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实验室、影像学及临床诊断为垂体微腺瘤的病例,分析其在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的MRI信号改变特点。结果:①平扫:1例正常(垂体信号及形态未见异常改变,占2.0%);39例垂体柄偏移,占79.6%;36例垂体内有低信号改变,占73.5%,13例呈等信号,占26.5%;34例垂体局限性向上突起,占69.4%。②动态增强47例垂体瘤早期强化延迟,占95.9%,瘤体intensity-flow曲线峰值在70~100s。③延迟扫描35例垂体肿瘤信号稍低于正常垂体组织,14与正常垂体组织基本一致。结论:动态增强,特别是在增强早期对诊断垂体瘤具有较高准确性,平扫+动态增强可作为影像学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经临床确诊的垂体微腺瘤患者,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分析三者的信号特点及检出该病的灵敏度。结果平扫发现19例鞍区占位,15例垂体无明显改变,灵敏度为44.11%;动态增强扫描发现33例鞍区占位,1例垂体无明显改变,灵敏度为97.06%;延迟扫描发现26例鞍区占位,8例垂体无明显改变,灵敏度为76.47%。在垂体微腺瘤检出率上,动态增强扫描明显高于平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延迟扫描明显高于平扫,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动态增强扫描检出率虽高于延迟扫描,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增强对诊断垂体瘤具有较高准确性,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可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垂体微腺瘤患者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垂体微腺瘤血PRL均〉40ng/mL的患者23例。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EXCITEHD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行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时,用对比剂钆喷酸葡胺,其剂量为0.1mmol/kg,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结果:常规平扫23例中,有15例可见异常信号改变,占66%;而动态增强扫描后有21例可见正常垂体腺、漏斗、海绵窦逐一明显强化,微腺瘤则尚未强化仍呈低信号区,形成鲜明对比的图像特征,占92%。平扫垂体一侧饱满或T1、T2未见异常信号者并不干扰此特征的出现。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征象,在冠状位上对垂体微腺瘤最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4.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检查质量和其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的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图像,判断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质量,以及统计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检出率。结果:MRIGd-DTPA动态增强扫描成功率为100.0%,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对病灶检出率分别为43.8%(21/48)、91.7%(44/48)、66.7%(32/48)。三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MRIGd-DTPA动态增强扫描是相对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检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徐春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845-2846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垂体微腺瘤中诊断价值,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经明确诊断的24例垂体微腺瘤MRI资料,所有病例均常规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0例行延迟扫描。结果:24例垂体微腺瘤均位于垂体前叶,单发。MRI平扫15例在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在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部分呈稍低信号,10例为等信号。注药后动态增强扫描21例为低或稍低信号,3例延迟扫描有明显强化。平扫时显示病灶15例(63%),增强后显示病灶21例(88%)。结论:垂体微腺瘤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应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延迟扫描可作为动态增强扫描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MRI半剂量动态增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价值.方法:搜集38例经随访证实的垂体微腺瘤病例,均采取磁共振平扫,再行半剂量钆喷酸葡胺(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的常规增强扫描.结果: 38例垂体微腺瘤中,病灶大小<5 mm 23例,5~10 mm 15例.平扫T1WI可见低信号影20例,无明显异常信号18例,而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均发现病灶32例,表现为动态早期稍低信号影.结论:MRI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尤其是动态增强早期扫描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垂体腺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所有患者行自旋回波(SE)序列横轴、矢状及冠状面的T1加权及T2加权像,对怀疑微腺瘤者再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垂体大腺瘤26例,微腺瘤6例,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6%,85%(27/32)的大腺瘤在T1WI上为中、低信号,80%(26/32)在T2WI呈高信号。微腺瘤信号变化及形态学改变均不明显,但行Gd—DTPA增强扫描后均可确诊。结论:MRI检查定位准确,诊断正确率高,是检查诊断垂体瘤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8.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垂体微腺瘤核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图像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26例垂体微腺瘤的MRI动态增强扫描资料。 结果 26例垂体微腺瘤,直径<5mm15例, 5~10mm11例;常规平扫可见异常信号改变19例,无信号异常7例;动态增强扫描均发现病灶异常信号。 结论 垂体微腺瘤MRI平扫有时难以发现病灶,而动态增强扫描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8例垂体微腺瘤患者,采用以色列Elscint prestige 2.0 T超导型磁共振仪扫描,行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时,使用Gd-DTPA(马根维显)剂量为0.1mmol/kg,增强扫描采用GRE技术.结果:增强前15例T1WI显示垂体内低信号或略低信号(占53.5%),等信号13例(占46.4%),动态增强后25例可见垂体腺漏斗海绵窦逐一明显强化.微腺瘤则尚未强化仍呈低信号区,占89.2%.延迟增强扫描则3例动态增强扫描呈高信号的微腺瘤呈稍低于强化垂体信号.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垂体微腺瘤有较高特异性及敏感性,延迟增强扫描可作为动态增强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垂体微腺瘤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不同时期的显示特点。材料和方法:对34例微腺瘤进行Gd-DPA增强动态扫描,在动态扫描前和扫描后作了常规SE序列扫描。结果:测量16例17个微腺瘤及邻近正常垂体的信号强度,两者的最高对比度多出现在动态增强序列105秒时。将微腺瘤与正常垂体在不同时期的对比度归纳成5种曲线,可反映微腺瘤的血供及病理改变。本组34例35个病变中,动态增强扫描的前105秒显示了34个病变,而平扫及常规SE序列增强扫描分别只显示了20个及25个病变。结论:动态增强扫描,特别是序列早期,可明显提高微腺瘤诊断的敏感性。因此,当疑为垂体微腺瘤而平扫阴性时应常规采用动态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 MRI动态增强及 FFE序列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5 6例垂体微腺瘤先行矢状位及冠状位 T1 WI和 T2 WI成像 ,然后进行 GD- DTPA冠状 T1 WI动态增强扫描 ,随之行冠状 T1 WI常规延迟 FSE和 FFE序列增强扫描。 结果 :(1)平扫 :直接征象显示 2 8例 (5 0 .0 % ) ,间接征象出现最多为垂体上缘局限膨隆 ,占5 0 %。(2 )平扫显示 2 8例 (5 0 .0 % ) ,动态增强显示 5 5例 (98.2 % ) ,常规延迟增强显示 4 8例 (85 .7% ) ,三者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0 5 )。 5例只有动态增强能显示。 (3) FSE序列显示 4 8例 (85 .7% ) ,清楚显示 2 6例 ;FFE序列显示 5 1例 (91.1% ) ,清楚显示 35例。两者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与常规延迟增强 (FFE序列 )扫描明显提高病变检出率 ,可以避免病变遗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检查质量和其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38例的MRI平扫、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图像,判断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质量,以及统计MRI平扫、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检出率。结果: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对病灶检出分别16例(42.1%)、34例(89.5%)、26例(68.4%)。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是相对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检查方法,可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垂体微腺瘤磁共振图像假阴性表现的原因,探讨对这类微腺瘤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垂体微腺瘤患者54例,男9例,女45例,患者平均年龄34.5岁(16~57岁),所有患者手术前均行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分析平扫与增强检查均为假阴性表现的垂体微腺瘤的特点,探讨磁共振对这类微腺瘤的诊断方法。[结果]经手术证实垂体微腺瘤患者54例中正常垂体形态的微腺瘤18例,其中12例形态与信号均正常,动态增强检查后18例垂体表现为正常形态的微腺瘤中14例可以明确诊断,4例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检查均为阴性。该4例患者3~6个月后复查磁共振均明确诊断。[结论]部分垂体微腺瘤患者垂体形态可以表现为正常,甚至表现为形态与信号均正常,动态增强可以提高垂体微腺瘤检出率,应列为常规检查,对于临床高度怀疑垂体微腺瘤而磁共振平扫及增强均表现为正常的患者,结合临床表现、相关化验结果并定期复查可以进一步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垂体微腺瘤动态增强MR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泌乳激素(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动态增强MRI资料,并经处理后获得其对比增强率-时间(CER-T)曲线类型和增强峰值(EP),将其检出率与常规平扫及常规增强扫描微腺瘤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48例微腺瘤CER-T曲线类型分布:I型0例,II型7例,III型6例,IV型19例和V型16例。微腺瘤EP值在90~180s内13例,在180s以后25例。动态增强MRI检出率为95.8%(46/48),其中60s时腺瘤与正常垂体对比效果最为明显,检出效率为58.3%(28/48)。常规平扫检出率为25.0%(12/48)。常规增强MRI检出率为52.1%(25/48)。行×列χ2检验,P<0.01。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可靠方法,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怀疑PRL型微腺瘤而MRI平扫阴性者,动态MRI应列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磁共振(MRI)对库欣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库欣病者32例,均行蝶鞍区普通平扫和增强后动态MRI检查.结果动态MRI诊断垂体腺瘤29例.32例均行经蝶窦显微外科手术.术后病理报告垂体腺瘤29例,垂体细胞增生2例,病理阴性1例.术后随访3~15个月,皮质醇下降至正常者28例.结论动态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蝶鞍内垂体微小腺瘤,可提高垂体微腺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5 mm以下垂体微腺瘤中的价值.方法使用Philips 1.5 T超导磁共振仪,对36例可疑垂体微腺瘤患者在常规平扫后,不论有无发现病变均进行动态增强冠状位扫描.结果 36例均呈阳性结果,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治疗证实.小于5 mm的垂体微腺瘤平扫有时难以发现病灶,而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发现病灶明确诊断.结论动态增强MRI对5 mm以下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极有价值,尤其是动态早期在33.5 s之前表现最为敏感,它是目前MR诊断垂体微腺瘤的最佳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荣  付兵  曹瑛  彭竹琴  闵维阳 《四川医学》2012,33(10):1830-1832
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MRI、CT及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近2年经部分手术病理及DSA证实的25例DVA,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9例行CT检查,DSA检查6例,回顾分析其MRI、CT表现。结果发生于幕上15例,幕下10例;CT检查9例,合并脑出血3例,有4例CT平扫未见明确异常密度改变,2例增强扫描见线条形异常增强血管影;MRI能清楚显示所有病变,T1WI、T2WI表现为线条形异常信号22例,合并海绵状血管瘤4例,增强扫描明显显示增粗髓质静脉及引流静脉,部分呈典型的"海蛇头"、"水母头"、"星簇状"等表现;幕上DVA引流静脉经皮层静脉汇入到脑表面静脉窦10例,汇入室管膜下静脉3例,汇入大脑深静脉2例,幕下10例汇入到脑表面静脉7例,汇入到四脑室膜下静脉3例。结论 CT对此病的诊断特异性少,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对99%的DVA作出准确定位定性诊断,故MRI检查能替代CT和DSA成为DVA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50例病例中31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35例行MR平扫+增强扫描,16例同时行 CT和MR扫描。 结果 50例均为单发,47例(94%)边界清楚,肿块最大径平均约9.1±3.8cm,32例(64%)呈伪足样生长方式,18例(36%)呈膨胀性生长方式,21例(42%)例包绕腹部大血管。8例(16%)可见少许囊变,13例(26%)可见钙化,6例(12%)含有脂肪。31例CT平扫均呈等或低密度。T2WI上大多数病例30例(86%)呈不均匀高或稍高信号。强化方式:50例病例中,39例(78%)无明显或轻度强化,11例(22%)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病例均呈渐进性延迟强化。强化形态:10例(20%)呈片絮状、线条交织样强化,15例(30%)呈片絮状强化,12例(24%)呈线条交织样强化,3例(6%)呈漩涡状强化。 结论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表现,术前CT及MR对于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断和评估邻近大血管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