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和目的:动脉瘤患者出现肌纤维发育异常和自发性颈动脉夹层(sCA D)表明蛋白酶抑制因子缺乏可能促进酶破坏动脉组织,增加患这些动脉疾病的风险。本研究首次对大量sCA D患者的蛋白酶抑制因子进行了调查。方法:比较80例sCA D患者与8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α1-抗胰蛋白酶(α1)和α2巨球蛋白(α2-M G)浓度以及α1-A T基因型。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间α1-A T与α2-M G浓度以及α1基因型间无显著差异。患者组Z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高于对照组,也高于欧洲的其他试验研究对象,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所有具有Z等位基因的患者出现颈…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38岁,因突发言语不能1 d于2014年11月11日急诊入院。家属诉患者于11月11日凌晨0时左右睡觉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音困难、言语减少,但仍能简单对答,当时未予重视,未作特殊处理。7:00时许患者晨起后发现言语不能、发音困难,四肢活动正常,无肢体乏力及麻木感,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无视物模糊、重影及视力下降,无头晕头痛、不伴有恶心感,无呕吐、耳鸣,无心慌胸闷等。遂至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颅CT显示左侧额叶低密度灶,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经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转至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3.
一项回顾性研究数据表明,有早期乳腺癌病史的妇女患卵巢癌的风险极大。风险最高的是那些在40岁以前就患有乳腺癌,并且也有卵巢癌和/或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妇女有卵巢癌家族史者,在70岁以前发生卵巢癌的可能性增加了近10%。 瑞典斯德哥尔摩Karolinska学院的  相似文献   

4.
五分之一的接受乳房X线照相术检查并被确诊为乳腺癌或卵巢癌的女性患者具有家族癌症病史,该研究结果提示她们可能隐匿存在着诱发已知癌症的基因突变。由美国癌症学会主办的《癌症》杂志近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拥有家族癌症病史的妇女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夹层与脑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经撕裂的动脉内膜进入血管壁间 ,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称动脉夹层 ,发生于颈动脉 (通常为颈动脉颅外段 )的夹层为颈动脉夹层 (CAD)。若血液进入血管外膜下层 ,则引起动脉瘤样扩张。CAD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 ,据报道颈内动脉夹层 (ICAD)导致脑卒中的发病率为 2  相似文献   

6.
7.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了。多年来,Wolf的血管学说历经数十年不衰,广被众多学者接受,但随着TCD和rCBF技术的临床应用,该学说逐渐引起了人们的质疑。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深化,对其发病机制方面有了众...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由血管内膜破坏或血管出血引起的非医源性和非创伤性的冠状动脉壁自发分离,其机制尚不清晰.近年来,SCAD作为妊娠期或产后心肌梗死(Myocardual infarction,MI)最常见的病因,受重视程度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偏头痛患者的病史,找出具有较高诊断或鉴别诊断价值的病史特征,以提高偏头痛的诊断效率.方法:本研究选取原发性头痛患者250例(其中偏头痛患者117例),对每个病例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统计分析每个病史特征的独立诊断价值.结果:综合考虑灵敏度和特异度,在我们所考察的各病史特征中,对诊断偏头痛价值较高的依次为:头痛因躯体活动加重、搏动性、劳动力卜降、畏声、恶心、畏光、单侧性.结论:明确各种病史特征对诊断偏头痛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有助于提高偏头痛的临床识别率,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0.
11.
颈动脉夹层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宜澜  吴锦林  朱星红 《医学综述》2009,15(23):3594-3596
颈动脉夹层的病理改变是动脉血流通过破损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造成血管内膜及中层分离。动脉夹层造成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埃勒斯-当洛综合征、马方综合征、创伤等病因可引起颈动脉夹层,现就其病因学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有研究报道感染可能是颈动脉夹层(CA D)的一个危险因素。为了检测自发性CAD(n=25)和外伤性CAD(n=18)之间的差异,对CAD患者的多项炎性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本项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与外伤性CAD患者相比,无外伤史CAD(“自发性”CA D)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10.3vs8.1G/L,P=0.  相似文献   

13.
<正>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与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有相同的病理过程,均为动脉内膜自发撕裂造成血管夹层。SCAD可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诱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及心源性猝死。AD病情凶险,临床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病因复杂 ,多认为与遗传、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情绪紧张、睡眠障碍、精神刺激、气候变化等有关。大多数学者认为偏头痛是一组由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头痛 ,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现就近年来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5 羟色胺 (5 HT)及 5 HT受体与偏头痛发作大多数研究发现在偏头痛的发作中有 5 HT、去甲肾上腺素 (NE)、乙酰胆碱 (AchE)、血管活性肽等共同参与。在血管舒缩过程中 ,5 HT是受体和靶细胞间的介质物。早在 1991年和 1992年 5 HT1D受体已被证实 ,1993年Cushing等又在…  相似文献   

15.
偏头痛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邱火火火1魏玲2综述英勇3审校鞍钢铁东医院神经内科1(114002)营口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内科偏头痛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Solomon[1]报道大约18%的女性及6%的男性患有偏头痛。我国偏头痛患...  相似文献   

16.
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偏头痛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但其发病的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2 0世纪 80年代 ,由于非侵入性脑影像学的出现 ,偏头痛的研究有了重大进步 ,基本否认了统治医学界近 5 0年的Wolff血管源性假说 ,普遍认为偏头痛的发病起源于大脑本身 ,与脑的兴奋性增加、离子通道异常、扩展性皮质抑制、中枢疼痛处理通路障碍及神经递质系统异常等有密切关系[1 5] 。为增进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的了解 ,本文对其主要进展综述如下。一、遗传因素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有家族发病倾向的疾病 ,约 6 0 %的患者有家族史 ,多数属多因子遗传 ,极少数特殊亚…  相似文献   

17.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复杂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逐年升高,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偏头痛预防及发作期治疗均不理想,与偏头痛发作机制不清密切相关,故探讨偏头痛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关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学说众多,主要包括血管学说、神经元学(皮质扩散抑制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炎症介质学说等,但近年来诸多学者致力于偏头痛磁共振成像及基因遗传相关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脑结构和功能异常以及相关基因遗传易感性,并相继提出中枢神经系统学说及基因遗传学说。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指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滋养血管出血形成血管夹层,临床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心源性猝死,可累及单支、多支冠状动脉。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成像技术等明确诊断。治疗以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主。文章就其近年来的诊治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75岁,反复胸痛、胸闷10年,加重5天入院。10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胸痛、胸闷,疼痛向左肩部放射,每次发作持续5~10分钟,休息后缓解,曾任本院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给予消心痛、阿司匹林、倍他乐克等治疗,病情好转,此后又发作数次,均服药或静滴硝酸甘油缓解。近5天来胸痛、胸闷发作频繁,持续10~20分钟,含消心痛有效。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年,常年服药,血压控制为140/80mmHg。  相似文献   

20.
马瑾  郑鹏翔  张书富  朱小风  华尔铨 《上海医学》2005,28(2):95-95,F005
患者女,70岁。因反复胸闷半年、加重2周,以“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平时不规则服用珍菊降压片,血压波动在140~160/80~90mmHg(1mmHg=0.133kPa)。否认糖尿病史、高脂血症。53岁绝经,无烟酒嗜好。入院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Ⅰ、Ⅱ、Ⅲ、avF、V3~4导联T波低平;胸片、超声心动图、血糖、血脂检查均正常。入院后于2002年10月16日采用Seldinger’s法穿刺右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