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脑卒中后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探讨脑卒中功能障碍患者的超早期康复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3-10/2004-06对南阳市中心医院干部病房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01例进行筛选。其中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60例。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康复介入不同分为康复组(发病3d)和对照组(3~28d),两组均进行软瘫期和恢复期康复技术治疗,康复组还进行超早期康复技术治疗。结果康复组神经功能评分,入院4周后为13.56±8.52,出院4个月后为9.03±5.64。对照组入院4周后为14.13±8.87,出院4个月后为10.25±3.76。康复组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入院4周后上肢Ⅰ~Ⅲ级10例,Ⅳ~Ⅵ级20例;下肢Ⅰ~Ⅲ级15例,Ⅳ~Ⅵ级15例;手Ⅰ~Ⅲ级16例,Ⅳ~Ⅵ级14例。出院4个月后上肢Ⅰ~Ⅲ级5例,Ⅳ~Ⅵ级25例;下肢Ⅰ~Ⅲ级6例,Ⅳ~Ⅵ级24例;手Ⅰ~Ⅲ级7例,Ⅳ-Ⅵ级23例。结论对脑卒中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超早期康复技术,可有效地减少废用综合征,对其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入院24h内康复治疗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2-10/2004-05在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按入院次序进入超早期康复组和一般康复组,两组的急性期治疗和康复方法相同,超早期康复组的患者在入院当天就接受康复训练,一般康复组等临床病情稳定(脑梗死3~10d,脑出血10~20d)介入康复。所有患者进行4个月的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应用Fugl-Meyer法(共50项,每项2分,满分100分,&;lt;50分为有严重运动障碍)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修订的Barthel指数(共10项,每项1~15分不等,满分100分,&;lt;60分为不能自理)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8~17分轻度抑郁;18~23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评估脑卒中后抑郁情况,同时计算经济花费。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7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Fugl-Meyer评分:治疗后超早期康复组高于一般康复组(58.35&;#177;12.43,48.12&;#177;15.67,P&;lt;0.05)。②修订的Barthel指数:治疗后超早期康复组高于一般康复组(77.38&;#177;22.45,60.13&;#177;18.92,P&;lt;0.05)。③汉密顿抑郁量表得分:治疗后超早期康复低于一般康复组(10.23&;#177;4.89,18.2l&;#177;6.4l,P&;lt;0.05)。④经济花费:超早期康复组低于一般康复组[(1.98&;#177;0.87),(2.35&;#177;0.79)万元,P&;lt;0.01]。⑤超早期康复组患者在训练前后血压和心率无变化。结论:入院24h内进行适当训练强度的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减少住院花费,且对心率和血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误吸可致反射性的支气管收缩,使血氧饱和度下降,故利用床旁血氧饱和度测定可反映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方法:选取2003—02/2005—02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开滦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康复组与非康复组各60例。对康复组患者入院后24h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冷刺激训练、舌运动训练、软腭上抬训练、喉活动训练、进食训练及面肌训练),上下午各1次,每次30min,至患者出院为止。非康复组患者使用传统的鼻饲管护理等对症处理。两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进行饮水实验(口腔含水至咽完的时间〈5S为Ⅰ级,6~10S为Ⅱ级,11-15s为Ⅲ级,〉16s为Ⅳ级,Ⅴ级为不能咽下,达Ⅰ,Ⅱ级者可正常进食)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选取同期住院无肺部疾患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和康复组入院及出院时持续测定患者吞咽前后的血氧饱和度(饮水实验时),计算吞咽前后血氧饱和度降低值评估吞咽功能。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两组120例患者和对照组5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饮水实验前后血氧饱和度降低值:康复组入院时显著高于出院时和对照组[(2.72&;#177;1.07)%,(1.90&;#177;0.91)%,(1.24&;#177;0.58)%,t=7.26,4.25,P〈0.001]。②饮水实验分级:入院时康复组与非康复组无差异,出院时康复组Ⅰ级18例,Ⅱ级16例,Ⅲ级10例,Ⅳ级9例,Ⅴ级7例;非康复组Ⅰ级7例,Ⅱ级10例,Ⅲ级13例,Ⅳ级14例,Ⅴ级16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X^2=11.22,P=0.024)。结论:血氧饱和度测定可在床旁反映和评价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4.
运动再学习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4,8(7):1270-1270
目的 观察急性脑卒中早期进行运动再学习训练的疗效。方法 将6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早期康复组应用运动再学习方法和Bobath技术进行综合康复训练,疗程为1个月。对照组不进行综合康复训练。结果 1个月后早期康复组Barthel指数评分(67.8&;#177;5.2)和肢体运动功能积分(38.4&;#177;2.6)均有显著提高,并明显高于对照组(41.5&;#177;4.9和25.7&;#177;2.1)(t=2.786~3.689,P&;lt;0.01)。结论 脑卒中早期康复运用运动再学习方法治疗可明显促进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在国内,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一个薄弱环节,不利于患者肢体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恢复。目的:探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ADL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西南医院神经内科。对象:2000-01/2002-09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康复组25例,对照组25例。干预:干预者:丁宇,陈贞芳,郑绘春,刘晓铃,陈康宁。具体方法:康复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正规的系统化康复护理,对照组仅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分别于系统化康复护理前当天和治疗后6周采用简式Fugl-Meyer评估(FMA)及Banhel指数分别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主要观察指标:①FMA评分。②ADL评分。③MMSE评分。结果:经6周系统化康复护理后,康复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上、下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上肢35.82&;#177;10.28,下肢22.89&;#177;6.3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肢20.13&;#177;6.63,下肢16.52&;#177;4.10。t=6.413.4.233,P&;lt;0.01);与对照组(28.12&;#177;14.65)比较,康复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52.70&;#177;18.28)增高显著(t=5.246,P&;lt;0.01);康复组认知功能评分(16.70&;#177;8.28)与对照组(13.83&;#177;7.2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康复组定向力及记忆力(8.69&;#177;3.31)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5.32&;#177;3.10,t=3.716,P&;lt;0.01)。结论: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  相似文献   

6.
实施三级康复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三级康复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脑血管病的康复制定最佳策略。方法:选取2001—10/2002—02在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2例,年龄≤85岁,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1例,康复组在脑卒中后3—7d开始三级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应用SF-36量表判定疗效。结果:康复组在康复后6个月,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明显改善,分别为:总体健康:58.93&;#177;20.33,生理功能:61.43&;#177;30.70,生理职能:50.00&;#177;47.43,情感职能:47.62&;#177;51.18,社会功能:65.28&;#177;24.70,躯体疼痛:74.62&;#177;12.26,活力:69.24&;#177;21.11,精神健康:74.48&;#177;16.6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康复组在康复6个月时与康复前相比,除躯体疼痛评分外,其余各维度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足量持续的三级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背景:多数急性脑卒中患者在综合性医院诊治,但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患者在发病时期仅局限于药物治疗。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情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并与未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神经科。对象:选择2002—01/2003—08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住院入选的首发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63.42&;#177;7.47)岁,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方法:两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病情稳定后(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1周内,脑出血患者在入院后2周内)进行康复治疗,包括患肢康复训练(物理治疗或/和作业治疗)、理疗、针灸及心理疏导等。康复训练每天一两次,45min/次;理疗、针灸等1次/d,20min/次。对照组患者仪为临床医师查房时口头叮嘱其自行活动,或家属自行帮其活动。两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及出院时心理状况评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共10项,每项0~15分不等,满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与其出院时症状自评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8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出院时康复组经治疗后症状自评量表各症状因了分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0.01),对照组经治疗后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等也有明显的改善(P〈0.05);康复组经治疗后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评分明显低下对照组[(1.55&;#177;0.43),(1.80&;#177;0.35);(1.48&;#177;0.39),(1.68&;#177;0.55);(1.54&;#177;0.43),(1.83&;#177;0.37):(1.32&;#177;0.39),(156&;#177;0.36);(146&;#177;0.43),(1.66&;#177;0.52):(112&;#177;0.38),(1.35+0.35),(t=2.11~2.24,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P〈0.05-0.01),康复组明娩高于对照组[(73.24&;#177;04.64),(52.44&;#177;2.86),(P〈0.05)]。结论:进行康复治疗和未进行康复患者治疗后症状自评量表中各症状网子分、Barthel指数均有所改善,进行康复治疗患者改善尤为突出。说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情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偏瘫患者开展康复时间不同对患者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开始康复的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发病后10~30d开始康复)和后期康复组(发病后3~6个月开始康复)。两组一般治疗与康复治疗均相同,采用全国残疾人康复办公室制的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档案的训练评估表,在康复治疗的早期(治疗前)、中期(治疗1个月)、末期(治疗2个月)对3个领域13个项目进行整体评估计分。结果:初次评估早期康复组为(7.82&;#177;1.57)分,后期康复组为(7.33&;#177;1.7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1734,P&;gt;0.05),末次评估早期康复组为(20.18&;#177;2.84)分,后期康复组为(14.60&;#177;2.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6.119,P&;lt;0.01)。结论:早期与后期康复比较,早期康复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经济学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进行临床经济学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用分层区组随机法将脑卒中患者分入综合康复组及一般康复组。通过观察早期康复对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采用成本—效果分析对早期康复做相应的临床经济学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综合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7.2&;#177;0.5)分,一般康复组为(12.3&;#177;0.81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综合康复组为(73.4&;#177;2.1)分,一般康复组为(66.4&;#177;2.5)分。综合康复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每减少1分,需花费人民币1203.2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每提高1分,需花费人民币402.6元;而一般康复组需1715.9,427.6元。结论:早期综合康复在降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较一般康复有更好疗效,且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上更经济。  相似文献   

10.
张雯  吴卫青  杨蓉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6):2357-2357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介入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78例60岁以上老年脑卒中患者,被分为康复组(44例)和对照组(34例)。分别用Fulg-Meyer和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康复组在初次评价后接受早期康复程序,1次/d,30—60min/次,其余时间由家属或陪护训练,平均治疗(19.4&;#177;1.3)d。出院后由患者家属及陪护继续训练,1年后随访两组患者。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Barthel指数分别为54.4&;#177;12.4和48.4&;#177;l0.4,Fugl—Meyer评分结果分别为59.3&;#177;15.4和50.9&;#177;13.5,t检验结果为t=2.27,2.5,P&;lt;0.05。1年后随访两组患者ADL评定除尿便控制、用厕有差异外,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康复介入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有效;专业康复时间过短及出院后康复师对治疗情况缺乏良好的监测手段可能会影响预后及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09/2004-12辽宁省友谊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排除有明显意识障碍和严重认知障碍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常规药物组,每组30例。常规药物组仅给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神经肌肉促通技术,同时辅以功能性电刺激、经络导平针灸等综合方法进行康复治疗。疗程4个月。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评价其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4个月的治疗,全部纳入结果分析。治疗前康复组和常规药物组运动功能评价法上肢评分相似(16.8&;#177;14.1,19.1&;#177;15.4。t=0.93~1.71,P&;gt;0.05);下肢评分相似(14.3&;#177;6.9,14.1&;#177;7.1,t=0.93~1.71,P&;gt;0.05)。治疗后常规药物组上肢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23.5&;#177;16.8,19.1&;#177;15.4。t=0.54~1.28。P&;gt;0.05),下肢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17.4&;#177;6.1,14.1&;#177;7.1,t=0.54~1.28,P&;gt;0.05);治疗后康复组上肢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39.8&;#177;17.2,16.8&;#177;14.1,t=6.49~19.27,P&;lt;0.05),下肢评分明显提高(23.8&;#177;6.2,14.3&;#177;6.9,t=6.49~19.27,P&;lt;0.05)。治疗后康复治疗组上肢评分均值较常规药物组明显提高(39.8&;#177;17.2,23.5&;#177;16.8,t=12.66~23.24。P&;lt;0.05),下肢评分均值也明显提高(23.8&;#177;6.2,17.4&;#177;6.1,t=12.66~23.24,P&;lt;0.05)。结论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背景:由于康复的介入,促进了脑的结构和功能的重组及重建,从而促进功能的改善。目的: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估早期康复与晚期康复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济南长城医院神经康复科,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0-12/2003—12在山东大学齐鲁陕院、济南长城医院、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营216例,其中男125例,女91例,年龄60-75岁。入院后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108例和晚期康复组108例。方法:早期康复组在患者乍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14d开始康复。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15-30d开始康复。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训练,1次/d,45min/次,6次/周。康复治疗前及治疗30d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正常为100分,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50-7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75-95分为轻度功能缺陷)、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运动总分为100分,其中上肢运动的最高分值为66分,下肢运动的最高分值为34分)和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最高分45分,最低分为0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进行康复评价。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216例脑梗死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患者治疗30d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早期康复组低于晚期康复组[(1482&;#177;10.66),(17.91&;#177;10.75)分,P〈0.05]。②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两组患者治疗30d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早期康复组高于晚期康复组[上肢:(32.43&;#177;21.52),(26.69&;#177;19.79)分;下肢:(22.89&;#177;9.29),(1836&;#177;10.63)分,P〈0.05]。⑧改良Barthel指数:两组患者治疗30d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早期康复组高于晚期康复组[(54.23&;#177;30.33),(46.57&;#177;29.85)分,P〈0.05]。结论:早期与晚期康复干预均可明显促使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但早期康复干预效果明显优于晚期康复干预。  相似文献   

13.
早期综合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将108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5例),对照组(43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另外康复组进行综合的康复治疗,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治疗,对每例患者分别在人选时、第2周、第4周后进行ADL的测试。结果 康复组3次评价Barthel指数(BI)分别为:27.34&;#177;10.48,44.21&;#177;10.15,59.68&;#177;14.12;对照组分别为:28.03&;#177;11.24,43.04&;#177;12.32,47.54&;#177;12.04,两组间前两次评价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两组间变化均数比较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01)。结论 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能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ADL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肢体神经生理学变化特点。 方法:于2004-07/2005-03选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首次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8,生命体征平稳。正常对照组来源于门诊健康检查的正常人19例。根据BRSS分级标准,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3组,BRSSⅠ~Ⅱ级组36例,BRSSⅢ~Ⅳ级组23例,BRSSⅤ~Ⅵ级组21例。应用肌电图技术测试其健侧肢体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连接记录电极(姆短展肌肌腹)、参考电极(第一指骨)与地极。刺激电极置于腕关节正中处,刺激强度为阈刺激的130%,刺激频率为2Hz,电流脉宽为0.2ms,时程为5ms,灵敏度为2mV,依次检测患侧肢体的安静状态(静态)、对侧最大抗阻收缩状态(动态)下健侧正中神经的F波情况,记录F波波幅与频率。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BRSSⅢ~Ⅴ级脑卒中患者的健侧肢体动态下的F波参数增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幅:(0.8039&;#177;0.1573),(0.4067&;#177;0.1703)mV,P〈0.05],[频率:(0.8561&;#177;0.2668)%,(0.6500&;#177;0.1976)%,P〈0.05],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静态下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BRSSⅠ~Ⅱ级和BRSSⅤ~Ⅵ级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动静态下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BRSSⅠ~Ⅱ级和BRSSⅤ~Ⅵ级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正中神经F波参数动态高于静态,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BRSSⅢ~Ⅳ级组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正中神经F波参数动态高于静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幅:(0.8039&;#177;0.1573),(0.3917&;#177;0.1316)mV,P〈0.05],[频率:(0.8561&;#177;0.2668)%,(0.6391&;#177;0.2594)%,P〈0.05]。③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静态下各组之间F波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BRSSⅢ~Ⅳ级组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动态下正中神经F波参数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幅:(0.8039&;#177;0.1573),(0.3951&;#177;0.1488),(0.4371&;#177;0.1576)mV,P〈0.05],[频率:(0.8561&;#177;0.2668)%,(0.6125&;#177;0.2328)%,(0.6571&;#177;0.2325)%,P〈0.05]。 结论:脑卒中后“健侧”肢体可发展为非麻痹侧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连续规范化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变化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01-11-27/2004-09-30在安徽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连续入院,年龄>60岁的老年脑卒中患者54例为观察对象,将其按脑梗死和脑出血分层后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在急性期(病后21d内,病情稳定48h)至病后6个月进行规范连续的康复治疗,分别在神经内科病房、康复科病房和社区或家庭进行,内容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言语治疗等。所有患者在入组和6个月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0-45分,0-15分为轻度缺损,31-45分为重度缺损)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共10项,满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综合评定量表(18项,每项评分1-6分,6分为完全独立,1分为完全依赖或无法进行测试,总分108分)评估综合功能,采用WHOQOL-BREF中文版评价生活质量。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5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功能综合评定量表得分: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无差异(43.93&;#177;14.67,5241&;#177;1892,P〉0.05),6个月后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4.93&;#177;10.95,84.41&;#177;18.81,t=2.51,P〈0.05)。②WHOQOL-BREF中文版评分: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无差异(58.07&;#177;12.20,59.30&;#177;12.70,P〉0.05),6个月后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9.89&;#177;9.37,70.63&;#177;10.39,t=3.44,P〈0.05)。③改良巴氏指数评分: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无差异(18.59&;#177;11.96,25.74&;#177;14.32,P〉0.05)。6个月后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8.85&;#177;16.57,68.33&;#177;20.89。t=2.27,P〈0.05)。④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无差异(27.30&;#177;5.06,24.93&;#177;6.63,P〉0.05),6个月后康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0.63&;#177;6.63,14.70&;#177;6.54,t=2.05,P〈0.05)。⑤未发现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论:神经内科、康复科、社区及家庭连续规范化的综合康复模式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康复训练对发病后不同时期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对不同时期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观察,了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4/2003—08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留院观察及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70例,男40例,女30例,年龄42—79岁,脑梗死50例,脑出血20例,自愿参加本实验。按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康复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①康复治疗组:脑出血患者给予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压等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给予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的同时于平均病程(12.2&;#177;9.2)d开始进行为期6个月一对一康复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良姿位的摆放;翻身训练;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插握、桥式运动、床上转移、髋的控制);上肢、躯干及下肢的被动运动;坐卧位训练;面舌唇肌训练;呼吸控制训练;平衡控制训练;站位训练;各关节的协调性训练;步态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婴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间康复治疗组,而康复治疗师对其不进行任何康复训练或指导。③两组患者于入选时及病程1,3,6个月由同一医生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进行评定(包括与生活质量有关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系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自身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生活质量综合自评分等共29个问题)。结果:①病程1个月时:纳入的70例患者中有66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康复组32例(有2例脑梗死患者出院后拒绝随访,1例患者死亡),对照组34例(1例患者死亡),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接近(P〉0.05)。②病程3个月时:有64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康复组30例(2例患者死亡),对照组34例,康复治疗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生理健康:12.94&;#177;1.58,1100&;#177;2.30;心理状态:13.14&;#177;0.81,12.10&;#177;1.05;社会关系:14.92&;#177;0.74,14.25&;#177;0.87;与周围环境的关系:12.99&;#177;1.29,12.08&;#177;1.69;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3.32&;#177;0.48,2.84&;#177;0.63;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3.32&;#177;0.55.2.56&;#177;0.72:生活质量综合自评分:74.93&;#177;6.76,71.19&;#177;6.40,t=2.20~4.56,P=0.032~0.0001。③病程6个月时:有63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康复组29例(1例患者死亡),对照组34例。康复治疗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亦均高于对照组[生理健康:13.50&;#177;1.69,11.98&;#177;2.3];心理状态:13.36&;#177;0.93,12.38&;#177;1.51;社会关系:15.01&;#177;0.78,14.37&;#177;0.81;与周围环境的关系:14.06&;#177;0.92,12.75&;#177;1.35;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3.25&;#177;0.59,2.91&;#177;0.53;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3.46&;#177;0.58,2.66&;#177;0.79;生活质量综合自评分:77.57&;#177;6.24,72.90&;#177;6.33,t=2.39-4.48,P〈0.020~0.000]。结论:早期全面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在病程3,6个月时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早期康复护理。4周末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分别为4,4&;#177;1,9分及59.3&;#177;6.0分;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分别为6.9&;#177;2.4分及37,8&;#177;4.2分,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误吸可致反射性的支气管收缩,使血氧饱和度下降,故利用床旁血氧饱和度测定可反映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方法:选取2003-02/2005-02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开滦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康复组与非康复组各60例。对康复组患者入院后24h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冷刺激训练、舌运动训练、软腭上抬训练、喉活动训练、进食训练及面肌训练),上下午各1次,每次30min,至患者出院为止。非康复组患者使用传统的鼻饲管护理等对症处理。两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进行饮水实验(口腔含水至咽完的时间<5s为Ⅰ级,6~10s为Ⅱ级,11~15s为Ⅲ级,>16s为Ⅳ级,Ⅴ级为不能咽下,达Ⅰ,Ⅱ级者可正常进食)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选取同期住院无肺部疾患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和康复组入院及出院时持续测定患者吞咽前后的血氧饱和度(饮水实验时),计算吞咽前后血氧饱和度降低值评估吞咽功能。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两组120例患者和对照组5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饮水实验前后血氧饱和度降低值:康复组入院时显著高于出院时和对照组[(2.72±1.07)%,(1.90±0.91)%,(1.24±0.58)%,t=7.26,4.25,P<0.001]。②饮水实验分级:入院时康复组与非康复组无差异,出院时康复组Ⅰ级18例,Ⅱ级16例,Ⅲ级10例,Ⅳ级9例,Ⅴ级7例;非康复组Ⅰ级7例,Ⅱ级10例,Ⅲ级13例,Ⅳ级14例,Ⅴ级16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11.22,P=0.024)。结论:血氧饱和度测定可在床旁反映和评价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社区家庭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认知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于2003/2005期间选择生活在郑州大学医院二院附近社区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5名。随机分为康复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一般药物治疗相同,康复组进行社区家庭康复干预3个月。对患者瘫痪类型进行康复评估,制定相应康复治疗方案,采取运动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同时进行心理康复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运动功能训练包括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健患侧翻身练习、平衡功能训练(包括坐、站平衡训练)、体位转移(床-椅转移,坐-站转移)训练、步态训练(行走、上下楼梯)及腕踝关节背伸的牵张练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进食、穿衣、个人卫生处理等。心理康复治疗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主要包括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帮助其增强信心:缓解负性情绪、指导和鼓励患者表达情感。干预频率2次/周。干预后运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评定患者认知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由同一位医师在康复干预前后测评。 结果:4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康复干预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干预后康复组Barthel指数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56.9&;#177;9.89),(49.8&;#177;9.87),t=2.413,P〈0.05];[(26.6&;#177;4.60),(22.9&;#177;6.70),t=2.105,P〈0.05]。②病程小于6个月的康复组患者康复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病程6~12个月及病程大于12个月患者的Barthel指数,差异有显著意义[(67.6&;#177;8.90),(59.1&;#177;7.20),t=2.397,P〈0.05]:[(67.6&;#177;8.90),(55.7&;#177;8.20),t=2.487,P〈0.05]。 结论:社区家庭康复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认知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个月内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关键时期,及早康复有望使神经功能缺损减少到最小程度。主题词:康复;脑中风(中医);认知;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继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9):3703-3703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9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接受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在出院前测试了Fugl-Meyer评分和Bathel指数。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18.6分)患者的Fugl-Meyer评分[上肢为(65.6&;#177;19.8)分,下肢为(36.2&;#177;9.2)分]均明显优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lt;18.6分)患者[上肢为(51.5&;#177;12.4)分,下肢为(28.3&;#177;6.8)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54,2.729,P&;lt;0.05),Bathel指数(67.3&;#177;15.0)也明显优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患者(56.9&;#177;10.2),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137,P&;lt;0.01)。结论 对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的脑卒中患者,康复处方设计应更有针对性,增加训练时间,提高训练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