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内直视术后胸骨哆开的原因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丽  王宁 《山东医药》2007,47(3):55-55
胸骨哆开是经胸正中切口心内直视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0.5%~5.0%,以老年患者居多,多发生在心脏开胸术后1周左右。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共经胸正中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2 025例,发生胸骨哆开15例(0.7%)。现将术后胸骨哆开原因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用改良胸大肌肌瓣转移治疗心脏外科术后慢性胸骨骨髓炎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08年1月~2014年8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心脏外科术后出现慢性胸骨骨髓炎患者56例。其中单纯胸骨骨髓炎36例,胸骨骨髓炎伴肋软骨炎11例,胸骨骨髓炎伴纵隔内感染9例。术中彻底扩创清除感染源,充分游离胸大肌肌瓣,翻转填塞胸骨缺损。术后持续负压吸引,应用敏感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及随访患者术后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51例(91.1%)患者切口Ⅰ期愈合;3例(5.3%)患者引流管切口处有少许分泌物,经换药1周后愈合;2例(3.6%)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经再次手术痊愈。无切口再次感染及慢性窦道形成,胸骨骨髓炎无复发,上肢功能均正常。结论改良胸大肌肌瓣转移治疗心脏外科术后慢性胸骨骨髓炎效果可靠,无需增加切口,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王超  公彦新  李维凯 《山东医药》2003,43(30):39-40
胸骨后甲状腺肿物占全部甲状腺肿物的 1%~ 15 % ,其治疗不同于一般颈部甲状腺肿瘤。 1980~ 1998年 ,我院收治2 5例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7例 ,女 18例 ;年龄 2 8~ 80岁 ,中位年龄 5 3岁 ;病程 2 0天至 30年 ,平均 7.8年。肿物位于左叶 9例 ,右叶 12例 ,双叶 4例 ;临床常见症状是胸闷、喘憋、呼吸及吞咽困难、上腔静脉压迫症状等 ;病理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16例 ,甲状腺瘤 5例 ,甲状腺癌 4例 (1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气管旁及纵隔淋巴结转移 )。胸部正侧位 X线片发现气管受胸骨后甲状腺肿物压迫 …  相似文献   

4.
马松峰  乔峻  霍强  木拉提 《心脏杂志》2006,18(3):343-345
目的探讨各类胸部小切口瓣膜置换手术,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1995年12月至2004年9月体外循环下手术患者103(男60,女43)例,年龄1665岁。主动脉瓣置换(AVR)应用胸骨正中上半小切口19例;胸骨旁小切口2例;二尖瓣置换(MVR)应用胸骨正中下半切口30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50例;另2例为三尖瓣置换(TVR)。结果103例患者术后死亡3例,病死率2.9%。术后胸腔引流量、输血量比同期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瓣膜置换手术明显减少。痊愈出院的100例,切口甲级愈合。随访360个月,随访率91%。心功能比术前明显提高。结论胸部小切口瘢痕小,术后出血和输血量均明显减少,减少了住院时间和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胸部CT三维重建细化评估在选择微创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ST-OPCA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200例手术患者。使用术前胸部CT进行胸骨、心脏及升主动脉等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测量胸骨后近端吻合空间的数据,进行术前评估,将适合行MIST-OPCAB患者分为:A组(完成胸骨下段小切口组,90例)、B组(拟行但未完成胸骨下段小切口组,62例)和C组(常规切口组,48例)。分析各组患者胸骨后近端吻合空间的参数,包括第2肋间胸骨平面至主动脉根部的垂直距离等数据及围术期临床指标等。结果 A组的术前心功能Ⅲ级占比明显少于其他两组(3.3%比8.1%比10.4%,P<0.05),陈旧性心梗病人占比少于其他两组(2.2%比21.0%比31.3%,P<0.05),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其他两组(66.1%比56.9%比62.9%,P<0.05),欧洲评分Ⅱ风险低于其他两组(5.3比7.2比7.9,P<0.05)。胸部CT三维重建参数显示,A组第2肋间胸骨平面至主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骨骨穿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意义。方法:分析我院31例经胸骨骨穿诊断的MDS,对同期的髂骨和胸骨骨髓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1例经胸骨诊断为MDS的患者髂骨穿刺及髂骨活检表现为增生低下,按WHO分型均为MDS-RCMD;31例髂骨骨髓增生低下患者粒系、红系少见病态造血,粒系仅6.5%(2例)出现巨幼样变,12.9%(4例)患者出现核浆发育失衡,红系仅6.5%(2例)患者出现巨幼样改变,巨核细胞少见,仅3.2%(1例)患者见到4个巨核细胞,未见到病态巨核细胞;相反,同期的胸骨骨髓均表现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三系病态造血明显,在粒系病态造血表现中54.8%(17例)出现双核粒,71.0%(22例)出现了巨幼样粒细胞,93.5%(29例)出现了核浆发育失衡粒细胞,22.6%(7例)出现了假性派胡细胞;红系病态造血表现中,35.5%(11例)患者出现三核红细胞,77.4%(24例)患者出现巨幼样红细胞;87.1%(27例)患者巨核系统出现病态造血,其中小巨核、单圆核、双圆核、三圆核巨核出现的比例分别为19.4%(6例)、77.4%(24例)、35.5%(11例)、35.5%(11例)。结论:部分MDS患者表现为髂骨增生低下,髂骨穿刺发现病态造血的概率低,胸骨穿刺能有效地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的病态造血表现,为诊断提供明确的依据,是诊断此类MDS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心内直视手术后胸骨裂开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年1月~1993年10月,我院行各种心内直视手术123例,遇有3例胸骨裂开,全为胸骨钢丝切割。对此,我们均采用胸骨两侧钢丝连续贯穿缝合编织后间断固定,伤口全层减张缝合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反流病诊断问卷评分低下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反流病诊断问卷(RDQ)评分低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原因.方法 回顾性比较和分析1 48例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中22例RDQ积分<12分者和126例积分≥12分者的临床特征.对两者胸骨后疼痛、烧心、反酸、反食的程度及频率等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RDQ低分病例的不典型症状如胸闷、咽部异物感、嗳气,失眠、焦虑等出现的百分率进行分析.结果 ①22例RDQ平均积分为7.59±2.48,其中最高11分.最低仅2分,出现胸骨后疼痛例数最多,有16例.②RDQ低分者与高分者在胸骨后疼痛方面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烧心、反酸、反食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16例胸骨后疼痛病例进行独立症状积分分析,胸骨后疼痛积分约占RDQ总分的60.28%,而反酸、烧心、反食分别只占16.80%、12.29%、10.63%.④不典型症状如胸闷、胸骨后不适、咽部异物感、咳嗽和气喘、头痛、嗳气、失眠及焦虑分别占总例数的59.09%(13例)、36.36%(8例)、13.63%(3例)、22.72%(5例)、40.90%(9例)、36.36%(8例)及27.27%(6例).结论 RDQ对于有胸骨后疼痛症状.但反酸、反食、烧心症状不明显者以及RDQ外的不典型症状GERD患者不敏感.  相似文献   

9.
原发于胸骨之骨性肿瘤,多为恶性,预后较差,所以早施行根治切除术非常重要。我院自1962~1982年共收治各型胸骨肿瘤10例、经外科手术获得较好疗效。一、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13~51岁;平均38.8岁。病程2~32个月;平均10.7个月,多为中、晚期。肿瘤位于胸骨柄者8例,位于胸骨体者1例,累及  相似文献   

10.
正胸骨后甲状腺病变是较常见的上纵隔占位性病变,其诊断及手术方法与一般颈部甲状腺疾病有所不同,熟练掌握甲状腺解剖结构可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对20例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6月-2015年6月对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20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4例,女16例;年龄42-56岁。全部患者为单侧胸骨后甲状腺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胸骨下段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体会。方法选择10岁以下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20例,纵劈胸骨上至第二肋间;1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3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9例,纵劈胸骨上至第二肋间并向右侧横断。常规体外循环,胸正中小切口第三胸肋关节水平至剑突根部,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无手术死亡,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24h胸液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切口长度约为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的60%。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可以顺利完成部分心内直视手术,美观且保留了胸廓的连续性,无胸骨前凸畸形。  相似文献   

12.
心脏刃器伤是直接导致伤员死亡的严重损伤之一 ,6 2 %~ 84 %患者死于运送途中。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诊断 ,及时手术。我科自 1991年 5月至1999年 6月收治心脏刃器伤 7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心脏刃器伤患者 7例 ,男性 6例 ,女性 1例 ,年龄 19~ 4 7岁 ,平均 2 7岁。心脏损伤部位 :左心室穿透伤 3例 ,右心室穿透伤 2例 ,右室表面损伤 1例 ,主动脉起始部 1例。体表伤口位置 :左侧胸骨旁线第三、四肋间 4例 ,右侧胸骨旁线第二、四肋间 2例 ,左侧胸骨旁线肋弓 1例。入急诊室时临床表现 3例以大失血为主 ,4例以急性心包填塞为主 ,心音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11例正中开胸术后深部胸骨伤口感染(deep sternal wound infection,DSWI)的患者,在彻底清创后使用抗菌薇乔线闭合胸骨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使用抗菌薇乔线闭合胸骨以修复DSWI的患者共11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持续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常规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4~76岁(男8例,女3例),根据胸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表现,所有患者均确诊为DSWI。经过彻底清创,联合负压封闭治疗1周后,所有患者均采用抗菌薇乔线将胸骨闭合修复,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为1例升主动脉置换术和1例二尖瓣置换患者,两位患者均在术后1年复查CT,显示胸骨切口骨质已融合,达到解剖愈合。11例患者DSWI的发病时间为(20.9+5.4)d,住院时间为(19.4+8.7)d,手术的持续时间为(105.0+10.5)min,术中出血量为(114.5+49.3)mL。术中随访最长达5年,伤口无复发。结论 使用抗菌薇乔线闭合胸骨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肿瘤临床特点, 总结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我科45例心脏肿瘤手术患者(3例为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右胸前外侧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的疗效。结果:本组病例中男性19例(42.2%),年龄52±18岁,术前9例(20%)合并心功能不全。左房占位33例,右房占位9例,左室、右室和多发占位各1例。胸骨正中切口34例,右胸前外侧切口微创手术11例。全组无围术期死亡,右侧微创切口与正中切口组相比,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全组良性肿瘤42例(93.3%),其中粘液瘤33例;恶性肿瘤3例(6.7%)。随访无死亡、无复发。结论:心脏肿瘤良性疾病多见,手术效果优良,完整切除是预防复发的重要因素。经右胸微创切口切除心脏肿瘤技术可行,疗效确切,可作为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1986年2月至1987年2月,我院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治愈三房心2例。例1为4岁男孩,例2为11岁男孩。查体:发育均差,有鸡胸,周身轻度到中度发绀,其股动脉血氧饱和度分别为87.8%和90.3%。心前区震颤不明显,胸骨左缘第2~3肋间均可听到Ⅱ~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胸部X线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完成的224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伤口并发症情况,总结冠脉搭桥正中手术切口术中及术后处理要点。方法:自1997年4月-2015年12月,排除围术期死亡患者,连续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2243例,年龄33-87岁,所有患者均以胸骨正中切口入路,心脏旁路手术完成后采用常规方法关胸,但结合患者情况确定个体化关胸策略。对比分析不同时段术后切口并发症包括胸骨哆开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共发生术后胸骨哆开4例(0.54%),均发生于2003年前(730例),经二次固定后痊愈。自2003年后完成的1513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胸骨哆开。其中单一手术组完成的1130例正中开胸冠脉搭桥手术,胸部切口局部脂肪液化15例,给予减张缝合局部酒精湿敷后干燥愈合。伤口胸骨皮下组织裂开8例(0.7%),均经换药并二期缝合痊愈。3例患者因无菌性骨髓炎,给予胸骨坏死组织清除、胸大肌填埋成形术后痊愈。结论:心脏手术胸部正中切口并发症重在预防:开胸时注意切口保护、采用个体化胸骨固定技术、术后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用胸部固定带等综合措施的合理应用,可以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7.
胸骨下段切口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胸骨下段切口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自2000年11月-2001年1月,39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接受胸骨下段切口作为手术入路,年龄最小为11个月,最大为11岁,平均年龄4.2岁,切口长度为4-10cm,其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4例,室间隔缺损34例,法乐氏四联症1例。结果 将本组病例与同期随机选择的30例通过胸骨正中切口进行室间隔缺损修补的病例进行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再开胸止血发生率、伤口感染率及残余分流发生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胸骨下段切口不失为一个良好、安全的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1971~1974年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施行心脏直视手术共2594例,包括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术(37%)、复合性心脏缺损手术(31%)、瓣膜手术(23%)、先天性缺损纠治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采用带血管蒂胸骨翻转术治疗先天性漏斗胸76例的经验和体会。方法:1990年至2005年手术治疗先天性漏斗胸76例,男性56例,女性20例,年龄3~16岁。漏斗胸指数(F1)>0.323例,F1=0.2~0.3 40例,F1<0.2 13例,全组均采用保留双乳内动脉,腹直肌血管行胸骨180°翻转,翻转后将保留的双乳内动脉及腹肌血管置于胸骨前。结果:全组病例术后均有明显效果,胸骨无缺血坏死。肺不张或肺感染6例,胸腔积液2例均痊愈出院。术后住院9~20 d(年均16 d),随访6个月~13年胸骨正常平坦,无一例复发。结论:带血管蒂胸骨翻转术治疗先天性漏斗胸的近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76年7月至1986年6月采用胸骨正中切口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338例、心包内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18例(其中合并心内畸2例)。切口方法:自胸骨切迹下1cm起至剑突下3cm处作垂直切口,切开皮肤后,用电刀切开胸骨前方肌肉及骨膜。锯开胸骨应垂直不偏,电凝止血,骨髓部用骨腊涂抹止血。切开心包进行心内手术。若合并P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