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炎活动度、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方法]对80例慢性乙肝患者和40例健康者,采用酶法检测肝功能血清指标ALT、AST、GGT,使用PCR技术测定HBVDNA含量,并与患者的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作对比.运用SPSSl3.0软件进行组间比较、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的增高,血清ALT、AST、GGT显著升高(P<O.01),病例组炎症各级、纤维化各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O.01),G3与G4、s3与S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O.05).HBVDNA水平各组间比较(不包含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O.05).[结论]血清ALT、AST、GGT是评价肝脏病理学改变的敏感指标,HBVDNA水平仅可作为肝病严重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对83例经肝活检确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vWF.结果PT活动度从炎症G2期到纤维化S2期明显低于对照组S0期(P<0.05);凝血因子Ⅱ和Ⅶ活性在炎症G3+4期明显低于对照组G0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因子Ⅷ活性水平从G1期开始均明显高于Go期(P<0.01),vWF活性水平从G2期开始明显高于G0期(P<0.05);因子Ⅱ活性水平从S3期到S4期明显低于对照组S0期(P<0.05);因子X活性水平S4期明显低于对照组S0期(P<0.05);因子Ⅷ、vWF从S1期到S4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0期(P<0.05).结论PT活动度及凝血因子Ⅱ、Ⅷ和vWF活性在判断慢性肝脏炎症轻重以及纤维化程度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特征,并分析血清HBeAg及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28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肝功能、血清HBV-DNA及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228例患者中病理符合病毒携带者49例(21.5%),肝硬化7例(3.1%),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36例(59.6%),中度28例(12.3%),重度7例(3.1%),重型1例(0.4%)。炎症分级G≥2者43例(18.8%);纤维化分期S≥2者49例(21.5%)。HBeAg阴性组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明显重于阳性组(P值均小于0.05)。HBV-DNA低载量组纤维化分期重于高载量组,而两组间肝组织炎症分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不同程度病理变化,血清HBeAg、HBV-DNA均不能准确反映肝脏损伤情况,对此类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5.
缬沙坦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纤维化的效果。方法:将58例慢性乙肝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均予常规抗病毒、护肝治疗及苦参素0.2 g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 mg,每日1次口服。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时采用酶链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等肝纤维化指标。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时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各肝纤维化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缬沙坦能有效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联合苦参素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肝纤维化标志物(HA、LN、CIV、PⅢP)、HBV—DN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肝脏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方法测定80例肝病患者血清TGF—β1、HA、LN、CIV、PⅢP、HBV—DNA、ALT,同时对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穿刺活检并进行病理分级分期,分析TGF-β1、HA、LN、CIV、PⅢP、HBVDNA、ALT与肝脏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结果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水平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升高,各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但其在肝脏炎症各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各期和炎症各级之间HBV—DNA、ALT均无明显差异(P〉0.05);TGF-β1变化趋势与HA、LN、CIV、PⅢP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TGF—β1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且不受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影响,血清TGF-β1水平测定有助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纤维化指标包括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N端肽(PⅢNT)、Ⅳ型胶原与肝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7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正常对照组),用化学发光法和酶法分别测定其肝纤维化4项指标水平和部分肝功能指标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PⅢNT、Ⅳ型胶原与TBIL、TBA呈正相关;与总蛋白、清蛋白呈负相关。结论肝纤维化指标与肝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临床对肝纤维化诊断的可靠性,化学发光法动态监测肝纤维化指标可指导临床判断患者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徐海红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7):789-790
目的 探讨血清对氧磷酯酶Ⅰ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在该院经肝穿刺活检确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80例和健康体检者,检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血清对氧磷酯酶Ⅰ的浓度变化.结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对氧磷酯酶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的开展,各期患者血清对氧磷酯酶Ⅰ、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酯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蛋白(TP)、血清清蛋白(ALB)的检测结果较入院时有明显改善,患者治疗2周和8周后的检测结果与各期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监测血清对氧磷酯酶Ⅰ浓度的变化,有利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疗效观察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 62例肝硬化患者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及肝功能指标,并进行Child Pugh分级和分析.结果 经相关分析和秩和检验,肝纤维化指标与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呈负相关(P<0.05~0.01),与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呈正相关(P<0.05~0.01),并随Child Pugh评分增加而递增(P<0.05~P<0.01).结论 肝纤维化检测与肝功能指标明确相关,综合多项无创性检查诊断肝纤维化是临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11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部位肝穿活检的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不同部位肝穿活检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方法 选择 11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行两个穿刺点取肝组织 ,标本经常规HE染色、网状纤维及地衣红染色等特殊染色 ,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比较每例不同部位的病理改变。结果 两部位病理诊断一致的 78例 ,符合率占 6 6 .1%。两部位病理诊断不一致的 4 0例 ,不符合率占 33.9%。结论 病毒性肝炎时 ,肝实质的病变虽然是弥漫的 ,但炎症可以不均匀 ,同一病例不同部位的炎症程度可有明显差异。此外 ,一个部位的肝穿活检组织只能反映穿刺部位肝组织的病变情况 ,而不能代表整个肝脏炎症的轻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miR-122水平对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于本院感染科就诊并行肝穿刺活检的CHC患者12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血清miR-122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miR-122诊断CH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结果]120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CT测量脾脏体积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94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肝活检,肝组织按肝纤维化分级标准分为S1~S4期;CT测量脾脏体积.结果:肝组织纤维化S1期29例,S2期26例,S3期20例,S4期19例.CT测量脾脏体积S1~S4期分别为:(1 054.80±163.82)mm2,(1144.46±237.40)mm2,(1 152.32±153.87)mm2,(1 288.33±234.89)mm2.自S1至S4期脾脏体积逐渐增大,其中S4期脾脏体积增大明显,与其余各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T测量脾脏体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丁型肝炎病毒(HDV )感染与乙肝病毒(HBV )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DV阳性患者114例,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 HBV血清标志物即乙型肝炎五项指标(HBV‐M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根据HBV‐M指标的不同阳性分布而分组:HBsAg (+)HBeAg (+) HBcAb(+)设为1‐3‐5(+)组;HBsAg(+)HBeAb(+)HBcAb(+)设为1‐4‐5(+)组;HBsAg(+)HBcAb(+)设为1‐5(+)组;HBsAb(+)HBeAb(+)HBcAb(+)设为2‐4‐5(+)组,HBsAb(+)HBcAb(+)者设为2‐5(+)组;HBsAb(+)设为2(+)组;HBeAb(+)HBcAb(+)设为4‐5(+)组。 HBV‐M 全阴性者设为阴性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 T 细胞亚群和肝功能指标:AST (谷草转氨酶)、ALT (谷丙转氨酶)、TBIL(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结果】114例 HDV病毒血清标记物阳性患者中1‐3‐5(+)组占39.5%(45/114),1‐4‐5(+)组占37.7%(43/114),1‐5(+)组占1.8%(2/114),2‐4‐5(+)组占5.3%(6/114);2‐5(+)组占3.5%(4/114);2(+)组占1.8%(2/114);4‐5(+)组占2.6%(3/114),阴性占7.9%(9/114)。HDV(+)中,1‐3‐5(+)组、1‐4‐5(+)组和2‐4‐5(+)组患者外周血中CD3+、CD4+ T 细胞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8+ T细胞高于对照组。【结论】HDV的发生与乙肝密切相关,HDV合并 HBV感染时机体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乙肝肝硬化致肝癌患者癌组织miRNA-145的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的74例乙肝肝硬化致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于术中留取癌组织标本,进行癌组织中miRNA-145表达的检测及实时定量RT-PCR、细胞增殖检测及侵袭试验,根据miRNA-145浓度分为50nmol/L、100nmol/L、150nmol/L,对照组为体脂质体处理。结合临床探讨乙肝肝硬化致肝癌患者的miR—NA-145表达、miRNA-145对肿瘤细胞增殖能力、侵袭与转移能力的影响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与人肝癌HepG2细胞株的miRNA-145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时各组细胞相对增殖(D49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h与72h时,miRNA-145转染不同浓度组的细胞相对增殖(D490)均低于脂质体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相对穿出小室膜的肿瘤细胞数为(0.29±0.05)个,低于脂质体处理组的(0.36±0.1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NA-145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期长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NA-145的表达可抑制肿瘤增殖、控制肿瘤进展,并减弱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能力、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期,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与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的HBV五种血清学指标和HBV DNA的变化。方法:以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1例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血清中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五种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结果:通过观察,31例患者肝移植术后6个月内HBV血清学标志物显示,93.5%(29/31)患者HBsAg阴转,54.8%(17/31)患者HBeAg阴转,100%(23/23)患者HBV DNA阴转;且6个月后所有患者的肝功能ALT、AST均正常。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经过6个月内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和HBV DNA动态观察,为实行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患者的恢复情况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慢性HBV携带者的肝组织病理改变,为慢性HBV携带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113例慢性HBV携带者进行肝组织学检查和血清学、病毒核酸检测。结果:57.52%的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炎症(G)在2级以上,HBeAg阴性携带者G≥2占70.59%,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分级与HBV-DNA滴度无相关性(P>0.05),肝组织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显著相关(χ2=51.589,P<0.001)。结论:对慢性HBV携带者应建议行肝脏穿刺检查,尤其是HBeAg阴性的慢性HBV携带者,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期抗病毒治疗对代偿期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患者一般检验指标及肝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长期抗病毒治疗,其中恩替卡韦用药45例,阿德福韦酯用药24例,连续用药144周,比较用药前后肝功能指标、乙肝病毒基因(HBV-DNA)、Child-Pugh积分、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肝纤维化分期变化,同时用药前后分别行CT肝脏灌注扫描,观察肝动脉灌注量(HAP)、总肝灌注量(TLP)等肝灌注参数变化;记录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用药前比较,患者用药144周后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HBV-DNA水平、Child-Pugh积分均显著下降,白蛋白(Alb)水平显著上升,用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4周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纤维化分期较用药前均明显改善(P<0.05).用药前、用药144周总肝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量(HAP)、肝静脉灌注量(HP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长期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等一般检验指标及肝灌注参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在肝纤维化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探讨TGF—β1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评价其对肝维化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检测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Ⅳ型胶原(CⅣ)水平,40例患者全部进行肝组织活检,分析TGF-β1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期和炎症活动度分级的关系以及与HA、LN、PⅢNP、CⅣ四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GF-β1水平明照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1),TGF-β1变化趋势与HA、LN、PⅢNP、CⅣ均呈正相关(P〈0.01)。(2)按炎症活动度(G)分组,TGF-β1在G1~G4组水平明显高于G0组(P〈0.01),但组间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且不受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影响,在早期肝纤维化的敏感性高于HA、LN、PⅢNP、CⅣ,可作为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硫氨酸维B1治疗肝硬化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症状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80例临床资料.38例患者采用常规处理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4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甲硫氨酸维B1进行治疗(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其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①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胆碱酯酶(CHE)、纤维结合蛋白(FN)]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值[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硫氨酸维B1能显著改善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