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肝癖又名肝痞,多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瘀积于肝引起以胁胀或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酒精性及非酒精性原因引起的肝内脂肪蓄积过多的病理状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肝病工作组脂肪肝分组于2006年将脂肪肝称为"肝癖"病,包括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我院肝病科(国家级中医重点肝病专科建设单位)多年来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总结名老中医治疗肝癖经验,结合临床实践,研制出消脂复肝丸,自2003年以来治疗肝癖病12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湿热蕴结证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证型之一。湿热蕴结脾胃引起肝脏病变,这与现代医学中"肠-肝轴"学说不谋而合。现代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推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演变进程,其产生的临床症状与中医脾胃湿热引起的证候具有相似性。因此基于"肠-肝轴"学说与中医肝脾相关理论,推测土旺侮木是湿热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3.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一种获得性、代谢应激性的肝损伤[1]。熊焰教授从事肝病诊疗近3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系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属中医肝癖、肥胖、积聚等范畴,熊教授认为其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致痰湿停蓄。现将熊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中医药在证候规律研究、辨证治疗方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我们在充分参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相似文献   

5.
黄进 《江西中医药》2020,51(5):28-3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为世界上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属中医"肝癖""痞满""胁痛""积证"等范畴。肝肾两脏关系密切,在生理上母子相生,精血同源,经络相传,在病理上互相影响、疾病互传。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从肾论治,意义颇深,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指的是除酒精、药物等其他明确损肝因素以外所致的以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性、炎症反应、肝纤维化等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由单纯性脂肪肝进展而来,导致脂肪性肝炎,后期严重时可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十一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协作组将"肝癖"作为NAFLD的中医病名,中医认为该病患者多为恣食肥甘厚味而又缺少运动所致,病在少阳,与"痰"、"湿"、  相似文献   

7.
姬爱冬 《辽宁中医杂志》2009,(12):2052-2054
介绍了李军祥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经验,他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并且深入发掘了"浊"、"毒"致病理论,并与肝"体阴而用阳"的特点相结合,提出了从"浊"、"毒"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思路,从横向和纵向,从治标和治本,从外因和内因等全方位、立体地论述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因病机和发展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调肝化浊解毒方,使临床疗效大为提高,深化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8.
脂肪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两大类,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质超过肝湿重3%或组织学上30%以上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状态。199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主编的《中医诊断学杂志》中将本病命名为"肝癖(痞)",并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归纳总结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文献,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外治、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对古今中医学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并从理论上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学病名及病因,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脂肪肝的饮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饮食结构的变化,脂肪肝的发生率逐年增加,1.5%~8.0%的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故积极防治脂肪肝对延缓组织慢性病进展和改善预后非常重要。2005年5月~2006年7月,我们对36例脂肪肝患者进行系统的饮食护理,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模型中的动态表达,探讨L-FABP在大鼠NAFLD所起的作用。方法:选取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其中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分别于4,8,12周处死。测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并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ISI。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组织病理变化。并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大鼠的肝脏组织中L-FABPmRNA的表达。结果:4周、8周1、2周模型组大鼠肝脏中L-FABPmRNA表达增强(P<0.01),且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L-FABP的表达逐渐增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模型组血清ALT、AST、TC、TG的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而ISI明显降低(P<0.01)。结论:持续12周的高脂饮食可以成功复制大鼠NAFLD模型,且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可引起L-FABP表达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这一肝脏代谢性疾病常见之于临床,其中包括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肥胖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及营养失调性脂肪肝[1]。因此,加强其防治,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认为,毒邪在脂肪肝的发病、进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应加强毒邪对其致病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化浊益肝丸治疗脂肪肝8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化浊益肝丸治疗脂肪肝的疗效。方法:对85例脂肪肝采用化浊益肝丸(药物组成:苍白术、半夏、白叩、佛手、山楂、丹参、佩兰等)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3.2%。提示:化浊益肝丸具有治疗脂肪肝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光  郭宏珺  李怀宝 《陕西中医》2007,28(9):1131-113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SAP)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对中西医结合治疗SAP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收治32例,治愈25例、显效3例、死亡4例。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SAP能迅速有效抑制早期炎症发展,缓解和改善全身中毒反应和局部症状,预防和减低并发症。该方法因人因病施治,治疗简便、疗效好、费用低、副作用少。是目前治疗SAP较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隐匿,患病率高,是全世界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多形式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普及、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心理疏导等,建立完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个体健康管理档案,提高防控意识;配合膳食指导、调畅情志及采用中医药多种措施进行早期干预,阻止或延缓NAFLD的进一步演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肪肝)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脂肪肝的中西医治疗均缺乏安全高效的药物。新的治疗实践提示我们应该注意脑神在脂肪肝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医学认为脑神为生命主宰,可统摄五脏。现代医学也发现脑肠轴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传统服食辟谷的实践还是针对食欲中枢调控的现代研究,均支持从脑调肝的可行性。基于前期实践,我们提出脂肪肝的治疗不应局限于五脏系统,更应重视中医脑神的调控。脑神为本,肝脾为标,痰热瘀血为末。通过调神,达到抑食欲、促运动和最终治愈脂肪肝的目标。脑肝同治理论或许是未来破解脂肪肝治疗困局的关键思路。  相似文献   

18.
疏肝健脾利湿降浊法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以疏肝健脾利湿降浊法组方的保肝消脂冲剂治疗脂肪肝的疗效。方法:确诊为脂肪肝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服用保肝消脂冲剂,对照组服用东宝肝泰片,疗程为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以疏肝健脾利湿降浊法组方保肝消脂冲剂治疗脂肪肝的疗效强于东宝肝泰片,是治疗脂肪肝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脂肝合剂治疗脂肪肝5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永霞 《陕西中医》2007,28(1):19-20
目的:观察健脾祛湿、消导化淤类中药配伍治疗脂肪肝的疗效。方法:100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3例,对照组47例,治疗组以黄芪、柴胡、郁金等中药合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凯西莱片(硫普罗宁),疗程1个月,观察3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对照组为91%,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肝功检测等生化指标均明显下降。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本方具有健脾利湿、化淤消脂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李金生治疗脂肪肝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在肥胖、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更高,其中约1/4患者发生肝纤维化,更甚者则发展为肝硬化.李金生主任中医师,经过多年的研究,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本病多因痰阻、肝郁、血瘀等诱发气滞脂停所致.临证治疗每获佳效,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