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消栓肠溶胶囊对中动脉栓塞大鼠新异性探索行为以及海马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β淀粉样蛋白‐42(β‐amyloid‐42,Aβ4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中动脉栓塞模型。将90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消栓肠溶胶囊组(再按体质量420、140、47 mg/kg分3个剂量亚组)、脑心通胶囊组(阳性药物组),连续灌胃给药15 d ,1次/d。在造模第15天进行旷场实验;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海马MAP‐2和BDNF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Aβ4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在旷场中央区、边缘区(四个角及四个边)的活动路程减少;经消栓肠溶胶囊140 mg/kg 治疗后,大鼠旷场活动总路程及边缘区活动路程较模型组明显增加( P<0.05)。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大鼠海马MAP‐2、BDNF表达下调,Aβ42表达增强(均 P<0.05);与模型组比较,消栓肠溶胶囊140 mg/kg治疗组大鼠海马MAP‐2表达明显增强(P<0.05),消栓肠溶胶囊140 mg/kg、47 mg/kg治疗组大鼠海马BDNF表达升高,Aβ42表达降低(均 P<0.05)。结论消栓肠溶胶囊可提高脑缺血大鼠在新异性环境中的探索能力,并通过提高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抑制Aβ42异常聚集,减少神经元损害,增强海马神经元树突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2.
症状性颅内外血管不同狭窄程度微栓子
阳性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研究颅内外血管不同狭窄程度和闭塞时微栓子的阳性率差异。
方法 连续选取症状性颅内外血管狭窄并除外存在同侧颅内外血管串联狭窄的患者,按责任血管分
为颈内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和椎-基底动脉狭窄3组,按照责任血管的狭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
重度狭窄和闭塞组。所有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检测病变侧微
栓子,比较各组间微栓子阳性率的差异。
结果 研究期间共227例入组,颈内动脉狭窄组73例、大脑中动脉狭窄组126例、椎-基底动脉狭窄
组28例,3组的微栓子阳性率分别为34.25%(25/73)、38.89%(49/126)、39.29%(11/28),无显著差
异。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的微栓子阳性率高于轻度狭窄组(P <0.001)及闭塞组(P <0.001),轻度
狭窄组与闭塞组栓子阳性率无显著差异。
结论 中、重度颅内外血管狭窄者易发生微栓子的脱落,轻度狭窄组与血管闭塞组微栓子阳性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后1 h内选择性早期使用口服抗血
小板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通过多模影像和溶栓后出血风险(hemorrhage after thrombolysis,
HAT)评分连续入选了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4年4月期间出血性转化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风险较低(HAT评分≤2分或者HAT评分3~5分但多模影像提示侧支循
环良好)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住院病例(n =112)。根据患者或家属是否同意早期使用口服抗血小
板药物(阿司匹林100 mg联合氯吡格雷75 mg)治疗分为溶栓后1 h内的早期使用治疗组(n =66)和溶
栓24 h后的标准治疗组(n =46);观察溶栓后1 d内的再闭塞发生率、3 d内颅内及其他部位出血的发生
率、溶栓7 d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
分和死亡率。
结果 两组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高胆固醇血症病史、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心脏瓣膜病史、心房颤动病史、收缩压、舒张压、血糖、
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到溶栓时间、HAT评分、责任血管的构成比等基线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早期使用治疗组的HT发生率与标准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7.6% vs 6.5%,P =1.000);两
组的症状性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和死亡数均为0;早期使用治疗组再闭塞
发生率有低于标准治疗组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4.5% vs 15.2%,P =0.107);早期使用治疗组溶
栓7 d后NIHSS评分也有低于标准治疗组的趋势,但差异也无显著性(NIHSS=6 vs NIHSS=7,P =0.143)。
结论 通过多模影像和HAT评分选择HT风险较低的rt-PA静脉溶栓患者在溶栓后1 h内使用口服抗血
小板药物治疗并不增加溶栓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酒精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皮质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ed factor,
AIF)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ed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5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缺
血-再灌注后酒精治疗组(治疗组)。以改良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2 h后拔出线栓,形成缺血-再灌注,治疗组立即腹腔注射1.5 g/kg酒精(无水
酒精稀释成50%酒精),对照组与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脑梗死灶面积的
大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AIF及HIF-1α的表达。
结果 治疗组大鼠脑梗死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35.33 6.06)mm2 vs (55.50 3.62)mm2,
P <0.001];对照组大鼠脑皮质区AIF及HIF-1α表达分别为(36.75 8.99)个/HP和(49.25 12.04)
个/HP;治疗组大鼠脑皮质区AIF及HIF-1α表达分别为(20.75 7.46)个/HP和(70.25 11.12)个/HP;
治疗组大鼠脑皮质区AIF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01),而HIF-1α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01)。
结论 1.5 g/kg酒精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细胞凋亡而减轻脑
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研究不同途径的软脑膜动
脉(leptomeningeal anastomoses,LMA)代偿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或闭
塞患者1年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症状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经
过MRA评价LMA代偿情况分为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途径代偿组、大脑后动脉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途径代偿组、双代偿途径组和无代偿组,据随访结果,对不同途径
LMA代偿组预后对比,了解不同途径LMA代偿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随访1年中有17例缺血性卒中复发事件,复发率为6.83%。共6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4%。在4
组不同途径LMA代偿组间,缺血性卒中(χ2=7.824、P =0.0497)、总的不良事件(χ2=11.238、P =0.011)
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无代偿组卒中复发高于双代偿途径组(P =0.022)。在总不良事件方面,无代偿组
与双代偿途径组、无代偿组与ACA代偿途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4和0.04。有代偿组
在缺血性卒中、总事件等方面均低于无代偿组(P值分别为0.021和0.003);两组间脑出血、全因死亡
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结论 良好的LMA可以有效减少症状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但
对脑出血及全因死亡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青岛地区汉族人群脂联素(adiponectin,ADIPOQ)基因多态性与老年缺血性脑血
管病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 入组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选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和小动脉闭塞性(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两种亚型患者,其中LAA 144例,
SAO 221例;402例同期查体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比两组的ADIPOQ基因多态性。
结果 rs266729(-11377C/G)的基因型分布在LAA组、SAO组与对照组3组中有显著差异(P =0.036)。
3组中两两比较显示,SAO组中rs266729(-11377C/G)GG基因型分布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9);在
隐性[P =0.004,比值比(odds ratio,OR)=2.47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1~4.70]、
累加模式(P =0.003,OR 2.680,95%CI 1.39~5.15)下,rs266729(-11377C/G)基因型分布在SAO组与
对照组中也有显著差异,G 等位基因能增加SAO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但在显性模式下差异无显
著性。rs822396(-3964A/G)、rs2241766(-45T/G)的基因型分布在LAA组、SAO组与对照组3组中均
无显著差异。
结论 rs266729(-11377C/G)G 等位基因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相关,其G 等位基因变异可增
加老年患者SAO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摘要】
背景 近年来,对比增强多普勒超声(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的研究发现,右
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可能是偏头痛的危险因素,但是这些数据均来自西方国家,尚无
中国人群的数据可用。
目的 评估中国偏头痛人群中RLS的发生率,并分析RLS分流量与偏头痛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17例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及100例健康志愿者,均给予cTCD评估RLS发生情况
及分流量大小。
结果 在偏头痛组,RLS发生率为44.2%(96/217),其中大量分流率为23.5%(51/217);在健康组,
RLS发生率为28.0%(28/100),其中5.0%(5/100)为大量分流。在先兆偏头痛组,RLS发生率为66.1%
(39/59),大量分流占37.3%(22/59);在无先兆偏头痛组,RLS发生率为36.1%(57/158),大量分流
率为18.4%(29/158)。偏头痛组RLS阳性率和大量分流率高于健康组(P <0.05)。先兆偏头痛组RLS
阳性率和大量分流率高于无先兆偏头痛组(P <0.05)和健康组(P <0.05)。尽管无先兆偏头痛组与健
康组RLS阳性率相似,但是大量分流率在无先兆偏头痛组高于健康组(P <0.05)。
结论 RLS与偏头痛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尤以先兆偏头痛为著。  相似文献   

8.
【摘要】 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是大脑维持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相对恒定的主要机制,对于大脑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均有
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CA逐渐走入临床各个领域,并逐渐开始为临床提供更
多的参考信息。本文就卒中对CA的影响及CA与疾病预后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大剂量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ation,HBO)超早期治疗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制作SD大鼠永久性MCAO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 =36)和HBO组(n =36),HBO组大鼠于模型
制备成功后3 h予单次9 h HBO治疗,压力0.2 MPa。于模型成功后3 h、13 h、72 h,行大鼠Garcia神经功
能评分,于13 h、72 h分别将大鼠脑组织进行2,3,5苯四氮唑(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测定梗
死容积百分比,应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结果 ①两组大鼠在MCAO 13 h时(P均=0.007)和72 h时(P均<0.001)均较同组MCAO 3 h时神经功
能明显改善,但各时间点两组间神经功能无显著差异。②13 h时,两组大鼠脑梗死容积比无显著差异;
72 h时,对照组大鼠脑梗死容积比较13 h时增大(P =0.02),而HBO组无显著变化,HBO组较对照组脑
梗死容积比小(P =0.02)。③HBO组及对照组在13 h、72 h均可见凋亡细胞,13 h时HBO组凋亡细胞数少
于对照组(P =0.04)。④大鼠MCAO后线粒体膜电位降低,HBO组在13 h、72 h的线粒体膜电位均高于对
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01)。
结论 大剂量HBO超早期治疗可缩小大鼠脑梗死容积,抑制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进而减少细胞凋亡
可能是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观察正常人不同年龄组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发生率、分流量、分流类型,
以及比较两个年龄组RLS的特点。
方法 收集接受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的正常人群
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18~45岁纳入青年组,大于45岁纳入中年组。以肘前静脉注射激活的生理盐
水作为造影剂,结合Valsalva动作,行M模经颅多谱勒超声(power M-mode transcranial Doppler,mpTCD)
监测,诊断RLS并对分流量进行分级,分析不同分流量和分流类型(固有型和潜在型)在研究人群中
的分布特点。
结果 共195例正常人入组,RLS发生率为28.7%,其中小量分流39例(20%)。青年组RLS发生率为
28.9%(39/135),中年组RLS发生率为28.3%(17/60),两组RLS发生率及分流量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且均以小量分流为主。固有型34例(60.7%),潜在型22例(39.3%)。青年组固有型25例(64.0%),潜
在型14例(35.9%);中年组固有型9例(52.9%),潜在型8例(47.1%)。组间分流类型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本研究所选人群中RLS发生率约为28.7%,且以小量分流者居多,青年人与中年人RLS发生率、
分流量、分流类型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验证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探讨其保护作用的 机制。 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 erebral a rtery o cclusion,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120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SHAM)组(n =40)、MCAO组(n =40)以及MCAO+曲 克芦丁治疗组(n =40)。MCAO+曲克芦丁治疗组于术后立即给予曲克芦丁3 ml/kg,1次/日腹腔注射 3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分别评价栓塞后3 d、7 d、 14 d大鼠的行为改变;栓塞后3 d,采用7.0 T高分辨率磁共振的T2及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 ASL)序列评价梗死体积及梗死区血流变化;采用尼氏染色评价神经元存活率及形态学变化;采用 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评价各组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紧密连接标记分子表达的变化;采用蛋白质 印迹法评价各组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3-NT)、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 MMP-9)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的变化。 结果 MCAO后3 d,MCAO组与SHAM组相比,ASL序列显示梗死区域血流显著减少;尼氏染色结果显示 神经元存活率降低,大量空泡形成,核固缩;免疫荧光显示内皮细胞及紧密连接标记分子减少而星 形胶质细胞增多;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iNOS、3-NT、MMP-9增多。而MCAO+曲克芦丁治疗组与MCAO组 相比,梗死区域血流显著增多,神经元存活率升高,内皮细胞、紧密连接标记分子增多,星形胶质细 胞减少,i NOS、3-NT、MMP-9减少。 结论 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可以通过抑制iNOS和MMP-9的表达,减少3-NT的产生,从而对MCAO后 大鼠神经血管单元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单次9 h高压氧(hyp erbaric oxygen,HBO)治疗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凋亡诱导因子
(apoptosis-inducing factor,AIF)、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o)的影响,探讨
HBO治疗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 108只SD大鼠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HBO组,每组各54只。造
模成功3 h后,HBO组实行HBO干预,压力0.2 MPa持续9 h,对照组呼吸常压空气。采用Garcia评分评估
大鼠神经功能,比较两组造模后13 h、24 h和72 h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在各时间点检测大鼠缺血半
暗带脑组织凋亡细胞数、线粒体和细胞核AIF表达及MMPo水平。
结果 ①神经功能评分:HBO组13 h(P <0.001)、24 h(P =0.04)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
②凋亡细胞数:HBO组13 h、24 h凋亡细胞数较对照组更少(均P <0.001)。③AIF在线粒体和细胞核的
表达:13 h、24 h、72 h各时间点HBO组AI F在线粒体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多(均P <0.001);各时间点HBO
组AIF在细胞核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少(均P <0.001)。④MMPo:各时间点HBO组MMPo均高于对照组(均
P <0.001)。
结论 HBO治疗可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稳定MMPo,抑制AIF由线粒体向细胞核转移可能是其神经保
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3、Bcl-2和Bax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3、Bcl-2和Bax在脑皮质神经元中的表达。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缺血组,参照zea 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大鼠分别在左侧MCAO2h再灌注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脑皮质神经元中caspase-3、Bcl-2和Bax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法来测定。结果缺血组大鼠脑皮质caspase-3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强(P<0.01),缺血组大鼠脑皮质Bcl-2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强(P<0.01),缺血组大鼠脑皮质Bax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强(P<0.01)。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上调脑皮质神经元中caspase-3和Bax的表达促细胞凋亡,上调脑皮质神经元中Bcl-2的表达抗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33(IL-33)及其膜受体ST2和可溶型受体sST2在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程的表达特征。方法利用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MCAO)30 min诱导建立小鼠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半定量RT-PCR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6 h、24 h和3 d缺血脑组织中IL-33及其膜受体ST2、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8和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了IL-33在不同缺血脑区(运动皮质、感觉皮质、海马和纹状体)的时程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了小鼠MCAO模型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血清中IL-33及其可溶型受体sST2的表达水平。结果 IL-33 mRNA在缺血后6 h和3 d表达减少,但在24 h无明显改变;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Caspase-8在缺血后3个时间点均显著增高,且Caspase-3在6 h和3 d的mRNA表达水平较24 h高;ST2 mRNA在缺血后6 h无减少,但在24 h和3 d有明显减少;除了MCAO 24 h组运动皮质和纹状体阳性染色增加外,IL-33阳性细胞数在缺血后不同时程各脑区均有不同程度减少;缺血后外周血中IL-33的表达量无明显升高或降低,而sST2的表达水平在缺血后6 h即已显著升高。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IL-33/ST2信号通路被下调,其与sST2表达增多的效应发挥和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糖尿病前期对短暂局灶脑缺血后长期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早期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MCAO),将大鼠随机分为MCAO后3d、7d、30d组及假手术组,应用免疫荧光与TUNEL染色法分别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缺血侧海马CA1区GFAP表达情况和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的变化。结果(1)3d组海马DND阳性(DND 组)的MCAO大鼠、海马DND阴性(DND-组)的MCAO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缺血侧海马CA1区GFAP染色的平均光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GFAP阳性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2)7d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大量活化增殖,表现为胞体变大,突起增多;DND( )、DND(-)组海马CA1区GFAP染色的平均光密度较假手术组增高(P<0.01),且DND(-)组的GFAP平均光密度较DND( )组明显增高(P<0.01);(3)30d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GFAP表达呈瘢痕样改变,DND( )、DND(-)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其GFAP染色的平均光密度明显增高(P<0.05),且DND( )组的GFAP平均光密度较DND(-)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大鼠MCAO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变化的差异可能与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缺血后细胞凋亡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kinasep38,p38MAPK)和半光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中的共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闭塞大鼠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ACO)建立脑缺血SD大鼠模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脑缺血对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方法(FCM)分别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率,半定量RT-PCR检测nNOS、iNOS,p38MAPK和Caspase-3mRNA表达水平。结果透视电镜下脑缺血6h出现核固缩,缺血12h出现细胞核分裂,缺血24h出现凋亡小体;FCM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随着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缺血72h达到高峰,约70.37%;RT-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nNOS、iNOS、p38MAPK和Caspase-3mRNA的特异性片段大小分别为501、342、250和342bp,但mRNA表达量不一致,nNOS mRNA主要在缺血早期表达,iNOS、p38MAPK和Caspase-3mRNA在缺血中晚期表达,并在缺血3~5d,后三种基因的表达量达到高峰。结论脑缺血区域发生典型的神经细胞凋亡现象,nNOS来源的NOS在缺血早期发挥神经毒性作用,iNOS来源的NOS在缺血晚期发挥神经毒性作用;NOS,p38MAPK和Caspase-3三种基因的相互关系可能构成介导缺血神经细胞凋亡的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介入给药一氧化氮(NO)供体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e,NG)及前体L-精氨酸(L-Arginine,ARG)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探讨NG及ARG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CAO组、NG组和ARG组。MCAO组、NG组和ARG组于缺血2 h再灌注同时分别局部介入给予生理盐水、NG和ARG,于再灌注3 h或24 h时,荧光法检测血清NO含量。并在3 h或24 h时处死大鼠,病理分析脑梗死体积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区GFAP表达情况。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3 h血清NO升高(P <0.01),治疗组较MCAO组明显(P <0.01),GFAP表达阳性细胞数增加,但治疗组较MCAO组减少(P <0.01),各组大鼠脑组织未出现肉眼可见梗死灶;缺血再灌注后24 h,血清NO治疗组较3 h降低,而MCAO组较3 h升高(P <0.05),GFAP表达阳性细胞数较3 h增加(P <0.01),治疗组较MCAO组减少(P <0.01),TTC染色显示脑梗死体积治疗组较MCAO组减小(P <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脑组织GFAP表达增强,通过局部介入给予NG、ARG增加NO合成,抑制GFAP高表达,减小脑梗死体积。提示NG、ARG抗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e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蛋白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表达及不同剂量丁基苯酞干 预后其与新生血管数量的变化,探讨丁基苯酞对脑出血大鼠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通过自体血注入法制备SD大鼠脑出血模型并随机分为脑出血模型组、丁基苯酞低剂量组 及丁基苯酞中剂量组,以及对照的假手术组。丁基苯酞低、中剂量组大鼠分别予以丁基苯酞10 mg/kg、 25 mg/kg灌胃给药(每日2次),假手术组及脑出血模型组大鼠则在相同时间用同等体积大豆油代替 灌胃。分别在术后1 d、3 d、7 d、15 d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时间点CD34的表 达并进行新生血管计数及血管场面积测定,检测各时间点VEGF、Ang-2蛋白的表达,测定脑出血大鼠 血肿体积。 结果 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丁基苯酞中剂量组在术后各时间点,低剂量组术后7 d、15 d VEGF蛋 白表达上调;丁基苯酞低、中剂量组术后各时间点An g-2蛋白表达均上调,血管计数均增多;丁基苯酞 低剂量组术后3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丁基苯酞中剂量组术后3 d、7 d、15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 分较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丁基苯酞低、中剂量组与脑出血模型组,在术后7 d、15 d血肿体 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丁基苯酞可以显著减轻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Ang-2蛋 白的表达,增加脑出血血肿周围新生血管密度有关,同时未增加血肿增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Aim

To demonstrate the role of IL-6 and pSTAT3 in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following folic acid deficiency (FD).

Methods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 (MCAO/R)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adult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in vivo, and cultured primary astrocytes were exposed to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 (OGD/R) to emulate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vitro.

Results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express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astrocytes of the brain cortex in the MCAO group compared to the SHAM group. Nevertheless, FD did not further promote GFAP expression in astrocytes of rat brain tissue after MCAO. This result was further confirmed in the OGD/R cellular model. In addition, FD did not promote the expressions of TNF-α and IL-1β but raised IL-6 (Peak at 12 h after MCAO) and pSTAT3 (Peak at 24 h after MCAO) levels in the affected cortices of MCAO rats. In the in vitro model, the levels of IL-6 and pSTAT3 in astrocyt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treatment with Filgotinib (JAK-1 inhibitor) but not AG490 (JAK-2 inhibitor). Moreover, the suppression of IL-6 expression reduced FD-induced increases in pSTAT3 and pJAK-1. In turn, inhibited pSTAT3 expression also depressed the FD-mediated increase in IL-6 expression.

Conclusions

FD led to the overproduction of IL-6 and subsequently increased pSTAT3 levels via JAK-1 but not JAK-2, which further promoted increased IL-6 expression, thereby exacerbating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of primary astrocy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