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六版(规划教材)《温病学》教材进行了评估,并与五版统编教材进行了比较,认为本教材具有如下特点:1突出中医特色,反映了湿病学科新进展。2保持了教材的系统性、稳定性、实用性。3突出了温病临床,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是一部修订得比较成功的教材。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有关会议精神,作为传统主干课程《温病学》教材主编遴选工作亦在进行之中。有感于前数版教材的得失,笔者不揣浅鄙,提出几点有关《温病学》教材编写的意见,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等中医院校专业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高等中医药人才的教育质量,加强专业教材建设是关键的问题。一、专业教材建设的回顾我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40年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据1994年全国27所中医药院校专业设置统计,已有专业本科20个,专科25个。但教材建设不尽人意,现仅中医、中药、针灸、骨伤、中西医结合、中医专科等几个专业有配套的系列教材。(一)本科主要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中医院校教材在40年内编写出版了六版。第一版编于1956年,1964年统编了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二版教材),三版教材的编写是在“文革”期间进行的,由北京、上…  相似文献   

4.
改革温病学教材的尝试──编写“三北”《温病学》协编教材的体会宋乃光(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温病学:教材编写:教材改革:学科建设教材是教学的必备工具。自50年代我国第一批中医高等院校成立至今,温病学一直是中医学重要的专业课程,...  相似文献   

5.
杨胜兰  谢纪文 《医学与社会》2005,18(7):64-64,F003
教材反映着一个学科建设的基本水平,也影响着这个学科的发展趋势。教材是老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教材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教材编写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是不言而喻的。目前,适合高等医药院校中医教学的教材有数版,从我们多年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些教材还普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拟就《中医学》教材建设的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6.
教材是教师授课、学生上课和复习的专门用书,也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一本好的教材,必须科学、规范、准确、简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新的研究成果,便于教与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神经病学》为一门临床专业课,是临床各专业医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课程之一,在西医院校里其重要性与其他临床课程平行,目前中医院校主要在康复、针灸推拿专业开设,从神经病学的教学体会与学生在校、毕业后的反馈信息显示,神经病学是学生毕业后顺利从事临床工作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中医院校《神经病学》教学特点、方法与效果评估作了一定的探讨,应用多媒体、病案教学、PBL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和探讨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摸索和建立符合医、理、文、管多学科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中医学基础教学质量,提出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进行全方位探索,明确课程性质及教学目标,适应学生实际需求,运用多种授课方法,体现教学规律,选择具体教学内容,反映课程整体性,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育空间,改革考核方式,综合评价教学效果。学生平均成绩逐年有所提高,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结合所学专业领会知识,调查显示教学改革实施情况良好,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长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温病常常被称为"四时温病",<温病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审证求因,突出病因病机的讲解;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补充近年新出现或流行的传染病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综合运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开展师生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0.
构建高等中医院校全程就业教育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程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程就业准备教育,全程就业储备教育;学习就业自我教育;全程就业教育评价、检测机制等4个层面,探讨了全程就业体系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操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探讨西医院校的学生学习“中医学”,必须结合西医院校的教学目的,总体课程和学生特点,认为现在通行的《中医学》教材,存在着若干问题,实应进行根本性改革,而温州医学院重编的《中医学教程》,已在该校本科生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伤科学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医伤科学》教育已有40余年,教材至今已有6版,最早的《中医伤科学讲义》只有10余万字,到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以下简称新世纪教材)已近60万字。新世纪教材在前5版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精神精心编就。尤其是根据中医药学的特点,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中医与西医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证,并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择优吸收现代研究成果,这使教材内容更为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更便于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细读新世纪教材,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仍感还有不完善之处,故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近颁布的学科目录,高等中医院校原有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3门学科合并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均为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体系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对于学生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具有重要学术地位。3门学科形成的年代跨度越千余年,又自成体系,各有重点,三者合并后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其性质究竟是什么?在中医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相似文献   

14.
中医《温病学》PBL教学模式构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病学》PBL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初步探索《温病学》PBL教学实施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教学效果的考核及评价体系的建设等,为其他中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思路。同时,随机抽取了2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教学实践。结果显示,通过PBL模式教学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其自觉学习的习惯及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表明PBL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内外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多种学生毕业实习考试方法的分析,探讨高等中医院校学生毕业实习考试的方法。主张以病例程序考试为基础,探索一种可使高等中医教育毕业实习考试更趋科学化、标准化的考试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现用教材《中国医学史》(1984年6月第1版,甄志亚主编,以下简称“教材”),比之前几版教材,无论从章节到内容都作了很大的调整和充实,使之更加完善,是迄今一部很好的医学史教材。但我们在教学中,也还感到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兹提出以供参考。1 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对疾病的认识”,其中第一小节标题为“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认识”,第二小节标题为“病名的出现”。在第一小节中记载:“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古文字”。在出土甲骨中“据不完全统计,其中载病的323片、415辞,包括二十余种疾病的名称,如疾首(头病)、疾目(眼病)、疾耳(耳病)……疾育(产科病)等,大部分是按人体不同部位来区分的。有些疾病还能根据它的主  相似文献   

17.
中医院校研究生教材使用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生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依据,肩负着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双重功能,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硬件保护措施之一,是高校面向社会,促进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风尚的一个方面[1]。1中医院校研究生课程使用教材的情况及存在问题1.1以我校为例,中医院校研究生课程使用教材的现状分析福建中医学院是一所省属中医院校,自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20年的历程。目前我校共有15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有465名在校研究生,2004~2005学年我校共开设研究生课程11…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即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下简称新世纪《中医内科学》规划教材)自2003年1月第1版问世以来,已在全国各中医高等院校使用将近五个年头。其采用人数之多,应用专业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众所周知,《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它既是临床其它学科的基础,也是外、妇、儿、五官等科医师的必修课。该教材在过去《中医内科学》六版教材的基础上,既做到了继承和连续,又在形式上有所改进,对中医内科52个常见病证及附病重新分为肺、心、脾胃、肝胆、肾、气血津液和肢体经络系七大类别,具有一定合理性。这样编写既突出了中医内科学以脏腑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独特内容,又能在教学和实际运用中脉络清楚,便于学习和把握,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在每个病证的具体论述栏目中增设“临证备要”,对临床针对和指导性较强,有一定新意。然而,我们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在与具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商讨并经过反复认真研读后,觉得其中有一些问题很有必要提出来探讨和商榷,冀能对中医内科学教材在今后的编写中提供一些参考,使我们在教学和学习中有所裨益。一、创新性不强中医学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是其重要的组...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