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胆调胃法的临床应用崔东祥,阳易通胆调胃法是针对胆气疏泄通降郁闭,致使脾胃功能失和而设。它的作用是通降郁闭的胆气,祛除胆中蕴结之留邪,促使胆汁疏泄循其常道,寓升清于通降之中,使胆气条达,精气升发,胆道通畅,气机升降复常,达到治疗由于胆胃不和所引起的病...  相似文献   

2.
试论胆石症的辨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祖国医学虽无此类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属“胁痛”、“黄疸”等范畴。1病因病理 胆石症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情志不畅,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或虫积等原因,导致肝胆功能失调。由于肝气郁结,疏泄不利而影响于胆,使胆气失于通降,胆汁郁积。肝胆气郁,湿热内蕴,煎熬胆汁,日久而成砂石。如果湿从火化,热毒炽盛而见高热寒颤;瘀热在里,胆热液溢则发为黄疸;肝胆气郁,失于疏泄,则右上腹绞痛彻背。本病病位在肝胆,若胆失通降,可累及脾胃。反之,若胃失和降,气机升降失调,亦必然影响胆的通降,使胆气郁结…  相似文献   

3.
吴立文教授治疗胆胀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智生 《新中医》2003,35(11):10-11
介绍吴立文教授治疗胆胀的经验。吴立文教授认为其病位在胆,但病变的形成与肝脾胃肾有密切关系。临床初期以肝气郁滞、胆气受阻、湿热内蕴、热毒蓄积等邪实为主;久则致虚,形成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候。病机关键是邪郁胆腑,胆失通降。治疗应辨证采用通利之法,临证结合疏肝理气法、和胃通腑法、运脾化湿法、扶正补虚法,并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分清轻重缓急治疗。  相似文献   

4.
陆喜荣  陶鸣浩 《河南中医》2011,31(4):318-319
胆汁反流性胃炎主因脾胃失调,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胆胃不和,胆气上逆而见胆汁反流入胃.脾虚为致病之本,肝郁为致病之标,肝睥不和为病机关键,治疗时当辨别不同证型,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5.
杨晋翔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胆胃两腑,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属于本虚标实,本虚指脾胃气虚,标实则为痰热、气滞、血瘀、湿热等。"胆胃不和"是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提出本病治法"主在胆胃,贵在通降"。杨晋翔教授常用治法有:清胆和胃通降法、理气化瘀通降法、健脾和胃通补法、养阴益胃通降法及结合胃镜表现用药。杨老师临证处方,善用药对,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中"见一症用一对药",其常用药对有:旋覆花、代赭石;黄连、吴茱萸;川楝子、延胡索;香附、苏梗、陈皮。  相似文献   

6.
胆胀病名早在《内经》就有论述。如《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善太息。”而现代医学胆囊炎、胆道感染及结石多属于胆胀范畴。董老认为本病病位在胆,涉及肝胃等,胆为六腑之一,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且胆汁下行,胆腑清净,不致郁遏上逆为患。若胆腑通降失司,则气机不畅,日久气滞血瘀,停湿成痰,化火伤阴。而肝胃气机升降失调,无不影响胆腑和降,以致胆胀之病。故调气活血,利胆通降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7.
通过临床验案介绍朱生樑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将口苦症状作为辨证切入点,把本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肝胆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胆热上逆;“热”和“逆”是本病主要的病理因素;辨证为胆热犯胃型,以疏利肝胆、通降和胃为治疗原则,诸药调和,达到消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8.
胃降脾自升     
脾胃通降学说是脾胃理论重要组成部分,通降是胃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胃失通降是脾胃病最基本病理特征,通降胃气是治疗脾胃病最基本法则,"胃降脾自升"是脾胃生理特征,"胃不降脾不升"是病理表现。掌握胃降脾自升,对诊疗脾胃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温胆汤研究进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颖娟  邓中甲 《光明中医》2008,23(8):1234-1237
1温胆汤是一首以脾胃为中心。可作用于诸脏腑的有效祛痰名方胆属于奇恒之腑,以储藏一定的胆汁而又促其正常分泌为功能核心,温胆汤是针对胆气虚寒而设,而其针对的病机核心却是胆气虚寒分泌胆汁不足,导致胆气郁结,从而使肝气郁结,木郁乘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形成痰湿,于是上蒙清窍,致头晕、头痛甚至癫痫等发生;涉肺致咳,扰心而见心悸、心烦等;  相似文献   

10.
黄元御《四圣心源》提出“中气脾胃论”,认为惊悸总由中气亏虚,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精神不交为直接病因,胆胃之气不降乃基本病机,分为心火上炎、心虚胆怯、脾虚湿困、肾虚水寒四种证型,辨治从脾胃入手,调理人体气机,降心火、顺胆气、除脾湿、温肾寒,以达到治疗惊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笔者学习张锡纯医案“胆倒”、“胆火上冲”运用正胆汤和镇逆汤治呕吐的启发,运用“自拟正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表现为胃脘部烧灼痛,嘈杂、呕吐、反食、嗳气、泛酸等症;或表现为咽痛、咳嗽而属于胆汁反流原因引起者,取得较好疗效。其理论来源为:1、胆胃功能相关。胆助脾胃消化食物,而胃失通降亦使“胆随胃降”机能丧失,从而出现胆汁反流之症。2、肝胆相表里。其生理、病理关系非常密切。3、肝胆脾胃相互影响。肝胆的疏泄宣发,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清降浊。  相似文献   

12.
单兆伟教授认为胃痛的基本病机为脾升胃降失和、胃中气血阻滞,而脾胃之健运依赖于肝木之条达,土得木而达。临证主张胃痛从肝论治,肝胃同治,灵活运用疏肝理气和胃、清肝泄热和胃、滋阴养肝和胃、降胆通逆和胃、温阳养肝和胃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胆囊炎治疗历来多采取疏肝利胆、清热利湿等治疗方法 ,方药偏重苦寒 ,疗效多差。通过临床实践 ,结合 40例临床病人观察 ,得出结论 :慢性胆囊炎病机为寒热错杂 ,胆气郁滞。具体表现为胆中郁热 ,胃中虚寒 ,胆经气机郁滞。并拟定寒热平调 ,通降胆腑气机法给予治疗 ,使胆经少火不郁 ,胆腑气机不滞 ,胆中相火畅达于胃 ,以补胃阳 ,起到了平调阴阳 ,清郁滞之胆火而不伤胃气的双重功效 ,符合慢性胆囊炎的病机 ,故临床收到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胃下垂一病,习以补气升提为法治之。笔者根据胃的生理病理特点,以通降法治疗,收到了理想的疗效。现将其治疗机理探讨如下,望同道指正。胃为水谷之海,容受饮食。其主纳,纳则责下行,下行属通降。下行通降,胃则和顺。饮食入胃,胃泌津液,将水谷腐熟,下排入小肠。小肠接受胃腐熟的食物,吸收其精微,又将食物残渣向大肠传送。大肠将食物残渣吸收水份后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这些由八至出的过程,即通降过程。胃之纳腐,小肠受盛化物,大肠传导变化而出,均与胃肠的通降功能有关。胃居中焦,承上启下,是通降功能之枢纽,是肠道通降功能的…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对急性胆系感染的认识和治疗方法非常丰富 ,但各家报道的疗效不一。为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本病的有效途径 ,笔者试就目前国内对本病治疗中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以供同道参考。1 病因病机1.1 中医认为 ,胆为“中清”之腑 ,附于肝 ,与肝相表里 ,“有独居于清静宁谧 ,而出于冲和之气 ,以温养诸脏者”;其输胆汁而不传化水谷 ,以通行下降为顺。凡情志忧郁、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或虫积等因素均可引起气血运行不畅 ,郁积肝胆 ;脾胃运化失常 ,湿热郁结中焦继而影响肝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而发病。胆气不通则痛 ,胆汁郁滞 ,湿热薰蒸逆溢肌肤而发…  相似文献   

16.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本文对脾胃病分为肝都气滞、肝胃不和、寒邪客胃、肠胃积热、中气下陷、胃阴不足、脾胃阳虚等证型,分别运用理气通降、和胃降逆、散寒通阳、通腑泄热、升清降浊、滋阴通降、温中健脾通阳等治法,调畅脾胃气机,使其恢复“脾升胃降”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脾胃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池绳业 《新中医》1990,22(6):2-4
胆石症的主要病机是气血郁滞,湿热久羁,胆液受其煎熬,日久沉积,凝结而为砂石。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影响肝气疏泄,胆气通降是本病诱发因素。肝气郁滞,湿热内蕴是病理基础。治疗上主要抓住疏泄和通降二大治则。主要分肝胆气滞、气郁化热、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四型辨治。选药每用柴胡、茵陈、大黄。)  相似文献   

18.
杨晋翔 《新中医》1997,29(1):8-9
董老认为胆汁返流性胃炎属于中医“胆瘴”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胆邪上逆犯胃,胃失和降,临证分为胆热犯胃、气滞血瘀、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之证,故常从通降胆胃论治,分别施以清胆和胃通降、降气化和瘀和络、健脾和通补、苦辛调中泻胆之法,具有较好的疗效。并附2则验案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19.
燥湿降逆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幼军  赵相洪 《河南中医》2009,29(7):685-685
胆胃同属六腑,职司受纳疏泄。胃以降为顺,胆以疏泄为畅,脾胃同居中焦,主运化水谷,胃主降,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为湿困,运化失调,胃气上逆则胆汁疏泄失常。本病乃因胆汁不循常道反流入胃,胆酸破坏胃粘膜屏障,使胃粘膜发炎糜烂,甚至形成溃疡,多属浅表性炎症。  相似文献   

20.
通降和胃饮治疗慢性胃炎15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拟通降和胃饮治疗慢性胃炎150例,总有效率为97%。认为本病病机是胃气壅滞,通降失司,故用通降和胃法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