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脾切除术后高凝状态的原因。方法 :以四氯化碳所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 3组 ,检测 D-二聚体 (D- D)水平 ,血小板计数 (PL T) ,α颗粒膜蛋白 - 1 4 0 (GMP- 1 4 0 )血浆浓度 ,全血黏度 (WBV)。术前对照组 1 2只 ,不做手术 ,直接测定 ;行部分大网膜切除术 4 0只 (手术对照组 ) ,于术后第 3天 (1 2只 )、第 7天 (1 2只 )、第 1 4天 (8只 )及第 2 1天 (8只 )采血检测 ;行脾全切除术 8只 (脾全切除术组 ) ,也于术后第 3天 (1 1只 )、第 7天 (1 0只 )、第 1 4天 (8只 )及第 2 1天 (9只 )采血检测。结果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脾全切除术组自术后第 7天起 PL T、GMP- 1 4 0、WBV明显高于部分大网膜切除术组 (P <0 .0 1 ,P <0 .0 5 ,P <0 .0 5 ) ,自第 1 4天起 D- D明显高于部分大网膜切除术组 (P <0 .0 1 ) ,至实验结束时也未见下降。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脾全切除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血小板数目持续增多和功能活跃以及全血黏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治疗门静脉高压新术式。方法 :2 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采用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人造血管架桥分流或脾腔分流术 ,门静脉、奇静脉断流及脾切除术 ,并进行远期随访。结果 :术中测定门静脉压力 ,脾切除术前 3.45± 0 .6kPa ,脾切除术后 3.15± 0 .5kPa ,分流术后 2 .85± 0 .45kPa ,断流术后 3.0 5± 0 .38kPa。全组术后 2周内行Doppler彩超检查示血管吻合口通畅。 1例出院后失访 ,2 2例中 ,随访 1~ 7年。 1例 2年后因黑便入内科 ,纤维胃镜检查为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1例术后 5年因少量呕血 ,内科控制后 ,Doppler彩超检查脾腔吻合口狭窄。再出血率约 9%。结论 :该术式治疗门静脉高压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逆行脾切除术加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巨脾和脾功亢进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例逆行脾切除术(逆切组)与32例经典切脾术(经切组)加门奇静脉断流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巨脾和脾功亢进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8例逆切除组无一例发生术中大出血,平均失血量(285±55)mL,无手术死亡;经切组中13例发生1 000 mL以上的大出血,最多达1 800mL,平均失血量(825±151)mL,手术死亡2例(6.25%),两组术中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随访54例,均未见食道胃底曲张静脉复发出血。结论逆行脾切除术加门奇静脉断流较经典脾切除术出血少,死亡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小板(PLT)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统计分析153例肝硬化伴脾大脾亢患者脾切除术前后(肝硬化组)PLT计数和肝功能,观察PLT变化趋势,比较脾切除术前后PLT变化和肝功能变化的关系,同时与脾外伤组对比。结果肝硬化组术后多数PLT升高,部分不升高,甚至降低,并与肝功能相关。肝硬化组较外伤组手术前后PLT变化不明显。结论肝硬化PLT减少数量的原因除与脾肿大等有关外,还可能与肝脏功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刘中宁 《广西医学》2004,26(5):740-740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并发症,文献中报道少见,如不及时发现、处理,会引起严重后果。我科近6年因肝硬化门脉高压行脾切除病例4 7例中有两例确诊术后早期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均经治疗痊愈,现回顾分析如下。1 病历介绍例1 :男,4 8岁,因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脾亢入院。入院查体:脾脐下三横指可触及。血常规WBC 2 7×1 0 9/L ;RBC3 32×1 0 1 2 /L ,PLT 4 6×1 0 9/L。予全麻下行脾切除术,术中发现脾脏与周围血管广泛侧枝循环形成,分离困难,术中出血2 80 0ml。术后反复发热,T 37 5°C~39 5°C ,对症处理体温下降不…  相似文献   

7.
门脉高压症伴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重要临床表现 ,也是引起肝硬化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我们应用部分脾栓塞术 (Partialsplenicembolization ,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伴脾功能亢进 11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均为我院 1995至 2 0 0 0年住院患者 ,经临床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伴脾功能亢进。年龄 2 8~ 6 1岁 ,平均 4 4岁。男性 9例 ,女性 2例。肝功能按Child -Pugh分级 :B级 8例 ,C级 3例。全部病例经B超、CT检查提示肝硬…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早日恢复。方法回顾笔者所在科9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不同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9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14~30d出院。3例患者出现腹水,经治疗后消失。术后近期出血为2例,主要为肝功能失代偿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创面广泛渗血所致,予以补充凝血因子输血治疗后好转。随访15例,9例恢复正常劳动力,6例症状改善。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因其操作简便,适应证广,从而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健康指导,减少并发症,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脾切除术、脾动脉结扎术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PHT)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的影响 ,研究PHT时TNF α与一氧化氮合酶 (NOS)间的关系 ,建成PHT大鼠模型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动态检测TNF α ,根据吸光度的大小测定血浆NOS活性 ,并观察术后 4周内各组的病死率。发现 :PHT大鼠血浆TNF α质量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 ) ;PHT脾切除组术后 3d、7d、1 4d血浆TNF α质量浓度与实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脾动脉结扎组TNF α的质量浓度虽比实验对照组升高 ,但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对照组血浆NOS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且与TNF α显著正相关 (P <0 .0 1 ,r =0 .946) ;脾动脉结扎组NOS活性显著低于实验对照组及脾切除组 (P <0 .0 1 )。PHT时血浆TNF α的质量浓度显著增高 ,提示 :TNF α可能在PHT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与脾动脉结扎组相比较 ,脾切除组血浆TNF α的质量浓度显著增高 ,血浆NOS活性以及病死率亦显著增高 ,提示 :脾动脉结扎术后脾脏仍可发挥一定作用 ,PHT时应保留脾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早日恢复。方法:回顾我科13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不同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13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15~32天出院。5例患者出现腹水,经治疗后消失。术后近期出血为4例,主要为肝功能失代偿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创面广泛渗血所致,予以补充凝血因子输血治疗后好转。随访20例,12例恢复正常劳动力,8例症状改善。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因其操作简便,适应证广,从而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健康指导,减少并发症,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孙强 《安徽医学》2013,34(5):586-588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至2010年收治的136例因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持续性发热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136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患者中,持续性发热42例(30.9%),并发症的发生率27.2%。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原因主要与肝功能相关,与术后并发症无明确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Hassab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经验。方法对采用Hassab术治疗的22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8例均经Hassab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38例,择期手术150例,预防性手术40例。急诊手术止血率71.1%,手术总死亡率6.58%,其中急诊手术死亡率28.9%,择期手术死亡率2。66%,预防性手术无死亡。近期主要死亡原因: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腹腔内出血合并休克,膈下脓肿并胸腔积液、肺部感染,食管胃漏合并弥漫性腹膜炎。远期主要死亡原因: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大出血,并发原发性肝癌。远期再出血率:5年为6.48%,10年为12.o%。结论Hassab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不仅可控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解除脾功能亢进,而且操作简单,疗效确切,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断流术彻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李丹  李亚刚 《吉林医学》2002,23(4):219-220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早期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门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随机抽取4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门脐静脉断流术的临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组在术后早期预防性应用口服抗凝药物,随访观察两组病人门静脉血栓的发生机率。结果:应用抗凝药物组病人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机率远低于未应用抗凝药物组(P<0.05)。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门脐静脉断流术的病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门脉血栓的形成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的1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脾蒂血管出血,无胰漏、胃底及结肠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左膈下脓肿1例、肺部感染5例、左侧胸腔积液7例、大量腹水9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2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脾动脉的妥善处理、脾周韧带及粘连的解剖分离、脾蒂血管的正确处理以及脾窝创面的彻底止血是门静脉高压症脾脏切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规律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402例病人516次上消化道出血的时间。结果 1天24小时中,5-6时为出血的第1高峰期,16-17时为第2高峰期,23时为第3高峰期。夜间出血362例,发生率为70.16%,白天出血154例,发生率为29.84%,出血发生的时间昼夜差异显著(P<0.01),夜间死亡52例,死亡率为14.36%,白天死亡10例,死亡率为6.49%,昼夜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及死亡的时间是有规律性的。  相似文献   

16.
王霄龙 《当代医学》2021,27(2):22-2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脾切除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胃肠激素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开腹脾切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腹腔镜进行脾脏切除手术.观察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及手术前、手术后15 d胃肠激素及肝功...  相似文献   

17.
朱斌  周正扬  张冰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6):527-528,532
目的: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特殊序列和检查方法,评价MRI在肝硬化和门脉高压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利用3DT1W/FFE和SENSEBABLANCE技术,对肝硬化和门脉高压患者及正常人各100例的信号强度及其平均标准差、肝硬化小结节的显示、门脉和胃底静脉的显示及内径进行了研究,并和常规MRI检查序列T2W/TSE进行了比较。结果:①3DT1W/FFE能显示常规扫描不能显示的肝硬化结节。②提出正常人信号强度平均标准差的最大值小于肝硬化患者的最小值,并认为在3DT1W/FFE标准差>30时,应考虑为结节性肝硬化。③SENSEBABLANCE冠状位能显示门脉高压程度及分支大小。结论:利用MRI的特殊序列和检查方法在肝硬化和门脉高压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预防性治疗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探讨术后预防性抗凝、祛聚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2006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手术治疗病例320例,纳入研究者120例。根据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及潘生丁、低分子右旋糖酐、川芎嗪等祛聚药的应用情况将120例分为三组,其中,A组60例,术后未用抗凝、祛聚药;B组35例,在血小板〉300×109/L时行祛聚治疗,在血小板〉500×109/L时,加用抗凝药物治疗;C组25例,早期(术后3~5 d)行祛聚治疗,在血小板〉300×109/L时,加抗凝药物治疗。统计各组的PVT发生率及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内A组、B组和C组发生PVT的例数分别为26例、12例和2例,发生率分别为43.3%、34.3%和8.0%。A组和B组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003,P=0.960),C组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χ2=5.082,P=0.024)和B组(χ2=4.856,P=0.028)。术后3组病例引流管平均放置时间、引流液总量、术后第7天凝血酶原延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祛聚药物能有效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张英杰  彭明霞  沈朝敏  张玉惠  张国强 《浙江医学》2013,35(20):1820-18,221,863
目的:评价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44例,其中行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术24例(观察组),行全脾切除术2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0d、术后2个月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10d及术后2个月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0d CD4比例及IgG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2个月CD4比例、CD4/CD8及IgA、IgM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CD8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手术是一种较好的保脾手术方式,保留了脾脏的部分或大部分功能,避免了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且远期具有分流作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邓泽虎  罗晓勇  梁万明  王济明 《西部医学》2009,21(12):2142-2143
目的观察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对105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门静脉高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手术组74例,预防性手术组31例,术后随访12-84个月,观察术后出血率和病死率。结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功能Child A和Child B级患者疗效好,而Child C级患者疗效差。术后出血率和病死率比较,常规手术组和预防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疗效满意;预防性手术不能有效预防出血和改善预后,因此行预防性手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