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介绍国外治疗深部真菌病药物两性霉素B新剂型在临床的应用。方法:主要进入全球权威的临床医学文献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N)的Mediline数据库,检索了近10年来有关两性霉素B新剂型在临床应用的大量文献,概括地进行综述和分析。结果及结论:国外临床应用的两性霉素B的剂型有10余种,并且很多剂型已经收入各国药典之中,而国内目前仅有3种,建议尽快开发各种新剂型,以满足临床各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脂质复合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钠(Fungiz-one,AmB_(DOC)),是选用于多种真菌感染疾病的治疗剂,但由于它的高毒性,应用极大地受到限制,其中毒性包括给药期间急性副作用寒战、发烧、肌痛、血栓性静脉炎,以及低钾血、低镁血、肾毒性等.AmB_(DOC)体外杀真菌活性是强大的,且杀菌活性与浓度成正相关,但却由于它的毒性问题,临床上只能在0.7~1.5mg/kg最大耐受剂量间用药,临床疗效发挥是不充分的,且导致治疗失败率高,特别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其它免疫缺损病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陈炳星  戴木森 《海峡药学》2005,17(5):146-147
目的介绍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治疗深部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对我院1年来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针对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实践中产生的毒副作用及采取的相应处理办法,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结果两性霉素B脂质体使用疗效显著,但亦产生一些毒副作用,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副作用,使患者耐受性提高.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临床上的应用不断扩展,并积累了一些减少其毒副作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临床如何合理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方法 综述国内外文献,分析其药理特点、适应症和临床合理应用原则.结果 两性霉素B(AMB)仍是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药物,但众多的不良反应也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L-AmB在保留AMB相似的抗真菌疗效的同时,减少了毒副作用.L-AmB具有抗真菌谱广、疗效稳定以及不易诱导真菌耐药等优点,可用于念珠菌病、曲霉、隐球菌病、马尔尼菲青霉病、组织胞浆菌病以及毛霉病等真菌病的治疗,尤其适于重症患者、孕妇以及因基础疾病而不适合使用或不能耐受AMB的患者以及对三唑类药物耐药的真菌感染和存在较多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也可作为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药物选择及高危人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性用药.L-AmB价格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和使用.结论 临床上应根据真菌感染的类型、感染部位、感染人群、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状态、合并用药情况、不良反应、药物的可及性和可接受性等情况来合理使用L-AmB.有必要对L-AmB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成本-效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两性霉素B脂质体体内外毒性及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自制的两性霉索B脂质体的体内外毒性以及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两性霉索B制成脂质体后,其埘红细胞的溶血作用较市售注射剂有明显的降低,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两性霉索B脂质体的LD50为(14.89士2.18)mg/kg,约为市售注射剂LD50的6倍,其急性毒性显著下降;体外抗菌活性研究表明.两性霉素B脂质体保持了与市售注射剂相同的体外抑菌、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和分析国内外两性霉素B肾毒性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和方向。方法在Pub Med、SCI、Embase以及CNKI数据库中检索两性霉素B肾毒性方面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纳入国内外研究的相关文献总数为638篇,其中中文31篇,外文607篇;文献从1981年开始逐年增长,2005年达到高峰,当年发表文献127篇。被引频次前10位的文献多为两性霉素B脂质体与其他抗真菌药物或传统两性霉素B在抗真菌感染方面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性霉素B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一线用药;两性霉素B脂质体与两性霉素B疗效相当,但前者不良反应尤其是肾毒性较小;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在某些真菌感染方面与两性霉素B疗效相当,安全性各有优劣。结论随着两性霉素B的广泛应用,两性霉素B的肾毒性愈来愈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更加深入、广泛。  相似文献   

7.
国外两性霉素B脂类制剂介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性霉素B(AmB)属多烯类广谱抗真菌抗生素,1966年上市,是第一个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药物,在临床已使用了近半个世纪,但其耐药菌株仍很少见。本品是对某些致命性深部真菌病唯一有确切疗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8.
就替硝唑新剂型的研制及临床应用作了较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两性霉素B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绝大部分真菌几乎均有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该药自上市以来已使用了近半个世纪,但其耐药菌株仍很少见,目前仍然是真菌病治疗最有效的药物之一.然而由于两性霉素B严重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肾毒性,其临床应用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为改善这种情况,国内外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剂型,通过改变其在体内的分布及代谢,从而减小了毒副作用.本文对近几年来两性霉素B的制剂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调查与分析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5年6月我院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肺真菌病的病例,以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种评价标准对其疗效进行评价,并对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痊愈1例,显效7例,进步1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66.67%.12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仅1例患者因严重肾功能损害停药.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作为肺真菌病的一线治疗药物,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可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循证方法系统评价两性霉素B膀胱冲洗(ABBI)的研究证据,为其合理应用提供证据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WHO ICTRP、EU CTR、ClinicalTrials、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维普全文数据库,以及说明书、权威参考书等出版...  相似文献   

12.
张恒  普俊学  王乙鸿  文纳  屈云莲 《安徽医药》2015,19(10):1841-1844
栓剂是个比较老的剂型,在临床应用上优势明显,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和基础,值得继续研究和关注,但近些年来对中药栓剂的研究相对较少。为加快中药栓剂的发展,该文对中药栓剂的临床应用及其新剂型进行综述,为中药栓剂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替硝唑的新剂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替硝唑 (Tinidalde ,TNI)是继甲硝唑后研制的新一代硝基咪唑衍生物 ,是一种疗效更高 ,疗程更短 ,耐受性更好的抗滴虫药 ,对脆弱类杆菌、拟杆菌、消化链球菌、棱形杆菌等所有厌氧菌以及滴虫、阿米巴原虫、兰伯氏贾弟虫等病原微生物均有较强的抑制杀灭作用[1] 。常用于口腔厌氧菌感染 (牙周炎、根尖周炎、冠周炎等 )、阴道毛滴虫和非特异性阴道炎、其它厌氧菌感染性疾病 (腹腔炎、脓肿等 )以及手术后创伤感染的治疗。市场上常见的剂型有注射液、片剂、胶囊剂等。目前 ,一些单位为适应临床的需要 ,根据临床用药的特点 ,研制了一些…  相似文献   

14.
黄芪新剂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辰  侯连兵 《医药导报》2006,25(6):526-527
查阅文献总结黄芪不同剂型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情况.黄芪新剂型有口服液、颗粒、注射液、纳米微粒、脂质体、胶囊及鼻腔喷雾剂等,临床可用于治疗肝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肾病、病毒性心肌炎及冠心病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与分析肺毛霉菌病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的14例肺毛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中5例痊愈,显效7例,进步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85.7%。治疗过程中,仅1例在用药10 d出现肾功能损害,减量后症状消失,余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作为肺毛霉菌病的一线药物,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严密观察和调整剂量可使患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制备了两性霉素B脂质体、脂质纳米粒和悬浮液,建立了小鼠经口吸入水雾剂的新方法.测定了3种制剂经小鼠单剂量尾静脉注射(1 mg/kg)和经口吸入(200μg/只)后肺、肾、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结果表明,雾化吸入3种制剂的肺靶向效果相近,均明显优于静脉注射,但吸入脂质纳米粒后药物在肺中的滞留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7.
就替硝唑新剂型的研制及临床应用作了较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18.
各种甲硝唑剂型在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各种甲硝唑剂型在临床的应用高建青(浙江医科大学药剂教研室杭州310006)甲硝唑(Metronidazole)已被世界卫生组织选为治疗厌氧菌感染的基本药物。笔者根据近年来临床应用中研制的各种甲硝唑制剂作一概述。1用于治疗牙周疾病的制剂牙周病是口腔科常...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阿司匹林对于血栓性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由于其胃肠道不良反应而影响临床应用.本研究旨在比较阿司匹林胶囊新剂型(益欣雪)和肠溶片剂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5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进入胶囊组和片剂组,服药4周后,观察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和临床副作用.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肠溶胶囊和肠溶片剂均具有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P<0.01),而胶囊组较片剂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结论阿司匹林肠溶胶囊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