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贲门痉挛胃底折叠术后并发膈疝二例郭占林张振兴朱宪明邱能庸(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贲门痉挛是一种常见的食管良性功能性疾病,目前倾向于手术治疗。我院自1985年以来共手术治疗贲门痉挛25例,其中20例行Heler氏改良术加胃底折叠术,术后并发膈疝2例。例1...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报告了我科设计的贲门成形加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失弛缓症20例的体会。通过临床观察,食管X线吞钡检查,食管动力学研究及酸性灌注试验等证实这种手术方法既可消除进食梗阻又可防止返流,操作也不复杂。文中结合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讨论了胃底折叠的松紧度和这种手术抗返流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采用经腹贲门肌层切开 (Heller)加绕食管后方胃底部分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 48例贲门失弛缓症经腹Heller手术加绕食管后方胃底部分折叠治疗的近期及远期效果。结果 全组病例手术后恢复顺利 ,吞咽困难症状缓解 ,无手术并发症。 3 8例进行了食管动力学监测 ,术前末端食管括约肌压力 (LESP)为 ( 2 1 4 8±5 3 6)mmHg ,术后LESP为 ( 16 4 5± 4 12 )mmHg ,两者经统计学处理 (t检验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2 5例进行了术后 2 4hpH值监测 ,DeMeester记分均在正常范围。近期手术优良率 10 0 %。 3 1例进行了 13~ 15 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 75个月。随访病人均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3例有反流症状 ,其中 1例 2 4hpH值监测反流次数超过 5 0次。远期手术优良率 90 3 2 %。结论 经腹Heller手术加绕食管后方胃底部分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满意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198 5 - 0 5~ 2 0 0 3- 0 4 ,我们采用Herlle氏术加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39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9例中 ,男 15例 ,女 2 4例。年龄 13~ 6 7岁 ,平均 31 3岁。病史 1~ 15年。 39例均有间歇性吞咽梗阻 ,其中 ,食后呕吐或反流 33例 ,胸骨后及剑突下疼痛 19例 ,体重明显下降 18例。X线钡餐检查 :食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 ,<5cm 15例 ,5~ 8cm2 3例 ,>8cm 1例 ;食管下端皆呈对称性狭窄 ,贲门呈鸟嘴、箩卜根状。纤维胃镜检查 :食管黏膜正常2 1例 ,充血 12例 ,黏膜表面增厚呈白色 6例 ;食管内潴留食物或黏液 2 6例。…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经腹贲门肌层切开加部分胃底折叠治疗食管失弛缓症13例体会。贲门肌层切开后,胃底绕末端食管折叠缝合于肌层切开边缘,长约2.5~3cm,不仅能起到抗返流作用,而且还能避免瘢痕愈合引起的再度狭窄。通过临床观察、食管吞钡检查、食管动力学测定及酸灌注试验证实效果满意。文中对手术方法、优点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加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的治疗效果以及折叠术对术后返流症状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行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加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的患者资料,随访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反酸等症状,总结临床体会。结果:1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术并加做胃底折叠术,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3.2±4.1)d,术后住院天数(7.1±2.6)d,术中出血(5.2±1.9)mL,手术时间(78.5±26.8)min;术后无1人死亡,随访患者1例6个月时出现反酸症状,1例1年后出现吞咽困难症状。结论: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加Dor胃底折叠术应作为治疗贲门失迟缓症推荐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腹Heller手术附加Dor部分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比较不同胃壁肌层切开长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2月-2010年1月间经腹Heller手术附加部分胃底折卺术治疗的56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按照胃壁肌层的切开长度分为A组(胃壁肌层切开长度〈2cm组)和B组(胃壁肌层长度≥2cm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症状评分、胃食管返流情况及食管末端直径变化。结果56例随访6个月~5年,无同手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术后6~18个月评分优良者53例,症状改善者3例。术后5例m现反流症状。两组的疗效评分和胃食管返流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腹Heller手术附加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时,胃壁肌层切开长度可以〉2cm。减少经腹Heller手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关键在于附加合适的抗反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的预见性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行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406,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减少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正> 1993~2001年我院采用Nissen法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2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8例,女14例。年龄30~7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剑突后疼痛,烧心感,反酸,呃逆。平卧位时胃食管反流症状更加明显,重者不能平卧位。血红蛋白低于100g/L者15例。全组行GI或部分合并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均为滑动型疝。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食管及其下括约肌长度在胃食管反流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灌注式多导测压系统对正常组63例受试者及胃食管反流组53例病人进行食管压力测定。结果:正常人各年龄组食管下段括约肌长度差异无显著性;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组食管下段括约肌长度及腹段下括约肌长度均显著下降;正常组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组身高与食管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0.700,r2=0.798。结论:食管下括约肌长度在抗反流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在正常人群中不随年龄而变化;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未伴食管长度缩短、上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胃端端吻合在食管胃交界部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8例食管胃交界部癌行常规近半胃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后,采用食管胃端端吻合重建消化道,并重点观察术后切缘癌残留率、吻合口瘘以及术后3个月胃肠功能,包括吻合口狭窄、胃食管反流、进食量、进食频率、胃排空情况及体重恢复情况。结果:本组4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切缘癌残留、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以及胸胃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3个月吻合口狭窄3例(6.3%),胃食管反流症状者13例(27.0%),进餐量与术前进餐量之比为(0.83±0.14)kg,每天进餐频率为(4.1±1.2)次,体重恢复到术前的患者占41.5%。结论:食管胃端端吻合在食管胃交界部癌切除手术中安全可行,能降低食管胃切缘癌残留的发生率和全胃切除的可能性,预防术后胃排空障碍,减小术后饭量损失,利于患者树立生活信心,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特别适用于贲门肿瘤较大(胃体侵犯较多)和胃体较小者。  相似文献   

13.
蒋宇 《西部医学》2017,29(4):539-542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EG)侵犯胃裸区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MRI分析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39例,分析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对胃裸区的侵犯情况,并与手术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手术病理证实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侵犯胃裸区有31例,其中MRI正确诊断占30例(968%);胃裸区未受侵犯8例,MRI诊断正确占6例(75.0%)。MRI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是否侵犯胃裸区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3%(36/39)、96.7%(30/31)、75%(6/8),与病理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753,P<0.05)。结论 MRI是判断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有无侵犯胃裸区的较好办法,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对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食管扩张时下食管括约肌发生松弛状态下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方法 :12例健康志愿者在餐前和餐后同时检测食管压力和 pH ,食管扩张是通过快速和缓慢的气体注射诱发。 结果 :引起完全的下食管扩约肌松弛的气体阈值量平均为 (11 0± 1 0 )ml。只有极少的松弛伴有继发蠕动。快速注气下食管括约肌的松弛时间为(13.0± 1.5 )s;慢速注射时食管括约肌的松弛时间是 (16 0± 2 0 )s。由快速阈值量气体注射引起LES松弛并伴有胃食管反流率 ,在餐后为 (2 2± 6 ) % ;缓慢注射时为 (2 3± 10 ) %。对于快速食管扩张 ,单独的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伴随反流的百分比显著高于伴有继发蠕动的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时出现的胃食管反流情况。结论 :(1)胃食管反流可以发生在由食管扩张引起的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期内 ;(2 )食管扩张可以引起不伴随继发蠕动的单纯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3)单纯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时的胃食管反流发生率显著高于伴有继发蠕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切除食管胃手工分层吻合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切除食管胃手工分层吻合术的恢复情况,统计吻合口瘘和狭窄的发生率,总结疗效和手术体会。结果:本组患者50例手术均顺利。2例吻合口炎症,5例慢性残胃炎,部分有胸痛、上腹胀痛、反酸、腹泻等症状,未出现吻合口瘘及狭窄。结论:食管胃手工分层吻合可以明显降低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术后吻合口瘘和狭窄的发生,而且可以降低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食管胃流出道梗阻(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outlet obstruction,EGJOO)患者的病因,探讨不同亚型EGJOO患者临床及食管动力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因各种症状接受高分辨率食管压力测定的患者,筛选EGJOO患者。分析EGJOO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病因,依据病因将患者分为解剖异常性EGJOO组(anatomic EGJOO,A-EGJOO)和功能性EGJOO组(functional EGJOO,F-EGJOO)。比较两组患者间症状、食管动力参数的差异,将差异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差异参数鉴别两个亚组患者的诊断效力。结果:EGJOO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胸痛/胸骨后不适(30.63%),其次为吞咽困难(29.73%)及反酸烧心(27.03%)。原发病因中最常见的为非糜烂性反流病(36.04%),其次为反流性食管炎(17.12%),其他病因包括食管胃交界部良、恶性病变,有部分患者为结缔组织病(6.31%)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70%), 19例患者(17.12%)经完善研究流程后未发现明确病因。A-EGJOO患者的食团内压明显高于F-EGJOO患者[6.80 (5.20, 9.20) mmHg vs. 5.10 (3.10, 7.60) mmHg, P=0.016],以食团内压为标准,ROC曲线下面积为0.637(P=0.016),当食团内压≥5.15 mmHg时,其从EGJOO中鉴别出A-EGJOO的敏感度为78.60%、特异度为50.70%。结论:EGJOO患者的常见症状为胸痛、吞咽困难,常见的病因除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胃交界部各类良、恶性病变外,还存在食管胃交界部腔外病变及非消化道疾病等原发病因。在食管动力特点上,A-EGJOO患者的食团内压高于F-EGJOO患者,在EGJOO亚型的鉴别诊断中,食团内压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但由于ROC曲线下面积小于0.7,作为鉴别诊断指标的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食管胃流出道梗阻(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outlet obstruction,EGJOO)患者的病因,探讨不同亚型EGJOO患者临床及食管动力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因各种症状接受高分辨率食管压力测定的患者,筛选EGJOO患者。分析EGJOO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病因,依据病因将患者分为解剖异常性EGJOO组(anatomic EGJOO,A-EGJOO)和功能性EGJOO组(functional EGJOO,F-EGJOO)。比较两组患者间症状、食管动力参数的差异,将差异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差异参数鉴别两个亚组患者的诊断效力。结果:EGJOO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胸痛/胸骨后不适(30.63%),其次为吞咽困难(29.73%)及反酸烧心(27.03%)。原发病因中最常见的为非糜烂性反流病(36.04%),其次为反流性食管炎(17.12%),其他病因包括食管胃交界部良、恶性病变,有部分患者为结缔组织病(6.31%)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70%), 19例患者(17.12%)经完善研究流程后未发现明确病因。A-EGJOO患者的食团内压明显高于F-EGJOO患者[6.80 (5.20, 9.20) mmHg vs. 5.10 (3.10, 7.60) mmHg, P=0.016],以食团内压为标准,ROC曲线下面积为0.637(P=0.016),当食团内压≥5.15 mmHg时,其从EGJOO中鉴别出A-EGJOO的敏感度为78.60%、特异度为50.70%。结论:EGJOO患者的常见症状为胸痛、吞咽困难,常见的病因除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胃交界部各类良、恶性病变外,还存在食管胃交界部腔外病变及非消化道疾病等原发病因。在食管动力特点上,A-EGJOO患者的食团内压高于F-EGJOO患者,在EGJOO亚型的鉴别诊断中,食团内压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但由于ROC曲线下面积小于0.7,作为鉴别诊断指标的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5):154-157
目的研究术前规范呼吸训练在加速康复外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行手术治疗的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42例,进行适当的常规术前体格训练;试验组44例,进行规范的术前呼吸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气指标以及术后相关恢复指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VC、MVV、FEV1、动脉血氧分压、指末端动脉氧饱和度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均较术前有所降低,但试验组术后相关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肛门排气时间、有效住院时间以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5%(2/44),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4.3%(6/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G患者进行术前呼吸训练,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517例中耳乳突手术中,发现解剖异常34例,其中乙状窦前移16例,外移3例;中颅窝下垂16例;鼓窦狭小7例,异常扩大1例;垂直段面神经裸露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