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最新版指南提供了如何对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存活患者预防未来卒中事件
的基于医学证据的全面、及时的建议。指南的受众是所有参与这些患者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基于
证据的建议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干预血管阻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
抗血小板治疗。建议还包括各种特殊病因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
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妊娠等的卒中二
级预防。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2.
最新版指南提供了如何对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存活患者预防未来卒中事件
的基于医学证据的全面、及时的建议。指南的受众是所有参与这些患者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基于
证据的建议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干预血管阻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
抗血小板治疗。建议还包括各种特殊病因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
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妊娠等的卒中二
级预防。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3.
最新版指南提供了如何对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存活患者预防未来卒中事件 的基于医学证据的全面、及时的建议。指南的受众是所有参与这些患者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基于 证据的建议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干预血管阻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 抗血小板治疗。建议还包括各种特殊病因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 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妊娠等的卒中二 级预防。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4.
最新版指南提供了如何对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存活患者预防未来卒中事件的基于医学证据的全面、及时的建议。指南的受众是所有参与这些患者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基于证据的建议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干预血管阻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建议还包括各种特殊病因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妊娠等的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5.
最新版指南提供了如何对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存活患者预防未来卒中事件的基于医学证据的全面、及时的建议。指南的受众是所有参与这些患者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基于证据的建议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干预血管阻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建议还包括各种特殊病因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妊娠等的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本文作者全面回顾了成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现有证据及各类评估和诊疗建议。本文
的目标读者为院前急救人员、内科医师、专职医疗人员和医院内参与卒中发病后最初48 h诊疗的有关
人员。这一指南将取代此前的2007版和更新后的2009版指南。
方法 编写委员会成员由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指定,各成员来自不同专业
领域。共识编写的整个过程严格遵守美国心脏协会的利益冲突政策。小组成员被分配了与自己专业
领域相关的主题,重点回顾了前版指南发表之后的卒中文献,并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
证据分级方案起草建议。
结果 指南的目的是降低卒中发病率和卒中相关死亡率。本指南既提倡卒中医疗系统的整体概念,
又体现卒中医疗的各个细节,从患者的识别到急救医疗服务启动、转运、分诊,包括了整个在急诊室
和卒中单元的最初几个小时内的救治过程。本指南讨论了卒中的早期评估和一般性治疗,以及缺
血性卒中特殊的干预措施,如再灌注策略以及脑复苏的最优化措施。
结论 由于很多建议基于有限的资料,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仍亟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2014年版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旨在为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二级预防提供全面、及时、基于循证依据的建议。该版指南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血管阻塞的干预、心源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等方面提出了基于循证依据的建议。该建议还包括其他各种情况下的脑卒中二级预防,这些情况包括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卯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妊娠状态。该版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文中就2014年版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核心内容做一介绍,为帮助临床医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能有合理的解释并着手治疗时以减少脑卒中复发和其他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此更新指南的目的是为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幸存者的卒中预防提供全面、及时和循证的建议。该指南适合所有参与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循证的推荐包括危险因素控制、血管闭塞的干预、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及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推荐还针对特定情况的卒中复发预防,包括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妊娠等。有专门的章节介绍脑出血后的抗栓和抗凝治疗以及对指南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本指南旨在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的诊断与
治疗提供最新和全面的建议。
方法 对MEDLINE(2006年1月1日~2010年5年1月)进行了规范的文献检索。通过证据表对数据进行
综合分析。写作组成员通过电话会议对数据源性的证据进行讨论。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的
证据水平分级的运算规则对每项建议进行分级。指南初稿经7位同行评议专家及卒中委员会核心组
成员与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审阅。计划每3年对本指南进行一次全面更新。
结果 为aSAH患者的医疗护理提供循证指南。本指南着重于阐述以下几个方面:发病率、危险因素、
预防、自然史与结局、诊断、预防再出血、手术与血管内治疗破裂动脉瘤、诊疗系统、手术与血管内治
疗期间的麻醉管理、血管痉挛与迟发性脑缺血的管理、脑积水的管理、痫性发作的管理以及临床并发
症的管理。
结论 aSAH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积极、专业的治疗可对其结局产生显著影响。本指南为aSAH患
者的目标导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框架  相似文献   

10.
宋田 《中国卒中杂志》2006,1(2):130-132
本文目的在于为预防卒中提供综合及时的循证医学建议,预防缺血性卒中患者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循证医学建议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介入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抗凝治疗、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提出了一系列特定情况下防止卒中复发的建议,如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女性卒中特别是妊娠妇女及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及脑出血后如何使用抗凝药物等。  相似文献   

11.
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田 《中国卒中杂志》2006,1(2):124-125
本栏目中卒中与成人卒中指南来自美国心脏学会2005年1月23~30日在堪萨斯州达拉斯举办的2005年心肺复苏及急诊心血管疾病治疗共识会议(Circulation,2005,112:Ⅲ-110-Ⅲ-114)。  相似文献   

12.
<正> 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患者再发卒中和其他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TIA发生卒中的风险很高。TIA患者90d内发生卒中的风险为10%~20%。其中50%的患者是在2 d(48 h)内发生卒中。复发卒中比初发卒中更有可能致残和致死。20%~40%卒中患者病前有TIA或非致残卒中。卒中二级预防的重点在于阻止或推延高危人群的未来疾病事件,实现功能和临床症状的改善,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幸运的是,有足够的证据显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管理血管危险因素和适当药物治疗来大大减少再发卒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Stroke     
In this paper I propos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lf-care problems. This framework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the frequent countertransference “pulls” encountered with such patients toward what might be called concerned action—the impulse to intervene actively in a protective or directive way in the hope of fostering better self-care. I suggest that, rather than simply acting on these impulses, on one hand, or viewing them as projectively or intersubjectively induced impulses simply to be processed internally by the analyst for purposes of interpretation, on the other, we view such impulses as the opening of a paradoxical or dialectical potential space in the transference–countertransference relationship. I argue that self-care problems result from the breakdown of a central dialectic in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rned action and empathic recognition and that it is this dialectic that must be reestablished and reworked in the treatment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4.
15.
Stroke     
Hacke W 《Der Nervenarzt》2007,78(10):1123
  相似文献   

16.
17.
Strok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Strok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