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肺癌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对 2 0 0 0年 6月~ 2 0 0 3年 6月期间的肺癌手术患者进行调查 ,并对术后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术后余肺预计值FEV1<1L、术中低血压持续超过 10分钟、年龄超过 6 5岁和新辅助化疗是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 ,术后镇痛是保护因素。结论 对于高龄、术前化疗及术后余肺预计值FEV1<1L的患者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术中保持麻醉平稳、选择合适的术式 ,术后常规镇痛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律失常是食管癌术后的常见并发症.1996年2月~2003年6月我院胸外科对761例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护,共发生心律失常169例.现结合文献对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围手术期的处理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武艳 《肿瘤学杂志》2011,17(12):917-919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行肺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肺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32.45%(61/188)。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吸烟史、心律失常史、术中心包损伤、全肺切除、术后肺不张等是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镇痛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对存在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高危肺癌患者,术前应积极治疗心肺并发症、改善心肺功能、戒烟;术中充分给氧,尽量减少对心肺的牵拉及挤压;术后加强心电监护、有效地镇痛,从而减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胸部肿瘤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679例胸部肿瘤患术后心电监护72小时以上,发生心律失常l14例。分析心律失常与无心律失常组间8项指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年龄≥60岁、术前心电图异常、合并高血压、肺功能中度以上减退、糖尿病患以及手术时间>5小时以上,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显增加;同时具二项以上合并症较一项合并症术后发生率差异显(P<0.01);肺、食管、贲门肿瘤术后的发生率无显差异(P>0.05)。结论 高龄、肺功能较差、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手术时间长,均可使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机会增加,而与不同肿瘤即肺、食管、贲门癌及其术式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1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术前心功能不全、术前FEV1/FVC≤70%、术前低钾血症、贫血、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性别、吸烟、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年龄>65岁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118例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3.73%,年龄> 65岁、心功能不全、术前FEV1/FVC≤70%、术前低钾血症、手术方式、贫血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患者性别、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术后PO2降低、吸烟、手术时间在对术后心律失常的影响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年龄> 65岁、心功能不全、术前FEV1/FVC≤70%、术前低钾血症、手术方式、贫血为术后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术前准备、术后心电监护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诱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04年4月至2009年4月期间在肿瘤医院住院予以肺癌手术的患者419例进行调查,对肺癌术后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前吸烟、老年(≥65岁)、肺气肿病史、术中心包损伤、全肺切除的手术方式、术后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并发症(肺不张、液气胸)和术后镇痛均与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术前积极治疗心肺并发症,改善心肺功能;术后加强心电监护及预防处理,这样可减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切除术后,由于开胸及纵隔内手术创伤的刺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致使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文献报告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3%~38.5%。我院2000年1月—12月332例行食管切除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共88例,发生率为26.5%。 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在88例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30例,年龄38岁~78岁。窦性心动过速者65例(73.8%),房性早搏者12例(13.6%),室性早搏者7……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贲门癌开胸手术直接影响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随着手术适应证的日渐扩大,术后心律失常已成为食管癌、贲门癌围手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食管癌、贲门癌开胸手术患者1 582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667例,发生率42.2%。现将其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接受根治性手术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220例,了解其围手术期心率失常发生率,并比较发生和不发生心率失常的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别。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8.6%(41/220),其中大多是室性心动过缓(17例)。心率失常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P=0.009)和体重指数(P=0.025)较高、手术时间长(P=0.035)、术后氧饱和度下降(P=0.013)和酸碱/电解质紊乱(P=0.024)。结论多种因素可影响患者心率失常的发生,对于具备高危因素的患者在术后需要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0.
食管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管贲门癌在潮汕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居首位,部分村镇的发病率高达130/10万以上,在适合情况下目前仍首选手术治疗,但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者并不少见。现对我院近几年的观察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观察对象均为1994年1月-1997年7...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腔积液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腔积液的防治.方法与结果:从1989年1月1日~1996年12月31日,作者手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1951例,术后发生胸腔积液16例,发生率为0.82%.均经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术治愈.结论:为预防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术中应细致操作,妥善处理食管床及淋巴结清扫创面,减少术后渗液;术中对侧纵隔胸膜破裂的病人,术末清除对侧胸腔积气积液,防止术后健侧胸腔积液;在食管重建术中,应用纵隔胃;保证通畅的胸腔闭式引流,促进肺的复张,并掌握好拔管的时机.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术后放射治疗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目的评价Ⅰ~Ⅱ期食管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987年1月至1991年6月共收治103例术后病理为Ⅰ~Ⅱ期的食管癌。病人单纯手术72例,术后放疗31例,放疗剂量50~60Gy。结果术后随访≥5年,47例复发,复发与TNM分期有关,区域淋巴结和食管瘤床失败与食管原发部位有显著关系。单纯手术组,1,3,5年生存率为87.5%、69.4%、41.7%;术后放疗组1,3,5年生存率为90.3%、83.9%、74.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术后放疗复发率低,术后放疗组5年生存率高于单纯手术组。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和贲门癌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错配修复基因 (MMR)表达与食管癌和贲门癌癌变的关系和甲基苄基亚硝胺 (NMBzA)对其影响的研究。方法 采用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结果  31例食管癌hMSH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占 2 2 .6 % ;hMLH1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占 6 .45 % ;未发现hPMS2 ,GTBP和hPMS1基因表达降低。 1 1例食管癌旁组织分析 :hMSH2 ,hPMS2 ,GTBP ,hMLH1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占 9.0 9% ;未发现hPMS1基因表达明显降低。 1 2例贲门癌组织分析 :hMSH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占 41 .7% ;GTBP ,hMLH1 ,hPMS1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占 8.3 % ;未发现hPMS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 8例贲门癌旁组织分析 :3例hMSH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 ;1例hPMS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 ;3例hMLH1基因表达明显降低 ;未发现GTBP ,hPMS1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对NMBzA致癌物诱发的人胎儿食管上皮癌细胞株分析发现 :hMLH1和hPMS1基因低表达 ;hMSH2 ,hPMS2 ,GTBP基因不表达。结论 食管癌和贲门癌癌变可能与错配修复基因失活有关 ;甲基苄基亚硝胺能引起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左侧入径治疗累及主动脉弓段的食管瘤手术特点.方法:连续观察51例累及主动脉弓段食管癌外科治疗,手术经左侧入径.手术切除41例,占80.6%,其中颈部吻合38例,主动脉弓上吻合3例;手术探查10例,占19.4%,不能切除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外侵,侵及主动脉及支气管等局部重要结构.结果:本组无死亡,术后17例发生20项并发症,占33%,经治疗恢复.结论:累及主动脉弓段食管癌周围结构复杂,与其它部位中下段食管瘤手术相比,切除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应强调术前评估、术中注意局部解剖和术后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的预后因素,了解食管癌细胞的增殖状态.方法: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对单纯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08例患者进行预后因素分析,并用许氏ABC法对其中50例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p53表达的检测.结果:食管癌患者的预后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p53的表达有关(P<0.05);而与病变长度、部位、淋巴结大小、病理分级及弓上或弓下吻合无关(P>0.05).p53在食管癌中阳性表达率为54.0%(27/50),其表达强度与病理分级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p53的表达是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放射治疗食管癌穿孔预后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目的 分析食管癌穿孔后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提出未经治疗的食管癌穿孔后放疗的适应证。材料与方法 确定穿孔的标准及研究对象,对1958-1993年12月在我院诊为食管癌穿孔的27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食管癌穿孔后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1)穿入部位:穿入纵隔、气管、大血管3月内的死亡率分别为50.7%、69.9%、100.0%,P<0.01。(2)穿孔性质:癌性穿孔59.6%(165/277),非癌性穿孔(放疗后无癌性穿孔)87%(24/277),不能肯定穿孔性质31.8%(88/277)。临床诊断为非癌性穿孔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8%(15/16)、68.8%(11/16)、42.9%(6/16)。癌性穿孔均在1年内死亡。(3)非抗癌保守治疗:非抗癌保守治疗组与未做任何处理组比,在癌性穿孔中未显示优势,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月,2月;而在非癌性穿孔中,非抗癌保守治疗的中位生存期明显比未做处理组长,分别为55月,2月,未治疗食管癌穿孔后放疗13例,DT50-70Gy7例,平均生存为10.6月,1年生存3/7例(42.8%),未放疗7例,均在半年内死亡.结论 (1)食管癌穿孔后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穿入部位\穿孔性质.(2)非癌性穿孔的长期有效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是另一影响因素.(3)未治疗的食管癌穿孔后据情可试行放疗,且剂量应在DT≥G50Gy。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改善胸中下段食管癌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及改进手术方法。方法:我们采用小开胸直视下游离肿瘤、上段下沉食管内翻剥脱,胃经食管床提至颈部吻合。结果:无手术死亡。结合综合治疗3年、5年生存率为55.2%、39.3%。结论:本术式简单、清扫更广泛、术后并发症少,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是有效可行的,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并了解食管癌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方法 收集我院2001至2009年经手术治疗102例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后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按纵隔淋巴结分区标准,以食管的分段分组,统计区域淋巴结转移在各分区中的分布。结果 在102例食管癌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有阳性淋巴结转移50例(49.0%)。肿瘤浸润深度、病变长度和肿瘤所在部位不同对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肿瘤分化程度不同对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和病变部位是判断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102例患者术后共计有132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下颈区59个(44.70%),上纵隔区51个(38.64%),主动脉肺窗区1个(0.76%),前纵隔区1个(0.76%),隆突下区5个(3.79%),中下段食管旁区3个(2.27%),肺门区3个(2.27%),腹部区9个(6.82%)。结论 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和病变部位是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病变越长,浸润越深,病变部位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食管癌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下颈区及上纵隔区,是术后放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食管贲门癌脉管瘤栓与病理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u ZC  Guan FS  Guo JZ  Cui WT  Wang ZH  Wang FQ 《癌症》2002,21(5):530-532
背景与目的:脉管瘤栓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常见现象,据文献报道,胃癌、乳癌有脉管瘤栓及食管癌淋巴结阴性,而有脉管瘤栓者,预后较差。而影响脉管瘤栓生成因素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食管贲门癌脉管瘤栓与病理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9例有脉管瘤栓的食管贲门癌病例进行了脉管瘤栓与肿瘤浸润深度(T)、淋巴结转移数目(N)和癌细胞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脉管瘤栓与病理的几个因素关系,①肿瘤浸润深度:T1、T2、T3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4与T1、T2、T3比较差异则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②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与脉管瘤栓的发生率越高,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癌细胞分化程度低/未分化的较高/中分化的脉管瘤栓发生率高(P<0.01)。结论:食管贲门癌的脉管瘤栓与临床病理的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和细胞低分化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射治疗后复发转移的类型及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射治疗后64例复发转移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放疗后复发转移的中位时间为289天,局部未控制5例,局部复发 36例,淋巴结转移15例,血行转移2例,混合型转移 6例。本组病例的1、2、3年生存率为44.7%、15.2%、6.3%。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外侵、肿瘤长度≥5cm、疗程延长1周以上及中下段病灶均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单纯放疗中宜缩短疗程,提倡颈、胸、腹“三区”放疗,复发后治疗,放疗+化疗较单纯化疗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