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慧 《中国医疗前沿》2009,(1):19-19,43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01-2007年产检乙肝大三阳的120位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产后予新生儿联合免疫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观察组(A组),未用乙肝免疫球蛋仅产后予新生儿联合免疫的孕妇及其新生儿60例作为对照组(B组)。A组于20周起每4周进行一次HBIG(200IU)肌内注射,两组均在产后立即抽脐血查乙肝五项及HBV-DNA,HBsAg、HBeAg及HBV-DNA阳性者于产后1年复查婴儿乙肝五项及HBV-DNA,,两组新生儿均行联合免疫。结果两组新生儿脐血大多为大三阳,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HBV-DNA均处于较低水平,而观察组均处于高水平。产后1年婴儿HBsAg、HBV-DNA阴性率观察组为93.34%,对照组为20%P〈0.005.结论大三阳孕妇多次小剂量注射HBIG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宫内传播。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孕期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疗效,选择2004~2006年血检HBV阳性30例孕期用HBIG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孕妇,HbsAg阳性阻断组17人,合并HheAg阳性13人。自孕28周起注射HBIG 2001U,每4周1次,共3次,新生儿静脉血查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单一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11.1%,合并HbeAg阳性者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g阳性为46.6%,两组比较P=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孕妇于孕晚期多次注射HBIG进行被动免疫,可阻断部分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但HbeAg阳性产妇阻断困难。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可经母婴传播感染胎儿,乙肝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乙肝高发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研究阻断宫内感染的有效方法是控制乙肝流行及预防乙肝发生的关键。作者探讨了妊娠晚期孕妇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经母体对胎儿进行被动免疫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血清高HBV-DNA水平孕妇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疗效及孕妇血清HBV-DNA水平对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拟于我院进行生产的60例血清高HBV-DNA水平的乙肝病毒感染妊娠晚期孕妇,经知情同意后作为治疗组,孕检均检测孕妇静脉血清HBV-DNA〉1×106copies/mL,自孕28周始口服拉米夫定100 mg,1次/d,至分娩后1个月停服;按孕妇血清HBV-DNA水平选择80例作为观察组,不作抗病毒治疗干预。两组新生儿出生时采脐血检测HBsAg和HBV-DNA阳性率。结果治疗组新生儿脐血HBsAg和HBV-DNA阳性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新生儿(P〈0.05);观察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与乙型肝炎感染孕妇血清HBV-DNA含量呈正相关。结论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阻断血清高HBV-DNA水平孕妇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拉米夫定对母体血清HBV-DNA水平的强效抑制可能是阻断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乙肝病毒宫内感染与孕期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孕妇的宫内感染率以及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妊娠3个月以上孕妇乙肝标记物阳性者共61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孕28周、32周、36周分别注射HBIG 200IU,对照组未进行免疫接种,分娩时取脐血或分娩后24h内取新生儿静脉血进行HBV-DNA定量测定,以评价HBIG阻断效果。结果孕期被动免疫组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率为3.57%,对照组宫内感染率为21.2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孕妇乙肝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妊娠晚期注射HBIG,可减少胎儿乙肝病毒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6.
王丽峰  杨岚  邱文山  杨冬 《广东医学》2006,27(6):898-899
目的 探讨经母亲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对自孕20周起多次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HBAg(+)孕妇68例(A组)及未注射的28例HBsAg(+)孕妇(B组),用固相放免法和套式PCR检测母血HBsAg、HBV-DNA及其新生儿血HBsAg、抗HBS、HBV-DNA.结果 A组70例新生儿中67例血清抗HBS(+)与B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新生儿血HBsAg、HBV-DNA检出率均明显低于B组.A组孕妇用药后血HBsAg滴度及HBV-DNA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结论 经母亲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孕妇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均为阳性的孕妇160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其中实验组在妊娠28周开始每间隔4周肌肉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 ),共注射3次;对照组妊娠晚期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胎儿娩出后手挤脐静脉血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测定,观察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婴儿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新生儿感染情况中,实验组 HBsAg 与 HBeAb 均阴性69例,占86.25%,对照组为57例,占71.25%;仅 HBsAg阳性实验组10例,占12.50%,对照组18例,占22.50%;HBsAg与HBeAb均阳性实验组1例,占1.25%,对照组5例,占6.25%;实验组宫内感染率为12.50%,对照组为27.50%;两组差异显著( P<0.05)。感染风险比较中,实验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2例,新生儿感染率为9.09%,对照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3例,新生儿感染率13.0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孕妇低风险组26例,新生儿感染率15.38%,对照组孕妇低风险组23例,新生儿感染率为21.7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孕妇高风险组32例,新生儿感染率为15.63%,对照组孕妇高风险组34例,新生儿感染率为44.12%,两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妊娠晚期肌注 HBIG可有效降低宫内感染率;对于孕期 HBV-DNA极低风险或低风险的孕妇,妊娠晚期注射 HBIG对阻断母婴传播无明显效果;而HBV-DNA高风险孕妇妊娠晚期注射 HBIG可有效减少新生儿 HBsAg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孕期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2010年在我院产科门诊定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360例,观察组196例,于孕28、32、36周肌注HBIG 200IU,对照组164例不用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检测2组新生儿采股静脉血,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和HBV-DNA。结果 HBIG对HBsAg单阳性和合并抗-HBe、抗-HBc阳性率分别为6.35%、22.81%和12.50%、32.2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HBeAg、抗-HBc的阳性率为7.25%和16.6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于孕晚期多次肌注HBIG进行被动免疫,可阻断HBV宫内感染,但HbeAg阳性产妇阻断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治疗疗效。方法对186例孕检的孕妇HBsAg阳性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3例)和对照组(93例),治疗组分别于孕24周、28周、32周、36周肌肉注射HBIG共4次,每次2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20μg,共4次;对照组在同时间、同剂量单用HBI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用药前、后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的乙肝两对半,采用核酸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治疗组用药后HBV-DNA含量比对照组明显下降。治疗组新生儿脐血清HBsAb检测率69.89%(65/93)明显高于对照组45.16%(42/93)。治疗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38%,12.9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孕期用乙肝疫苗联合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注射HBIG的治疗,对减少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可经母婴传播感染胎儿,乙肝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乙肝高发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研究阻断宫内感染的有效方法是控制乙肝流行及预防乙肝发生的关键.作者探讨了妊娠晚期孕妇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经母体对胎儿进行被动免疫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王怀斌 《实用医技》2008,15(3):325-326
目的:探讨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与孕妇不同的乙肝感染状态的关系。方法:通过ELISA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标本中HBV标志物和HBV-DNA含量水平。结果:乙肝大三阳孕妇其体内HBV-DNA水平明显高于乙肝小三阳孕妇,胎儿脐血HBV-DNA水平与孕妇血清中HBV-DNA水平密切相关,孕妇血HBV-DNA含量高时脐血HBV-DNA阳性率明显增高。结论: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与孕妇血清HBV-DNA含量相关,脐血HBV-DNA阳性是判断HBV宫内感染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与孕妇不同的乙肝感染状态的关系。方法:通过ELISA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标本中HBV标志物和HBV-DNA含量水平。结果:乙肝大三阳孕妇其体内HBV-DNA水平明显高于乙肝小三阳孕妇,胎儿脐血HBV-DNA水平与孕妇血清中HBV-DNA水平密切相关,孕妇血HBV-DNA含量高时脐血HBV-DNA阳性率明显增高。结论: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与孕妇血清HBV-DNA含量相关,脐血HBV-DNA阳性是判断HBV宫内感染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HBV阳性孕妇孕期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 1 0 0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 ,预防组 6 0例 ,于孕 2 8、32、36周肌肉注射HBIG三次 ,每次2 0 0IU ;对照组 4 0例 ,只随访查体不用药。两组孕妇所生婴儿均于出生后 2 4小时内肌肉注射HBIG 1 0 0IU一次 ,注射乙肝疫苗时间和剂量均按正常婴儿的操作方案进行。母儿血清HBsAg ,HBeAg和抗 -HBs用固相放免法检测 ,HBV -DNA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HBIG预防组孕妇的婴儿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预防组婴儿血清抗 -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 ;HBV -DN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孕妇于孕期多次注射HBIG进行被动免疫可有效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减少婴儿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不同血清学标志物模式(HBV-M)与乙肝病毒DNA含量及乙肝病毒前S1蛋白的关系,为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程度、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对1385例携带不同血清学标志物的乙肝患者进行HBVPre-S1和乙肝5项指标检测,并用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血清HBV-DNA含量。结果:不同HBV免疫模式中HBsAg、HBeAg和HBcAb同时阳性,其HBV-DNA和HBVPre-S1的检出率分别为90.7%和71.1%;HBsAg、HBeAb和HBcAb阳性组的检出率分别为35.8%和27.3%;其他不同血清学模式组也有不同的阳性率。结论:HBV-DNA、乙肝病毒5项标志和HBVPre-S1联合检测,对HBV感染早期诊断,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IQ—PCR)检测HBV—DNA与乙型肝炎病毒五项血清标志物(HBV—M)的关系。方法采用FO—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637例患者血清中的HBV—DNA拷贝数和乙肝五项血清标志物。结果HBV—DNA在“大三阳”组(HBsAg+HBeAg+抗HBc+和HBsAg+HBeAg+)和“小三阳”组(HBsAg+抗HBe+抗HBc+和HBsAg+抗LHBc+)可检出,在“单纯抗体阳性”组(抗HBs+抗HBe+抗HBc+、抗HBs+抗HBc+、抗HBs+抗HBe+、抗HBs+、抗HBe+抗HBc+及抗HBc+)未捡出。“大三阳”组患者血清中HBV—DNA检出率为92.13%。且82.68%的患者HBV—DNA拷贝数在105copies/ml以上;“小三阳”组患者血清中HBV—DNA检出率为44.39%,HBV—DNA拷贝数分布范围广。结论HBeAg的存在可间接反映HBV在体内的复制状态,而HBV—DNA的检测更客观地反映了HBV复制的程度和传染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男性吸毒人群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及感染模式。方法采取现况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长沙市某戒毒所戒毒的452名男性毒瘾者,用ELISA法进行HBV感染标志物检测。结果该男性吸毒人群HBsAg携带率为36.5%,HBV总感染率为88.3%,明显高于全国一般人群;不同吸毒时长、不同注射吸毒时长HBV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吸毒人群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模式有22种,其中以HbsAb:HbsAg、HbsAb:HbsAb、HbeAb、HbcAb;HbsAb、HbeAb;HbsAb、HbeAb、HbcAb;HbsAg、HbeAg、HbcAb等6种为多见,阳性构成分别为37.34%、12.53%、9.52%、7.02%、5.26%和4.26%。结论吸毒人员为HBV感染的高危人群,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来控制该人群乙型肝炎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17.
黄早秀  秦健  肖燕 《当代医学》2011,17(12):110-1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的孕妇用不同方法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效果.方法 将2009年6月~2010年11月在产科门诊孕检的孕妇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300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150例,分别于孕24、28、32、36周足三里穴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共4次,每次200IU;对照组150例,同时间、同剂量应用HBIG.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用药前、后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的乙肝二对半,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 研究组宫内感染率7.3%,对照组宫内感染率18.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研究组用药后HBV-DNA滴度比对照组明显下降,特别是大三阳及HBsAg、HBeAb阳性的孕妇.新生儿脐血清HBsAb检测率:研究组HBsAb检测率63.3%(95/150),明显高于对照组HBsAb检测率45.3%(68/150).结论 孕妇通过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可有效降低乙肝病毒DNA的滴度,减少HBV的宫内感染,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强化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萍  宋力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2):1423-1427
目的:探索HBV母婴阻断的有效方法,降低HBV母婴垂直感染率;评估HBV母婴强化免疫的临床价值;观察HBV母婴强化免疫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方法:178例孕妇按病毒指标不同,分双阳组106例(HBsAg阳性,HBV DNA阳性)和单阳组72例(HBsAg阳性,HBV DNA阴性),每组随机各设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A组):采用强化免疫阻断法。母体阻断:被动免疫,孕妇于妊娠20周开始注射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HBIG)200IU,共5次。新生儿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阻断,主动免疫:重组乙肝疫苗1、2、12月龄各10μg三角肌注射;被动免疫:HBIG200 IU,出生后立即三角肌注射。对照组(B组)采用标准免疫阻断法。观察时间12个月。结果:106例双阳性孕妇应用HBIG免疫前后HBV DNA分别为6.72±1.33、5.16±1.07log10/ml(P〈0.05)和6.37±1.58、5.92±0.92 log10/ml(P〉0.05),双阳、单阳孕妇A、B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分别为28.6%、48.0%(P〈0.05)和8.1%、14.3%(P〉0.05),慢性感染分别为5.4%、18.0%(P〈0.05),和5.4%、8.6%(P〉0.05),免疫失败分别为3.6%、16.0%(P〈0.05)和2.7%、5.7%(P〉0.05),免疫成功分别为96.4%、84.0%(P〈0.05)和97.3%和94.3%(P〉0.05)。不良反应:178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分娩的新生儿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影响母婴健康发育的不良事件。结论:HBV双阳性孕妇,妊娠中晚期进行HBIG注射和新生儿进行双重阻断的强化免疫,对减少胎儿宫内感染率,降低婴儿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均有重要意义。HBV单阳性的孕妇常规免疫即可获得较理想母婴阻断效果,无需强化免疫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和HBeAg阳性携带孕妇孕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孕妇分为双阳性组(A组)和单阳性组(B组)[HBsAg(+)及HBeAg(+)称为“双阳性”(A组),HBsAg(+)及HBeAg(-)称为“单阳性”(B组)];新生儿分为HBIG组和非HBIG组(对照组);HBIG组孕妇孕28、32、36周各注射HBIG200IU(共3次,部分仅注射1~2次),非HBIG组仅常规产检及监护;对两组新生儿0、6个月的静脉血作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结果:①A组孕妇的外周血HBV-DNA阳性率(76.92%)显著高于B组孕妇(8.55%),P〈0.01;②A组孕妇所生HBIG组新生儿出生24h的HBsAg阳性率(10.64%)显著低于非HBIG组(33.33%),P〈0.05;③A组孕妇所生HBIG组6月龄新生儿HBsAb阳转率(78.72%)明显高于非HBIG组(38.39%),P〈0.01;B组孕妇所生HBIG组6月龄新生儿HBsAb阳转率(80.65%)高于非HBIG组(64.41%),P〈0.05。结论:双阳性孕妇孕晚期应用HBIG可有效降低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率;无论是双阳性还是单阳性孕妇,孕晚期应用HBIG可提高6月龄新生儿HBsAb阳转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