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城市低海拔斯氏、泡囊狸殖混合感染在福州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福州新店镇肺吸虫病疫区病原虫种和第一、二中间宿主 (螺、蟹 )的种类和感染率。方法 以病人为线索 ,捕捉螺蟹作常规法肺吸虫尾蚴和囊蚴检查并考察疫区。结果 在象山村发现为斯氏狸殖与泡囊狸殖疫区 ,该村靠近福州市中心 ,距福州火车站仅 5 3km。有三种螺蛳 ,即新店拟钉螺新种 ,建瓯洱海螺和放逸短沟蜷 ,前两种螺发现阳性 ,阳性率分别为 3 75 % (12 / 32 0 )和 6 5 7% (2 3/ 35 0 ) ;有 3种蟹 ,即福建马来溪蟹、角肢南海溪蟹和台湾南海溪蟹 ,感染有斯氏狸殖吸虫和泡囊狸殖吸虫囊蚴 ,感染率达 6 1 91% (78/ 12 6 ) ,每只阳性蟹和每 g蟹组织携带囊蚴数分别为 5 89个和 1 5 3个。结论 福州新店镇为福建省一个新的近城市低海拔斯氏狸殖吸虫和泡囊狸殖吸虫混合感染的严重疫源地。斯氏狸殖吸虫为主要病原虫种 ,新店拟钉螺新种和福建马来溪蟹分别为主要第一、二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2.
从形态变化,生活史和DNA检测排除泡囊狸殖的独立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形态观察、生活史循环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泡囊狸殖吸虫的独立性问题。方法从三元区采集溪蟹分离得到泡囊狸殖吸虫囊蚴和斯氏狸殖吸虫囊蚴,进行形态观察。以泡囊狸殖吸虫虫卵投放到调查过无泡囊狸殖吸虫的疫区中感染螺蛳,继而感染溪蟹,稍后检查蟹体内所获囊蚴是否保持泡囊狸殖吸虫形态还是同斯氏狸殖吸虫囊蚴近似。提取斯氏狸殖吸虫囊蚴和泡囊狸殖吸虫囊蚴的基因组DNA,用特异引物,PCR扩增其ITS2基因并将PCR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然后通过GenBank的Blast程序分析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应用MEGA3.0软件中的ME程序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泡囊狸殖吸虫囊蚴与斯氏狸殖吸虫囊蚴形态差异明显,但观察到泡囊狸殖吸虫囊蚴在从蟹体分离后0.5~2 h内有57.14%变成同斯氏狸殖吸虫囊蚴近似的特征。将泡囊狸殖吸虫虫卵投放到自然环境进行生活史循环试验,从收集的溪蟹中只分离到斯氏狸殖吸虫囊蚴而没有发现泡囊狸殖吸虫囊蚴。基因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泡囊狸殖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的ITS2基因同源性为100%,碱基差异为0,没有基因差异。结论虽然泡囊狸殖吸虫囊蚴和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的形态特征有较明显的差别,但放置一段时间后,57.14%的泡囊狸殖吸虫囊蚴变成与斯氏狸殖吸虫囊蚴形态相似的特征。从用泡囊狸殖吸虫虫卵进行生活史循环试验中收集的溪蟹体内没有发现泡囊狸殖吸虫囊蚴。ITS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分析发现斯氏狸殖吸虫和泡囊狸殖吸虫的基因高度同源,而且种系发生树也显示二者之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因此,斯氏狸殖吸虫和泡囊狸殖吸虫为同一物种,泡囊狸殖吸虫不具有虫种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从长安、潼关、户县等疫区采得锯齿华溪蟹检获囊蚴,人工感染犬、家猫和大鼠获得成虫。根据体形、体棘、口、腹吸盘大小、睾丸形状等特征,鉴定为斯氏狸殖吸虫。从锯齿华溪蟹检获67个囊蚴,并测量其大小和观察其形态。本文就成虫、囊蚴的鉴定特征稳定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兴山县斯氏狸殖吸虫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兴山县斯氏狸殖吸虫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种类,感染率,并鉴定虫种。方法捕捉斯氏狸殖吸虫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解剖检虫,计算感染率;观察和测量自然感染、人工感染及采自病人体内的虫体形态和大小。结果第一中间宿主螺类有1科3属4种,分别为觿螺科小豆螺属湖北小豆螺、拟小豆螺属拟小豆螺、拟钉螺属齿拟钉螺和泥泞拟钉螺;共解剖12 192只,感染80只,平均阳性率为0.66%。第二中间宿主溪蟹有1科2属5种,分别为华溪蟹科华溪蟹属锯齿华溪蟹、锯齿华溪蟹兴山亚种、圆顶华溪蟹、陕西华溪蟹和拟溪蟹属无刺非拟溪蟹,平均感染率为28.48%。解剖家猫32只,19只阳性,自然感染率为59.38%。从1只野生豹猫体内检获童虫1条。人工感染家犬的平均检虫率为51.16%,虫体最早成熟期为52 d。口饲、皮肤深埋、腹腔注射3种方式均可感染,肺部检虫率最高为66.25%。24例典型结节型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皮下结节活检,15例检获斯氏狸殖吸虫,占62.50%,均为童虫。自然感染、人工感染和人体检获的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大小不一,但形态近似。结论兴山县为斯氏狸殖吸虫病流行区,湖北小豆螺、锯齿华溪蟹兴山亚种、圆顶华溪蟹是重要的中间宿主新种。  相似文献   

5.
斯氏狸殖吸虫 195 9年由陈心陶首次报道 ,是中国独有虫种。我们在狸殖吸虫宿主转换的系列研究中 ,对犬与斯氏狸殖吸虫的生物学关系及宿主相容性进行了研究 ,本文报道斯氏狸殖吸虫在犬体内的分布、发育与转换宿主的特点。1 材料与方法从湖北省十堰市采集锯齿华溪蟹 (Sinopotamondenticu latum)中分离斯氏狸殖吸虫囊蚴。囊蚴感染豚鼠 5 0d后 ,用生理盐水逸出法收集各部位的童虫 ,在林格氏液内保存备用。将发育较小和发育较大的童虫分别感染家犬 1只 ,6 0d后剖杀 ,收集虫体观察。2 结  果斯氏狸殖吸虫在鼠与犬间的宿主转换囊蚴感染豚鼠5 0…  相似文献   

6.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广西融水县大小两种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动物后所获成虫的虫种。在广西融水县采集溪蟹分离获得大小两种囊蚴 ,感染大鼠后获成虫 ,曾从形态上鉴定为斯氏狸殖吸虫和巨睾并殖吸虫。但用酚 -氯仿法抽提成虫基因组DNA ,PCR扩增第二内转录间隔区 (ITS2 )基因后测序 ,用Blast程序与GenBank中的斯氏狸殖吸虫、巨睾并殖吸虫等的ITS2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检索 ,用PrimerPremier软件比较其基因差异 ,用Phylip软件的Neighbor程序绘制其基因进化树后 ,测得大小囊蚴感染所获成虫的ITS2基因片段分别为 4 37bp、4 33bp ,两者的基因同源性为 10 0 % ,与斯氏狸殖吸虫的基因同源性分别为 10 0 %、99% ,与巨睾并殖吸虫的基因同源性分别为 91%、92 % ;基因序列差异比较 ,大小囊蚴感染所获成虫与斯氏狸殖吸虫的基因序列差异为 0 ,而与巨睾并殖吸虫存在明显差异 ;绘制基因进化树 ,大小囊蚴感染所获成虫与斯氏狸殖吸虫在同一分支同一位置 ,与巨睾并殖吸虫亲缘关系较远。融水县大小囊蚴感染所获成虫与斯氏狸殖吸虫为同一物种 ,小囊蚴感染所获成虫并非巨睾并殖吸虫。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陈氏狸殖吸虫与猫及大鼠的宿主适宜性。方法从陈氏狸殖吸虫流行区采集溪蟹,分离囊蚴,经口感染家猫、SD大鼠。40 d后检查粪便,观察排出虫卵的时间,90~112 d剖检动物,回收虫体,计算成虫率。结果家猫感染后50 d粪便可检出虫卵;大鼠检出虫卵时间为感染后第68~70 d。猫剖检虫体8条,成虫率87.5%(7/8);大鼠剖检虫体16条,成虫率43.75%(7/16)。结论猫和大鼠均可作为陈氏狸殖吸虫的实验终宿主;陈氏狸殖吸虫与猫的适宜性优于大鼠。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卫生防疫站等曾于1980年1月在宁海县捕获的菓子狸体内检获斯氏狸殖吸虫成虫。1982年5月,我们在永嘉县张溪公社小长坑等村进行肺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时,从当地捕获的44只浙江华溪蟹体内所分离的5,729个囊蚴中,发现47个斯氏狸殖吸虫囊蚴(占囊蚴总数的0.82%)。为了进一步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广州北部山区并殖吸虫流行分布现状。方法采集并解剖调查点山溪中螺蛳、溪蟹,检查并 殖吸虫尾蚴、囊蚴。用所获囊蚴人工感染猫、犬,解剖猫、犬查找并殖吸虫成虫。取成虫样本,进行COI 基因、ITS2基因序列分析,与GenBank检索并殖吸虫,COI基因与ITS2基因序列相比较。结果良口螺蛳尾蚴 感染率0.32%(4/1 210),螺种为放逸短沟蜷。溪蟹囊蚴感染率100%(35/35)。感染度:79.4个囊蚴/只 蟹,11.12个囊蚴/g蟹,最高只蟹检出囊蚴1 050个,蟹种平和华溪蟹。南昆山螺蛳尾蚴感染率0.15%(3/2 000),螺种为放逸短沟蜷。溪蟹囊蚴感染率 100%(59/59),感染度:105.66个/只蟹,7.87个/ g蟹。蟹 种为平和华溪蟹。吕田螺蛳尾蚴感染率0.03%(1/310),螺蛳种为拟钉螺。溪蟹囊蚴感染率36.73% (36/98),感染度4.55个囊蚴/只蟹,0.53个囊蚴/ g蟹,蟹种为平远南海溪蟹。良口和南昆山成虫COI、 ITS2基因DNA序列与GenBank检索卫氏并殖吸虫COI、ITS2基因序列相比较:同源性分别为99%、98%和98%、 97% 。结论广州北部山区新发现卫氏并殖吸虫超高度疫源地两处,两疫源地虫种无差异。斯氏狸殖吸虫中 度疫源地一处。  相似文献   

10.
2015—2020年,从福建省尤溪县东南部华兰溪流域溪尾乡的埔宁村、溪尾村和汤川乡的赤墓村、珠建村等4个村,每村选1条水量较少、 1条水量较多的水沟作为调查点,采集淡水螺、蟹,对螺和蟹进行形态学分类,分离螺类并殖吸虫尾蚴和蟹类囊蚴并进行鉴定。用从蟹类分离的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各80条分别经口感染幼犬1只,感染后60 d起粪检查找虫卵,分别于感染后80、 100 d剖杀幼犬,收集成虫,对成虫进行形态学分类。共查获淡水螺类3种,共7 405只。其中,卫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螺1种,为放逸短沟蜷;斯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螺2种,分别为待定种拟钉螺和待定种洱海螺。埔宁村(拟钉螺)、溪尾村(拟钉螺)和赤墓村(洱海螺)等3个村的螺类斯氏并殖吸虫尾蚴的感染率分别0.39%(6/1 546)、 0.17%(2/1 179)和0.26%(5/1 898);珠建村的放逸短沟蜷检出卫氏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为0.11%(1/917)。共查获蟹类5种319只,均为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分别为福建华溪蟹、永安博特溪蟹、尤溪博特溪蟹、福建南海溪蟹和待定种华南溪蟹。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总感染率为25.71%(82/319),平均感染度为7.34个囊蚴/蟹,感染指数为3.09。其中埔宁村的尤溪博特溪蟹、福建华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41.89%(31/74):溪尾村的待定种华南溪蟹、福建华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22.67%(17/75);赤墓村的福建华溪蟹、永安博特溪蟹、福建南海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0.0%(21/70)。珠建村的福建华溪蟹、永安博特溪蟹、福建南海溪蟹的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13.00%(13/100)。囊蚴感染犬后分别获得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成虫12、 10条。福建省尤溪县东南部存在多种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螺类和第二中间宿主蟹类,为中度感染风险的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延平区肺吸虫病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延平区肺吸虫病病原虫种、第一、二中间宿主和人群的感染率。方法收集全县10个乡镇38个村的淡水螺蛳与溪蟹标本并按常规检查其肺吸虫囊蚴,对葫芦山、吴丹、明洋三个村人群作肺吸虫成虫抗原皮内试验,阳性者抽血以EIJSA法检测肺吸虫抗体。结果发现的病原虫种为卫氏并殖吸虫二倍体和三倍体。第一中间宿主有二种螺蛳:放逸短沟蜷、小桥拟钉螺,因数量少没有检查。第二中间宿主有三种溪蟹,即:福建华溪蟹、福建马来溪蟹及华南溪蟹属一新种。三个村蟹标本检查囊蚴感染率为12.12%(8/66)。人群皮内试验的阳性率为7.08%(110/1554)。三个村人群的皮试阳性率分别为10.37%(55/530),6.53%(34/521),418%(21/503),三个村皮试阳性者血清肺吸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2.72%(7/55),11.72%(4/34),4.76%(1/21)。结论延平区为闽北肺吸虫轻度流行区,但局部地区为中度疫区。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平远县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调查及DNA(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调查广东省平远县棘隙吸虫及其他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情况。方法 对鱼类宿主取鱼鳃和鱼肉等组织 ,镜检囊蚴 ;用水洗过筛沉淀法粪检虫卵 ,部分虫卵阳性动物解剖检查。采用DNA -RAPD技术 ,比较福建棘隙吸虫广东株与福建株。结果 查出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sinensis)、东方次睾吸虫 (Metorchisorientalis)、福建棘隙吸虫 (Echinochasmusfujianensis)、日本棘隙吸虫 (E japonicus)、抱茎棘隙吸虫 (E perfoliatus)和钩棘单睾吸虫 (Haplorchispumilio) 6种。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等 11种 ,感染率 48 3% (182 / 377) ,有 92 4%的阳性鱼混合感染 2种以上吸虫囊蚴。保虫宿主狗、猫感染率 79 2 % (19/ 2 4) ,每只阳性动物均有 2种以上吸虫混合感染。 15个引物在福建棘隙吸虫广东株与福建株两者共获DNA片段 185个 ,共享度 (F) =0 984,遗传距离 (D) =0 0 16。结论 当地为人兽共患的多种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区。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相印证 ,福建棘隙吸虫广东株与福建棘隙吸虫福建株为同一虫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对福建省政和县东部并殖吸虫虫种、 宿主种类及其感染率进行调查, 以确定当地并殖吸虫病疫源地。方 方 法 法 采集政和县当地淡水螺、 蟹及野猫粪便, 检查螺体内并殖吸虫尾蚴、 蟹体内囊蚴和野猫粪便中的虫卵。结果 结果 共检 查1 035只放逸短沟蜷和4 890只建瓯拟小豆螺; 仅在建瓯拟小豆螺体内发现并殖吸虫尾蚴, 其感染率为 0.10% (5/4 890)。检查政和博特溪蟹34只, 其中29只感染斯氏并殖吸虫囊蚴, 感染率为85.29%, 每只蟹及每克蟹组织平均囊 蚴数分别为3.85个和0.62个; 检查福建华溪蟹36只, 其中14只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囊蚴, 感染率为38.89%, 每只蟹及每克 蟹组织平均囊蚴数分别为6.43个和0.03个。2份野猫粪便中有1份检获并殖吸虫虫卵。结论 结论 福建省政和县东部存在 由斯氏并殖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引发的中、 高度疫源地。  相似文献   

14.
在福建云霄,诏安县采检的瘤拟黑螺体内,发现一种具棘口吸虫特征的尾蚴,人工实验感染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后3~4h,在鱼鳃内形成囊蚴。将囊蚴分别感染金黄色地鼠和鸽子后获得日本棘隙吸虫成虫。首次报告瘤拟黑螺充当日本棘隙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其尾蚴自然感染率为1.1%;同时对尾蚴形态特征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查清福建省淡水蟹类在34个各县市分布及其携带并殖吸虫情况。方法广泛收集各地溪蟹标本并鉴别种类,检查蟹体内感染并殖吸虫囊蚴种类与感染率。结果与结论发现在福建省已报告有福建华溪蟹等17种溪蟹和7种待报告的华南溪蟹属等新种。这些蟹体内发现感染有卫氏并殖等7种并殖吸虫囊蚴,总感染率为43.49%(3483/8009),显示福建省是一个并殖吸虫虫种和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类繁多的省份,人的感染也是此起彼伏的散在发生。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了解粤北地区并殖吸虫流行分布现状。 方法 采集并解剖每处调查点山溪中螺蛳及溪蟹,查找并殖吸虫尾蚴和囊蚴。以所获囊蚴人工感染猫、犬,解剖猫、犬查找并殖吸虫成虫。取成虫样本,与GenBank里并殖吸虫的COI基因与ITS2基因序列比对,进行基因序列分析。 结果 里东、叟里元、下洞河、太坪和小坑5处调查点溪蟹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74.54﹪ (41/53)、68.91﹪ (32/47)、77.77﹪(24/32) 、76.92﹪ (40/52)和81.5% (22/27),溪蟹物种均鉴定为平和华溪蟹。与GenBank三平正并殖吸虫基因序列比对,5处成虫样本COI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9.5% 、100% 、99.5% 、99.5% 和100%,ITS2基因同源性为100%。大洞调查点的螺蛳检出并殖吸虫短尾尾蚴,感染率为0.058% (1/1,700),螺蛳物种鉴定为放逸短沟蜷,溪蟹检出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8.09﹪ (32/84),溪蟹物种亦鉴定为平和华溪蟹。大洞成虫样本COI基因与卫氏并殖吸虫同源性100%,ITS2基因与卫氏并殖吸虫同源性99.5%。 结论 粤北地区新发现三平正并殖吸虫高度疫源地5处,第二中间宿主为平和华溪蟹。5处疫源地虫种间无差异。卫氏并殖吸虫高度疫源地1处,第一中间宿主为放逸短沟蜷,第二中间宿主为平和华溪蟹。 关键词:并殖吸虫 ;尾蚴 ; 囊蚴 ;感染率 ; 放逸短沟蜷 ;平和华溪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福建北部地区斯氏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螺、蟹种群及其孳生地,比较生态环境改变前后感染率,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方法 2009-2019年,以并殖吸虫病例为线索,对福建省北部南平市的建瓯市小桥镇涤上村、东峰镇桂林村、城关镇七里街村和建阳区崇雒乡上洋村、政和县东平镇西表村、岭腰乡前溪村以及三明市的三元区居阳村等11处调查点进行现场采集螺、蟹,并考察其生态环境,设框(33 mm2)检测螺分布密度,计算螺的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和蟹的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囊蚴采用人工感染健康犬(2只)和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2 (ITS2)序列、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1 (CO1)基因进行鉴定。考察原孳生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复查螺、蟹的感染率、感染度,分析环境变化对感染率的影响。结果 11处调查点查见唐氏拟小豆螺、建瓯拟小豆螺和小桥拟钉螺等3种螺。山涧水源小沟或渗水湿地等微型生态环境为螺的适宜孳生地,螺多栖息于沟内水线上下5 mm的潮湿环境,主要附着于沟内潮湿的陈旧落叶、枯枝,其次为石块上,泥砂中较少。唐氏拟小豆螺、建瓯拟小豆螺和小桥拟钉螺的平均分布密度分别为156/框、179~291/框和12~266/框;各调查点均有螺查出斯氏并殖吸虫尾蚴,唐氏拟小豆螺、建瓯拟小豆螺和小桥拟钉螺的感染率分别为0.22%(4/1 851)、0.38%(36/9 420)、1.10%(102/9 247)。11处调查点查见福建华溪蟹、福建博特溪蟹、角肢华南溪蟹和待定种华南溪蟹等4种溪蟹。溪蟹多栖息于水流缓慢的山涧,白天潜伏于石块下,夜间四出觅食。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8.99%~96.77%,平均感染率为80.21%(231/288),平均感染度为19.8个囊蚴/蟹。PCR结果显示,囊蚴样品扩增出的ITS2序列约500 bp,与GenBank中斯氏并殖吸虫相似性为99%;CO1基因序列约450 bp,与GenBank中宫崎并殖吸虫相似性为100%。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2只感染犬解剖后分别获得6和8条成虫,经鉴定均为斯氏并殖吸虫。孳生地环境改变有山洪暴发、垦植、干旱和人为破坏等原因,孳生地环境改变后对11处19次复查中,有10次未采集到螺,有5次未采集到蟹。5个调查点孳生地环境变化为山洪暴发所致,灾后进行7次调查均未查见螺,其中3处未查见溪蟹。11处调查点孳生地环境改变后,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6.11%(91/252),平均感染度为4.9个囊蚴/蟹。孳生地环境改变前后的感染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建北部建瓯等地为斯氏并殖吸虫高度感染的自然疫源地。孳生地生态环境改变后螺、蟹斯氏并殖吸虫尾蚴/囊蚴感染率下降明显,其中山洪暴发和垦植等是影响螺、蟹感染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In a natural focus of paragonimiasis in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Venezuela, 130 people were clinically, parasitologically and immunologically evaluated. A specific intradermal test was positive in 13%. Besides an index case, three other active cases of paragonimiasis were identified. Adult Paragonimus worms and metacercariae were recovered from Didelphis marsupialis and Eudaniela garmani, respectively. Previous reports of Paragonimus infection in Venezuela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广东省卫氏并殖吸虫分布现状。方法 解剖采集自广东省从化市良口、 龙门县南昆山、 乐昌市大洞和平远县木溪与郭屋等5个调查点山溪的螺蛳及溪蟹, 检查卫氏并殖吸虫尾蚴、 囊蚴。以所获囊蚴人工感染家猫、 犬, 解剖查找并殖吸虫成虫。取成虫样本, 进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基因 (COI基因) 和核糖体基因第二间隔区 (ITS2 基因) 基因序列分析, 并与GenBank中现存并殖吸虫的COI、 ITS2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 良口、 南昆山、 大洞、 木溪和郭屋5处疫源地的第一中间宿主螺蛳鉴定均为放逸短沟蜷, 其尾蚴感染率分别为0.33%、 0.15%、 0.058%、 0.10%和0.05%; 第二中间宿主溪蟹鉴定均为平和华溪蟹, 其囊蚴感染率分别为100%、 100%、 38.09%、 55.36%和65.26%。良口、 南昆山、 大洞、 木溪和郭屋平均每只蟹检出囊蚴数量分别为79.4、 105.66、 9.16、 16.18个和15.6个, 平均每克蟹含囊蚴数量分别为11.12、 7.87、 0.58、 0.69个及0.85个, 囊蚴鉴定均为卫氏并殖吸虫。人工感染家猫、 犬体内检获卫氏并殖吸虫成虫与虫卵。良口、 南昆山、 大洞、 木溪和郭屋5处调查点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样本COI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AF219379.21、 AF540958.1号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 99%、 99%、 98%、 99%, ITS2基因序列与DQ836243.1、 DQ351845.1、 AB354217.1号同种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8%、 99%、 98%、 98%、 98%。结论 广东省新发现2处卫氏并殖吸虫超高度疫源地和3处卫氏并殖吸虫高度疫源地, 5 地虫种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