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往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的命名及分类较为混乱。广义上讲,副神经节瘤包括肾上腺内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肾上腺髓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副神经节,起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瘤称之为嗜铬细胞瘤[1],约占副神经节瘤的85%。狭义的副神经节瘤是指起源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的肿瘤,为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包括来自交感神经(胸部、腹部及盆部)和副交感神经(头颈部)者。前者多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后者则  相似文献   

2.
段璞  王曾礼 《华西医学》1989,4(4):395-397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中。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发生于副交感神经节的又称为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可以发生于肾上腺以外的广泛区域,有时难于定位,延误手术时机。现将我院自1980年以来收治的肾上腺以外嗜铬细胞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肿瘤,1908年Alezai’s和Peyron首先报道了一组副神经节瘤病,1912年Pick建议将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命名为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外嗜铬性肿瘤称副神经节瘤。一般将位于肾上腺外的副神经节瘤通常以其解剖部位命名,据相关学者统计,55.2%位于腹膜后区域;25.6%位于头颈部;5.6%位于膀胱;3.2%位于纵隔[1]。肝脏原发性副  相似文献   

4.
刘媛  刘素彦 《全科护理》2013,11(5):478-479
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这种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我科2011年4月收治1例Ⅱ型呼吸衰竭合并嗜铬细胞瘤的病人,此例病人由于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合并持续高血压、  相似文献   

5.
<正>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肿瘤,1908年Alezai′s和Peyron首先报道了一组副神经节瘤病,1912年Pick建议将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命名为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外嗜铬性肿瘤称副神经瘤。原发性肝副节瘤极为罕见,经检索全国相关文献公开4例报道,国外鲜见相关文献报道。本院于2013年4月收治1例原发性肝脏副神经节瘤病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2岁。反复间断性右上腹疼痛2年,加重4d,  相似文献   

6.
副神经节瘤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晓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8):1681-1683
嗜铬细胞瘤多位于肾上腺髓质,约有10%发生在肾上腺外的交感神经节细胞,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我院1993年2月~2007年7月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副神经节瘤11例,均获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副神经节瘤又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是来源于肾上腺外嗜铬组织(副神经节)的肿瘤,可具有合成和分泌儿茶酚胺的功能,临床表现为严重的高血压及相关症状,少数无明显症状由体检发现.1906年由Alezais和Peyron首先描述.1912年Pick提出将肾上腺髓质来源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嗜铬细胞瘤,而将肾上腺外嗜铬组织来源的肿瘤称为副神经节瘤.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过去认为占所有嗜铬细胞瘤总数的10%,近年来文献报告发病率明显升高等[1].而单独发生于马尾神经的极罕见,我们最近诊断及治疗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嗜铬细胞瘤是嗜铬组织的肿瘤,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和交感神经丛的嗜铬细胞。其中70%来自肾上腺。由于嗜铬细胞瘤能使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病人常表现为头痛、心悸、出汗三项主症及高血压、高代谢、高血糖三高症状。临床上如观察处理不及时,可发生嗜铬细胞瘤危象、并发脑水肿、急性左心衰竭、心肌梗塞或消化道大出血而迅速死亡。我科曾收治2例来自肾上腺的嗜铬细胞瘤患者。1例患者住院期间曾出现过急性左心衰竭;另1例患者住院期间有高血压危象的症状,  相似文献   

9.
<正>嗜铬细胞瘤又名肾上腺髓质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肿瘤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引起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代谢紊乱综合征。肾上腺髓质部位的嗜铬细胞瘤约占90%,恶性嗜铬细胞瘤临床上较罕见,约占嗜铬细胞瘤的10%左右~([1-2])。2014年4月30日我院收治1例巨大恶性嗜铬细胞瘤合并癌栓患者,经手术及精心护理,患者顺利康复出院并随访至今,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  相似文献   

10.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paraganglioma,PCC/PGL)约占高血压人群的0.2%~0.6%,在交感神经系统肿瘤中所占比例约为7%。嗜铬细胞瘤曾有“10%肿瘤”之称,即“10%在肾上腺外,10%在儿童时期发病,10%为家族性,10%为双侧,10%多发,10%可能术后复发,10%为恶性,  相似文献   

11.
嗜铬细胞瘤是发生于嗜铬细胞的肿瘤,病变多位于肾上腺髓质,亦可发生于周围交感神经节系统,为肿瘤或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分泌大量儿茶酚胺,以高血压、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病主要为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风险大,术前和术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对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很重要。现将嗜铬细胞瘤病人围术期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黄红连 《全科护理》2011,(2):152-152
嗜铬细胞瘤是发生于嗜铬细胞的肿瘤,病变多位于肾上腺髓质,亦可发生于周围交感神经节系统,为肿瘤或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分泌大量儿茶酚胺,以高血压、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病主要为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风险大,术前和术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对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很重要。现将嗜铬细胞瘤病人围术期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付莉  杨川 《新医学》2013,44(2):147-149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要点.方法:总结分析1例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经过.结果:该例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可基本明确嗜铬细胞瘤,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后,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术后病理学检查符合混合性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结论: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以嗜铬细胞瘤表现为主,确诊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是一种分泌儿茶酚胺的肾上腺肿瘤,在孕妇中极为罕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低流行率和非特异性临床表现的结合导致了诊断以及治疗困难。本研究通过对5例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分析,发现4例患者均在妊娠期间首次出现高血压,每个病例发病临床表现不同。治疗上首选手术治疗,无法手术者可...  相似文献   

15.
<正>肾上腺混合性嗜铬细胞瘤是指由嗜铬细胞与神经元细胞相关细胞或与外周神经鞘细胞各自增生成瘤组合形成的肿瘤,属于临床罕见肿瘤,其临床表现类似于嗜铬细胞瘤。病理类型主要有四种:嗜铬细胞瘤-节细胞神经瘤,嗜铬细胞瘤-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瘤-周围神经鞘膜瘤。北美的一组120例肾上腺嗜  相似文献   

16.
嗜铬细胞瘤患者临床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肿瘤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引起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代谢紊乱症候群。笔者临床护理1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嗜铬细胞瘤(PHEO)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和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这种肿瘤可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临床上多数因高血压及头痛、心慌、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首诊为主,以糖尿病起病首诊者相对较少,现将近期我院收治1例以糖尿病就诊,最终确诊嗜铬细胞瘤的病例  相似文献   

18.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肿瘤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引起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代谢紊乱症候群。儿童、老年均可发病,但儿童少见。现将作者2005~2010年收治的5例小儿嗜铬细胞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副神经节瘤(paraganlionictumors)是一类较罕见的软组织神经内分泌肿瘤,分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最近我们遇到一例肾上腺外腹膜后非功能性巨大副神经节瘤报告如下。患者女性,19岁,于一年前发现右上腹包块,无自觉症状,近...  相似文献   

20.
嗜铬细胞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小艳  陈再君 《临床荟萃》2004,19(22):1306-1308
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这种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或阵发性高血压,伴头痛、多汗、心悸,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巨大的潜在危险,可在药物、麻醉、分娩、手术等情况下诱发高血压危象或休克,而嗜铬细胞瘤的治疗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分析和比较嗜铬细胞瘤的各种诊断方法,旨在提高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