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CT征象与肝动脉造影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癌合并动—静脉瘘 (AVF)在CT增强扫描中的表现及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50例肝癌合并AVF患者均先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 ,后经肝动脉造影证实。对比分析CT征象和肝动脉造影所见。结果  1 7例动—门静脉瘘 (中央型 ) ;1 0例动—门静脉小分支瘘 (周围型 ) ;3例动—肝静脉瘘 ;5例合并上述三种表现 ;2例合并动—门静脉瘘及动—肝静脉瘘 ;另 1 3例无特征性。CT显示AVF征象 37例 ,敏感性 74%。提示AVF诊断 2 6例 (52 % )。结论 门静脉和 /或下腔静脉提前显影 ,尤其相应肝叶、段或亚段性显著强化视为AVF的诊断依据。并对其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探讨其诊断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13例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病例均采用MSCT动态增强扫描,并完成动脉期、门脉期三维重建,分析肝动-静脉瘘的增强特征及其合并门静脉癌栓的CT表现。结果:13例肝癌肝动脉-门静脉分流中巨块型8例、结节型4例和弥漫型1例。肝癌合并主干型肝动静脉瘘9例、末稍型3例和混合型2例。13例中8例合并门静脉癌栓。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显影密度大于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7例,门静脉左右分支的显影密度大于门静脉主干3例。结论: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有特征性的MCCT表现,MS能正确诊断并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对673例经证实的肝癌患者先行(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脉造影及腹腔动脉或肝总动脉造影,再行肝动脉内灌注化疗和/或栓塞治疗。结果合并动静脉瘘者有151例(22.4%),其中动门静脉瘘127例,动肝静脉瘘有15例,混合型有9例;131例(86.8%)动静脉瘘患者施行了1次或多次肝动脉栓塞治疗,20例因动静脉瘘口不能有效栓塞和/或合并门静脉主干瘤栓而行单纯灌注化疗。结论DSA影像是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直观可靠的诊断方法,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是肝癌动静脉瘘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门脉瘘介入性诊断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77例原发性肝癌肝动脉-门脉瘘和肝动脉-静脉瘘的诊断方法及在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上的表现,提出了原发性肝癌肝动脉-门脉瘘和肝动脉-静脉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并观察瘘存在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关系,认为肝动脉栓塞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肝动脉-门脉瘘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在选择性肝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应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 2-cyanoacrylate,NBCA)选择性栓塞肝动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材料和方法:2008-09~2009-12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20例患者,包括外科术后出血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形成11例、多囊肝7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5-65岁,应用NBCA进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结果:所有选择性栓塞均成功,无严重并发症.2例外科术后出血患者在栓塞结束后出血即停止,分别随访6个月、8个月,均未再发生出血.1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患者中9例患者瘘口闭合,2例患者瘘口明显缩小.7例多囊肝患者栓塞区囊肿范围均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应用NBCA进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的近期疗效是安全、可靠的,但其栓塞的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3D-DSA和DynaCT成像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D-DSA和DynaCT重建成像在肝细胞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对47例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分别进行3D-DSA、DSA和DynaCT扫描检查,应用3D-DSA重建成像Inspace的容积重建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多层面重建技术(MPR)和DynaCT成像对肝脏血管和肿瘤进行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显示。观察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和空间走行,比较肿瘤的供血动脉来源、走行、瘤灶数目、瘤灶染色程度及合并症的显示情况。结果:47例肝癌患者3D-DSA重建成像发现40例肝总动脉自腹腔动脉发出;5例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肝左动脉起自腹腔动脉;2例肝总动脉自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其中1例肝总动脉自腹腔动脉发出,由肠系膜上动脉单独发出一支供血动脉到位于肝右下叶的肿块;显示肝动-静脉瘘9例,其中2例大流量混合性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瘘,6例周围型小流量局限性肝动脉-门静脉瘘和1例小流量肝动脉-肝静脉瘘。DynaCT成像发现病灶179个。常规DSA发现病灶145个,动静脉瘘7例,门静脉瘤栓9例。和常规DSA相比较,3D-DSA成像对肝癌供血动脉的起源、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空间结构的显示优于后前位DSA;观察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主干与腹主动脉间的夹角及肝动-静脉瘘较常规DSA更清晰方便;DynaCT重建成像对肿瘤瘤灶数目的显示率高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和DynaCT重建成像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尤其是选择适宜形状的导管及合适、适量的栓塞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其采集时间最长只有20s,不能同时显示肝脏动脉期血管和静脉期门静脉内瘤栓的情况,必须与常规DSA检查结合,才能更加完整全面的显示病灶和血管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 8 6例中、晚期肝癌病人进行了 35 4次肝动脉内化疗(HAI)和栓塞 (HAE)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86例中 ,男 72例 ,女 14例 ,年龄 2 5~ 71岁 ,平均 5 3岁。均经临床检查 ,AFP测定 ,B超、CT和肝动脉造影诊断为肝癌。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 ,用 6 .5~ 7F肝动脉导管 (现已采用 5~ 5 .5F)。先行造影了解肝动脉的走向 ,以及门脉内有无瘤栓。有时需行肠系膜上动脉 ,右膈下动脉造影 ,了解有无肝外血管供血。药物用 5 -Fu 10 0 0mg ,或阿霉素 40~ 6 0mg(或顺铂 80~ 10 0mg) 丝裂霉素 10~ 2 0…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侵犯胆道26例术前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锦波  王雁 《人民军医》2001,44(9):511-512
晚期肝癌病人 19%~ 4 0 %出现黄疸[1] ,其主要原因为癌细胞对肝实质的广泛破坏、肝功能衰竭及肝癌对胆管的压迫 ,而由肝癌侵犯胆管并形成胆管内癌栓导致的阻塞性黄疸在临床上则较少见 ,属黄疸型或淤胆型肝癌[2~ 4 ] 。1984年 1月~ 1999年 12月 ,本院经手术证实此型肝癌 3 9例 ,术前误诊 2 6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3 4例 ,女 5例 ,男女比例为 7∶1;年龄 2 6~ 75岁 ,平均 4 1 5岁 ;病程 1周~ 3年。术前行甲胎球蛋白 (AFP)检查 3 6例 ,阳性 2 4例(66 7% ) ;HBsAg检查 3 5例 ,阳性 2 3例 (65 7% ) ;B超检查 3 4例 ,有…  相似文献   

9.
肝动脉化疗,栓塞与肝静脉暂时闭塞治疗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在10例肝癌患者中运用肝静脉暂时闭塞和肝动脉内灌注化疗、栓塞的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7例甲胎蛋白阳性患者5例下降大于50%,2例转阴。4例肿瘤缩小>50%。2例合并肝动-静脉瘘者成功实行碘油栓塞,1例经治疗后肝动-静脉瘘消失。对肝功能的影响与普通介入治疗相同。消化道反应相对较轻。并可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配合肝段动脉或靶血管的插管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膈下动脉参与肝肿瘤供血栓塞后并发症及其预防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 观察经导管做膈下动脉 (IPA)化疗栓塞后并发症的频次、类型和高危因素。方法 对 16 8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PA参与肝肿瘤供血者进行了 2 2 6例次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 (TACE) ,其中单独或主要栓塞IPA者占 11.3% ,与栓塞肝动脉和 (或 )其他侧支同时进行占 88.7%。原发性肝癌15 2例 ,转移瘤 14例 ,血管瘤 2例。做肝恶性肿瘤TACE时先用碘油 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 ,然后注入明胶海绵颗粒。观察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 ,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既往未做其他治疗、首次接受TACE者 2 5例 (14 .9% ) ,曾做多次TACE者 97例 (5 7.8% ) ,曾做超声波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治疗 2次以上 2 8例 (16 .7% ) ,肝脏肿瘤外科术后复发 18例 (10 .7% )。异常造影表现有IPA增粗、肿瘤染色 (10 0 % ) ,非肿瘤性造影剂染色 (36 .3% ) ,IPA与其他动脉形成交通支(36 .9% )和IPA 静脉瘘 (7.1% )。做IPA化疗栓塞术中有 96 .4 %患者诉肩区疼痛。与栓塞IPA相关的并发症累计发生率为 8.9% ,包括呃逆 13例 (5 .8% )、胸痛伴咳嗽和少量咯血 9例 (4 .0 % )、膈肌麻痹 8例 (3.5 % )、心绞痛伴心电图异常 4例 (1.8%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等明显增高 6例 (2 .7% )、可逆性脊髓损伤 2例 (0 .9% )、膈下脓肿 2  相似文献   

11.
右心房转移性肝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右心房转移性肝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患者 11例 ,男 10例 ,女1例。所有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 3期薄层扫描 ,发现肝内肿瘤和右心房充盈缺损。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上均诊断为肝癌。结果  10例肝癌为巨块型 ,1例为多结节融合型 ;右心房癌栓大小不等 ,最大为 5 1cm× 7 7cm ,最小为 1 5cm× 2 1cm ;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可表现为圆形、卵圆形和水滴样 ,边缘清楚或模糊 ;平扫不易发现 ,增强 3期扫描均表现为右心房结节状、块状充盈缺损 ,在动脉期显示最明显 ,延迟期显示癌栓较为完整 ;癌栓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可有轻度强化。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均受侵犯 ,8例门静脉受侵犯。结论 当肝癌伴下腔静脉、肝静脉和右心房充盈缺损时 ,应考虑为右心房癌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亚段性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S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的临床价值。方法  93例中、晚期肝癌分为两组 ,4 8例亚段性肝动脉超选者行STACE治疗 ,4 5例未超选到位者在肝总、肝固有或肝左、右动脉内行TACE治疗。结果 STACE组肿瘤缩小率、血清AFP下降率优于TACE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0 .5、1、1.5、2年生存率 ,STACE组分别为10 0 %、81.3%、6 4 .6 %、5 6 .4 % ,TACE组为 86 .7% 5 1.1%、2 6 .7%、6 .7%。结论 STACE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肝癌合并动门静脉瘘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动门静脉瘘的 DSA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案选择。方法 :对由 AFP、B超、CT诊断的原发性肝癌 95例施行了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治疗 ,治疗前均有 DSA检查。结果 :46例合并动门静脉瘘 (48.4% ) ,其中 1 7例有门脉癌栓。治疗后 AFP均有下降 ,2 7例肿瘤缩小 (58.7% ) ,1 2例肿瘤增大 (2 6.1 % ) ,7例改变不明显 (1 5.2 % )。均未发生严重肝功能损害。结论 :DSA显示动门静脉瘘准确、直观。肝癌合并动门静脉瘘影响疗效 ,但对其仍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4.
肝血管瘤动静脉瘘的动态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动静脉瘘的动态CT表现及其与病灶的大小、位置和强化方式的关系。方法 :盲法下分析3 5例病人共 67个病灶的动态CT扫描影像 :以 3ml/s的速度静脉团注 10 0ml造影剂后行动脉期 (延迟 2 0s)、门静脉期 (延迟60s)和延迟期 (延迟 3~ 5min)扫描。动静脉瘘的CT诊断标准为 :①动静脉直接交通 :动脉期门静脉提前显影 ,且显示为与主动脉相似的时间 密度曲线 ;②肿瘤周围一过性楔形强化区 :动脉期病灶周围显示为楔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增高影 ,而门静脉期该区域显示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分析肝血管瘤出现动静脉瘘的几率与病灶的大小、位置和强化方式的关系。结果 :67个肝血管瘤病灶中 18个出现动静脉瘘 ,其中表现为动静脉直接交通 5例 ,17例表现为肿瘤周围一过性强化 ,4例病灶同时表现出上述 2个征象。动静脉瘘的出现与病灶的位置和大小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动静脉瘘更倾向于出现在快速强化型血管瘤 (P <0 .0 5)。结论 :肝血管瘤伴发动静脉瘘并非很少见。伴发动静脉瘘肝血管瘤更容易出现在快速充填型血管瘤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应用α-氰丙烯酸正丁酯(NBCA)治疗肝癌高流量动脉-门静脉分流(HAPS)的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对12例肝癌伴HAPS的患者以NBCA栓塞瘘口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9例患者瘘口闭合,2例患者瘘口部分闭合,1例因不良反应终止瘘口栓塞.结论:应用NBCA治疗高流量HAP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并右心房癌栓的影像学表现及动脉化疗栓塞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原发性肝癌并右心房癌栓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动脉化疗栓塞疗效。结果常规腹部CT扫描范围,平扫心房癌栓均漏诊,增强扫描漏诊7例;心房癌栓CT平扫呈等密度,动脉期轻度强化呈结节样充盈缺损,栓塞后癌栓内不同程度碘油沉积;肿瘤侵犯肝静脉、下腔静脉至右心房8例,直接侵犯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1例,血管造影均显示条纹征。术后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7.8%(7/9),33.3%(3/9),中位生存期为9.5个月。结论原发性肝癌若肝静脉、下腔静脉与右心房出现充盈缺损、条纹征即可诊断右心房癌栓;化疗栓塞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并右心房癌栓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门体静脉分流CT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9年10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确诊28例先天性门体静脉分流患儿临床及CT资料。结果:先天性门体静脉分流共28例,包括肝内门静脉瘘18例,静脉导管未闭5例,门-脐静脉分流1例及Abernethy畸形4例。肝内门静脉瘘中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瘘14例,门静脉-肝静脉瘘4例,14例合并房间隔缺损。Abernethy畸形中Ⅰb型1例,Ⅱ型3例,3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例合并肝性脑病。静脉导管未闭中4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4例合并肺动脉扩张,2例合并肝性脑病。门静脉-脐静脉分流1例,合并肝性脑病。结论:儿童先天性门体静脉分流种类多样,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分流量及发病年龄,常合并先心病,CT诊断关键在于对门静脉结构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肝动脉期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增强血管形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肿瘤内增强血管形态及与其生物学特性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3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的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资料.结果螺旋CT肝动脉期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肿瘤内增强血管的形态分为6种类型(1)肿瘤中心单枝型5例(11.63%);(2)肿瘤中心不规则多枝型10例(23.25%);(3)肿瘤内弥散不规则条状为主型13例(30.23%);(4)肿瘤内弥散结节为主型3例(6.97%);(5)肿瘤内周围型9例(20.93%);(6)均一增强型3例(6.97%).第4型易侵犯门静脉.第5型易发生中心坏死区,边界多较清,形态多较规则.第6型血供最丰富.结论螺旋CT肝动脉扫描可反映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肿瘤内增强血管的形态类型,对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宏斌  王锦波 《人民军医》2003,46(3):176-177
原发性肝癌晚期可发生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外脏器转移 ,但却较少侵犯胆道。肝癌侵犯胆道后 ,往往出现阻塞性黄疸 ,称为“黄疸型肝癌 (icterictype)”。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 4 % [1] 。 1984年以来 ,本院经手术证实共发现此类病人 39例 ,术前行B超检查 34例 ,现总结其B超诊断体会。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30例 ,女 4例 ;年龄 2 5~ 71岁 ,平均 4 5 5岁。病程 1周~ 3年。主要临床表现 :黄疸 34例 ,腹痛 2 5例 ,皮肤瘙痒 19例 ,灰白色大便11例 ,发热 9例 ,上腹包块 6例 ,腹水 8例。术前HBsAg检查 31例 ,阳性 2 6例 ;…  相似文献   

20.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目的:研究肝癌介入治疗中对肝癌合并肝动脉肝静脉瘘和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处理方法。方法:对5例肝动脉肝静脉瘘患者(A组)先行在瘘口附近多点,多次的经皮无水酒精注射消融术(PEI)后,再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TAE)。对26例肝动脉门静脉瘘者(B组)则将超微导管头端越过瘘口后进行栓塞,再用带毛钢圈或无水乙封闭瘘田,结果:A组动脉脉瘘消失及明显减少40例,无效10例。在消融后TAE碘油沉积良好的38例中,37例PEI在4次以上,B组26例经1-2次治疗后,全部达到中止门静脉分流的目的,表现为TAE碘油沉积良好25例,门静脉压力明显下降,其中腹力减水23例,上消化道出血的2例均于术后1d止血。结论:上述2种方法处理肝癌合并动脉脉瘘后,能令碘油药物更好地在肿瘤内沉积,避免或减少了碘油导致肺梗死或门静脉压力进一步升高的危险性,提高了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