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刀低位领式小切口行甲状腺癌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甲状腺癌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共167例,术中均使用超声刀,其中采用L型切口患者65例,采用低位领式小切口102例,对比两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量、引流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低位领式小切口组出血量、切口长度、引流量均低于L型切口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超声刀低位领式小切口行甲状腺癌手术可以有效降低出血量,改善切口美观度,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低位领式小切口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和经验。方法福建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6年6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对68例甲状腺癌患者在原发灶根治的同时施行了低位领式小切口保留颈丛或不保留颈丛的择区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结果颈部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Ⅵ区(76.7%)、Ⅳ区(70.9%)、Ⅲ区(60%)、Ⅱ区(40.2%)、ⅤB区(14.8%)和ⅤA区(3.4%)。保留颈丛患者术后无明显耳部感觉异常,所有患者均无下颈部和肩部感觉异常。术后经6~6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0个月)随访无局部复发。结论对于临床考虑颈侧区转移(CN1b)或临床未提示颈侧区转移(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在没有颈部手术史、放疗史或没有淋巴结明显外侵的首次手术患者,低位领式小切口行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可以作为替代根治性或改良性颈清扫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外科治疗相关问题。方法对100例PTC手术治疗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100例患者中发现124个癌灶,多灶性甲状腺癌17例(占17.0%),颈部淋巴结转移40例(40.0%);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病﹑滤泡型腺瘤36例(36.0%)。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患侧叶切除术52例,患侧全切加对侧大部分切除术33例,甲状腺全切15例,中央区淋巴清扫术100例,侧颈部淋巴清扫术37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0%;术后1例同侧颈淋巴结转移,1例对侧甲状腺出现癌灶。结论应根据PTC患者病变的不同部位及数目(单发/多发)及有无淋巴结转移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患侧腺叶+峡部+对侧次全切术与甲状腺全切术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治疗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120例cN0期PT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各60例,A组接受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对侧次全切术,B组行甲状腺全切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测定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患者血钙(Ca)、甲状旁腺素(PTH)水平,统计两组随访1年复发率及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率。结果两组肿瘤直径、中央区淋巴结受累情况、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多于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d两组Ca、PTH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B组术后1d、3d Ca水平低于A组(P0.05);B组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率低于A组(P0.05)。结论 cN0期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行甲状腺全切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降低患者术后转移及复发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王永胜  李海洋 《临床医学》2006,26(12):76-76
目前,国内常用的甲状腺癌颈清扫术切口有“X”型和“L”型,郑州大学一附院王庆兆教授根据颈部皮肤伸缩性大、愈合力强的特点,为了美观,设计了低位领式切口。本文总结2000-2005年我院对50例甲状腺癌患者施行颈清扫术体会,并对低位领式切口进行改进,手术显露满意,切口恢复顺利,并极具隐蔽美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88例PTC患者的年龄、性别、PTC结节声像图特征。结果男性患者、PTC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PTC结节最大径>1.0cm、边缘不规则、接触被膜及被膜不连续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TC结节多发、位于甲状腺上部、最大径≥3.0cm及被膜不连续是颈部淋巴结多区域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PTC结节位于甲状腺上部是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性别及PTC结节的声像图特征,对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为临床选择合理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利用CDFI血流动力学指标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收集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侧PTC患者,根据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n=30)和无转移组(n=17).回顾性分析术前CDFI检查资料,观察病灶血流分布情况,进行Adler血流分级,测算肿瘤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收缩期加速时间(AT)、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分析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分析利用RI和PI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最佳界值.结果 ①转移组与无转移组Adler血流分级均以2,3级为主.两组间CDFI血流检出率及2、3级血流信号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转移组PSV、RI及PI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均<0.01),而两组间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V、R1及PI均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个数呈正相关(r=0.58、0.64、0.60,P均<0.01),AT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个数无相关性(r=0.38,P>0.05).③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值:RI为0.74,PI为1.09.结论 CDFI检查可用于术前评估PTC患者伴发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IC)患者围术期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DIC患者106例,均行甲状腺全切+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其中46例行改良式颈清扫术(对照组),60例行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观察组),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术后面颈部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目、转移度及远期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皮肤感觉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在不影响手术根治性的前提下,能够改善患者术后肩颈部等皮肤感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患者71个PTC结节的CEUS资料,以术后病理结果为依据将PTC结节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和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利用QLAB软件进行CEUS定量分析,绘制PTC结节边缘区及中央区的时间-强度曲线(TIC),计算上升时间(RT)、峰值强度(PI)、平均渡越时间(MTT)、曲线下面积(AUC)、峰值降半时间(TPH)、上升斜率(WIS)和达峰时间(TTP),对比分析两组PTC结节的CEUS灌注强度特征及定量参数差异并绘制相关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结果:71个PTC结节CEUS灌注强度特征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与颈部未转移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部淋巴结转移组PTC结节边缘区PI、AUC分别为(8.39±2.19)dB、(220.69±83.56)dB s,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PTC结节边缘区PI、AUC分别为(6.52±2.32)dB、(168.29±52.95)dB s,转移组结节边缘区PI、AUC大于未转移组(P<0.01)。两组PTC结节边缘区及中央区RT、MTT、TPH、WIS、TTP 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PTC结节中央区PI、AUC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TC结节边缘区PI、AUC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3、0.708,当PTC结节边缘区PI临界值>8.04 dB及AUC临界值>202.99 dB s时,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7.6%、82.4%和64.9%、79.4%。 结论: 颈部淋巴结转移组PTC结节边缘区CEUS定量参数PI、AUC显著大于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PTC结节边缘区CEUS定量参数PI、AUC对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伴对侧腺叶结节合并隐匿性癌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4例术前诊断为单侧PTC伴对侧腺叶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或近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部分同时进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分析单侧PTC伴对侧腺叶结节合并隐匿性癌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单侧PTC伴对侧腺叶结节合并隐匿性癌30例,无隐匿性癌8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PTC肿瘤直径、合并淋巴结转移占比、合并腺体外侵犯占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淋巴结转移、合并腺体外侵犯是影响单侧PTC伴对侧腺叶结节合并隐匿性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淋巴结转移及腺体外侵犯是单侧PTC伴对侧腺叶结节合并隐匿性癌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术前诊断为单侧PTC合并对侧腺叶结节,若存在淋巴结转移及腺体外侵犯等恶性特征,应该行甲状腺全切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探讨影响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影响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科2008年1月~12月188例腹部手术患者调查,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11.2%,手术时间、术后白蛋白水平、腹部手术史、放置引流管数量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显著关联(P〈0.05),切口感染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结论完善术前评估,术中医护密切配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机会,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等措施能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临床上行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的经验。方法:通过对23例胆囊结石患采用右上腹3~5cm斜切口.在切口加用冷光源探头作照明,充分显露胆囊三角,直视下寻找胆囊管,用钛夹钳施钛夹来闭塞胆囊管,取尽胆囊结石及胆汁并向胆囊腔灌注硬化剂无水乙醇(≥99.5%),反复3次,硬化剂共灌注20min,胆囊底开放,放置胆囊窝引流管。结果:在灌注硬化剂时可见胆囊黏膜脱落、坏死,2周内胆囊明显萎缩,纤维组织开始形成,10周左右胆囊全部被纤维组织所代替,全部萎缩完全,23例胆囊全部化学性切除成功,除2例术后出现腹痛外,余未发现有并发症发生。结论:硬化剂灌注最佳时间为20min,硬化剂灌注要反复多次,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重睑成形术的手术方法及优缺点。[方法]对160例要求重睑美容者实施微创重睑成形术。在瞳孔正上方及设计好的重睑线内、外侧1/3处三至四点作3~5mm左右小切口,剪除小切口下唇的眼轮匝肌、部分睑板前脂肪及筋膜,适当去除部分膨出的眶隔脂肪,将切口上、下唇皮肤与睑板前筋膜缝合固定。[结果]160例,手术顺利,受术者对效果满意。42例获3个月至2年随访,无一例重睑线完全消失。[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外观自然,重睑持久的效果,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所引发的并发症进行分析,探讨防治策略。方法:对我科2003-01~2006—07应用头皮冠状切口行颅颌面骨折修复重建、颌面部肿瘤切除与缺损修复、先天性颅颌面畸形矫正的221例中发生并发症的40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8例出现头皮麻木及感觉异常,9例有较宽切口瘢痕,6例出现脱发,4例发生颞窝凹陷,2例发生头皮下血肿,2例出现单侧面神经颞支损伤,1例发生鼻眶区肥厚。结论:头皮冠状切口具有切口隐蔽、面部疤痕不明显,显露充分的优点,但对其并发症也不容忽视。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口类型,术中精细的解剖、神经血管的良好保护以及正确的缝合方法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切口"V"型截囊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对武宁县人民医院2009年"光明工程"893例(925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的63例(6.81%)晶状体后囊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发生时间进行原因分析及处理.结果 63眼后囊膜破裂患者中水分离时9眼、吸皮质时46眼、娩核时5眼、人工晶体植入时2眼、撕除三角形前囊膜瓣时1眼;一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57眼,6眼因眼底无红光反射未植入人工晶体.出院时视力情况:视力> 0.4者57 眼,视力<0.1者 6眼.结论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是常见的并发症,可发生在术中诸多手术步骤中.规范手术操作可降低其发生率,恰当的处理,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可获得较好的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16.
胡蓉  龙丽娟  汪娜  吴迪  郭蕾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080-2081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月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出血的剖宫产术后半年以上患者做阴道超声检查.[结果]子宫切口异常37例,其中子宫切口憩室35例、子宫膀胱窦道形成1例、切口憩室并妊娠1例.[结论]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是剖宫产妇女经期延长的重要原因,其并发症应引起临床重视,经阴道超声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盛豫  关娟  周历  司艳芳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2):239-240,243
[目的]评价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双辅助切口对角膜屈光的影响.[方法]20例3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在角巩膜缘3、9点位透明角膜两处行辅助切口.应用TOPCON 角膜曲率仪,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对角膜进行检测,比较分析角膜屈光的变化.[结果]术后角膜曲率同术前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术后1周角膜散光与术后3个月的数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与术后3个月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双辅助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角膜曲率影响非常小;术后出现的角膜散光,可于术后1个月内显著减少;1个月后,角膜散光情况已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8.
老年患者手术中保暖对切口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降低老年手术患者术中浅低温的发生,减少切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月普外科和胸外科老年手术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保暖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保暖组采取术中给予保暖措施,对照组术中常规护理。结果两组术中浅低温发生率分别为8.7%和65.3%,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0%和10.0%。结论加强老年患者手术过程中保暖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应成为手术室护理不可忽视的重要护理内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气管切开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和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6例发生肺部感染,1例并发哮喘,1例并发呼吸衰竭,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经过一系列护理措施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缓解,顺利拔除气管套管。护理满意度调查,16例非常满意,48例满意,4例不满意,其护理满意率为94.11%。结论对于接受气管切开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气道管理工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氯诺昔康对手术致痛大鼠脊髓背角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三个氯诺昔康预处理模型组(制作手术致痛模型前20 min腹腔注射1、3、9 mg/kg)。3 h后,取出脊髓,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脊髓背角COX-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脊髓背角COX-2表达较强,而氯诺昔康可减少手术致痛引起的COX-2表达,并有量效关系。结论:氯诺昔康能对手术致痛引起脊髓背角COX-2的表达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