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二期发色底物法外周血单核细胞促凝活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国产标化组织凝血活酶为代标准液,依据外源凝血途径建立反应系统。FAa水解发色底物释放硝基苯胺,于405nm测定所得的吸光度与标准液中组织凝血活酶含量呈良好的双对数线性关系(r=0.998),此方法测定范围在1 ̄10^3凝血活酶单位之间;标准曲线的重复性好(CV=5%),经PBMC标本测定显示,应用本方法检测PBMC PCA符合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4.
血浆凝血因子测定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探讨不同条件下贮存的血浆对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的影响,笔者观察了不同温度,不同时保存的血浆中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XII、XI、IX、VIII、X、VII、V活性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XII因子最稳定,在不同条件下保存其活性不变,凝血酶原、因子X也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国产发色底物S-2238建立了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Ⅱ)的检测方法,并测定了正常人及肝硬化、肝癌、慢活肝、急黄肝、尿毒症、DVT、AMI患者的HC-Ⅱ活性,结果除DVT外,其余各组HC-Ⅱ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人组(p<0.001)。本文尚对测定的方法及临床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评估血浆凝血酶原活性(FⅡ:CA)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巨齿蛇毒发色底物法(ECVCSA)检测了100例献血员和400例各型肝炎的FⅡ:CA。结果FⅡ:CA正常参考范围为(85.0~131.0)%;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和肝硬化A级为(84.0~72.5)%,轻度下降;慢性肝炎中、重度和肝硬化B级为(72.4~54.6)%,中度下降;重症肝炎和肝硬化C级为(54.5~25.9)%,重度下降。当FⅡ:CA低于30%,肝病患者存活率为4.0%,而高于50%存活率为92.9%。结论在肝病中对FⅡ:CA的测定可估计病情、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血因子的活性检测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但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的结果常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总结如下。1 与标本有关的因素1.1 采血时受检者的状况 采血前一定要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精神放松 ,平静的空腹状态。剧烈运动可使因子 活性增加 ,APTT明显缩短 ,而脂血可使因子 活化 ,同时干扰以光学法为原理的凝血仪的检测结果。1.2 使用规定的抗凝剂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 (ICSH)推荐凝血因子测定的抗凝剂要用 10 9mmol/ L枸橼酸钠。抗凝剂与血的比例为 1∶ 9。1.3 用真空采血系统或双筒注射器采血 ,保证采血量准…  相似文献   

8.
血浆凝血因子Ⅶ测定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瞻性研究表明,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增高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子,甚或与心肌梗死及猝死相关[1,2]。FⅦ:C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其增高可能是FⅦa增高或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Ag)增高或两者同时增高所致。动脉粥样硬化因血管内皮广泛损伤而致组织因子(TF)过度表达,但TF与FⅦ两者各自单独存在时并无促凝活性,只有当两者结合为TF-FⅦ复合物时才有促凝作用,而TF-FⅦa的促凝活性比TF-FⅦ大25~100倍。因此有人认为,通过测定血浆FⅦa水平预估高凝状态,并作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子更为恰当。我们测定了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FⅡ∶C)与抗凝血酶活性(AT∶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确诊的92例不同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其中Child - pugh分级A级22例(A组) ,B级47例(B组) ,C级23例(C组) ;30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FⅡ∶C、发色底物法测定AT∶A。并将各组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各组FⅡ∶C、AT∶A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 ,B组和C组均明显低于A组(P<0.01) ,并随病情的加重降低越甚。92例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FⅡ∶C与AT∶A相关系数为0.63(P<0.01) ,具有中度相关性。结论FⅡ∶C、AT∶A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有关 ,检测FⅡ∶C和AT∶A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有更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测定血浆肝素(Hp)浓度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 用微量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Hp浓度,监测了18例肾病病人血透期间和2例DIC病人在用肝素治疗期间血浆肝素浓度。结果 标准曲线在0.1~0.8u/ml范围内成线性关系。高、中、低三种浓度回收率分别为90.1%、93.2%和91.4%。批内CV=5.2%,批间CV=7.1%,与TCT法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或缺陷,常会引起出血;凝血因子合成增多或异常激活,常会导致血栓。所以,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对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可受多种因素干扰,加强试验的规范化操作极为重要,我们对试验操作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进一步论述。  相似文献   

12.
亚甲蓝光化学法对血浆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亚甲蓝光化学法中各种因素对血浆凝血活性和主要成分的影响。方法将血浆分为3组,每组10袋(200 m l/袋),加入亚甲蓝至终浓度为1μmol/L,分别采用照度为2 000 lux的红光(Ⅰ组)、10 000 lux的荧光(Ⅱ组)和30 000 lux的荧光(Ⅲ组)照射30 m in,然后采用3种不同灭菌方式(高压蒸汽、环氧乙烷和辐照灭菌)的滤器过滤去除血浆中的亚甲蓝。检测处理前后血浆的PT、APTT、FⅧ、纤维蛋白原等的变化情况。结果加入亚甲蓝前后,血浆的PT、APTT无明显差异,FⅧ∶C分别为(103.96±2.54)%vs(95.50±1.92)%。不同的光源光照后,3组血浆的PT在光照前后无明显差异。Ⅰ、Ⅱ、Ⅲ组光照前后血浆的APTT分别为(34.93±1.26)svs(39.96±2.54)s,(35.87±1.83)svs(40.37±1.58)s,(35.73±1.92)svs(41.66±2.01)s。光照后3组血浆的FⅧ∶C的回收率分别为(89.05±1.36)%,(87.04±1.03)%,(84.62±0.51)%。采用不同灭菌方式的滤器过滤后,3组血浆的PT无明显差异。Ⅰ、Ⅱ、Ⅲ组血浆过滤前后的APTT分别为(39.96±2.54)svs(41.37±2.14)s,(40.37±1.58)svs(42.21±2.17)s,(41.66±2.01)svs(55.64±2.34)s。3组血浆经滤器过滤去除亚甲蓝后的FⅧ∶C的回收率分别为(93.75±1.23)%,(93.05±1.54)%,(58.61±1.17)%。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后滤除亚甲蓝的血浆的纤维蛋白原和总蛋白的回收率分别为(77.30±0.18)%和(97.57±1.78)%。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中亚甲蓝、光源、过滤对PT无明显影响,但APTT有所延长,且FⅧ和纤原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高照度的荧光、辐照灭菌的滤器对APTT和FⅧ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胎儿凝血因子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孕周为19~37周各胎龄段的正常胎儿脐血凝血因子的活性的正常范围,并与正常新生儿及成人血浆凝血因子的活性进行比较,了解各凝血因子活性的动态变化,为产前诊断血液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IL公司的ACLFuturaPlus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82例胎儿、32例足月新生儿、30例健康成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的活性。结果 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的活性在19~30周随胎龄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在出生时Ⅱ、Ⅸ、Ⅹ、Ⅺ因子活性都显著增加,但明显低于成人,Ⅷ因子在出生时显著增加已达成人水平,胎儿Ⅴ因子活性在19周时已达成人水平。结论 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的活性在胎儿、新生儿血浆中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凝血因子活性发展不平衡,胎儿Ⅴ因子活性在19周时已达成人水平,Ⅷ因子在出生时已达成人水平,Ⅱ、Ⅷ、Ⅸ、Ⅹ、Ⅺ因子活性在出生时显著低于成人。  相似文献   

14.
发色底物法测定纤维蛋白溶酶原活性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对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的影响。方法:留取31例体检正常和85例FDP、D-D可能增高的患标本,分别用发色底物法测定AT-Ⅲ:A,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用ELISA法测定其FDP、D-D含量。再将正常混合血浆与高FDP、D-D浓度的异常混合血浆、高D-D浓度的标准品以不同比例混合后,用上法分别测定其AT-Ⅲ:A及AT-Ⅲ:Ag、FDP、D-D的含量。结果:AT-Ⅲ:A除肝硬化组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性差异,P>0.05,而AT-Ⅲ:Ag含量各组均显低于对照组;AT-Ⅲ:A与AT-Ⅲ:Ag含量的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比值增高的幅度与FDP、D-D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FDP、D-D会使发色底物法测定AT-Ⅲ:A结果偏高,其偏高的幅度与FDP、D-D的含量呈正相关,此时测定AT-Ⅲ:Ag含量更能反映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与方法用微量发色底物法测定ATⅢ活性并初步应用于临床.结果ATⅢ活性在25%~150%范围内与吸光度成线性关系.批内CV=4.8%,批间CV=5.8%.66例正常人血浆ATⅢ活性为101.1±31.8%(x±2s),65例各型肝炎(除急性肝炎外)和23例肾病综合症及18例尿毒症病人血浆ATⅢ活性明显降低.结论该方法底物用量少,成本降低,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简便实用,可用于常规检验.  相似文献   

17.
18.
氯丙嗪色原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缺凝血因子Ⅶ血浆(FⅦDP)并初步评价该FⅦDP的性能。方法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抗人凝血因子Ⅶ单克隆抗体(FⅦMcAb)杂交瘤细胞株,采用小鼠体内诱生腹水法和亲和层析法制备高亲和力的FⅦMcAb,并将其偶联至CNBr-Activated Sepharose 4B上,制成FⅦMcAb免疫亲和层析柱,制备FⅦDP;采用凝血一期法检测自制FⅦDP中各凝血因子促凝活性并考察自制FⅦDP的精密度,对比自制FⅦDP和同类进口FⅦDP制品的测定线性范围、比较二者检测不同FⅦ水平样品的效果。结果所制备的FⅦMcAb亚类均被鉴定为IgG1型,利用该FⅦMcAb制备的FⅦDP中FⅦ促凝活性(FⅦ∶C)<1%,而FⅡ∶C、FⅤ∶C、FⅧ∶C、FⅨ∶C及FⅩ∶C都>70%,均满足正常凝血所需水平;该FⅦDP线性范围在1.625%—200%,3批次自制FⅦDP批内精密度(Sr)分别为3.30、3.36和3.30,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4.12%,4.11%,3.98%;批间精密度(Srr)4.20,批间变异系数4.99%,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8、-0.996和-0.996与同类进口制品(r=-0.998)基本一致;经相关分析,该FⅦDP对于不同FⅦ水平的样品的检测效果与同类进口产品一致,r分别为0.97、0.96和0.97。结论初步评价显示FⅦMcAb免疫亲和层析柱研制出FⅦDP性能良好,可作为FⅦ检测试剂使用。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文献报道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Hb)的酚、4-氨基安替比林(4-AAP)测定法进行了改良,改用一种新色原剂2、4、6、一三溴间羟基苯甲酸(TBH-BA)代替酚,使灵敏度大大提高,此法试剂来源方便,结果准确可靠。材料和方法一、试剂1.包原缓冲液称取TBHBA2·0g、个AAP0·3g、加人0·l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PH7.4)至1000ml置棕色瓶中保存。2.Hb标准液取血红蛋白液,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准确测定其浓度,稀释成10g/L浓度为贮存液。取贮存液0.lm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为Hbldomg/L标准应用液。二、方法:按表1操作。裹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