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仲景方剂配伍特点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思华  姜建国 《中医杂志》2003,44(4):305-307
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选药是否合理,配伍是否精当,是方剂是否有效的关键。张仲景医书被后世医家奉为“方书之祖”,其方剂也是后人推崇倍至的“经方”。本文拟就张仲景方的组方特点浅析如下,以期对研究方剂配伍理论和提高临床疗效有所借鉴。1 主攻明确,药少而精《伤寒论》全书113方,共使用89味药物,超过10味药物的方剂仅有2首。《金匮要略》全书205首方剂中,1~6味药组成的方剂有 160首,约占方剂总数的  相似文献   

2.
<正>代赭石,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的矿石。《神农本草经》列于玉石部下品,认为其"味苦寒。主鬼注,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一名须丸。生山谷"。《管子》云:"山上有赭,其下有铁。铁朱之名或缘此,不独因其形色也。"仲景用代赭石者虽仅有旋覆代赭汤及滑石代赭汤2方,其配伍组成,对后世启发很大,至现代仍值得师法。1配伍旋覆花,降逆经典药对代赭石配伍旋覆花的药对,见于旋覆代赭汤方,源  相似文献   

3.
洪珂  章健  何云云 《河南中医》2016,(8):1306-1308
小青龙汤全方以辛温为主,辛温相伍,一可去除在表之寒邪,再可温化在里之水饮。风寒束于肌表,从四性角度看,当温解其寒邪,从五味角度看,当辛散其表邪。故需综合考虑病情特点,以辛味药与温性药物同用,才能使寒邪散,表证除。方中麻黄、桂枝、细辛性温而味辛,麻黄发汗解表,桂枝发汗解肌,细辛祛风散寒,对风寒束表之证,一药而能两擅其功,可奏辛温解表之效。寒饮伏肺,或散于其他脏腑,或散于胸胁四肢,或走于肌表,因寒性凝滞,故津液水饮容易在这些部位凝结不散。水饮停聚,则气血阻滞难行,气机不畅,又会使饮邪加重。故方中以温性之干姜、细辛、半夏散寒邪,去凝滞,燥湿化痰,温肺化饮,祛除内寒以助水饮开化。细辛、半夏又存辛性,能行气滞,气行则水行,气机调畅则水液代谢归于正常,饮邪无以生成,辛温同用,可发辛温化饮之功。小青龙汤方中辛散温燥之品较多,容易耗散人体正气,伤及人体阴津,故少佐芍药、五味子等酸寒之品,收敛肺气,制约温燥之药,达相反相成之功。方剂的配伍理论有多种,在君臣佐使的基本框架下,有性味配伍,七情和合,去性存用,升降相因,五行配伍等多种配伍形式,共同构成方剂配伍理论。现阶段对小青龙汤的配伍研究多停留在君臣佐使理论层面,然小青龙汤方出现之时君臣佐使配伍理论并非处于成熟时期。因此结合当时各种配伍理论的发展状况,从性味配伍理论角度对小青龙汤进行分析才能进一步加深对小青龙汤方的理解,这也是其他方剂配伍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是汉代张仲景所写的中医经典临床著作,其组方精炼,疗效显著。前人曾比喻中医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因此小方具有研究意义。《伤寒论》中小方的具体治法有和法、寒法、温法、汗法、吐法和下法。作者根据小方治法的不同,对比、总结《伤寒论》中的小方条文、药性、组方分析及临床应用,有助于学习仲景组方思路,使临床应用更加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5.
张磊  张晗 《天津中医药》2003,20(6):41-43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其为历代医家推崇的关键在于紧扣病机,方证对应,组方合理,配伍精当。本文从酸辛苦甘,刚柔相济;清上温下,攻补兼施;辛开苦降,土木两调3个方面讨论了乌梅丸按照气味配伍组方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刘松林 《河南中医》2010,30(12):1145-1147
《伤寒杂病论》中方剂药物性味配伍的运用非常全面。在四气配伍方面有寒热(温)并用法和寒温(热)互投法;在五味配伍方面有辛甘化阳、辛开苦降、辛散酸收、酸甘化阴、酸苦涌泄、甘淡利湿、甘补苦泻等方法;另外还有四气配伍五味的辛温成寒反佐法。临床应充分掌握药物的性味,根据疾病证候特点,按性味特点配伍组方,才能充分发挥中药性味配伍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汉代名家张仲景医方中峻猛药物配伍特点,分别举例介绍峻药与峻药配伍、峻药与缓药配伍、药性相反药物配伍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桂枝味辛甘,性温和,有发汗解肌、调和营卫、温通经脉、温阳助气、平冲降逆、利肝肺两气之功效。《伤寒杂病论》所载323首方剂中用桂枝配伍的高达77首,其中《伤寒论》中37首,频次之高可显其重要性。既言桂枝“配伍”,就不可不提“七情”理论。“七情”配伍,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方式。用“七情”之理回看《伤寒论》中关于桂枝的记载,发现桂枝药性柔和,不归属毒性之品,张机(字仲景)用桂枝配伍多为相须相使之类。且“七情”配伍多以“药对”形式出现,如同类相须配伍之“桂枝-麻黄”药对、“桂枝-附子”药对;相使相成中寒热并用的“桂枝-石膏”药对、散收相配的“桂枝-芍药”药对、阴阳同补的“桂枝-地黄”药对、润燥并用的“桂枝-胶饴”药对、动静相宜的“桂枝-知母”药对和“桂枝-阿胶”药对。药理研究发现,桂枝水煎剂中的成分具有很好的解热、镇痛、抗炎、扩张血管等作用,当临床遇其适应证时,单味药物已有很好疗效,但当桂枝与其他药物组成药对时,两者药物偏性又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适应证也更加广泛。临床上桂枝药对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病、皮肤病等。文章就七情理论对临床常用...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的《伤寒论》乃方书之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处方用药的方法和原则,他对每种药物的使用更是灵活多样。对芍药的运用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不仅用于治疗内科的各种外感及内伤杂病,还用其治疗各种妇科杂病。他对本药的药性、宜忌了如指掌;通过不同的配伍,既能增加芍药的功能,又可以减轻其不良作用,从而治疗多种疾病,对我们的临床用药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何云义  张玉英 《河南中医》2009,29(12):1150-1150
通过研读《伤寒杂病论》,从辛温少佐滋润调畅升降气机、散收相伍、补中有散、表里同治、重视脾胃六个方面阐释仲景咳喘方配伍特色。  相似文献   

11.
南阳酒文化源远流长。1959年春,在镇平县城西北三十公里的塜上寺遗址出土了一件精制灼黑陶杯,充分说明早在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南阳就有了以谷物为原料酿造酒的历史。酒文化的辉宏与酒的制作技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南阳历史上,独具匠心的南阳人民凭借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人们奉献了诸多琼浆佳酿,这对张仲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他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到了清酒、白酒、苦酒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不仅用到了上述名目繁多的酒,其用酒之法也是各取所宜,独具特色。纵观一部《伤寒杂病论》仲景提到酒字共有45处,其中白酒3处,清酒5处,苦酒4处,酒33处,见于不同篇章、不同病证、不同方药及饮食禁忌、杂疗方中,对酒的用法、服法也各有不同,例如:水酒同煮、以酒送服、以酒煮药、以酒浸药、以酒洗药等。  相似文献   

12.
胡冠书 《河南中医》2020,40(3):329-331
"发于阳""发于阴"指人体感受风寒之邪,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发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无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疾病处于表证期。阳经受邪发热,阴经受邪无热,此为常;阳经受邪亦有不发热者,阴经受邪反有发热者,此为变。《伤寒论》第7条和第131条两处"发于阳""发于阴"含义相同,均为就表证而言。邪在皮毛经络,为感邪之初,病之始,故为"发"。"阳"指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阴"指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从病程上看,处于表证期,即邪气入经以及入经之前;从病位上看,邪在体表、经络,无涉脏腑。相较而言,阳经表证更为明显,邪在络脉常已出现相应症状,从病之"发"到病之"衰",时间较长,所以说,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相似文献   

13.
周兆山教授潜心钻研中医经典,辨证精准,每获佳效。周兆山教授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以"以方统证,但求方证对应""抓主症治疗主病,选定经方""抓‘兼证’治主病,活用经方""按六经传变,抓核心环节,以方统病"等为核心思想;以和解少阳为中心,外透太阳之邪、内清阳明里热,三阳同调,内寓透邪外出和截断病邪内传,同时采用以方统病的方法,所制之方可批量煎制,供众多患者及时服用,特别适宜于流感之类的急性传染病的聚集发病、爆发流行,可快速、有效地防控。  相似文献   

14.
并病理论昭示了疾病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的经证还未传变为他经之证,而在此主要经证还在、他经之证候初现而未完全成立之时,应守原经之主方加减。又有原经主证已退而次证尚在,且他经之证已经形成,或疾病之性质已经发生转变者,当从他经之方加减。由于并病而合方治疗是仲景常用的处方法度,合方使用在临床也常常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合方不是胡乱相合,其理仍在于有是证用是方,至于孰轻孰重,何主何辅,则需根据临床表现,相机使用。  相似文献   

15.
郑丰杰  李宇航 《河南中医》2020,40(6):811-814
宋本《伤寒论》共10卷22篇,原文共计808条。前4篇原文共计122条,其中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虽然多被认为是王叔和采摭群书,附以己意而成,然"辨脉法"与"平脉法"作为脉法总论,"伤寒例"作为外感热病学概论、伤寒辨证之规范,其内容不乏精妙,学术价值亦不可低估;痉湿暍篇虽见于《金匮要略》,然其证与伤寒相似,具有鉴别诊断之意义,示人不可误治。中10篇论六经辨证、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是《伤寒论》的重点与核心,共计398条,不可混同于397法。后8篇原文共计288条,其内容虽与中10篇重复较多,但有学者考证提出后8篇的内容本是王叔和所见散失《伤寒杂病论》的原始状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明  丁艳亭  王新佩 《河南中医》2013,33(8):1197-1198
心与胃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关:在经络联系方面,二者在脏腑相关经脉、脉络分属、经筋分布方面关系密切;在功能联系方面,二者间有五行相生、血脉、宗气等联系.临证时仲景将心胃相关理论应用于神志疾病中阳明内热、阳明湿郁、胃虚饮停、胃虚湿滞、胃虚痞烦、胃虚血弱等证型及胸痹杂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经方的特点是:结构严谨;方药味虽少,但君臣佐使结构明确,特别是“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的定位关系一目了然;定量严格;灵活多变。证候的复杂性决定了应用经方的不易性,疑难病的证候多是复合证候,二合一、三合一的证候比比皆是,这种复合证候在心脑血管病、肿瘤病、肝脏病、肾脏病、神经系统疾病中非常多见。而经方的应用也是可以二合一、三合一的,如治疗痰瘀互结腹腔包块,用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用小陷胸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肿瘤放疗化疗后,用桂枝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小柴胡汤等。  相似文献   

18.
论小建中汤     
师韵  张林落  朱姗  谢忠礼 《河南中医》2016,(11):1866-1867
小建中汤以甘润胶饴为君,温中补中缓急,以酸苦微寒之芍药为臣,养精血而敛阴,桂枝助阳、生姜温胃、大枣补脾、炙甘草益气。诸药合用,辛甘化阳之中又有酸甘化阴,共奏温中补虚、和里缓急、调和气血阴阳,复建中气之功。小建中汤甘温补脾、调和阴阳,主治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之证,其证为气血阴阳俱虚,以阳虚失温为主。小建中汤治法重在甘温建中、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19.
郑仁省 《河南中医》2016,(2):204-206
目的:观察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抗炎、抗感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热退时间、咳嗽、咳痰缓解时间、湿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2.2±0.4)d、(3.2±0.4)d、(4.1±0.4)d,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