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ST段回落与术前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80minST段回落情况,分为ST段回落组(A组,n=108)和ST段未回落组(B组,n=12)。分析PCI术前和术后180min血清NT-proBNP水平,以及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NT-proBNP水平[(854.3±70.2)pg/mL]低于术前[(1 064.3±173.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A组患者术后MACE发生率(14.8%)明显低于B组患者(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STR程度与MACE发生率呈负相关(r=-0.667,P=0.005)。△NT-proBNP与MACE呈负相关(r=-0.551,P=0.023),与STR呈正相关(r=0.629,P=0.009)。在MACE的预测方面,△NT-proBNP的AUC为0.838,95%CI:0.714~0.893,cut-off为65.4,敏感度88.4%,特异度83.7%;STR的AUC为0.903,95%CI:0.834~0.953,cut-off值为33.5,敏感度83.4%,特异度80.3%。结论 AMI患者急诊PCI术后180minSTR与NT-proBNP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两者均有助于预测MACE。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后早期ST段下降幅度的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首次经急诊PCI术且TIMl血流达3级的98例STEMI患者,测量并比较PCI术前、术后1h梗死相关导联ST段下降幅度,以∑ST段下降≥50%为A组,<50%为B组,分析住院期间的临床事件和可能影响ST段下降的相关因素.[结果]A组住院期间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10.6%比40.6%,P<0.01).两组比较,A组梗死前反复发作心绞痛者较多,B组合并糖尿病较多、发病至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时间较长,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发病至IRA再通时间是影响ST段下降幅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梗死前反复发作心绞痛是ST段下降的有利因素(OR<1,P<0.05).[结论]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早期ST段下降幅度能作为住院期间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预测指标,糖尿病、梗死前心绞痛、发病至IRA再通时间是影响STEMI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回落(STR)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5例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直接PCI术前、术后1h各记录心电图1次,检测STR情况。PCI术后1hSTR≥50%患者为STR组(46例),STR<50%者为STR不良组(19例),术后1、6、12个月各进行三维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测量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随访1年,观察患者PCI术后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STR不良组1、6、12个月的LVEF值低于STR组(P均<0.05),LVEDd值大于STR组(P均<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稍高于ST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PCI后1hSTR不良者预后差、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左室心功能恢复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两种不同途径冠状内应用异博定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2月于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接受冠脉内应用异搏定的STEMI患者141例,根据异搏定给药途径的不同分为指引导管组(n=67)和选择性导管组(n=74),比较两组术后冠脉血流灌注水平、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以及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冠脉内用药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导管组用药后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明显低于指引导管组(P0.05);选择性导管组恢复TIMI-3级血流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指引导管组(P0.05);选择性导管组获得ST段完全回落比例明显高于指引导管组(P0.05);两组LVEF和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选择性导管冠脉内应用异搏定治疗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明显优于经指引导管给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对比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10-2016-10在我院急诊行PCI手术治疗的232例急性STEMI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n=102)和对照组(n=130),实验组使用负荷剂量替格瑞洛(180mg)治疗,对照组使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600mg)治疗,对比2组术后2h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STR)、心肌灌流分级(TMPG)和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术后1周血小板聚集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径(LVEDD),术后3个月出血事件发生率、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PCI术后2组TIMI血流分级、TMPG、LVEF、LVEDD、MACE发生率、STR良好率和血小板聚集率等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TIMI血流分级、LVEF、STR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LVEDD、MACE发生率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TMPG、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在STEMI患者急诊PCI围手术期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好,能更显著改善心肌灌注,提高预后效果,降低MACE发生率,不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性良好,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先行血栓抽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2010-02-2011-08间入院诊断为急性STEMI先行血栓抽吸的直接PCI患者共36例作为研究组,以2009-02-2010-01入院诊断为急性STEMI并接受直接PCI的患者共4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无复流现象的改善和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以及术后1周的射血分数.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血流TIME3级明显增加,ST段完全回落比例增加,术后心功能改善,术后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减少.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中,首先进行血栓抽吸后行PCI与常规PCI相比,不仅能有效降低血栓负荷,增加心肌的有效灌注,而且改善患者预后,在血栓负荷较重的患者中应作为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院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s)发生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危险分层。方法行pPCI治疗的STEMI患者128例,依据术后10 d是否发生MACEs分为MACEs组62例,非MACEs组66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ACEs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根据OR值对危险因素进行危险分层。结果 MACEs组年龄、心率、ST段抬高总幅度、平均ST段抬高幅度,以及饮酒、下壁心肌梗死、Killip分级Ⅱ~Ⅲ级比率与非MACE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左室射血分数等与非MACE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OR=4.45,95%CI:1.65~12.04,P=0.003),入院时心率≤67次/min(OR=3.47, 95%CI:1.25~9.63,P=0.017)、ST段抬高总幅度≥1.15 mV (OR=10.08,95%CI:2.64~38.53,P=0.001)、下壁心肌梗死(OR=7.78,95%CI:2.11~28.69,P=0.002)、Killip分级Ⅱ级(OR=4.21, 95%CI:2.96~6.32,P0.001)、Killip分级Ⅲ级(OR=8.38, 95%CI:4.56~13.53,P0.001)是院内发生MACEs的危险因素;危险分层结果显示,高风险组院内MACEs发生率(86.54%)高于低风险组(22.37%)(P0.05)。结论高龄(60岁)、入院时心率(≤67次/min)、Killip分级Ⅱ~Ⅲ级、下壁心肌梗死及ST段抬高总幅度≥1.15 mV是STEMI患者行pPCI治疗后发生院内MACEs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有助于识别危重患者、及时行pPCI治疗。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1):3782-378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STEMI患者7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于发病12h内行PCI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抽吸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2h ST段回落50%所占比为36.11%,高于对照组的1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MPG 3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PCI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术可更好改善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ST段拾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确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78例,根据PCI术后ST段回落程度分为两组,即ST段回落组及ST段无回落组,分别为137人及41人.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即刻测定H-FABP及心肌肌钙蛋白(cTnI),并在PCI术后1h,6h,12 h和24 h再分别测定H-FABP质量浓度,PCI术后12h及24 h测定cTnI.测定PCI术后2 hST段回落幅度(ΣSTR).结果 ST段回落组及ST段无回落组PCI术前人口统计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6 h H-FABP明显高于术前(P<0.05),ST段回落组患者于24 h H-FABP恢复至正常水平,而ST段无回落组患者H-FABP未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FABP升高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PCI术可影响H-FABP变化,ΣSTR≥50%与H-FABP降至正常水平以下有利于判断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和心肌再灌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PCI)后ST段回落幅度(STR)、Tp-ec间期和Tp-e/QT比值变化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lignant arrhythmia events,MAE)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经冠脉造影确诊并在12 h内行PCI治疗的92例STEMI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无器质性心脏病且心电图正常的健康体检者88例作为对照组。随访1个月统计观察组发生MAE情况,并比较术前、术后QTC间期、Tp-ec间期及Tp-e/QT测定值;将STR、QTc间期、Tp-ec间期、Tp-e/QT不同节点值发生MAE的例数及MAE发生的危险因素变量代入Cox进行多因素回归校正分析。结果本观察组共发生MAE 64例。观察组术前梗死及非梗死相关导联QTc间期、Tp-ec间期、Tp-e/QT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时Tp-ec间期和Tp-e/QT较前一时段相同导联减小(P0.05),且非梗死相关导联均小于梗死相关导联(P0.05),非梗死相关导联Tp-ec间期在术后1个月时恢复,其他均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而QTc间期在术后1周各导联就已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示:QTc间期≥440 ms、Tp-ec间期≥100 ms、Tp-e/QT≥0.25是STEMI患者PCI术后MAE发生的高风险因素。结论 STR、Tp-ec间期、Tp-e/QT是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E的独立预测因素,可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应变显像(SI)与静息-再分布201Tl心肌灌注显像(RR-201Tl-SPECT)预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存活心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 对26例AMI患者进行介入治疗1周后行超声心动图和RR-201Tl-SPECT检查,并随访治疗≥3个月后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长轴16节段的应变及RR-201 Tl-SPECT心肌灌注评分,以1周和≥3个月的室壁运动评分(WMS)对比作为判定存活心肌的"金标准".结果 ①共研究260个缺血节段.随访(5±2)月,据WMS判定存活节段201个,梗死节段59个.RR-201 Tl-SPECT预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7%(175/201)和58%(34/59).②以收缩期应变(Set)<-6%为最佳截止点预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161/201)和66%(39/59).③Set与RR-201 Tl-SPECT总符合率77%(199/260),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0.40).结论 S1评价ST段抬高AMI患者的存活心肌是可行的,其与RR-201 Tl-SPECT显像诊断效力相似,是更简便、无创、低成本的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变率成像评价急性缺血再灌注后左心室功能与心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健康杂种犬30只,分为对照组(10只),缺血组(10只)和再灌注组(10只)。缺血组于第一对角支1cm以下套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组套扎30min后再灌注120min,对照组游离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不结扎。应变率成像测定左室局部收缩功能,Simpson’s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容积(EDV)及收缩末容积(ESV),TUNEL法检测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收缩期应变率(SRs)与LVEF及TUNEL阳性细胞指数(AI)呈良好的相关性。SRs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EDV及ESV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组AI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变率成像为临床提供了一个敏感、简便的评价早期心肌局部收缩功能的指标,局部心功能与心肌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13.
心肌梗死后心肌活性的诊断是为了评估患者心肌坏死的范围以及进行血运重建后梗死心肌功能恢复的可能性.MR作为心肌活性的诊断方法,日臻完善,最新的研究表明,由于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MR技术已成为评价心肌活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并已经应用到临床实践之中.近年来多层螺旋CT(MSCT)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评估心肌活性成为可能.首过灌注显示微血管阻塞,延迟增强可直接显示坏死心肌和瘢痕组织.通过判断坏死心肌延迟增强后的透壁程度,能够提供有关患者心肌活性及预后的信息.多层螺旋CT不仅能够全面提供心肌梗死后心脏解剖、形态及功能综合评价的信息,而且可能提供心肌灌注和心肌活性等信息,因此MSCT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作为一种极具有潜力的评价心肌活件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SCT心肌灌注在缺血性心脏病(IHD)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5例CAG和(或)支架植入术后IHD患者行MSCT心肌灌注扫描,分别测量并比较正常心肌与缺血心肌的CT值、血流量(BF)、血容量(BV)、峰值时间(MTP)、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时间-密度曲线(TDC)。结果 35例患者MSCT心肌灌注扫描均可显示低灌注区,与CAG、SPECT及ECG提示心肌缺血区域相对应。首过灌注图像上缺血心肌CT值为(90.28±7.29)HU,正常心肌CT值为(141.05±9.54)HU;缺血心肌BF、BV减低,MTP、MTT延迟,与正常心肌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4例正常心肌TDC呈稍快上升继而平缓下降;20例缺血心肌TDC呈缓慢上升,10例近乎水平,5例与正常心肌TDC形态相似。结论 MSCT心肌灌注成像可用于定位及诊断心肌缺血,在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及治疗决策中起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320排CT心肌灌注成像(CTP)是否可以准确诊断猪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肌灌注异常.方法 8只猪通过介入球囊栓塞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中远段30 min后再通90 min建立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行CTP扫描.检查结束后立即处死动物,取出心脏,进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分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范围,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以病理结果为参照,测量CTP左心室短轴位二维图中损伤区、非损伤区心肌的CT值.将左心室壁分为17个节段,确定二维图、心肌透壁灌注率(TPR)图和大体病理上心肌损伤的节段数.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评价二维图、TPR图两组图像显示心肌损伤节段的敏感性、特异性和一致性.利用配对t检验分析损伤区和非损伤心肌CT值的差异.结果 8只猪TPR图见心尖前壁、心尖间隔灌注稀疏甚至缺损,左心室短轴位二维图中再灌注损伤区较正常心肌呈明显低密度,损伤区心肌CT值[(56.23±8.68)HU]较正常心肌[(120.57±15.36)HU]明显降低(t=8.83,P<0.01).与病理金标准对照,TPR图诊断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3%(25/28)、93.5%(101/108)、78.1%(25/32)、97.1%(101/104),Kappa值为0.79;而二维图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和Kappa值分别为85.7%(24/28)、92.6%(100/108)、75.0%(24/32)、96.2%(100/104)和0.74.结论 320排CT心肌灌注成像可用于检测猪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影响患者心肌存活性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研究的方法,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99Tcm-MIBI SPECT静息显像及18F-FDG SPECT心肌代谢显像的检查结果分为梗死区心肌有存活组和无存活组,对比两组患者病史及各项临床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梗死区无存活心肌组相比,梗死区仍有心肌存活组患者ECG表现ST段抬高的导联数较少(4.30±1.63vs5.22±1.97,P=0.025),ST段抬高总数值较低(0.93±0.64vs1.42±1.17,P=0.028),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梗死相关冠脉(IRA)距症状开始时间在6小时以内的患者比例较大(68.9%vs41.2%,P=0.021),PCI前冠脉血流TIMI0或1级的人数比例较低(57.7%vs88.2%,P=0.003),侧支循环0级患者比例较少(44.4%vs70.6%,P=0.024),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ST段抬高导联数及ST段抬高总数值、症状距IRA开通时间、PCI前冠脉血流TIMI分级及侧支循环分级是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存活相关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定量评价多巴酚丁胺对心肌顿抑犬和心肌梗死犬左心室局部径向距离的作用。方法建立犬的心肌顿抑[冠状动脉(冠脉)结扎15 min,再灌注30 min]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结扎180 min,再灌注30 min)模型。于冠脉结扎前和冠脉结扎-再灌注后,用微量输液泵经股静脉输注多巴酚丁胺5及10μg.kg-1.min-1,每一剂量持续5 min。应用RT-3DE获取实验犬静息状态及输注多巴酚丁胺10μg.kg-1.min-1后RT-3DE全容积数据库。脱机后,根据心尖长轴观8平面法重建收缩末期左室立体几何形状;以二尖瓣环中点至左室心尖部心内膜的连线为中心轴,将左室等分成与中心轴垂直的1.0 cm厚互相平行的短轴平面,从中选取室壁运动异常(WMA)面积最大者作为研究平面;在此平面上,以轴心与左室后壁连线所在位置为0°,逆时针每隔20°测量心内膜至轴心的距离(即径向距离R,共可测得18个值)。将冠脉结扎-再灌注后两组实验犬输注多巴酚丁胺前、后的平均R值与冠脉结扎前(设为基础状态)输注多巴酚丁胺前、后的相应R值进行比较。结果静息状态下,心肌顿抑组和心肌梗死组中所选研究平面结扎冠脉供血区平均R值均明显增大(均P<0.001)。输注多巴酚丁胺后,心肌顿抑组中上述异常增大的平均R值均明显减小(均P<0.001),但未恢复至基础状态水平(均P<0.05);心肌梗死组中上述异常增大的平均R值均无明显改变(均P>0.05)。结论通过应用RT-3DE分析输注多巴酚丁胺前、后左室局部径向距离的变化,可以识别心肌顿抑和心肌梗死。RT-3DE有望为临床定量评价左室局部几何形状提供一项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应变率显像(SRI)技术在室壁运动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RT3DE、SRI对62例有心前区不适、胸闷,二维超声心动图室壁运动正常(T1组,30例)、室间隔运动异常(T2组,32例)的患者及30例正常人(N组)对室间隔运动进行评价。结果:①RT3DE:T2组Tmsv 6-SD、Tmsv 12-SD、Tmsv 16-SD、Tmsv 6-Dif and Tmsv 6-SD%、Tmsv 16-SD%、Tmsv 6-Dif%明显高于N组(P<0.05),两组间Tmsv 3-6 Dif有差别。T2组的室间隔基底段和中间段、前间隔中间段收缩末期EDV%明显高于N组(P<0.01)。T1组与N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SRI:T2组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收缩期、舒张早期应变率峰值低于N组(P<0.05),T1组室间隔基底段舒张早期应变率峰值低于N组(P<0.05)。结论:RT3DE和SRI技术在室壁运动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可行性,为快速、客观、定量评价室壁运动异常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SRI)结合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LDDSE)检测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存活心肌功能改善的价值。方法采用SRI结合LDDSE测量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PTCA术前1 d静息下和负荷下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SR)及峰值速度(Vs),并计算不同负荷下SSR增长百分数(ΔSSR%)和VS增长百分数(ΔVS%)。结果PTCA术后,48节段室壁运动改善(存活组),24节段室壁运动未改善(坏死组)。分别以5μg.kg-1.min-1负荷下ΔSSR%≥2.02%、ΔVS%≥8.5%和10μg.kg-1.min-1负荷下ΔSSR%≥24.7%、ΔVS%≥28.5%为截断值,预测PTCA术后室壁运动功能改善的敏感性依次为93.8%,89.6%和95.8%,91.7%。静息状态下存活组和坏死组平均SS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平均V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LDDSE相结合,SRI比组织速度成像能更敏感地预测PTCA术后存活心肌功能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非同步运动是否可作为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一个独立影响因素。方法急性心肌梗死首次发作患者(梗死组)47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2~4 d,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观测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LVEF及左室非同步指数(SDI)。体检健康者3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梗死组LVESV、SDI增高,LVEF减低(均P0.01),SDI与LVEF呈负相关(r=-0.948,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与LVEF相关的因素有体质量、心电图ST段改变、冠状动脉病变条数、LVEDV、LVESV及SDI。结论患者体质量、心电图ST段异常、冠状动脉病变条数、LVEDV、LVESV及SDI均可作为可作为评估、预测左室功能的重要指标,尤以心电图ST段异常及SDI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