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析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及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椎体前缘压缩度、Cobb角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据手术方法分为短节段组(50例)及长节段组(40例)。短节段组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长节段组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患者椎体前缘压缩度相关指标、Cobb角相关指标及Frankel分级变化,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短节段组手术时间短于长节段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长节段组(P0.05)。两组术后12月椎体前缘压缩度、Cobb角较术前降低,且长节段组较短节段组降低显著(P0.05)。长节段组椎体前缘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高于短节段组,椎体前缘矫正丢失度、Cobb角矫正丢失度低于短节段组(P0.05)。两组术后12月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长节段固定患者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恢复情况较短节段固定患者好,但短节段固定对患者手术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0)行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观察组(n=60)行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JOA评分,以及随访12个月的椎体压缩程度及矢状面Cobb角矫正度丢失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观察组随访12月的椎体压缩程度及矢状面Cobb角矫正度丢失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疗效显著,且术后伤椎椎体高度保持和减少术后矢状面Cobb角丢失方面的远期疗效优于跨伤椎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更优;两组治疗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且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前提下,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矫正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跨伤椎置钉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观察组采用经伤椎置钉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比较两组临床指标、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矫正率及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矫正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置钉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的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其疼痛程度,维持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治疗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和椎体内植骨成形术治疗32例胸腰椎骨折,以同期随机选择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为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测量两组病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椎管内占位百分比,以ASIA 2000分级标准评定神经功能;以Charle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7.2个月(12 ~21个月),放射学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的脊柱重建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后即刻伤椎高度恢复方面疗效相当,但对照组在术后脊柱的后凸矫形和骨折块复位方面较治疗组差(P<0.05).末次随访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和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治疗组2例,对照组5例.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伤椎固定结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可提高骨折后凸畸形的矫正度,使脊柱和内固定物的载荷更合理、更稳定,降低了内固定失效和矫形丢失的发生,促进了骨折愈合,是弥补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不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胸腰段椎体骨折伤椎单侧与双侧置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伤椎单侧(5钉组)和双侧置钉(6钉组)技术治疗86例(5钉组45例,6钉组41例)。分析对比组内及组间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矢状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和椎管内骨折复位情况;评估术前和术后VAS评分和ODI指数。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节段和损伤类型、TLIC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和矢状位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5钉组椎体前缘高度(23.1±4.3)mm、Cobb角11.7°±5.4°、VAS(1.4±0.9)、平均ODI(16.5%);6钉组椎体前缘高度(23.0±4.0)mm、Cobb角11.4°±3.4°、VAS(1.5±0.7)、平均ODI(17.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钉组出现2例骨折块复位不全,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型和部分B型胸腰段椎体骨折而言,伤椎单侧置钉技术同双侧置钉技术一样,可以有效地维持复位后伤椎的高度,维持胸腰段脊柱序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术,对照组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外侧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4个月。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4个月脊柱后Cobb角、伤椎高度恢复情况、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后缘高度比、Cobb角及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个月,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及后缘高度比均高于对照组,Cobb角及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联合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显著促进患者脊椎形态及功能恢复,减轻疼痛程度,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传统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伴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东莞市康华医院和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并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T12-L2)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分为PKP组、PVP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分别采用PKP治疗、PVP治疗和腰椎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常规对症治疗,并随访3年,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和相邻节段骨折情况。结果:PKP组手术费用最高,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均<0.05);PKP组、PVP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而随访1年后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较其他两组明显丢失(P<0.05);随访2年、3年后PKP组、PVP组的Cobb角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PKP和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疗效优于传统切开手术,而PKP在并发症和再骨折发生率上均优于PVP。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取的6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平均操作时间、手术中平均出血水平、术后平均留院时间、胸腰段脊柱骨折恢复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半年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JOA评分。结果观察组胸腰段脊柱骨折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平均操作时间、手术中平均出血水平、术后平均留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JOA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半年两组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JO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但其中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经伤椎固定效果优于跨伤椎固定,可更好恢复椎体高度和Cobb角,改善腰椎功能,减少并发症,减轻手术创伤,加速术后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腰段单一椎体爆裂性骨折伤椎及其相邻椎体植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0年8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段单一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67例,其中男性35,女性32例,受伤节段T10至L2椎体.根据所固定的节段将其分为三组.Ⅰ组(两椎体四钉组):伤椎相邻上下椎体植入椎弓根钉;Ⅱ组(三椎体六钉组):伤椎相邻上2椎体,下1椎体分别植入椎弓根螺钉;Ⅲ组(三椎体五或六钉组):伤椎及伤椎相邻上下椎体植入螺钉,其伤椎植入1或2枚椎弓根螺钉.比较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后凸角、术后后凸角、末次随访后凸角、ASIA、其腰痛评分及固定节段数.[结果]Ⅱ组、Ⅲ组手术时间长于Ⅰ组(P<0.05);手术出血量及术前后凸角、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矫正后凸畸形及其维持其稳定性方面,Ⅱ组、Ⅲ组明显较Ⅰ组存在优势(P<0.05);末次随访腰痛评分存在差异,Ⅱ组明显较其他组差(P<0.05).[结论]应用经伤椎及相邻椎体植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单一椎体爆裂性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13例.测量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及椎体压缩百分比,对神经功能进行Franker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24个月,平均15个月,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或松动,全部获得骨性愈合.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22.2±5.3)°矫正至术后(5.3±3.5)°,末次随访时为(6.2±3.6)°;椎体压缩百分比由术前(45.7±14.1)%恢复至术后(6.1±3.8)%,末次随访时为(7.2±3.9)%;伤椎Cobb角及椎体压缩百分比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03、=12.05,P均<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脊髓神经功能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是一种牢固、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刘清华  童杰  陈晟民  熊波 《医学临床研究》2021,38(3):372-374,378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单椎体A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诊治的40例胸腰椎单椎体A3型骨折患者,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对照组采用后路开放手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及术前、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渗出量和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单椎体A3型骨折,切口小、住院时间短、出血量少、疼痛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椎体内植骨并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椎体内植骨并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75例采用椎体内植骨或后路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式进行比较,其中40例采用椎体内植骨,35例采用后路植骨,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周、术后12个月、术后18个月(去除内固定后6个月)以下指标:节段性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  相似文献   

14.
陈春林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258-1260
【目的】比较GSS-II通用型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与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37例胸腰段骨折病人分别采用上述两种不同的固定方法治疗,测量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后凸Cobb角,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采用Frankel评分评价神经损伤的恢复情况,并比较两组之间疗效。【结果】GSSⅡ组患者术前平均伤椎椎体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分别为(0.47±0.08)%、(27.6±3.7)°,术后1周为(O.94±0.11)%、(5.4±0.4)°,末次随访为(0.91±0.09)%、(6.8±0.5)°。而AF组伤椎椎体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术前分别为(0.53±0.07)%、(24.6±2.8)°,术后1周为(0.96±0.09)%、(3.8±0.6)°,末次随访为(0.94土0.10)%、(5.7±0.7)°。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两组间椎体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无明显差异。两组病人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F钉系统与GSS-Ⅱ系统均为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GSS-Ⅱ系统操作更为简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扩张通道管(QUADRANT)系统下经伤椎置钉单节段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胸腰椎骨折患者50例,采用C臂 X线机透视定位,在后路 QUADRANT系统下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对比分析术前、术后神经功能 ASIA分级、伤椎椎体的高度及 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手术平均切口长度3.5 cm,平均手术时间53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25 mL,1例切口皮缘有坏死,经过对症治疗后愈合。术后所有患者均骨性融合,2例ASIA C级神经功能均恢复至正常,X线检查术后伤椎高度恢复到95.9%,随访椎体高度丢失0.4 mm,丢失率为1.4%;Cobb角由术前19.5°(12.6°~26.4°)恢复到术后4.1°(1.5°~6.3°),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结论】在后路QUADRANT系统下伤椎置钉单节段治疗胸腰段骨折,是一种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疗效好、操作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共随访32例,对患者术前及术后伤椎高度及伤椎后凸角度(Cobb角)分别进行测定并比较;通过Frankel标准对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术后随访12-20个月,所有骨折复位效果满意。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的32.4%-69.3%,平均(51.6±17.8)%恢复到术后2周85.6%-99.2%,平均(92.8:tz6.2)%及末次随访时90.6%-97.8%,平均(93.8±3.6)%。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12.8°-30.5。,平均(20.8±9.1)。恢复到术后2周0°-7.8°,平均(4.9±3.2)°及末次随访时2.0°-12.0°,平均(6.2±4.6)°。伤椎后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520、4.762,P均〈0.01)。脊髓神经功能除3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对胸腰椎骨折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且能增加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和减少远期矫正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7.
背景: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是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常用的方法,但两种术式的近远期疗效及各自优缺点尚未明确。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与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治疗后脊柱稳定性及对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随访的AO分型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按照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为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组(n=40)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n=45)。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进行测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在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的疗效相当。而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单节段组要优于短节段组。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及传统的短节段固定在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上都有显著的疗效,而单节段固定组在椎体前缘压缩率的改善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分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短节段组。此种手术方式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减少固定节段以节省脊柱的活动节段,减少固定节段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术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技术诊治的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患者37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手术前后椎体高度、Cobb's 角变化,并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 37例均获得随访.手术时间为1.1(0.75~1.5)h;出血量20~100 (40.5±10)mL;术后随访时间10~36(19.8±5.6)个月.术后4周、术后1年与术前1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明显减轻;治疗4周、治疗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后凸Cobb角明显高于治疗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后1个月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并发症3例(8.1%),均系椎弓根螺钉置入不正确穿破外壁,无硬脊膜破裂及血管损伤患者.随访无明显后凸畸形和高度丢失,骨折全部获得愈合.12个月随访时发现2例患者共3枚螺帽松动;椎弓根螺钉断裂2例(5.4%),其中l例见于术后6个月,1例见于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椎弓根螺钉退出1例(2.7%).[结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病椎稳定性的破坏,既能到达稳定脊柱的目的,又可减小术中创伤.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其将会作为一项基础技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4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观察组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观察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Cobb角均小于术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25%,略低于观察组的15.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利于Cobb角与脊柱功能恢复,而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1~A3型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70例行A1~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7例与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用后路短节段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矢状面Cobb角明显减小,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明显升高,观察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8个月,两组均未出现术后感染、椎弓根螺钉退出以及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1~A3型胸腰椎骨折,可明显降低伤椎后凸畸形风险,减少术后椎体丢失,增强患者腰椎功能,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