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Singh指数预测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并为发现高危人群提供简便廉效的方法.方法 本文统计了888例因受轻微外伤致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情况,拍骨盆正位片并用Singh六级分类法统计股骨上端骨小梁级数,并对骨折进行分型;运用SPSS软件探索不同性别、髋部不同骨折部位之间Singh指数分级差异;年龄、骨折分型与Singh指数的等级相关性等.结果 男性平均级数4.11±1.52,女性平均级数为3.08±1.40;股骨颈骨折患者为3.60±1.54,而粗隆间骨折的平均级数为3.12±1.43;两组数据经独立样本t检验均示P=0.000,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Singh指数具有非常显著地正相关性;而骨折分型方法中只有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与指数具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结论 Singh指数可作为有效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风险评估的方法,尤其是对女性股骨颈骨折具有较大的预示意义;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高危因素,其判断标准是股骨上端骨小梁级数下降男性低至Ⅳ级,女性低至Ⅲ级.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骨密度和Singh指数在衡量股骨近端骨强度和预测股骨颈骨折中的意义.方法对21名60岁以上、因轻度创伤所致新鲜股骨颈骨折老年人进行股骨近端骨密度、Singh指数及Ward三角矿化骨体积进行测量.结果本组患者股骨近端骨密度减少规律,Ward三角>股骨颈>股骨粗隆,骨密度减少的下限(±s)是股骨颈1.14SD、粗隆部0.35SD、Ward三角2.04SD;Singh指数4级以下(含4级)20名(95.2%);Singh指数与MBV呈正相关(r=0.517P<0.05),与粗隆部骨密度及减少的标准差呈正相关(r=0.457,0.474P<0.05).结论骨密度较峰值骨量减少的标准差数在股骨颈大于1.14、粗隆部大于0.35、Ward三角大于2.04,加上Singh指数低于4级(含4级)提示股骨颈骨折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一直是骨科工作者重点关注问题,其致死致残率逐年上升。传统的评价骨质疏松指标Singh指数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普通X线上即可快速评定其级别,在预测髋部骨折是可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同时Singh指数与骨密度、股骨解剖结构及多种生化指标相结合提高了预测髋部骨折的准确率。而对已存在的髋部骨折治疗时评估骨骼质量、内固定物选择及降低固定失败率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对术后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避免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发生也都具有应用价值,可对髋部骨折手术创伤作出正确评估。现对其研究及进展状况做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髋部骨折患者的髋部骨密度值与髋部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抽取髋部骨折98例,50岁以上85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52例,股骨颈骨折占44例,粗隆间骨折41例。按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共分为2组:T〈-2.0(骨折组),T〉-2.0(骨折组),按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与骨折组按1:1配对,以T〈-2.0(非骨折组),T〉-2.0(非骨折组)分别作为对照组。结果年龄50岁以上非暴力髋部骨折患者,T〈-2.0(骨折组)和T〈-2.0(非骨折组)做对照研究,骨折组的骨密度值要低于非骨折组,对骨折风险预测有显著性差异。男性和女性之间做对照研究,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年龄50岁以上非暴力髋部骨折患者,T〉-2.0(骨折组)和T〉-2.0(非骨折组)做对照研究,骨折组的骨密度值要低于非骨折组,对骨折风险预测有显著性差异。男性和女性之间做对照研究,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年龄50岁以下的患者为13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均为年轻的受暴力致伤的患者,骨密度值检测对骨折风险评估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对于非暴力髋部骨折,低BMD与髋部骨折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呈指数级相关。(2)骨折危险性的评估没有明确的BMD阈值。(3)骨折患者与非骨折患者BMD有相互重叠。(4)女性自50岁左右髋部骨折的发生率要高于男性。(5)小于50岁的较年轻患者BMD和骨折危险性的相关性不明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性髋部骨折与Singh指数和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的关系。方法髋部骨质疏松骨折性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56~82岁,平均(67.3±12.5)岁。对照组48例,为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男25例,女23例;年龄54~79岁,平均(68.2±11.8)岁。测量两组受试者Singh指数及股骨颈轴长(FNAL)、颈干角(NSA)(髋部骨折组对其健侧进行检测),比较分析彼此间的相关性。结果老年性髋部骨折患者与对照组比较Singh指数明显降低,FNAL长于对照组,NSA较对照组大。结论 Singh指数和FNAL及NSA可以提高对老年性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危险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合考虑引起老年人髋部骨折的两个重要因素,设计新预测指标BMD/I,利用多测量区分析提高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危险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用DEXA测量骨折组和对照组的髋部骨密度,根据有关物理定律推导新预测指标的计算公式。结果利用判别分析得到预测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危险性的判别函数组及预测正确率。讨论多测量区分析较通常采用的单测量区分析预测正确率明显提高,判别函数组可作为计算机辅助诊断的基础,预测结果可供临床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北京城区60岁以上人群髋部骨折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防治髋部骨折提供依据。方法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的112例髋部骨折患者和同时期体检或门诊部收治的60例正常老年人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填写调查表,研究人员统一质量控制和回收表格,对影响髋部骨折发生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摔倒、脑血管事件、女性、既往骨折史、体重轻、吸烟、骨密度低与髋部骨折的发生呈正相关,而牛奶摄入量多、户外运动量大、生活自理能力强和髋部骨折的发生呈负相关。结论摔倒、脑血管事件、女性、既往骨折史、体重轻、吸烟、骨质疏松、常喝牛奶、常做户外运动和生活自理能力强与北京地区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骨密度结合股骨近端几何参数预测老年髋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结合股骨近端几何参数是否能提高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危险性的预测。方法将85例绝经后妇女髋部骨折患者按骨折类型分组, 其中52例股骨颈骨折,33例转子间骨折。对照组100例老年女性。在骨盆片上测量股骨近端几何参数,在股骨颈、Ward’s三角和转子处测量BMD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骨折组的BMD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股骨干皮质厚度与股骨颈BMD值有相关性(r=0.45,P< 0.01);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骨距内侧皮质厚度、转子处BMD值、颈干角和Ward’s三角 BMD值相结合是预测髋部骨折最好方法(r=0.74,r2=0.53,P<0.01)。结论骨密度值结合放射学测量股骨近端几何参数能提高对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及骨折类型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与转子间骨折患者在股骨近端骨密度(BMD)上的不同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520例60岁及60岁以上初次髋部骨折患者:股骨颈骨折237例,男67例,平均年龄80.0±8.5岁,女170例,平均年龄79.0±8.2岁;转子间骨折283例,男95例,平均年龄80.2±8.4岁,女188例,平均年龄82.4±6.7岁。比较两种髋部骨折患者健侧股骨近端五个区域(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全髋部、Ward区)的BMD,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股骨近端不同区域BMD与髋部骨折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转子间骨折患者只有大转子BMD显著低于同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女性转子间骨折患者大转子、转子间、全髋部、Ward区的BMD显著低于同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按年龄分层后,60~69岁转子间骨折患者只有Ward区BMD显著低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9岁转子间骨折患者五个区域BMD均显著低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79岁转子间骨折患者只有大转子BMD显著低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中增龄、大转子、转子间、全髋部以及Ward区的BMD与髋部骨折类型存在统计学关联(P0.01),而男性中只有大转子BMD与髋部骨折类型存在统计学关联(P0.01)。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和转子间骨折患者存在不同的BMD水平,女性股骨近端BMD与髋部骨折类型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骨密度和股骨颈颈干角与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我院住院的髋部骨折患者100例和健康老年对照组100例,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Bravo双能X线骨密度仪及其配置的高级骨科专用分析测量软件,分析股骨近端骨密度和股骨颈颈干角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髋部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髋部骨折组BMD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股骨外侧皮质骨厚度明显减小,股骨颈干角( NSA)较对照组钝。结论髋部骨密度结合股骨颈颈干角变化特点可以提高对各型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危险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作者收集39例60岁以上髋部骨折病人作为病例组,其中男17例,女22例。另选80例60岁以上正常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女各40例。采用双能量骨密度仪分别测定其脊柱及髋部各部位的骨密度值。测量结果表明无论是脊柱还是髋部,骨折组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髋部Ward’s三角区骨密度下降最为明显。骨折组Ward’s三角区BMD值平均为0.4888±0.1108。作者提出对高危人群进行普查,如发现髋部Ward’s三角区BMD值低于0.5g/cm2时,对其采取治疗及保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风险性预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本文以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246例结果调查为基本数据,以伤前生活自理能力、年龄、并存病三方面指标作为与手术风险性有关的因素,每一因素按程度轻重分为四级,分级赋值、综合评分。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作为手术风险高低的标志。用综合指数与并发症进行相关回归分析,探讨综合指数作为手术风险性预测指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综合指数w≤3安全,w=4较安全,w=5较危险,w≥6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骨质疏松髋部骨折的骨密度阈值为预防髋部骨折提供有用的数据和措施。方法 调查和分析133例年龄在65岁以上,受伤后两周内入院治疗的男女性不同类型的髋部骨折患者的骨密度情况,分析及提出髋部骨折的骨密度阈值。结果 无论何种类型的股骨颈骨折男性的骨密度均比女性高,差异有显著性,虽然男性股骨颈骨折平均BMD≥-2.31SD;但其中73%病例有1个部位骨密度≤-2.5SD。女性股骨颈骨折和男,女性粗隆间骨折髋部骨量损失相近似,都明显低于男性股骨颈骨折。结论 股骨颈骨折的类型以及粗隆间骨折Garden分型与骨量无关;外伤后女性发生股骨颈骨折或粗隆间骨折与骨量无关。男性发生粗隆间骨折与骨量丢失更多有关。男女性骨质疏松髋部骨折都可以用骨密度减低2.5SD作为骨折的阈值。 相似文献
16.
李毅中蔡思清颜丽笙林金矿姚学东庄华烽王培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5)
目的观察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骨密度和髋部结构强度变化。方法对95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女性患者进 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和髋关节结构分析,年龄:76. 60 ±9. 36岁,体重指数:20. 88 ±3. 72 kg/m2 ;将63例年龄>50岁骨密度 正常的女性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女性年龄57. 24 ±5. 65岁,体重指数:26. 56 ±4. 82 kg/m2,比较二组股骨颈骨密度和结构强 度参数(包括骨横截面积、皮质厚度和屈曲应力比)。结果髋部骨折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股骨颈和转子间的骨横截面积和 皮质厚度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屈曲应力比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87. 4%髋部骨折患者的股骨颈和转子间屈曲应力比均> 10;而84. 1%正常骨密度组患者的股骨颈和转子间屈曲应力比均< 10。结论髋部骨折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及髋关节结构 强度均发生非常显著改变,骨强度降低,HSA提供的结构强度参数有助于预测髋部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临床所见大量的偏瘫患者发生瘫侧髋部骨折,笔者通过髋部骨密度测定,研究骨折与髋部骨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瘫侧骨折发生率高的原因。方法 我们选择脑卒中患者60例,男性35例,48-78岁,平均年龄67岁,女性25例,48-70岁,平均年龄61岁。病史0.5-17年,平均6年。按其步行能力进行运动分级。另取正常对照60例,男性3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64岁。分别用DEXA测定其双侧髋部骨密度值。结果 轻瘫患者中,不论患者有无跛行,其瘫侧髋部骨密度较健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同年龄对照组相比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偏瘫患者瘫侧骨折发生率高与瘫侧髋部骨量无关。可能与患者瘫侧运动功能障碍,重心倾向瘫侧,瘫侧肌力减弱,易向瘫侧跌倒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体重指数在两种不同类型骨折中的分布,借以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保护机制.方法283例女性病人依骨折部位不同分为两组.其中髋部骨折组162人,平均年龄53.4岁;腕部骨折组患者121人,平均年龄50.2岁.按年龄分组,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体重指数;协方差分析体重指数和骨折类型间的关系.结果髋部骨折组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为21.3±4.0,低于WHO提出的标准体重指数的正常均值22;而腕部骨折组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为26.4±4.7,高于这个均值.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体重指数是骨折类型的重要预测因子.(P<0.001).结论髋部骨折患者呈低体重指数分布.正常体重指数或许可以保护髋部骨折,但不能保护腕部骨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Singh指数法在骨质疏松症诊断及预测骨折风险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取260例绝经后妇女的前后位骨盆X线片,根据有无椎体压缩变形分成两组:非椎体压缩组(209例,46-80岁)和椎体压缩组(51例)按Singh指数法的分度标准,将股骨近段骨质丢失的情况由低到 高分成连续性的Ⅶ度。结果 非椎体压缩组有96.6%的对象Singh指数异常,Ⅴ度至Ⅵ度84.1%,Ⅳ度及Ⅳ度以下12.5%;椎体压缩组,所有病例的Singh指数均显示异常,Ⅴ度3.9%,Ⅳ度9.8%,Ⅲ度及Ⅲ度以下86.3%。两组病例的Singh指数与年龄呈负相关(非椎体压缩组r=-0.637,椎体压缩组r=-0.654,P<0.01);两组病例在SinghⅣ度显示最大的交汇,并以Ⅳ度为界,非椎体压缩组的Singh指数主要分布在Ⅳ度以上区域,而椎体压缩组则主要分布在Ⅳ度以下区域。结论 Singh指数法是一种经济、方便和有效的骨密度测定方法,结合临床和有关生化检查,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骨折风险的预测,应作为诊断临床骨质疏松症最基本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ingh指数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外科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2005年7月~2006年7月本院7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男26例,女44例;平均74岁。术前均按Singh分级,3~6级者共65例,均施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1、2级者共5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结果]55例获临床随访(平均15个月),内固定组中4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骨折移位、内固定螺钉切割、股骨颈吸收。关节置换组无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应用Singh指数对骨质疏松程度评级对于指导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