形的纠正能力优于PVP;椎体几何学畸形完全矫正与临床症状缓解之间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7.
闫军  管士伟  张居凯 《求医问药》2014,(17):289-290
目的 :探讨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0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12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212例患者分为PVP组和PKP组,其中PVP组共有114例患者,PKP组共有98例患者。我院为PVP组患者(共133个椎体)使用PVP手术进行治疗,为PKP组患者(共106个椎体)使用PKP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前1天和进行手术后1天的VAS评分、术后伤椎增加的高度以及术后12个月伤椎高度丢失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前1天和进行手术后1天的VAS评分相比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患者术后伤椎增加的高度明显低于PKP组患者术后伤椎增加的高度,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手术后12个月,我院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了随访,结果发现,PVP组患者伤椎高度的丢失值明显低于PKP组患者伤椎高度的丢失值,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使用PVP术和PKP术进行治疗均可起到缓解由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感。但用PKP术对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后,其复位的效果要优于PVP术,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低。所以,PKP术在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更具优势,尤其适用于多个椎体压缩性骨折伴有脊柱侧弯畸形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骨科住院有症状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PKP术的189例患者为PKP组,行PVP术的173例患者为PVP组,随访1年,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以随访时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25例患者为病例组,未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337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组362例患者,PKP和PVP两种术后均使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明显减低,两种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75,95%CI:1.040~1.112,P<0.001),骨密度T值减低(OR=0.576,95%CI:0.351~0.946,P=0.030),骨水泥渗漏(OR=2.284,95%CI:1.200~4.344,P=0.018),术后矢状位Cobb's角过度矫正(OR=1.188,95%CI:1.124~1.255,P=0.009)是OVCF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KP和PVP两种手术方法均可以提供效果相当的疼痛缓解率,两种术式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骨密度T值降低、骨水泥渗漏(椎间盘内渗漏)和术后局部矢状位Cobb's角过度纠正是OVCF术后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形成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老年OVCF患者76例,按照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为A组(行PVP治疗)和B组(行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每椎体骨水泥用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术后3d、3个月、6个月腰背疼痛VAS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s角、椎体前壁高度及椎体中间高度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手术成功率100%,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每椎体骨水泥平均使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A组患者骨水泥渗漏和血压降低发生率高于B组,B组患者腰背疼痛一过性加重发生率高于A组,但两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Cobb's角明显下降(P<0.05),而椎体前壁高度及椎体中间高度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与A组患者比较,B组患者Cobb's角减小程度更明显(P<0.05),且椎体前壁高度及椎体中间高度升高程度更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与PKP治疗OVCF疗效均满意,但PKP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更优.  相似文献   

10.
张慰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8):990-991,994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35例应用PVP和12例应用PKP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比较2组在VAS评分、SF-36评分、椎体高度、后凸矫正率Cobb’s角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术后VAS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但2组手术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患者椎体高度恢复明显优于PVP组(P<0.01),PKP组与PVP组后凸矫正Cobb’s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和PKP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各有利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究竟是使用PKP还是PVP。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医学》2018,(3):222-223
目的分析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手术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6年8月间在鹤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PVP组与PKP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结果 PVP组手术时间、手术费用、骨水泥渗漏率、中柱高度恢复率、术后一年伤椎高度丢失与PK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 d,PVP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与PKP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结论 PVP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PK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选取的68例患者分为PKP组(n=34)和PVP组(n=34),分别采用PKP和PVP方法进行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和疼痛缓解情况,随访术后1个月椎体压缩率和Cobb’s角恢复情况。结果 PVP组患者的单个椎体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少于PKP组(P<0.05)。PVP组发生骨水泥渗漏14例(41.18%),PKP组发生骨水泥渗漏6例(17.65%),PV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明显高于PKP组(χ2=4.53,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两组患者椎体压缩率和Cobb’s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或P<0.01),且PKP组改善率明显优于PVP组(P<0.05)。结论 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止痛效果均较好,均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PKP能更好地恢复椎体高度,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C形臂引导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个体化、精准化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03例(131个椎体)OVCF患者行C臂引导PKP治疗。术后应用DR成像等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03例手术顺利,胸椎、腰椎分别为72个椎体、59个椎体,患者术后疼痛均即刻缓解,VAS评分均满意,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C臂引导PKP治疗OVCF有效、安全、微创,对一些具有特殊特征的患者进行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5月重庆市东南医院收治的15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PVP组和PKP组,各75例,分别采用PVP、PKP治疗,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 d的疼痛情况,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年的损伤椎体高度和后突角,比较两组患者随访1年中手术椎体损失的高度、术中水泥渗漏情况及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情况。结果 PVP组、PKP组患者术后1 d的疼痛视觉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2.44±0.98)分比(7.81±2.32)分;(2.38±0.99)分比(7.72±2.21)分,P<0.01]。经过治疗后,PVP组患者术后1 d和术后1年的损伤椎体高度分别为(23.7±2.3)mm和(21.8±2.0)mm,后突角分别为(17.6±1.9)°和(18.0±1.9)°;PKP组患者术后1d和术后1年的损伤椎体高度分别为(27.5±2.6)mm和(26.6±2.1)mm,后突角分别为(11.8±1.1)°和(11.9±1.0)°,两组的损伤椎体高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后突角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随访1年后,PVP组的损失椎体高度显著高于PKP组[(8.2±0.8)%比(4.1±0.5)%,P<0.05],PVP组患者水泥渗漏率显著高于PKP组[22.7%(17例)比10.7%(8例),P<0.05],术后两组患者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和PVP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中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PKP临床疗效优于PVP,且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西峡县人民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OVCF患者118例,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及其意愿分为A组(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和B组(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手术前后疼痛评分(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责任椎Cobb角、责任椎前缘高度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责任椎Cobb角均较术前小,责任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高,A组变化较B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VAS评分均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OVCF患者,PVP、PKP手术均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有助于恢复椎体功能,但在责任椎形态恢复方面,PKP较PVP优势更明显,但手术花费相对较高,建议综合考虑,为患者制定最优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椎体骨折患者椎体几何学畸形的影响。方法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组各60例,观察两组患者椎体高度恢复和止疼状况及椎体几何学形态变化情况。结果PVP组手术正常形态及矫正率为18.3%,明显低于PKP组36.7%(P<0.05);同时两组患者手术后椎体压缩后凸成角畸形方面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PKP组明显优于PVP组(P<0.05)。PVP组手术后VAS评分(2.33±0.92)明显低于术前(7.76±0.99)(P<0.05);PKP组术后VAS评分(2.35±0.91)明显低于术前(8.01±0.89)(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几何学畸形完全恢复正常态患者VAS评分为2.59±0.91,未完全恢复患者VAS评分为2.30±0.92,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椎体骨折患者采用PVP、PKP手术治疗,均能达到较好的止疼效果,促使患者部分伤椎体恢复正常;在椎体几何学畸形矫正方面,PKP明显优于PVP,针对椎体严重畸形的患者,建议运用PKP来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脊柱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PKP)中的作用。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收集OVCF患者PVP和PKP手术74例共125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2组各37例。对照组行PVP或PKP手术,康复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系统的康复治疗。结果 74例患者治疗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术前、术后VAS评分、FIM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康复组的长远疗效更优(P〈0.05)。结论康复治疗能显著的增加PVP、PKP手术对OVCF患者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70例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以及随访结果,比较经皮椎体成形(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70例老年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VP组和PKP组各35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伤椎高度变化、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术前及术后cobb角的变化、骨水泥渗漏率,并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通过软件分析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术前cobb角、术前伤椎高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伤椎椎体高度、术后cobb角及骨水泥渗漏量方面存在差异(P<0.05)。结论:PVP和PKP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两者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疗效相当,但PKP较PVP能更好的恢复伤椎高度和矫正脊柱的后凸畸形,并降低了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的一种微创手术,其围术期的管理非常重要。作者从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3个方面对PVP和PKP的围术期管理做一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20.
吴少坚  张志 《微创医学》2013,8(2):159-160,170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OVCF患者53例(72椎),对患者手术前、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椎体后凸Cobb角变化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PKP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53例病例均获得随访,PKP术后第3天患者疼痛显著缓解,病椎高度恢复明显,后凸畸形基本矫正,且12个月内维持良好。在12个月的随访期间未见感染、骨水泥渗漏、新发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PKP治疗OVCF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塌陷严重、终板破裂的椎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