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后认知功能减退证候要素及演变的特征。方法:对新发脑梗死非痴呆入院患者筛选后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动态多时点评定认知功能把握特征后分组,并进行组间证候要素比较。结果:组间比较火、痰、气虚、阴虚、肾虚出现显著差异。中风急性期火证突出,恢复期痰证、气虚证、阴虚证明显,肾虚贯穿始终。结论:火、痰、气虚、阴虚、肾虚很可能为中风后认知功能减退的主要证候要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证候演变特点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从数据库中提取67例5个时点(住院第1、2、3、7、14天)均进行了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的痰热证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频数统计、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特点及不同演变形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过程中,每个时点均以70%左右的概率保持原证候不变;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始终保持不变组与某个时点发生证候变化组相比,其NIHSS在入院第7、14天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维持时间较长,不易发生证候变化;痰热证的消失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有关,提示中风病急性期针对痰热证积极治疗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动态变化与NIHSS评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79例缺血性中风病临床数据为基础,在5个不同时点(0d、3d、14d、28d、3m)采集《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的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用贝叶斯网络分析其相关性。结果:0~3d时,NIHSS评分改善,证候要素痰、瘀、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809、0.896、0.934、0.961;3~14d时,火热、瘀、痰、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546、0.843、0.895、0.962、0.944;14~28d时,火热、痰、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53、0.815、0.966、0.987;28d至3m时,风、火热、瘀、痰、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507、0.667、0.854、0.505、0.905、0.914,与NIHSS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关系。结论:缺血性中风病的NIHSS评分变化在不同时点均有多个证候要素评分与之相关,其相关程度随时间动态演变。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和中脏腑证候要素的动态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证候要素及组合动态演变与急性中风病病情轻重、演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发病72h内入院的中经络与中脏腑患者进行证候的动态多时点回顾性评价。结果:风、火、痰、瘀为中风急性期主要证候要素。在中风病始发态风象突出,中经络兼瘀、中脏腑兼痰兼火3d~7d之内达到高峰。风证在3d~7d、痰火证在7d~14d逐渐减少。第7~14天痰瘀证为主,中经络者瘀证明显。结论: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组合及演变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动态变化与NIHSS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79例缺血性中风病临床数据为基础,在入院时、3、14、28、90 d分别采集《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的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其相关性。结果:NIHSS评分与各证候要素评分变化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均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NIHSS评分的改变对证候要素风、火热、痰、气虚、阴虚阳亢评分的改变有影响,NIHSS评分每增加或减少1分,相应证候要素评分分别增加或减少0.403分、0.224分、0.355分、0.376分、0.157分。结论:缺血性中风病的NIHSS评分变化在不同时点与多个不同证候要素评分的变化相关,其相关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动态演变。方法以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为对象,采集患者入院时、发病第14天、发病第30天的证候要素,应用关联分析法,构建复杂网络,采用层次结构核心算法,抽取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核心关系网络,分析证候要素在不同时点的动态演变。结果共纳入缺血性中风患者60例,患者入院时证候要素以风证、痰证、血瘀证为主;发病14天、发病30天均以痰证、血瘀证为主。在具体表现方面,入院时以病情数变、神情躁扰不宁、发病即达高峰、高黏滞血症、脉细或细数等表现为主;发病14天时以脉滑或濡、脉弦、舌紫黯为主;发病30天时以高黏滞血症、脉滑或濡、脉弦、舌紫暗为主。结论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在不同时点呈现动态演变,痰证、血瘀证贯穿了病程始终,并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发病72h内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420例,分别采集10个证候要素(包括内风、内火、内湿、痰、瘀、气虚、气滞、阳虚、阴虚、阳亢),并于发病第3天以及2周时分别测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根据发病第3天和发病2周时NIHSS测评结果差值计算改善率,并用Spearman等级相关的统计方法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类型(单一证候要素以及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早期疗效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P=0.039)较非内风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急性期证候要素表现为瘀+内风的患者(P=0.028)较瘀不合并内风的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而内风+内火(P=0.025)、内风+痰(P=0.021)、内湿+气虚(P=0.011)以及气滞+内火(P=0.005)的患者分别较内风不合并痰火、内湿不合并气虚、气滞不合并内火者在发病2周时病情容易加重;而内火、内湿等其他类型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发病2周时预后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或瘀+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病情较易改善;而以内风+内火、内风+痰、内湿+气虚或气滞+内火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早期病情易出现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发病72h内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420例,分别采集10个证候要素(包括内风、内火、内湿、痰、瘀、气虚、气滞、阳虚、阴虚、阳亢),并于发病第3天以及2周时分别测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根据发病第3天和发病2周时NIHSS测评结果差值计算改善率,并用Spearman等级相关的统计方法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类型(单一证候要素以及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早期疗效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P=0.039)较非内风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急性期证候要素表现为瘀+内风的患者(P=0.028)较瘀不合并内风的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而内风+内火(P=0.025)、内风+痰(P=0.021)、内湿+气虚(P=0.011)以及气滞+内火(P=0.005)的患者分别较内风不合并痰火、内湿不合并气虚、气滞不合并内火者在发病2周时病情容易加重;而内火、内湿等其他类型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发病2周时预后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或瘀+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病情较易改善;而以内风+内火、内风+痰、内湿+气虚或气滞+内火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早期病情易出现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从而为缺血性中风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90例分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A组)与不存在不稳定斑块组(B组),对每个患者进行证候要素、证型辨别。结果:两组风痰阻络、风火上扰、阴虚风动及痰蒙神窍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腑实、气虚痰瘀互阻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证素比较,内火证、气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与颈动脉斑块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痰热腑实证患者较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气虚痰瘀互阻证不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内火证患者较易形成不稳定斑块,气虚证患者不易形成不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的中医学证候学特征。方法: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风病及冠心病慢病防治管理信息协作平台为依托,调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录入的中风病患者人群为研究对象并开展横断面研究。应用广义Boosted模型,Wilcoxon秩和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探讨多因素条件下证候及证候要素对中风病复发的影响情况。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3 322例,其中新发缺血性中风病例1 542例,复发缺血性中风病例1 780例。通过广义Boosted模型分析发现,证候学特征成为了影响缺血性中风复发的重要因素;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对新发及复发缺血性中风的证候诊断比较,发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风火上扰、痰热腑实证候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复发缺血性中风病的证候要素痰、瘀、气虚的构成比高于新发缺血性中风病同样的证候要素的构成比(P0.01)。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痰热腑实、痰蒙清窍、痰热内闭证候类型表现可能是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P0.01);全部的风、火、痰、瘀、气虚、阴虚证候要素表现也可能是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复发人群显示出了特定的中医证候特征,提示在开展中风病二级预防的研究中应重视证候学特征的因素,有必要通过更多的循证医学手段和临床实践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社区中医药综合干预措施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根据认知障碍的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3层,其中无认知障碍组50例、轻度认知障碍组30例和轻度血管性痴呆组30例。每层患者按照入组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分别比较每层患者干预前后及干预组与非干预组之间的MMSE量表评分、MOCA量表评分和ADL指数评分,评价中医药综合干预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结果无认知障碍、轻度认知障碍、轻度血管性痴呆3组患者中的干预组干预前后,干预组与非干预组之间MMSE评分比较P<0.05;轻度认知障碍组和轻度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干预组与非干预组之间MOCA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中医药综合干预能提高患者的MMSE和MOCA评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尤其是对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血管性痴呆的患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头穴丛刺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以及观察认知功能障碍与运动功能恢复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36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分别在针刺治疗前和针刺治疗后2月进行认知功能与运动功能评定,详细记录其积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认知评定采用洛文斯顿作业治疗用认知成套测验法进行评定。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t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结果:头穴丛刺治疗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改善有效且运动功能的恢复与认知功能的改善密切相关。结论:针刺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性且运动功能的恢复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改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老年高血压合并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mV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了符合标准的7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基本治疗(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压等)的基础上给予养血清脑颗粒4.0g,口服,每日3次,连续服药16周,对照组除基本治疗外不使用其他中成药。2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MMSE的总分、主要的几个亚项评分即记忆力、即刻回忆能力、注意力及计算力及收缩压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对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尤其适用于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方姬晶  章水晶  陈义 《新中医》2021,53(2):36-38
目的:观察银杏叶胶囊对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银杏叶胶囊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脑部动脉血流速度、脑动脉硬化发生率、血管痉挛发生率以及血管狭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动脉硬化发生率、血管痉挛发生率以及血管狭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叶胶囊可以改善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脑部血流,降低血管狭窄发生率,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研究,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了解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4月曲靖市某三甲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改良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或染料测试结果将患者分为吞咽障碍组(18例)和吞咽正常组(22例),收集病例资料,比较两组影响吞咽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吞咽正常组相比,吞咽障碍组在性别、年龄、有无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低GCS、认知障碍、留置气管套管、胃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入院时低GCS、认知障碍、留置气管套管、胃管与吞咽障碍的发生有关。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入院时低GCS、认知障碍、留置气管套管和胃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桃红四物汤结合认知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98例,按照随机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8)。对照组仅给接受知功能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桃红四物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血液流变学、MMSE评分、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64. 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88. 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而言,给予桃红四物汤结合认知功能锻炼治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强力增智饮治疗卒中后轻度认知功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轻度认知功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尼莫地平片口服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强力增智饮口服。2组共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 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患者进行评估,并观察患者各证候评分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MMSE、MoCA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且腰膝痠软、倦怠思卧、头晕、耳鸣、头痛如刺或固定不移、舌质紫黯及脉沉细等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健忘及头晕、耳鸣方面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其余各项均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力增智饮治疗卒中后轻度认知功障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电针头穴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煜  张虹  赵凌 《四川中医》2012,(2):112-114
目的:观察电针头穴对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MCI提供可靠证据。方法:将84例MCI患者随机分为药物对照组、电针头穴组和辨证配穴组。电针头穴组穴取百会、四神聪、风池、神庭;辨证配穴组在电针头穴组取穴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评定MCI患者中医证型,加用相应穴位;药物组口服尼莫地平。3个组均在治疗前后进行MMSE量表和画钟测验评定,并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对比。结果:8周治疗结束后,3个组治疗前后在MMSE量表、画钟测验评分上显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0.05);电针头穴组和辨证配穴组MMSE量表积分改善优于药物组(P<0.01),电针头穴组与辨证配穴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在画钟测验评分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头穴对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有独特优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晨  张京兰  王非 《陕西中医》2022,43(6):793-796
目的:探析脑卒中伴认知障碍及偏瘫患者接受针刺夹脊穴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230例脑卒中伴认知障碍及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15例)、观察组(115例)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刺夹脊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困重、偏身麻木、手脚胀痛证候积分。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CT)、Fugl-Meyer量表(FMA)、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分别评估治疗前后躯干控制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肢体痉挛程度及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证候积分、TCT评分、FMA评分、MoCA评分、MA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肢体困重、偏身麻木、手脚胀痛证候积分、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TCT评分、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D-D、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及偏瘫患者效果较好,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认知、肢体运动功能及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