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他克莫司(FK506)肾毒性模型中钙离子代谢的变化情况,探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地尔硫草(Dil)对FK506肾毒性的预防作用.方法 按公式将肾移植术后FK506、环孢素(CsA)和Dil的首剂治疗剂量换算成大鼠的治疗剂量.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CsA组(25 mg·kg-1·d-1)、FK506组(0.8 mg·kg-1·d-1)和FK506加Dil组(0.8 mg·kg-1·d-1及8 mg·kg-1·d-1),每组6只,用药4周后建立各组大鼠肾毒性模型.观察各组大鼠SCr、血电解质、肾组织的病理改变(HE染色)、电子显微镜F肾脏细胞内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CsA组和FK506组大鼠SCr值分别为(36.00±2.61)和(34.17±4.54)μmol/L,均高于FK506加Dil组和对照组[(28.50±2.07)和(29.17±3.43)μmol/L,P<0.05].CsA组和FK506组大鼠血钙浓度分别为(2.00±0.04)和(2.05_4-0.04)mmol/L,均低于FK506加Dil组和对照组(P<0.05).CsA组和FK506组均可观察到肾小管细胞轻微肿胀及空泡变性、线粒体肿胀及空泡化等病理改变.与FK506组和CsA组相比,FK506加Dil组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明显减轻或接近正常.结论 钙离子代谢紊乱可能介导了FK506引起的肾毒性,Dil可用于预防FK506的肾毒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病理学特点与临床应对策略。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病理诊断为CAN者的病理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依据Banff97标准对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及小动脉内膜炎等CAN特征性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后,做出病理诊断和分层分析。20例肾移植后采用以环孢素A(CsA)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诊断为CAN后,3例转换为他克莫司(FK506)与霉酚酸酯(MMF)联用,17例转换为西罗莫司(Sir)与MMF联用,比较转换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结果:9例(45%,9/20)合并发生亚临床排斥反应,激素冲击治疗有效;20例均存在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与肾小球硬化。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对转换治疗的反应与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肾小球硬化率密切相关,肾小球硬化率低于30%者预后良好,超过50%者移植肾功能丧失。结论:肾小球硬化率有可能成为判断CAN病变程度和预后的指标;治疗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时应重视合并发生的亚临床排斥反应,撤除CsA、采用Sir与MMF联用方案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骨化三醇(1,25-二羟维生素D;简称:VD5)在抑制肢体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以W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建立同种肢体移植模型.随机将受者分为4组,每组12只.(1)对照组:术后不用免疫抑制剂,仅以15 ml·kg-1·d-1.生理盐水灌服.(2)他克莫司(FK506)组:将FK506用生理盐水稀释为0.5 mg/ml,术后前2周的用量为1.0 mg·kg-1·d-1,术后第3周起,每周灌服2次.(3)VD3组:将骨化三醇用生理盐水稀释为0.125 μg/ml,术后用量为2.5μg·kg-1·d-1,连续灌服4周.(4)VD3+FK506组:术后联合应用骨化三醇及FK506,用药方法和用量与FK506组和VD3组相同.术后观察各组受者移植肢体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和存活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的百分率.结果 对照组、FK506组、VD3组以及VD3+FK506组肢体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分别为:(3.50±0.50)d、(13.13±1.50)d、(10.63±0.38)d和(29.25±0.63)d;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分别为:(8.50±0.50)d、(26.25±1.50)d、(17.25±0.38)d和(62.00±0.63)d;与对照组比较,VD3组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和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D3+FK506组抗排斥反应效果更佳,与FK506组和VD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D3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的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VD3+FK506组又明显低于VD3组和FK506组(P<0.01).结论 骨化三醇能明显减轻同种肢体移植排斥反应,延长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骨化三醇与FK506联合应用效果更佳,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性 ,5 4岁。 2个月前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在本院行肾移植术。术前 1d开始服环孢素A(新山地明 )1 0mg·kg-1 ·d-1 ;术后服用他克莫司 (FK5 0 6 ) 0 .1mg·kg-1 ·d-1 、霉酚酸酯 (MMF) 1 .5 g/d、泼尼松 (Pred) 30mg/d,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术后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 ,经规律性间断血液透析治疗 2周后 ,肾功能于术后第 2 0d逐渐恢复正常 ,多次复查移植肾彩色B型超声波示 :移植肾大小正常 ,移植肾周无积液。出院后继续上述三联免疫抑制治疗 ,并定期复查肾功能、FK5 0 6血浓度。受者 1周前出现右下肢肿胀。检查FK5 0 6血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大鼠移植肾早期病理改变中的作用.方法 以F344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依照标准的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模型要求行左肾原位移植,制作CAN模型(移植组).术后7d切除受者的右肾.以切除一侧肾脏的雄性F344大鼠和Lewis 大鼠为对照(F344对照组和LEW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8、12、16及24周时收集24 h尿液,采集血液,测定24 h尿蛋白和血肌酐,取移植肾组织,观察组织学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磷酸化GSK-3β表达.结果 移植组术后早期(4、8和12周)移植肾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单个核细胞浸润、血管平滑肌细胞(SMC)的移行增殖,在后期(16和24周)尿蛋白排泄率显著增高,移植肾病理改变表现为肾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明显增加及严重的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移植组术后各时间点移植肾组织中磷酸化GSK-3β及其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LEW对照组和F344对照组相同时点的表达水平(P<0.05),并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进一步降低.磷酸化GSK-3β表达水平与早期肾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程度、SMC移行增殖及后期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血管硬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磷酸化GSK-3β表达下调在大鼠移植肾早期的肾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SMC移行增殖及后期的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肾血管硬化病变的发生中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急性排斥反应时Fractalkine及其受体在移植心脏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Gu X  Tang XD  Gu SY  Yang SQ  Zhou PJ  Tan JM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2):139-142
目的 探讨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Fractalkine(FKN)及其受体CX3CR1在移植心脏局部表达的意义及环孢素A(CsA)对它们的影响。 方法 施行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术 ,移植大鼠分为 3组 ,每组 45只 ,对照组 5只。SD大鼠间的移植为同系移植组 (A组 ) ,Wistar至SD大鼠的移植分为未用CsA干预组 (B组 )及CsA干预组 (C组 ) ,健康SD大鼠为对照组。采用RT PCR方法检测排斥反应中移植心脏局部FKNmRNA的表达水平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KN和CX3CR1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FKNmRNA与蛋白在A组各时间点和对照组均呈低水平表达 ;在B组的表达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进程相关 ,术后第 7天FKNmRNA表达上调至峰值 (0 8± 0 2 6) ;C组应用CsA后 ,FKNmRNA表达峰值显著低于B组 (t=2 3 90 ,P <0 0 5 )。FKN和CX3CR1蛋白分别定位于移植心脏血管内皮细胞及间质浸润的单个核细胞中。 结论 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 ,FKN及其受体CX3CR1表达上调 ,与移植物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密切相关 ;抑制FKN CX3CR1通路的活化可能是CsA发挥作用的又一分子免疫学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他克莫司(FK506)联合霉酚酸酯(MMF)应用于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受者的初步经验. 方法 胰肾联合移植患者14例,术后应用FK506 0.07~0.15mg·kg-1·d-1加MMF 1.0~1.5 g/d加泼尼松25 mg/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每周测定口服FK506后全血峰谷浓度,依此调整剂量维持最初3个月内FK506全血浓度峰值10~20 μg/L,谷值5~15μg/L.并观察排斥反应的发生及药物的肝肾毒性. 结果 9例患者术后胰肾功能恢复良好,早期无排斥反应发生,血糖及肌酐水平恢复正常.随访18~70个月,平均34个月.存活1~3年者3例,3年~者1例,4年~者1例,>5年者4例,胰肾功能良好,血糖正常,均未使用降糖药.1例因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第2天切除移植胰腺,随访2年肾功能良好.4例死亡,死因分别为术后急性右心功能衰竭、呼吸骤停、急性排斥反应及十二指肠瘘.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各时期FK506全血峰、谷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共发生肾脏急性排斥反应4例次,肾毒性2例次,肝毒性1例次. 结论 FK506与MMF在药效上有协同作用,联合应用于胰肾联合移植具有良好的免疫抑制效果,能有效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和提高移植物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肾炎防衰液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防治作用。方法:建立大鼠糖尿病肾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贝那普利组和肾炎防衰液组,另设假手术组;给予贝那普利组和肾炎防衰液组分别灌胃以贝那普利混悬液(1.0 mg·kg-1·d-1)和肾炎防衰液(11.4 g·kg-1·d-1);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灌以等量生理盐水。实验进入第8周后取材,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采用HE和Masson染色检测肾脏病理、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MCP-1的表达。结果:各组大鼠血清尿素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肾炎防衰液组较模型组为低(P<0.05);模型组肾小球硬化指数、肾小管损伤指数、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指数以及肾组织中MCP-1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肾炎防衰液组肾小球硬化指数、肾小管损伤指数、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指数以及MCP-1表达均较模型组为低(P<0.05)。结论:肾炎防衰液可以降低血清肌酐水平,减轻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下调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MCP-1的表达,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程序化肾活检评估低水平与标准水平他克莫司(FK506)的免疫抑制方案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随机对照研究,将48例首次接受尸体肾移植受者按随机数字分为两组:低水平FK506组(低FK506组,24例)和标准水平FK506组(标准FK506组,2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麦考酚吗乙酯(MMF)+FK506+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两组的MMF与激素用法相同。标准FK506组的FK506血药谷浓度:在入组后前3个月维持在10~12 ng/ml,3个月后维持在8~10 ng/ml。低FK506组的FK506血药谷浓度:入组后头2个月为8~10 ng/ml,第3个月为3~7 ng/ml,3个月后为3~5 ng/ml。术后定期随访1年,内容包括测定FK506血药谷浓度,检测肾功能[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endogenous creatinine clearancerate,Ccr)]、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脂。同时于术后3个月和12个月予以程序化移植肾活组织检查(活检),了解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情况、病理损伤指标评分及慢性移植物损伤指数(chronic allograft damage index,CADI)变化。观察术后1年的人、肾存活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移植术后1年,与标准FK506组比较,低FK506组:(1)FK506血药谷浓度较低(P<0.01),且达到目标水平的患者所占比例较高;(2)Ccr水平较高,(83±14)ml/min比(62±16)ml/min,P<0.05;(3)血糖水平较低(P<0.05);(4)根据程序化肾活检的结果,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和肾小球硬化评分较低(均为P<0.05);(5)AR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相似,术后1年人、肾存活率相近,均为100%(均为P>0.05)(6)术后1年的肺部感染与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较低(分别为P<0.05和P<0.01)。结论采用程序化肾活检评估疗效结果可靠,并有助于发现移植肾的慢性化改变,移植术后早期适度降低FK506血药谷浓度对于移植肾和患者均有较大益处,且不增加发生排斥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伊贝沙坦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并比较联合用药是否比单独用药效果更好.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M)、模型对照组(NX)、氯吡格雷治疗组(CLO)、伊贝沙坦治疗组(IRB)和氯吡格雷联合伊贝沙坦治疗组(CLO/IRB),每组12只.氯吡格雷按20mg·kg-1·d-1给药,伊贝沙坦按20mg·kg-1·d-1给药,氯吡格雷联合伊贝沙坦给药(氯吡格雷按20 mg·kg-1·d-1加伊贝沙坦按20 mg·kg-1·d-1),每天8:30开始灌胃给药;假手术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应量的蒸馏水.分别观察治疗4周末和8周末大鼠的血压、尿蛋白、血生化以及肾脏病理改变.结果:治疗8周末,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氯吡格雷/伊贝沙坦可以显著改善大鼠的一般情况,降低24 h尿蛋白排泄量和血肌酐水平(P<0.05),减轻肾小球硬化及肾小管间质病变,降低平均肾小球截面积.伊贝沙坦降尿蛋白作用比氯吡格雷强.氯吡格雷联合伊贝沙坦降尿蛋白、血清肌酐、减轻肾脏病理损害作用比单独用药效果好.结论:氯吡格雷/伊贝沙坦可以减轻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病变,减少尿蛋白排泄,延缓大鼠慢性肾衰竭的进程;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效果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