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葛乃永 《西部医学》2014,(4):512-514,517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0例CT诊断为肝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有关资料,分析肝脏血管瘤CT特征和临床价值。结果 60例患者共93枚肝血管瘤病灶,其中单发病灶36例(60.0%),多发病灶24例(40.0%)。表现为平扫门、腔静脉样低密度灶,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呈边缘结节状强化,延迟扫描趋于与肝实质呈等密度。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边缘结节状强化,晚期持续等密度充填是肝脏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具有定性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8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38例49个病灶在平扫时均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46个病灶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并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3个病灶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Ⅲ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邹文远  石思李  李胜 《西部医学》2010,22(7):1294-1295
目的总结68例肝脏血管瘤的CT与临床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8例肝血管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血管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大多数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结节样、环形或斑片状强化,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延迟期扫描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充填,部分病灶完全充填为等密度或部分充填。结论结节样强化是CT诊断肝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CT三期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具有定性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评价肝血管瘤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在2013年10月至2016年7月间收治的67例肝血管瘤患者为研究主体。对其进行螺旋CT平扫,再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CT表现和诊断价值。结果大部分肝血管瘤的CT平扫表现是肝内有多发或是单发椭圆形或圆形的低密度影,且边界较为清晰。经动态增强扫面后:动脉期结节,斑片状以及环状强化75个,门脉期的对比剂渐渐向病灶中心位置充填,没有明显强化病灶开始强化10个。之后的延迟扫描中可见造影剂继续向病灶中央位置填充,完全填充成等密度病灶78个,剩余7个病灶为部分填充。结论在肝血管瘤疾病的CT诊断中,采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可在各个时期呈现出较明显的诊断特点,有其典型的CT表现。所以,CT扫描特别是螺旋动态增强扫描可以增强肝血管瘤诊断的正确性,具有较佳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徐永雄 《中外医疗》2012,31(30):160+162-160,162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螺旋CT影像的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肝血管瘤平扫及增强扫描CT表现。结果动态增强扫描典型肝血管瘤强化方式呈明显"快进慢出",非典型肝血管瘤强化方式不一。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该病的影像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探讨其对肝内实质性占位病灶的诊断价值,分析经临床或病理确诊的48例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增强(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延时期增强)扫描资料。结果48例69个病灶在平扫时66个病灶(957%)显示为低密度,3个病灶(43%)为等密度;增强后62个病灶(8986%)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且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4个病灶(577%)动脉期表现为致密结节强化影(直径<2cm)门脉期及平衡期密度逐渐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与肝实质等密度;3个病灶(435%)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提示多层螺旋CT增强四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志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4,(11):1424-1425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肝血管瘤患者18例。结果18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或考虑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结节及环形强化,门静脉期造影剂逐渐向内填充,延迟期见大多数病灶完全填充为等密度,个别较大病灶部分填充,中心可见低密度区。结论“二快一慢”的CT增强扫描与肝血管瘤的诊断正确率密切相关,而病灶渐进性强化特点在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CT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是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肝癌经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并获证实。其中45例为单层动态增强扫描,75例为移动式动态增强扫描。单层动态增强扫描为选择平扫病变最显著的一层作连续重复扫描,移动式动态增强扫描为注射造影剂完毕后对全部肝脏进行扫描,两种扫描方式均做选定层面的延时扫描。结果 两种扫描方式显示血供丰富的肝癌在肝动脉期增强,与正常肝组织比较显示为高密度图像,在门静脉增强期,同一病变区显示为低密度图像;单层动态扫描45例,在肝动脉期病灶增强率82%;移动式动态扫描75例,在肝动脉期病灶增强率95%。并且增强扫描能显示肿瘤供血情况、肿瘤包膜、肝内动静脉短路、肝门脉和下腔静脉肿瘤栓子等征象。结论 动态增强CT扫描能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是一项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永生  周敬林 《中外医疗》2011,30(18):169-170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征象,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诊的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25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25例病人,32个病灶平扫病灶检出率为87.5%,增强扫描有29个表现典型的"快进慢出"CT表现,延迟期22个病灶填充为等密度,10个病灶不规则填充;3个病灶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强化。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为100%。结论肝血管瘤具有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有效而准确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周围灌注异常(HPD)的螺旋CT特点,并综合文献分析其形成机制。方法:回顾分析183例患者共276个肝血管瘤的CT动态增强表现,分析其周围的异常灌注与血管瘤大小及强化速度的关系。结果:276个肝血管瘤出现异常高灌注62个(22.46%)。肝动脉期表现为楔形、节段性或不规则形强化;门静脉期密度略高于肝实质或与肝实质相等,延迟期与肝实质等密度。快速强化型血管瘤出现肝实质灌注异常现象的几率(40.29%)大于慢速强化型(4.40%);直径(d)≤2 cm小血管瘤HPD的发生率(28.49%)高于d〉2 cm大血管瘤(11.34%)。结论:肝血管瘤周围异常灌注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易见于快速强化型的小血管瘤,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脏异常高灌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肝癌经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并获证实。其中45例为单层动态增强扫描,75例为移动式动态增强扫描。单层动态增强扫描为选择平扫病变最显著的一层作连续重复扫描,移动式动态增强扫描为注射造影剂完毕后对全部肝脏进行扫描,两种扫描方式均做选定层面的延时扫描。结果两种扫描方式显示血供丰富的肝癌在肝动脉期增强,与正常肝组织比较显示为高密度图像,在门静脉增强期,同一病变区显示为低密度图像;单层动态扫描45例,在肝动脉期病灶增强率82%;移动式动态扫描75例,在肝动脉期病灶增强率95%。并且增强扫描能显示肿瘤供血情况、肿瘤包膜、肝内动静脉短路、肝门脉和下腔静脉肿瘤栓子等征象。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能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是一项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常规平扫和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5例LCA患者脾脏体积增大,CT平扫病灶呈弥漫分布,大小不一,自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的等密度及稍低密度结节,无囊变坏死区,1例脾脏内见2个稍高密度结节。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部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较平扫显示更多边界清楚的小病灶,门静脉早期病灶呈进行性强化,自内部向外周填充;大部分病灶延迟强化,门静脉后期与脾脏实质呈等密度。MSCT同时发现合并脾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单纯性囊肿1例,合并横结肠腺癌和盆腔畸胎瘤1例。结论脾脏LCA弥漫分布,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为自病灶内部向外的渐进性增强和延迟强化,病灶在延迟扫描与脾脏呈等密度。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检查可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提供可靠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及临床最后诊断的23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23例27个病灶中有22例24个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1例3个病灶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7个病灶均出现边缘结节状和(或)斑状强化,且强化环绕病灶周围.门静脉期22个病灶强化范围向中心扩散、延伸;5个病灶完全强化.延迟期27个病灶均完全强化或大部分强化.结论 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应用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2):2020-2021
目的:评价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明确诊断的41例肝血管瘤病例的螺旋CT征象。结果:肝血管瘤于平扫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部分较大病灶中央可见星形或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为特征性动脉期边缘结节样或中心强化(密度与同层腹主动脉接近),强化区进行性向中央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填充,较大病灶中央可见始终不填充区同平扫。其较以往普通CT可发现动脉期的典型征象并不受呼吸影响,且不宜遗漏病灶,诊断准确率很高。结论:应用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是最佳、最有效、可确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平  范洪侠 《中原医刊》2007,34(11):92-92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癌和肝脏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的意义,以提高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肝癌患者及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上腹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22例肝癌中,有18例在肝动脉期出现周边轻度强化,均匀或不均匀;有4例小肝癌出现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扫描病灶呈低密度改变。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速降型。8例肝血管瘤动脉期周边强化,呈结节状或斑块状,门静脉期病灶明显强化,延迟期呈向心性强化等密度改变,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缓降型特点。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常规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肝巨大血管瘤较少见,容易与原发或转移肝癌混淆。本文报告18例最大直径在7 cm以上的肝巨大血管瘤的动态CT结果。CT平扫见低密度的肿瘤病灶内有多种形态的更低密度区,动态扫描此区始终不强化。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边缘强化及向心性充填,但无1例完全填满。5例表现不典型,强化灶少而小,延迟至15 min 仍有相当部分未成等密度。对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及动态 CT技术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三期螺旋CT扫描对肝细胞癌和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肝脏肿瘤行动脉期(HAP)、门脉期(PVP)和平衡期三期螺旋CT扫描,绘出时间-密度曲线,观察肿瘤的强化特征。 结果:①时间-密度曲线:81%肝细胞癌为Ⅲ型速升速降型,92%肝血管瘤为1型速升缓降型;②肝细胞癌组在HAP与PVP强化密度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血管瘤组在HAP与PVP强化密度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三期螺旋CT扫描对肝细胞癌和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时间-密度曲线可作为诊断的参考,对不典型病例平衡期扫描很有必要,有助于病灶的定性。  相似文献   

18.
肝血管瘤的CT诊断(附15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肝血管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肝血管瘤的诊断符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特殊的CT表现。结果 肝血管瘤CT特殊表现为:增强扫描强化出现边缘性分布,向心性扩展,然后整个病灶迅速呈现均匀性高密度;延时扫描病灶降至等密度,最后变为平扫时的低密度;巨大肝血管瘤内的更低密度区(陈旧性出血灶、瘢痕组织)始终不见强化。结论 “两快一慢”扫描技术是CT诊断肝血管瘤的基础,肝血管瘤的特殊CT表现是肝血管瘤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应用快速动态和延迟增强扫描技术查出肝海绵状的血管瘤118例,分析了肝血管瘤的CT 表现。主要CT 表现为:①平扫低密度,②早期边缘性增强;③增强灶进行性从边缘向中心漫延;④延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或中心含有未增强的裂隙区。病变大小影响CT 表现:①较大病灶增强后需要充盈时间也较长,但之间不成线性关系;②病灶大小与中心无增强的裂隙区的关系:一般来说较大病灶无增强的裂隙区出现率较高;③小病灶CT 表现常不典型。利用快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能较好地显示肝血管瘤的系列增强表现。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小肝癌与肝小血管瘤在CT影像中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鉴别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临床发现的17例原发小肝癌和12例肝小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行分析。结果原发性小肝癌增强的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速降型。肝小血管瘤增强的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而缓慢下降型。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肝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