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抗血小板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下面对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1 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代表药物是阿司匹林。此药于1897年合成,1899年作为解热镇痛药问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1968年Zucker和Weiss首先观察到阿司匹林有体外  相似文献   

2.
动脉系统的血栓形成,主要由血小板介导,血栓中纤维蛋白的含量明显少于静脉系统血凝块(静脉血栓是以纤维蛋白为主要成分)。抗凝血药(如肝素、华法林等)能有效预防静脉系统血凝块,但对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较差。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等)则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因而能预防动脉系统血栓形成,且抗血小板药比抗凝血药更安全[1]。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的研究及其在血栓形成性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日益受到重视。1环氧合酶抑制剂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是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血栓素身的催化酶‘’‘。血栓素…  相似文献   

3.
4.
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起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血管壁的损伤使内皮下基质暴露,血小板通过糖蛋白(glycoprotein,GP)Ib与冯利威布兰德因子(von-Willebrand factor,vWF)结合,GP Ia与胶原结合及其他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结合到损伤处,促进凝血酶、二磷酸腺苷(ADP)、胶原和血栓素A2(TXA2)等释放而被活化。  相似文献   

5.
阮长耿 《中国药房》2013,(38):3553-3555
目的:为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该文就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制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述评。结果:动脉粥样斑块脱落后血小板黏附、活化和聚集,形成附壁血栓是导致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血小板的活化、释放、黏附和聚集等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结论:抗血小板药物在动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7.
糖尿病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其巨大危害在于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目前,糖尿病血栓性事件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其中血小板功能异常在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过去防治血栓形成,都是针对抑制血液的凝固性,但抗凝剂(如肝素)主要用于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对预防动脉血栓形成效果有限,因后者与血小板的关系比较密切。由于血管壁损伤引起血栓形成,以及刺激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殖使内膜增厚的机制中血小板都起到重要作用,促使学者们寻找用药物来影响血小板在这方面的作用,以达到预防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近年来国内外研发的抗血小板凝集药及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根据各类药作用机制的不同,分别从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药、影响环核苷酸代谢药、作用于血小板膜特异激动剂和受体药、一氧化氮供体药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抗血小板药物可显著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有效控制血小板活化,阻止或延缓血栓的形成,随着对该药品的认识提高,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不断减少。结论:为寻找疗效更强、抑制作用更广谱的血小板聚集抵制剂提供更加宽阔的视野,为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提供更多帮助。  相似文献   

10.
抗血小板药物是一些具有不同作用和结构的药物,将其归并在一起是由于它们都能抑制血小板的某些功能。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在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所具有的潜在的价值早已被人们认识,但最近才发现有些抗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某院收治的1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给予替格瑞洛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年,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治疗满意度、血小板聚集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保证了治疗效果,避免了并发症出现,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替格瑞洛使用情况,了解该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为提高替格瑞洛的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1~6月住院期间使用替格瑞洛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使用替格瑞洛患者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等。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6例,男性24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3.77±14.69)岁;体重(70.76±11.17)kg。原发病均为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手术。36例患者中,4例为阿司匹林联用替格瑞洛,30例为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后将氯吡格雷更换为替格瑞洛,1例为阿司匹林联用西洛他唑后将西洛他唑更换为替格瑞洛,1例为阿司匹林加用替格瑞洛。31例患者按说明书中所示的用法用量使用,5种患者使用其他不同的用法用量。涉及的可能与替格瑞洛存在相互作用的合并用药共8种。共6例次出现相关不良反应,其中2例(5.56%)发生出血,4例(11.11%)出现呼吸困难。结论:我院替格瑞洛多应用于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药师应严格把握该药用法用量,密切监测患者不良反应,促进替格瑞洛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3.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已造成严重威胁,因而开发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的抗血栓、抗血小板及抗凝血药已成当务之急。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是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标准组合。但两药合用导致的出血发生率增加、以及日益受到关注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等问题,使得现有抗血小板治疗难以满足临床需要。本文从ADP受体抑制剂、凝血酶受体抑制剂、5-羟色胺受体抑制剂这四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新的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近年有关血小板在心脑血管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受到广泛的关注。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动脉血栓和微血管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正常循环血液中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当血管壁受损如动脉硬化斑块破裂暴露血管内皮下基质,血小板就会通过其表面膜糖蛋白  相似文献   

15.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很明显,有数据表明抗血小板药物能使中风和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减少25%-30%,使血管坏死减少15%,从而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本文综述了目前最重要的四类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及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预测了种类化合物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正在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需行外科手术或侵人性操作患者的处理往往使临床医师处于两难困境。此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需要回答是否需要中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如果需要中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否需要给予肝素过渡性治疗以及何时恢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问题。此文对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管理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抗血小板药物(尤其是氯吡格雷)存在不同程度个体差异,可能导致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目前针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期间的血小板功能检测以评估预后并指导个体化给药的研究较多,但争论较大。本文就现有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其最新研究现状作一综合。  相似文献   

18.
抗血小板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抑制动脉中血栓形成,是防治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研究越来越多。为获得更好的抗血小板效果,目前临床急需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或药物组合,能达到提高抗血小板效果,同时降低药物副作用、减少药物抵抗发生概率、降低术后出血再栓塞风险的目的,以适合更广泛的人群。按药物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分为如下几类:①环氧酶抑制剂: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具有强烈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②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药(ADPR - A):代表药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③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抑制剂:代表药物阿昔单抗、依替非巴肽、替罗非班;④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代表药物双嘧达莫、西洛他唑,通过激活血小板腺苷环化酶(cAMP)或抑制磷酸二酯酶对 cAMP 的降解作用,使血小板内 cAMP 浓度增高而产生抗血小板作用;⑤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沙格雷酯,可以特异性地与5- HT2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本文对近年较有潜力的或已上市的几类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抗血小板类药物的分类、机理、发展现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病理、血管造影和血管镜研究已经证实,血小板性血栓形成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冠脉介入治疗后的急性血管闭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应用抗血小板疗法治疗这些病人是必要的.但是,血小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血栓形成,至今尚无一种药或几种药合用能完全有效地去除或减少由血小板-血管壁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并发症.几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