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孕症合并子宫肌瘤患者行肌瘤剔除术后的妊娠率和流产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孕症合并子宫肌瘸患者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的妊娠率和流产率以及影响因素.[方法]86例不孕症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分为开腹组(48例)和腹腔镜组(38例),随访观察术后2~4年患者妊娠及流产情况,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妊娠和流产的影响,并根据术前B超,诊刮及术中探查情况,了解宫腔是否变形及肌瘤与内膜的邻近关系,并分析其对妊娠和流产的影响.[结果]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术后妊娠率(61.5%vs 63%)及流产率(51.9%vs 51.4%)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宫腔变形者较官腔形态正常者术后妊娠率(63.8%vs 43.7%)显著提高(P<0.05),流产率(30.2%vs 50.6%)明显下降(P<0.05);肌瘤邻近内膜者较肌瘤未邻近内膜者妊娠率(60.6%vs 40.4%)明显提高(P<0.05),流产率(32.3%vs 51.5%)明显下降(P<0.05).[结论]无论哪种手术方式都提高了不孕症合并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妊娠率,降低了流产率,但两种手术方式之间对术后妊娠和流产的影响没有根本的差异,宫腔形态改变和子宫肌瘤紧邻子宫内膜对妊娠及流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再次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经腹行子宫肌瘤剔除术2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定期随访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检查结果,对可能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以探讨剔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结果】212例患者随访6~36.0个月,复发48例,复发率22.6%(48/212)。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在年龄、月经初潮年龄、月经紊乱史、阴道炎、流产次数、肌瘤个数等方面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0.05),而在术前妊娠史、术前临床症状、痛经史、最大肌瘤位置、术后妊娠史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手术时的年龄、月经初潮年龄、月经紊乱史、阴道炎、流产次数、肌瘤个数是肌瘤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详细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术后肌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患者在我院分娩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孕前和孕期存在子宫肌瘤35例(自然分娩20例,剖宫产15例);于剖宫产术中发现子宫肌瘤85例,其中未行肌瘤剥除术10例,原因为肌瘤生长的部位特殊。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可以根据情况予阴道试产,剖宫产术中发现子宫肌瘤,应根据肌瘤的部位、可能出血量的多少及自己的临床处理能力来决定是否同时行肌瘤剥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对妊娠期、分娩期及胎儿的影响。方法:观察83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妇在孕期有无合并症,及对分娩期、胎儿的影响。结果: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孕妇年龄一般偏高,妊娠期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是孕早期流产、肌瘤红色样变;而对产力、产后出血、胎儿则无明显影响。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并非少见,在妊娠各期及产时注意监测和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妥善和提高治疗技术之关键。 相似文献
7.
8.
现将我院近1a来收治的妊娠合并巨大子宫肌瘤3例报道如下.
1 病历摘要
例1:女,28岁.LMP:2009-12-11.孕3个月B超提示子宫前壁肌瘤约9.2 cm×8.5 cm,孕39周复查B超提示子宫下段肌瘤10.8 cm×9.5 cm.2010-09-15行剖宫产术,术前配血、备血,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术中见子宫下段右侧有一肌瘤结节,约12 cm×10 cm × 10 cm,在膀胱反折肌瘤下缘处作一横行切口,娩出胎儿、胎盘后,子宫收缩好,常规缝合子宫切口.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探讨改良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西安医学院附属汉江医院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经脐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三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保守性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40例,采用米非司酮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子宫肌瘤的体积变化,分析米非司酮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明显缩小(P<0.05);子宫肌瘤体积大于3 cm、ER受体阴性、子宫肌瘤病程>6个月及肌瘤位置位于浆膜下的患者,米非司酮治疗效果较差(P<0.05),而不同年龄或子宫肌瘤病理类型中,米非司酮治疗效果无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R受体、肌瘤大小、病程是影响因素米非司酮治疗效果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米非司酮保守性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显著,而ER受体、肌瘤大小及病程是影响到米非司酮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外科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胆囊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180例胃癌外科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入选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调查,根据术后1个月是否并发胆囊炎将其分为观察组(n=59,术后并发胆囊炎者)和对照组(n=121,术后未并发胆囊炎者),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空腹血糖是否异常、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否进行No.8a淋巴结清扫和No.12淋巴结清扫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异常、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否进行No.8a淋巴结清扫和No.12淋巴结清扫是影响胃癌术后患者病发胆囊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伴有空腹血糖异常或需进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应密切观察术后是否并发胆囊炎,而对于无上述情况的患者,则须在手术清扫淋巴结的过程中注意对相关神经的保护,尽可能的减少损伤,维持术后胆囊的正常功能,进而有效降低术后胆囊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8月本院收治的550例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选择8个可能对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特征性因素,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结肠癌患者的累计生存率并且利用其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①全部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86.18%(474/550),3年生存率为55.27%(304/550),5年生存率为42.55%(234/550)。②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表明Dukes分期、肿瘤侵袭深度、肿瘤的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直径为影响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且不同类型之间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的部位对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P >0.05);③Cox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的组织类型、肿瘤直径、肿瘤侵袭深度、Duke's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1)。【结论】影响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Duke's分期、肿瘤侵袭深度、肿瘤的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直径,可通过以上因素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预防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选择子宫肌瘤患者136例,按照术后是否用药分为两组,每组68例,观察组术后每晚服用米非司酮12.5mg,1次/天,连续服用1个月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术后不给予米非司酮或其他激素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12个月时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及孕酮水平和术后12个月复发率,记录观察组患者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12个月内的总复发率为2.9%(2/68),显著低于对照组14.7%(1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FSH、E2及孕酮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3项激素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服药期间仅部分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在停药后均恢复正常。【结论】米非司酮可降低子宫肌瘤术后的复发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女性乳腺癌术后抑郁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乳腺外科于200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486例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女性乳腺癌术后抑郁发生的情况,并分析乳腺癌术后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结果】486例乳腺癌手术患者中,184例患者均出现了术后抑郁,其抑郁发生率约为37.86%,乳腺癌术后抑郁患者的年龄、个人收入情况与非抑郁患者存在明显差异( P <0.05),乳腺癌术后抑郁与非抑郁患者的术后时间、手术方式、临床分期等临床治疗特征基本相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乳腺癌术后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其与患者的年龄、收入等一般社会特征有关,而与患者的临床治疗特征等没有明显的关系。掌握乳腺癌术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干预,降低患者术后抑郁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手术治疗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breast cancer,BBC)的临床病理特点,探寻其潜在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3年5月之间在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湘潭市中心医院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0~Ⅲa期108例 BB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同时期的2575例0~ⅢA期原发性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UBC)患者将作为对照组。结果108例0~Ⅲa期BBC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SBBC)43例,占同期全部0~Ⅲa乳腺癌的1.6%(43/2683)。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在 BBC 中年龄、家族史、小叶癌成分以及硬化性腺病的存在是SBBC的独立危险因素。双侧乳房全切手术是BBC患者最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结论对原发性 SBBC 而言,无论是临床还是病理方面,目前都无法给出明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原发性 SBBC的诊断仍需要在临床以及影像学诊断的基础上,结合病理学检测结果。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双侧乳房需要细致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以及密切的常规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宫腔镜治疗子宫肌瘤对卵巢功能、免疫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本院就诊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21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宫腔镜组两组,每组105例.其中腹腔镜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宫腔镜组行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和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的卵巢储备功能指标[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雌二醇(E2)]、性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宫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腹腔镜组(P<0.01);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LH、E2比较无明显差异,腹腔镜组术后3个月FSH较术前明显上升(P<0.01);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各项性生活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宫腔镜组术前、术后3个月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均无明显下降,而腹腔镜组细胞免疫功能则有较明显下降(P<0.01),但体液免疫功能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相对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对卵巢储备功能、性功能及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的手术方式、适应症和疗效。方法 :应用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切除术 5 2例。结果 :术中共发现肌瘤 6 7个 ,肌瘤直径 3~ 10 cm,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 93.7min和 79.8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6 .2 d,肌瘤直径≥ 6 cm者比肌瘤 <6 cm者出血量明显增加 (P<0 .0 5 ) ,但手术时间无明显区别 (P>0 .0 5 ) ,术后无 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下肌瘤切除术 ,创伤小 ,恢复快 ,术后患者月经正常 ,不影响妊娠。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86例患者进行专项调查.[结果]平均随访(20.7±5.5)个月,复发率为24.4%(21/86),五年累积复发率为36.3%.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MI)≥24、有既往分娩史、肌瘤多发以及最大肌瘤直径≥6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