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足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茵陈蒿汤加味治疗,5d为1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血清胆红素改变情况及黄疸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83.3%(40/48),高于对照组64.0%(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缓解足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退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432例足月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单纯光疗组140例、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146例、益生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婴儿型双歧杆菌)+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146例。单纯光疗组:单面蓝光照射治疗每日16h;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在单纯光疗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每次5mL,每日2次;益生菌+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在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生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应用5~7d。定期测定血清胆红素,记录治疗过程中胆红素水平及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单纯光疗组血清胆红素的下降慢于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益生菌+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血清胆红素的下降慢于益生菌+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生菌+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治疗过程中腹泻、红臀、体质量下降的发生明显减少,与单纯光疗组和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腹泻的发生率最高。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和益生菌均可加速蓝光治疗患儿的胆红素消退,两者联合可使光疗患儿血清胆红素较快下降,减少换血治疗的概率,并可减少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8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及外洗治疗,5d为1个疗程.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第5天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9.0%和96.6%,对照组分别为36.7%和80.0%;治疗第5天观察组胆红素下降(156.0±44.0)μmol/L,黄疸消退时间(5.6±1.8)d,对照组分别为(96.0±46.0)μmol/L和(7.2±2.4)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能有效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新生儿硬肿症患儿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5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5%(29/42),高于对照组63.9%(1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硬肿症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选取14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分为对照组(67例)和观察组(7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茵栀黄颗粒加三联活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的浓度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72h胆红素下降值、胆红素日均下降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三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较快地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胆红素,预防并发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庆阳市中医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中、重度HIE患儿1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早期均进行吸氧、镇静、利尿、降颅压、有效控制惊厥等对症支持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和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加用中药治疗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日龄3d、14d、28d做神经行为评分(NBNA),评价两组患儿治疗前后NBNA评分;分别于3、6、9、12、18个月时作智能发育测定;治疗结束时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70/76),高于对照组78.9%(6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BN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BN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发育商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发育商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16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药物、光疗、换血等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结果 166例黄疸患儿治愈120例,好转36例,无效10例。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较多,其中感染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提高疾病痊愈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80例,按入院次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每次3 mL,每日3次,5 d后进行疗效判定,观察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及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观察组胆红素下降值(148.32±38.21)μmol/L,高于对照组(95.21±36.68)μmol/L;黄疸消退时间(5.2±1.7)d,短于对照组(7.6±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是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安全、有效的辅助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茵陈颗粒治疗湿热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原发病治疗及光疗、口服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服茵陈配方颗粒,疗程6d。在治疗前及治疗3、6d后分别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收集每日粪便总量,测定粪便中总胆红素浓度,计算出总含量。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3、6d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每日粪便有形成分总量均较对照组无明显增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每日粪便中总胆红素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茵陈颗粒能减少胆红索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可作为治疗湿热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将86例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在病因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口服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对照组口服妈咪爱联合光疗,72 h后比较两组血清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胆红素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茵栀黄颗粒在辅助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人工喂养、蓝光光疗、口服益生菌等治疗,观察组加服茵栀黄1:3服液,连用5d。观察两组患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浓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未结合胆红素于治疗1d明显下降,而对照组3d才明显下降;治疗3d后,观察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d时差异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退黄散保留灌肠加口服序贯治疗新生儿湿热型黄疸的疗效。方法100例湿热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蓝光照射加退黄散保留灌肠及口服序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蓝光治疗,疗程5d。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消退情况、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及2周内黄疸反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在血清胆红素下降速度和平均退黄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周内复发例数观察组少于对照组。结论退黄散保留灌肠加口服序贯治疗新生儿湿热型黄疸比单纯蓝光治疗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早期游泳和抚摸护理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干预的影响。方法 105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新生儿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游泳和抚摸护理,观察新生儿黄疸出现/消退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胎便转黄时间,护理干预5d内经皮黄疸指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黄疸出现时间晚、黄疸消退时间早、首次排便时间早和胎便转黄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护理干预第2、3、4、5天末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游泳和抚摸护理能够缩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黄疸持续时间和胎便转黄时间,降低黄疸指数,在阻碍黄疸进行性加重和促进患儿早期康复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清肝利胆口服液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8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使用妈咪爱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78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清肝利胆口服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7d。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及血胆红素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日均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及黄疸消退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妈咪爱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并与传统方法对照,观察其各自疗效。方法将无黄疸型58例和黄疸型52例患儿按病历号单、双数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中无黄疸型25例作为观察1组,黄疸型27例作为观察2组;对照组中无黄疸型33例作为对照1组,黄疸型25例作为对照2组。对照组均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1组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加用茵栀黄制剂治疗;观察组巩固期均给予口服或直肠灌注茵陈利胆汤辨证施治。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查肝功和巨细胞病毒核酸(HCMVDNA)载量,出院后随访4个月,观察药物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治疗2周,观察1组和对照1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HCMVDNA载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HCMV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和对照2组治疗前后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MV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2组治疗前后瘀胆指标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和对照组2组治疗后HCMV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个月两组HCMV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具有良好的疗效,且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在社区干预的效果。方法对本院儿保门诊管辖的4个社区内的2010-01/2011-06出生的284例新生儿采取分层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干预组143例和对照组141例,对其进行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及时干预的对比观察。干预组在7d家庭访视时除全面体检外给予口服常乐康退黄,7d为1个疗程,效果不明显时给茵栀黄进行黄疸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检查。两组均观察黄疸的发生、发展及消退时间并做随访记录。结果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发病率29.9%(46/143),干预组有效率100%(46/46)高于对照组84.6%(33/39),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家庭访视中开展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及时干预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门诊中医治疗与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和费用差别,以及对各自的后期影响。方法将159例足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分为两组,69例经济有困难的患儿为门诊中医治疗组,90例入住新生儿病房的患儿为蓝光治疗组,两组均采用苯巴比妥钠、复合乳酸菌、新生儿抚触及腹部按摩等辅助治疗,门诊中医治疗组采用茵陈蒿汤加味(湿热黄疸)或茵陈理中汤加味(寒湿黄疸)并坚持母乳喂养。蓝光治疗组采用人工喂养及蓝光照射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d,第5天对两组的临床疗效用皮测黄疸值进行监测(部分病例复查血清胆红素值),黄疸治愈后随访半年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患儿后期的影响,并对治疗费用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治疗费用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半年两组的母乳喂养人数、发病人数和治疗费用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门诊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既经济有效,又有益患儿后期健康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以补肾健脾,清热利湿,活血凉血为主的自拟益肾汤,每日1剂,疗程为12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24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血肌酐、尿素氮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红细胞计数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完全缓解率77.5%(31/40),高于对照组45.0%(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2.5%(38/4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1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而新生儿多发性肠穿孔是临床上少见的外科疾病,当二者并发时病理性黄疸更容易诊断。肠穿孔由于新生儿出生后反应弱且早期常无典型的临床症状而不易被发现,但肠穿孔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煎剂浸浴、局部按摩治疗新生儿硬肿症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有硬肿症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静脉应用酚妥拉明、间羟胺治疗的同时,应用中药煎剂浸浴,并按摩硬肿部位。对2组疗效及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硬肿消退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硬肿消退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缩短,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在静脉用药的同时,应用中药浸浴、局部按摩,可使体温恢复和硬肿消散增快,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