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硬化不同肝叶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特点。材料与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对30例肝硬化组及54例正常对照组于肝门层面行多层动态CT灌注扫描,通过软件后处理得到不同肝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肝血容量(BV)、肝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指数(HAF),计算得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门脉灌注指数(PPI)。采用SPSS13.0软件对组间参数进行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正常对照组肝左内叶HAF大于肝右叶,PPI小于肝右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BV、BF、MTT、HAP及PVP在各肝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组BV、BF、MTT、HAP、PVP、HAF、PPI在各肝叶间均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常人不同肝叶血流动力学状况不尽相同,肝硬化时不同肝叶间血供差异的现象消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小肠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20例正常对照组和47例肝硬化病例组患者,其中代偿期肝硬化(CC)1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DCC)29例,用16层螺旋CT行十二指肠同层序列动态增强检查。CT后处理得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渗透表面积乘积(PS)灌注参数。统计分析这些参数。结果正常对照组、CC组及DCC组间的BF、MTT,总体上具有显著性差异[BF:对照组(113.64±65.13)ml/(100g·min),CC组(103.66±62.16)ml/(100g·min),DCC组(59.26±50.36)ml/(100g·min);P<0.01。MTT:对照组(5.78±1.95)s,CC组(6.93±1.90)s,DCC组(10.74±1.85)s;P<0.01]。DCC组BF值明显降低、MTT值明显延长,与另两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的BV和PS在总体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BV值:对照组(8.69±3.69)ml/100g,CC组(9.21±7.50)ml/100g,DCC组(7.16±3.58)ml/100g;P>0.05。PS值:对照组(18.01±1.90)ml/(100g·min),CC组(10.32±2.84)ml/(100g·min),DCC组(19.62±2.64)ml/(100g·min),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小肠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正常胰腺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探索正常胰腺的CT灌注特征,提供正常胰腺灌注参数参考值。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3月45例非胰腺疾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灌注检查。灌注扫描采取连续容积扫描模式,7.2 mm层厚(4/3 cm),120 kV,150 mA,512×512像素。以高压注射器通过肘正中静脉留置管注射碘帕醇300 mgI/mL,5 mL/s,共50 mL,延迟6 s,数据采集40 s,数据传到Syngo multi-modality工作站,测量感兴趣区(ROI)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和表面通透性(PS)的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胰腺的灌注参数BF、BV、TTP、PS值分别为(128.41±23.25)mL.min-1.100g-1、(203.75±31.29)mL.kg-1、(143.73±14.26)s、(65.70±15.86)mL.min-1.100g-1。各部位及不同性别的血流灌注均匀,血流动力学特征一致。结论正常胰腺的CT灌注成像特征表现为局部组织血流量、血容量均匀,达峰时间相同,表面通透性一致的实质性器官。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对胰腺癌的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成像技术测量和评价正常胰腺和胰腺癌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并探讨其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正常胰腺40例,胰腺癌患者15例,行64层螺旋CT胰腺灌注检查,采用Siemens Body perfu-sion软件测量所有病例的正常胰腺实质和胰腺癌部位的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流容积(BV)、灌注起始时间(TTS)、达峰时间(TTP)、渗透性(permeability)、patlak血流容积(pBV)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胰腺组的BF、BV、TTS、TTP、permeability和pBV分别为:(90.7±29.26)ml.100 ml-1.min-1、(192.31±43.81)ml/L、(20.63±16.02)0.1 s、(142.38±33.4)0.1 s、(99.33±49.95)0.5 ml.100 ml-1.min-1和(157.72±52.48)ml/L;胰腺癌组的BF、BV、TTS、TTP、permeability和pBV分别为:(22.91±10.64)ml.100 ml-1.min-1、(52.28±18.06)ml/L、(19.43±7.58)0.1 s、(154.92±30.83)0.1 s、(115.23±33.55)0.5 ml.100 ml-1.min-1和(83.06±41.68)ml/L。胰腺癌组的BF、BV、pBV明显低于正常组,表明胰腺癌时的血流灌注量明显少于正常胰腺的血流灌注量;胰腺癌组的渗透性高于正常胰腺组;两组间的BF、BV、pBV及Permeability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的灌注起始时间和达峰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胰腺组和胰腺癌组的CT灌注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观察肝硬化患者肾脏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方法对20例正常对照组和47例肝硬化病例组,其中代偿期肝硬化(compensatedcirrhosis,CC)1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decompensatedcirrhosis,DCC)29例,行16层螺旋CT肾脏灌注检查。通过专用灌注软件得出兴趣区相应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血流量(bloodflow,BF),血容量(blowvolume,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MTT)和表面渗透积乘积(permeabilitysurfaceareaproduct,PS)。统计分析这些参数。结果DCC较CC和正常对照组BF值明显减低,MTT值明显延长[皮质BF:对照组(513.95±106.69)ml/(100g.min),CC组(501.56±120.23)ml/(100g.min),DCC组(390.62±113.15)ml/(100g.min);P<0.01。MTT:对照组(2.73±0.72)s,CC组(2.56±0.77)s,DCC组(4.00±2.15)s;P<0.01。髓质BF:对照组(133.16±38.30)ml/(100g.min),CC组(137.96±62.86)ml/(100g.min),DCC组(90.37±60.33)ml/(100g.min);P<0.01。MTT:对照组(5.72±1.95)s,CC组(6.01±3.63)s,DCC组(9.55±5.82)s;P<0.01];DCC较CC和正常对照组皮质的PS值明显减低[对照组(61.57±18.87)ml/(100g.min),CC组(62.09±13.06)ml/(100g.min),DCC组(50.82±15.69)ml/(100g.min);P<0.05];CC与正常对照组BF值、MTT值、PS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BV值和髓质PS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肾脏BF值和皮质PS值明显减低,MTT值明显延长,而BV值和髓质PS值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64层螺旋CT灌注技术测定脂肪肝患者的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64层螺旋CT肝血流灌注成像15例,其中脂肪肝患者13例,健康志愿者2例,观察分析肝脏血流灌注各参数。结果脂肪肝患者的血流灌注参数与正常组组间相比,肝动脉灌注值(Art.Perf)、肝门静脉灌注值(Port.Perf)、总灌注值(Tortal.Perf)下降程度明显;随着脂肪肝组组内病变严重度增加,Art.Perf与Tortal.Perf参数值亦有明显下降;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值各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可反映脂肪肝的血流改变,并且对脂肪肝患者的血供情况加以评估,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方法和CT表现。材料与方法: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检查,在工作站观察局部脑组织血液动力学指标,测量感兴趣区的BF、BV、MTT、TTP等参数数值并且比较分析。9例在12小时至1周内进行了复诊。结果:CTP的主要表现为病灶脑组织或可疑病灶中心较对侧相应区域测量值对比BF、BV下降,MTT,TTP延长。结论:CTP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其中TTP是缺血性脑卒中反应最为敏感的功能与形态学定量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8.
胰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扫描成像技术评价正常人胰腺与胰腺癌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胰腺灌注扫描,其中胰腺癌29例,正常胰腺31例.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MSCT ADW 4.1工作站,使用Perfusion-3软件包分析.分别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结果正常组BF、BV、MTT及PS分别为:(176.54±76.18) ml/(100 mg*min)、(14.62±3.60) ml/100 mg、(7.02±3.09) s、(15.70±9.92) ml/(100 mg*min).癌组分别为(74.89±91.50) ml/(100 mg*min)、(6.12±3.62) ml/100 mg、(10.38±5.31) s和(27.43±11.97) ml/(100 mg*min).胰腺癌组和正常组的BF、BV、MTT和PS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BF、BV:P<0.01;MTT、PS: P<0.05).结论胰腺癌时的血流灌注与正常胰腺的血流灌注相比明显减少,MS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血流变化的分析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单位体积的脾灌注量,观察肝硬化时脾脏血流量的变化及其与门静脉灌注量的关系。方法 19例经临床及实验室、B超检查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其中Child A级患者8例,Child B级患者7例,Child C级患者4例。对照组为13例无肝脏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行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绘制ROI时间-密度曲线计算脾脏灌注量和肝脏门脉血流量。结果正常组脾脏灌注量为1.1542±0.1408ml(min·ml),肝硬化组脾脏灌注量为1.0172±0.3137ml(min·ml),其中Child A级肝硬化组脾脏灌注量为1.2272±0.2574ml(min·ml),Child B级肝硬化组脾脏灌注量为1.0016±0.4450ml(min·ml),Child C级肝硬化组脾脏灌注量为0.6240±0.0672ml(min·ml)。严重肝硬化患者脾脏血流灌注量明显下降。门静脉灌注量和脾脏灌注量呈正相关(r=0.3023,P=0.02,y=0.3998x+0.4256)。结论螺旋CT灌注成像CT可定量测量脾脏血流量参数,肝硬化时脾脏灌注量的测定有助于反映肝硬化时门静脉灌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肝脏异常灌注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异常灌注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期间47例肝脏灌注异常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47例肝脏灌注异常,有以下几种情况:肝动脉门静脉瘘9例,炎症性充血8例,门静脉、肝静脉阻塞13例,肿瘤盗血现象4例,肝脏迷走血供2例和其它原因1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是评价肝脏异常灌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各种CT表现及鉴别诊断,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资料完整的62例,其中30例经手术治疗,8例穿刺引流,24例经药物治疗后复查病灶缩小或消失。结果:病变多位于右叶,单发居多,形态为圆形或卵圆形。其特征表现为①平扫均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密度多不均匀。②病灶腔内分隔呈多房及花瓣状。③脓腔内积气。④环靶征。⑤周围环状强化。⑥强化后病灶附近可见小脓肿。结论:细菌性肝脓肿CT表现与病变进程有密切关系,采用平扫和强化可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病灶直径≤4cm)进行灌注扫描,测定肺内病灶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和时间-密度曲线(TDC)。并可在时间-密度曲线基础上,测量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结节-动脉强化值比。结果肺恶性结节的灌注参数、强化值和结节-动脉强化值比均高于肺良性结节,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炎性结节的强化值及结节-动脉强化值比(S/A)与恶性结节无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结节、炎性结节、良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结论结节动态对比增强CT提供了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并可用于无创性的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将本院经临床检查并作B超或普CT扫描后拟诊为肝脏有占位性病变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行平扫,后由肘静脉团注射造影剂(优维显75~100ml)作三期动态扫描。注射造影剂后20~30s为动脉期,60~70s为静脉期,3~15min为延迟期。结果:61例患者被确诊为肝内有占位性病变,检出病灶143个。其中原发性肝癌37例;转移性肝癌7例;肝血管瘤9例;肝内胆管癌2例;肝囊肿6例。另外15例经增强后被确诊为正常肝脏或仅有轻度肝脂肪浸润。结论:采用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可以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的正确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33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投影(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33例均能显示肺栓塞的部位、范围、局部管腔狭窄程度,25例急性肺栓塞的直接征象为"截断征","双轨征";8例慢性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内偏心性的和附壁性的充盈缺损。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及其溶栓疗效评价和随访最有效的无创性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活体供肾64层螺旋CT灌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64层螺旋CT评估活体供肾CT灌注各参数的特点,测评健康成人肾脏CT灌注参数正常值范围;并与肾功能生化检验和核医学肾动态显像检查进行对比,探讨各灌注参数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3名活体供肾行灌注扫描,利用AW4.3工作站平台CT Perfusion 3.0灌注软件,测量皮质BV、BF、MTT、PS、TDC等灌注参数,将所得数据与核医学及生化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53名健康受检者TDC曲线形态大致相似,左、右侧肾TDC曲线基本吻合,左、右侧肾各灌注参数值基本相同;左、右侧肾皮质各灌注参数平均值分别为:BV:(24.55±5.12)ml/100 g,(24.77±4.53)ml/100 g;BF: (498.21±115.59)ml/(100 g·min), (499.47±108.91)ml/ (100 g·min);MTT:(3.54±1.08)s,(3.53±1.12)s;PS:(59.42±12.00)ml/(100 g·min),(59.95±10.80)ml/(100 g·min).健康成人左、右侧肾皮质各灌注参数正常值范围为:BV:14.51~34.59 ml/100 g,15.89~33.65 ml/100 g;BF:271.65~724.77 ml/(100 g·min),286.01~712.93 ml/(100 g·min);MTT:1.42~5.66 s,1.33~5.73 s;PS:35.90~82.94 ml/(100 g·min),38.78~81.12 ml/(100 g·min).肾皮质各CT灌注参数与核医学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相关性,部分生化指标与灌注参数间有相关性.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可对活体供肾血流灌注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初步预测成人肾脏CT灌注参数正常值范围.健康成人肾脏CT各灌注参数与肾小球滤过率之间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定量测定肝有效血流量的准确性和前列腺素E1(PGE1)对肝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犬21只,采用Toshiba Aquilion64排CT行多层肝脏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去卷积法计算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并换算成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同时运用电磁流量计直接测量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两种方法的测定值进行比较,评价CT灌注成像的准确性;经后肢外侧的小隐静脉注射5μg前列地尔注射液(凯时,PGE1)5min后行肝脏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计算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并与未注射凯时的肝血流灌注进行自身对照分析,观察前列腺素E1脂微球对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结果:CT灌注法测量的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总肝血流量分别为(145±35)ml.min-1、(611±161)ml.min-1、(755±179)ml.min-1;电磁流量计法测量的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总肝血流量分别为(127±44)ml.min-1、(637±165)ml.min-1、(764±182)ml.min-1;两种方法3个测量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71、0.828、0.899;静脉运用PGE1后肝动脉的灌注量、门静脉的灌注量分别为(0.29±0.10)ml.min-1.ml-1、(2.01±0.44)ml.min-1.ml-1)、(2.04±0.36)ml.min-1.ml-1,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异。结论:(1)CT灌注成像能定量测定肝脏血流量,具有和电磁流量计接近的准确性,且更能有效地反映肝脏组织功能血流动力学状态;(2)静脉运用PGE1能有效地增加肝脏血流灌注量,但主要增加的门脉灌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跟踪扫描技术在16层螺旋CT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跟踪扫描、测试扫描和估算扫描各100例CTA,所有扫描图像传送至A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并分别由3名经验丰富的CT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3种方法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别统计优、良、可、差.结果 跟踪扫描图像质量优级率89.00%、良7.00%、可4.00%、差0;测试扫描优级率70.00%、良11.00%、可15.00%、差4.00%;估算扫描优级率61.00%、良13.00%、可21.00%、差5.00%.结论 应用跟踪扫描技术进行16层螺旋CT动脉成像所得图像质量明显优于测试扫描和估算扫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脊柱侧弯患者扫描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对45例脊柱侧弯患者行病变部位的CT扫描,经MIP、MPR/CPR及VR三维重建,并对照X线分析不同的重建。结果:45例患者均得到满意的图像。结论:16层螺旋CT在脊柱侧弯患者扫描及多种后处理图像较X线平片更为优越,可全面评价脊柱侧弯。  相似文献   

19.
肝包虫病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肝包虫病的螺旋CT表现,以便作出正确的CT诊断.方法 2003年1月-2010年1月,临床证实的35例肝包虫病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多发病变30例,单发病变5例.囊性病变32例,其中囊壁钙化29例,囊壁内囊分离2例,囊内见子囊11例;实质性肿块3例,均见斑点状钙化.结论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与病理学基础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8年11月201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HAML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增强检查,重点观察HAML的分型及其相应CT表现及影像-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16例患者共20个病灶,19个为稍低密度病灶,其中11个病灶内可见明显的脂肪密度影;1个为稍高密度病灶。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表现,15个病灶内可见到较明显条状及扭曲的血管影。门脉期15个病灶有持续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能准确反映HAML的分型及其病理特征,对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