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由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临床诊断、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慢性腰痛患者采用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腰部竖脊肌骨筋膜室内压测量、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手术治疗 ,术后腰、腹肌功能锻炼。结果 :慢性腰痛患者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治疗后较术前下腰痛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步行能力明显增加、ADL得到明显改善 ,腰部骨筋膜室内压在静止、运动中和运动后 6min以内分别在 8、175和 8mmHg以下 (手术前分别为 8、175和 8mmHg以上 ) ,腰部前屈、后伸活动度较术前分别增加 ( 15± 0 .5 )°和 ( 7± 0 .7)° ,多普勒超声腰部骨骼肌内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加 ,竖脊肌肌力较术前增加 ( 1.0± 0 .3)kg。结论 :应用临床、影像学检查及骨筋膜室内压测定的方法诊断由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及采用骨筋膜室切开、减压的方法治疗该疾病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原因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以腰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可为急性或慢性.有调查显示[1]大约70%~85%的人生活中有腰痛经历,在美国,腰痛在成人中年发病率为10%~15%,是造成45岁以下人口活动受限的第1位原因,看病求医的第2位原因.造成腰痛的原因很多,腰椎间盘突出、脊椎肿瘤、炎症,内脏病变等均可导致.  相似文献   

3.
患者教育是医院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康复医学发展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地帮助患者学习的行为。其目的在于通过增进患者的疾病知识,从而改变患者的行为,最终促进患者的康复。为了阐明对患者进行系统性教育与以往临床上进行的零散、不系统的健康指导有何区别、以及在增进患者的疾病知识方面何者更有效,作者进行了这项工作,希望揭示对患者进行系统性教育的有效性,并为临床开展对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教育提供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参考。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性的对患者进行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疾病的正确认识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4.
下腰痛是困扰人类健康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在美国,下腰痛已经成为除呼吸道疾病以外的第二高患病率的疾病[1].然而,目前却有85%左右的下腰痛患者的病因未明,只被笼统地归类为非特异性下腰痛.  相似文献   

5.
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致下腰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下腰痛的发病机理。[方法]选取明确诊断为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且未合并其他腰部疾病的患者30例,分别行腰腹肌肌力测定,竖脊肌内压测定,血常规,血沉,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M),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工酶(LDH,)测定,采用骨筋膜间隔切开减压手术治疗。术中切取竖脊肌标本用于组织病理学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各项酶学检验无异常;组织学光镜下观察到竖脊肌纤维部分溶解变性,肌纤维肥大,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观察到肌纤维灶状溶解,核周线粒体聚集,胞内脂滴、溶酶体增多,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结论]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是由于内在压力增加,筋膜间隔内组织代谢障碍,骨骼肌慢性受损,炎症因子释放,最终影响脊神经后支导致的下腰痛。  相似文献   

6.
7.
骨折合并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32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8.
微创腰骶骨筋膜切开减压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方法对腰骶部竖脊肌骨筋膜切开减压治疗因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的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2月-2004年1月应用自制针刀、经皮穿刺对腰骶部竖脊肌骨筋膜间隔切开减压治疗因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的腰痛病人128例,男51例,女77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2.5岁,慢性腰痛时间2~40年,平均15年,局麻下以L3棘突旁2.5cm处为穿刺点,纵行切开骨筋膜11~13cm。术后进行腰、腹肌功能锻炼。对术后腰痛症状、腰部活动度、竖脊肌内压变化及竖脊肌内血流改变与术前比较观察。结果术后腰痛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步行能力明显增加,腰部前屈、后伸活动度较术前分别增加16°±0.5°和8°±0.6°(P<0.05)。术前腰骶部骨筋膜间隔内压在静息、运动中和运动后6min以内分别为(11.2±0.6)、(192±12.23)、(14.2±1.3)mmHg,术后分别为(6.9±0.65)、(163.2±12.4)和(7.2±0.45)mmHg(P<0.05或0.01)。超声多普勒结果表明腰骶部竖脊肌内压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较术前分别增加(0.17±0.02)kHz和(0.19±0.01)kHz(P<0.05)。经3~18个月随访,疗效满意。结论对由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的腰痛,采用经皮穿刺微创骨筋膜间隔切开减压术治疗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足趾氧饱和度监测下足背双切口减压在治疗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作用。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26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男22例,女4例;年龄22~68岁,平均36.3岁。在足趾氧饱和度监测下,行足背双切口减压,减压后3~10d行减张缝合或植皮术。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的足部评分标准(AOFAS),对术后患者疼痛、功能和自主活动、支撑情况等进行观察,评价术后功能。结果:26例获随访,时间6~43个月,平均19个月,全部患者创口均愈合良好。AOFAS总评分由术前的(30.4±8.0)分提高到术后的(92.5±5.0)分(t=3.13,P〈0.01);治疗结果:优21例,良4例,差1例。结论:严重暴力引起的足部骨折、脱位、肿胀、挫伤,早期应密切注意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立即进行筋膜室切开彻底减压。足趾氧饱和度监测和背侧双切口减压方法简便、效果满意,如骨折移位、脱位明显者可同时行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0.
腰骶部骨筋膜室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心如  万荣 《颈腰痛杂志》2001,22(2):162-164
本文介绍了腰骶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各种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提出此病是腰痛原因之一,临床上尚缺乏认识。正确地诊断治疗该病可减少慢性腰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与治疗结果。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15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5~55岁,平均32岁),行足背双切口减压4例,足底内侧减压9例,足内外两侧减压2例。1周后行减张缝合或植皮术。结果:15例随访9~24个月,12例恢复佳,足运动感觉正常;2例有足底感觉减退、足趾麻木;1例遗留前足挛缩、无力,足趾麻木。无爪形趾及功能障碍者。结论:足损伤后,Whiteside法测定组织间隙压力是诊断足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靠方法。治疗时足部如有骨折、血肿者,骨筋膜室减张切口,宜选择足底内侧切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腰神经后外支卡压症针刀手术入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跃  吴炳煌  吴明霞  李俐  张家栋 《中国骨伤》2001,14(10):606-608
目的研究腰神经后外支卡压症的解剖学机制以及针刀治疗腰神经后外支卡压症的手术入路.方法在15具成年尸体的腰背部解剖观测腰神经后外支及其通过的腰椎横突背骨纤维管的解剖结构,并进行骨纤维管的表面解剖测量.结果测得腰神经后外支直径1.07±0.17mm;腰神经横突背骨纤维管的横径2.13~3.92mm,纵径1.08~1.97mm,后外支骨纤维管距体表深度34.17~41.64mm,骨纤维管长轴与后中线夹角约40°~50°.结论(1)在正常情况下腰椎横突背骨纤维管有制约保护腰神经后外支的作用,但在损伤变形后却成为腰神经后外支卡压症主要致病因素.(2)根据解剖观测设计了较合理的针刀治疗后外支卡压症的手术入路并指出了手术中应注意避免损伤的结构,供临床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卫杰  赵平  周卫  邢华雄 《中国骨伤》2008,21(6):411-413
目的:探讨腰部竖脊肌表面肌电指标屈曲伸直比(flexion—extension ratio,FER)诊断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的可靠性。方法:根据诊断性研究方案,选择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患者73例和对照者86例,测量屈伸运动时腰部竖脊肌表面肌电指标屈曲伸直比,用SPSS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确定屈曲伸直比诊断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最佳临界值,计算屈曲伸直比诊断慢性腰背痛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FER≥0.68为慢性腰背痛,FER〈0.68为无慢性腰背痛标准,屈曲伸直比对慢性腰背痛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8.1%,95.3%,87.4%。结论:表面肌电指标屈曲伸直比诊断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高,可靠性强,可作为慢性腰背痛诊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跟骨骨折合并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合并足部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10月~1999年6月,利用Whiteside法测压装置对98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足部肌筋膜间室内压力监测。其中9例间室内平均压力达46mmHg30~55mmHg),均经足后内侧入路进行足部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术。术后继续监测全足各筋膜间室内压力,1例足部严重碾压伤者,术后跖骨间肌筋膜间室内压力仍为40mmHg,故再次行前足背侧入路减压。9例患者术后1周以刃厚皮片覆盖伤口口愈合经外侧入路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9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行走或站立过久时足跟及踝部有轻度疼痛,其中1例两点辨别觉、痛觉略有减退。无一例出现前足僵硬、爪形趾、软组织萎缩及运动功能异常。结论肌筋膜间室压力测定是诊断跟骨骨折合并足部肌筋膜间室综合征惟一可靠的方法,治疗方案以足后内侧切口进行减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16.
刘彪  陆慧 《脊柱外科杂志》2019,17(6):400-403,408
目的 比较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分别接受ALIF(31例)和PLIF(34例)治疗的退行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症状无缓解例数、恢复工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和术后6周、3个月、1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S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融合率。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年。A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症状无缓解例数低于PLIF组,恢复工作时间长于PLIF组,术后6周、3个月、1年腰痛VAS评分和ODI改善较PLIF组显著,术后6周、3个月下肢痛VAS评分改善较PLIF组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下肢痛VAS评分、术后融合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例患者(ALIF组1例、PLIF组2例)出现切口愈合不佳,经换药后好转。PLIF组1例硬膜撕裂于术中修补,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1例持续存在神经根刺激症状,经复查可能为1枚椎弓根螺钉位置偏内所致,经非手术治疗3个月症状缓解。ALIF组1例发生难治性呃逆,术后15 d缓解。2组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ALIF在改善症状方面更具优势,术中出血量更小。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内破裂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内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36例慢性失能性下腰痛病人 ,经腰椎间盘造影术证实为腰椎间盘内破裂 ,选择腰椎体间融合术 ,其中 8例行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 (PLIF) ,2 8例行前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术 (ALIF)。分别于术前、术后对病人的腰痛情况进行视觉疼痛自我评定尺 (VAS)评分 ,同时评估术后腰椎融合率。 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 6~ 2 6个月 ,平均 18个月。 8例行PLIF者 ,6例术后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 ,2例仍有轻度腰痛 ,术前、术后VAS腰痛评分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2 8例行ALIF者 ,2 7例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 ,术前、术后VAS腰痛评分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行PLIF患者 ,融合率为 88% ,行ALIF者 ,融合率达 97%。 结论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内破裂的有效方法 ,但应严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