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骨骨膜窦(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颅骨骨膜窦的诊治.方法报道右额顶部颅骨骨膜窦1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原则.结果颅骨骨膜窦的发生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后者主要为外伤性,偶有自发性的报道.本例病人为外伤后形成,呈哑铃状生长,病变通过板障静脉与上矢状窦沟通.结论颅骨骨膜窦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畸形病变,熟悉其病因、临床表现等有助于其诊治.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颅骨骨膜窦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女,25岁。8年前右颞部曾受外伤,当时仅感伤处疼痛较剧烈;3年前出现右颢部肿物,无红肿、疼痛,卧位或头低位时明显,坐位或站立时消失;近1年肿物逐渐增大,于2003年7月8日收入我院。  相似文献   

3.
颅骨骨膜窦(sinus pericranium,SP)临床上较少见,多发于青少年,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外伤性、先天性与自发性,肿块逐渐增大并影响美观,可手术切除。我院2018年7月收治1例SP,在复合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7岁男性患儿,因发现左侧头顶部头皮肿物1周入院。1周前,剃头时发现左侧头顶部靠近中线处有一头皮肿物,近1周睡觉时肿物膨隆明显加重,伴有肿物膨胀感,近期无外伤史。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33岁。额部摔伤10余年,额顶部囊性包块5年余,平卧和低头时出现,抬仰头时缩小或消失,压迫双侧颈静脉肿物复又出现。近两年囊性包块面积渐增大,由额顶发际外发展至眉间,低头时有明显胀痛感,囊性包块无搏动感,可压缩,头颅CT提示额部囊性病变;局部额骨较薄。  相似文献   

5.
颅骨骨膜窦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骨骨膜窦(SP)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报道SP1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经验进行讨论。结果SP好发于婴幼儿和青年,常因头部皮下包块就诊,包块多见于中线附近。血管造影可见颅骨膜上或颅骨膜下的血管团通过许多粗细不等的板障静脉、导血管与颅内大静脉窦相沟通。镜下可见无肌层血管结构,少部分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结论当头皮下有可压缩性的软性肿物,大小随颅内压力变化而改变,触诊发现肿物下方有颅骨缺损,此时应考虑SP的诊断,并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证实。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美观问题及预防自然破裂或者创伤引起大出血和空气栓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颅骨骨膜窦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例成人颅骨骨膜窦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以及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结果10例颅骨骨膜窦均表现为头皮柔软肿物,有波动感;术前检查示颅骨骨膜窦不是颅内静脉回流的主要通道。所有患者均一次手术治愈,头皮肿物消失,术后无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月~16年,均无复发。结论成人颅骨骨膜窦很少单独引流颅内静脉,手术治疗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正>1病例资料39岁男性,因高处坠落致伤头部伴头痛4 h入院。入院体格检查:GCS评分15分,左侧颞顶枕部头皮肿胀,质硬,无搏动,无透光性,体位改变时肿胀头皮无明显变化。头颅CT显示:右侧额叶、左侧颞顶叶多发脑挫裂伤,以左侧颞顶叶损伤严重;右侧额部、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顶部颅骨变薄(骨折有待排除),  相似文献   

8.
1病例资料 16岁男性,因右顶部肿胀约1.5年入院.约1.5年前,有明确头部外伤史;1年前曾2次在其他医院门诊"穿刺抽吸加压包扎"治疗,很快复发.入院体格检查:右顶部可触及一约6cmx8cm凸起,局部质软,波动感明显,皮温稍高.头颅CT检查示右颞顶颅板外等高密度混杂影,颅骨外板凸凹不平,部分内外板破坏,约1 cmxl ...  相似文献   

9.
颅骨修补术后骨膜纤维增生误诊硬膜外血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四年前因车祸行“硬膜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后二周清醒,半年后行“颅骨成形术”,修补材料为碳素高分子聚合物。三月前感头胀不适,以手术侧明显,未予重视。入院前一周饮酒后跌倒,感头痛,无中间清醒期。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右颞部可见弧形手术疤痕,皮下可及移位之成形颅骨,头皮局部发红,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头颅CT报告“右颞部硬膜外血肿,中线居中”。入院后手术探查见颅骨修补材料皮下后上移位,头皮水肿明显,切开颞肌及骨膜层,见骨膜呈均匀骨性纤维增生,厚达3.0cm,切开硬膜亦未见血肿,重阅片见术野与CT相符…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2岁。因间断性抽搐11个月入院。患者自2007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抽搐,发作时伴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眼球上翻,且曾有舌咬伤史,每次发作5~10min,  相似文献   

11.
我院于2005年12月收治1例先天性脑室穿通畸形伴蛛网膜囊肿及颅骨缺损患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癫痫,行蛛网膜囊肿切除及颅骨缺损一期修补术,痊愈出院。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女性,53岁,因头晕一天伴恶心、呕吐数次入院。不头痛,双下肢活动自如。体格检查:神志清,言语清晰,应答准确,查体合作。头颅无畸形,双侧瞳孔直径2.5mm,直、间接对光反应均存在。眼球运动自如,视力正常。颈软无抵抗,颅颈交界区无压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不能引出。颅脑CT:后颅窝底部见一类圆形高密度肿块,部分突入枕大池,并向下延伸至枕大孔水平,延髓及小脑扁桃体受推前移。脑室系统明显扩大。入院诊断: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13.
背景:颅骨缺损多数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或自发性脑出血需要行去骨瓣减压术,一般在首次手术后3~9个月行颅骨缺损成形术,自体颅骨作为一种最理想的修补材料已渐引起神经外科医生的关注。 目的:用自体带骨膜颅骨瓣经腹膜下埋藏保存3~9个月后取出作缺损颅骨修补,观察骨瓣的大小、形状、骨膜的变化。 方法: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严重、脑疝形成,清除血肿后颅内压仍高,需作去骨瓣减压者100例。开颅术锯开骨瓣时,保留完整骨膜。在左中上腹切开,暴露浅筋膜,将骨瓣凸面紧贴皮下脂肪,缝合切口。在3~9个月后,取出带骨膜的自体颅骨骨瓣。于保存前后测量带骨膜的骨瓣的长度、宽度、厚度、对角线的长度。 结果与结论:经过6年100例临床测量、观察对比,保存三四个月72例,骨瓣边缘锐利,无吸收,骨瓣无变小,骨膜色鲜红、稍显增厚、软;保存9个月1例,骨瓣边缘圆顿,明显吸收,骨瓣变小明显,骨膜色淡、骨性增生明显、硬;其余介于两者之间。结果表明,带骨膜的自体颅骨骨瓣在腹壁皮下保存,能较长时间保持颅骨大小、形状、活性。  相似文献   

14.
隐匿性(cryptic)脑血管畸形并不罕见,但由于脑血管造影不能显示出血管畸形,国内外报道较少。随着CT和MR应用,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发病率明显增加。我院1988年以来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隐匿性脑血管畸形7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报告脑血管畸形 ( CVM)合并颅内血肿 34例 ,其中急性出血 18例 ,慢性出血 16例。急性出血者 ,CT检出血肿容易 ,而确定出血原因较为困难。慢性出血 ,CT扫描易造成误诊。CVM合并出血均应手术治疗 ,清除血肿同时切除 CVM,但对于脑深部重要功能区的 CVM,应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伽玛刀治疗61例脑血管畸形患者(AVM41例,AOVM20例),经6个月、2年随访,结果16个月以内血管巢闭塞占54%,18~24个月闭塞占80%;癫痫消失56%(平均1.1年);术后有1例再出血死亡(占AVM2.4%)。作者探讨了影响畸形消失的有关因素,认为在允许范围内,剂量大,病灶消失速度快;病灶容积小,消失速度快;儿童病灶消失快。癫痫控制率偏低,若结合PET综合定位和处理,可望提高癫痫治愈率。对位于重要功能区或容积过大脑血管畸形,可先予其他处理,残余部分再行伽玛刀治疗。  相似文献   

17.
误诊为脑血管畸形的儿童肺吸虫脑病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岁,湖南石门县人。因头晕伴呕吐26天、右侧肢体乏力23天入院。家属诉26天前无明显诱因突感头晕,间歇性呕吐2次。3天后出现右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左偏,右侧持物不稳.走路易向右歪,到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部CT示:脑血管畸形并出血?外伤后出血?脑电图检查示异常.予脱水、止血等治疗症状有改善.复查头部CT示:左颞顶叶血肿范围较前明显缩小.密度减低。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既往一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皮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12例头皮血管畸形均经显微手术全切除。畸形血管团直径5cm以下者3例,5~10cm者5例,10cm以上者4例。结果病理检查证实海绵状血管畸形3例,动静脉畸形9例。12例在随访期内(随访6个月至8年)均获痊愈,未见复发。结论手术全切除治疗头皮血管畸形最为彻底,应作为首选。采用头皮皮瓣,手术中仔细辨认头皮的正常血管和畸形的供血血管,分离暴露畸形的供血血管后结扎离断,待畸形血管团萎陷后,将畸形从皮下组织中完整分离切除,分离过程中保留完整的真皮层,是减少手术失血和防止术后头皮缺损的重要方法。对于骨膜中异常增多增粗的血管和累及颞肌的血管,应彻底切除,防止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畸形均源于胚胎期脑血管系统不同阶段的发育异常,胚胎血管系统的中胚层血管母细胞在不同阶段分化形成畸形血管团,其中脑内血管畸形形成囊变者罕见,容易误诊为胶质瘤、脑脓肿等,现报告我科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一例右侧额顶叶囊性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畸形出血后的治疗时机及方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畸形出血后的治疗时机及方法的选择。方法56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均采用经股动脉插管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出血量大者先开颅手术、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切除,然后全脑血管造影,利用Magic微导管及NBCA胶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22例患者7d内仅用NBCA栓塞治愈,且未留下任何后遗症,26例经血肿清除术后30d栓塞治愈,其中8例在血肿清除术中部分切除AVM后7d再栓塞治愈,8例手术全切AVM;14例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智力下降。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早期确诊AVM的关键是尽早行全脑血管造影,NBCA栓塞是治疗AVM理想、安全、可靠的方法,早期治疗能明显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