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表达变化的规律及其意义. 方法按改良的Gruner法将大鼠作成T9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4 h、1、3、7、14 d取出损伤段脊髓,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分析检测iNOS活性的变化. 结果免疫组化显示:正常脊髓组织内iNOS的表达为(4.34±1.15)%,脊髓损伤后24 h表达上升为(9.03±3.73)%(P<0.05),伤后7 d表达最强为(47.57±8.62)%(P<0.01).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正常脊髓组织扫描条带微弱,伤后24 h逐渐增强,伤后7 d扫描最强.结论 iNOS不参与正常脊髓组织的生理调节,而与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2.
脊髓重度压伤后,伤区灰、白质血流量进行性下降,并见广泛性出血、坏死,90%以上动物1月内毫无功能恢复;中轻度压伤后,伤区灰、白质血流量下降不显著,仅见中央灰质不同程度出血、坏死,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结果提示,脊髓压伤后周围灰质和白质缺血与功能障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Necrostatin-1(Nec-1)在小鼠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168只健康成年雌性L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48只)、脊髓损伤组(48只)、溶剂组(36只,鞘内注射4 μl二甲基亚砜)和治疗组[36只,鞘内注射4 μl Nec-1(4 mmol/L)]。采用血管夹钳夹小鼠脊髓建立脊髓损伤模型。伤后6、12、24、48 h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脊髓组织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1、3的表达;伤后24 h采用免疫共沉淀法评估RIP1和RIP3的相互作用;伤后24 h检测脊髓组织丙二醛(MDA)和活性氧簇(ROS)水平,电镜观察小鼠脊髓组织神经元线粒体损伤情况。结果 伤后48 h内,小鼠脊髓RIP1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伤后6 h,小鼠脊髓RIP3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持续到伤后48 h。伤后24 h,治疗组和溶剂组RIP1和RIP3的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差异;正常脊髓组织RIP1和RIP3相互作用较弱,脊髓损伤后RIP1和RIP3相互作用加强,而Nec-1显著抑制RIP1和RIP3相互作用。伤后24 h,脊髓神经元线粒体不同程度受损,而治疗组小鼠脊髓神经元线粒体结构保存相对较好。伤后24 h,脊髓组织MDA和ROS含量明显升高,而Nec-1能明显减少小鼠脊髓MDA和ROS含量。结论 小鼠脊髓损伤后,Nec-1通过抑制RIP1和RIP3的相互作用,进而抑制程序性坏死,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Nec-1能降低ROS产物,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线粒体功能。  相似文献   

4.
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及与病理改变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对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27只大鼠以改良Allen法致伤脊髓,于损伤前和伤后6h内观察MEP变化,并测算脊髓出血坏死区相对面积比。结果:SCI后50gcf组和70gcf组动物MEP早成份波幅立即减低或消失,以后有所恢复。100gcf组大部分动物MEP波消失,脊髓损伤面积与伤后1h MEP最大波幅呈显相关。结论:MEP检查可以准确反映脊髓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的微循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微血管形态和功能变化、组织血流量改变及微循环调节等方面对脊髓损伤后的微循环反应特点进行综述.脊髓伤后微血管的形态学改变集中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及血管周细胞的形态变化;微血管功能的变化则表现为微血管通透性增强及血管舒缩机能失调;而脊髓伤后组织血流量明显减低则可能与伤后微循环调节紊乱等因素有关,其后果将导致脊髓继发性变性坏死.  相似文献   

6.
脊髓伤分原发伤与继发伤。一部分脊髓伤,解剖上未横断,伤后当时无截瘫,但由于继发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脊髓缺血、出血及中心性坏死,使脊髓内重要结构产生继发性的不可逆性损害,导致完全截瘫的不良后果。本文报道犬、小白鼠的实验性脊髓伤早期病理改变,并以23例继发性脊髓伤的分析,探讨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发生机理。实验提示早期应用钙通道阻断剂尼维地平,有利于改善脊髓缺血引起的继发性脊髓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髓鞘碱性蛋白(myelinbasicprotein,MBP)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neuotrophicfactor,CNTF)在周围神经损伤及再生修复过程中的影响。方法将不同年龄组大鼠采用损伤后外周神经小室再生模型,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坐骨神经中MBP含量,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ting检测CNTF及CNTFRα在坐骨神经和脊髓中的表达。结果各年龄组伤前脊髓中有CNTFRα表达,CNTF较少表达;周围神经中CNTF主要分布在雪旺氏细胞(SCs)中,CNTFRα极少表达。各年龄组伤后损伤侧脊髓CNTF、CNTFRα,伤侧神经CNTFRα表达较伤前显著升高(P<0.05~0.01),4周达最高峰;伤侧近、远端神经中CNTF伤后1d~1周表达较伤前减低(P<0.05),2周后开始升高,4周达高峰。其中幼年变化最大,成年次之,老年最弱。MBP的变化与神经CNTF的变化具有一致性,且远端高于近端。结论坐骨神经再生过程中大鼠神经、脊髓CNTF及CNTFRα表达的变化与神经再生髓鞘化的进程密切相关,不同年龄大鼠对CNTF的依赖性不同,MBP的变化与CNTF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脊髓伤分原发伤与继发伤,一部分脊髓伤,解剖上未横断,伤后当时无截瘫,但由于继发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脊髓缺血、出血、中心性坏死。使脊髓内重要结构产生继发性的不可逆性损害,导致完全截瘫的不良后果。本文报道犬、大白鼠的实验性脊髓伤早期病理改变,并从23例继发性脊髓伤的分析,探讨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发生机理。实验提示早期应用钙通道阻断剂尼维地平,有利于改善脊髓缺血引起的继发性脊髓损害。  相似文献   

9.
大鼠脊髓损伤后巢蛋白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局部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拟伤模型,行为学评分采用BBB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BBB scale),观察局部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局部脊髓在不同时段nestin的阳性表达变化。结果伤后1w BBB评分最低,随后增加,到4w以后达到最高并进入平台期。常规病理学检查显示拟伤模型类似于临床常见的脊髓损伤。损伤后1W,可见损伤区附近nestin表达升高,2W达高峰,4W后nestin表达明显下调。结论脊髓损伤可诱导损伤区周围短暂的nestin阳性表达,后者可能存在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与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β-1,4-GalT)在横断性脊髓损伤后的时空表达变化以及细胞定位情况.方法 将42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T9横断伤8 h、1 d、3 d、5 d、7 d、14 d组,每组6只.采用实时定量PCR测定损伤后各时间段β-1,4-GalT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采用原位杂交与免疫荧光标记方法检测β-1,4-GalT在脊髓中的分布以及伤后的定位改变.结果 脊髓横断损伤后,β-1,4-GalT-Ⅴ在损伤上、下段表达高峰分别出现在损伤后8 h和1 d,之后逐渐下降,至伤后14 d降低至假手术组水平.增高的mRNA主要分布于损伤周围的细胞中及脊髓后角浅层的感觉神经元中.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β-1,4-GalT-Ⅴ主要分布于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以及病理状态下的少突胶质细胞.同时β-1,4-GalT-Ⅴ mRNA在损伤后大量表达于富含P物质和IB-4的脊髓后角浅层的感觉神经元中.结论 脊髓损伤后β-1,4-GalT在基因和细胞水平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并且与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以及病理状态下的少突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该酶可能参与了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即伤后早期的炎性反应,并可能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脊髓损伤胶质瘢痕形成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打击伤模型,通过神经功能评分、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荧光双标记方法确定胶质瘢痕形成时间及分布。结果神经功能评分、诱发电位、组织病理学显示伤后4周进入相对稳定状态,伤后4周损伤区形成空洞,胶质瘢痕位于空洞壁。结论脊髓损伤后4周进入慢性期,研究伤后脊髓空洞及胶质瘢痕形态,为判断切除胶质瘢痕的界限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 7例外伤后脊髓空洞症。从脊髓损伤到发现空洞症状的时间为 6个月~16年。常见临床表现有肢体疼痛、麻木、肌力减弱和感觉分离。脊髓外伤后局部出血、囊变、瘢痕形成及蛛网膜粘连与本病发生有关。治疗原则为去除形成空洞的原因,引流空洞,恢复蛛网膜下腔的通畅和改善脑脊液循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轴突导向因子Slit-1及其Robo-2受体在脊髓中的表达,以探讨不同年龄大鼠外周神经损伤后再生神经具有靶向性差异的可能机制。方法老年、成年和幼年大鼠各20只,建立左侧坐骨神经横断、硅胶管桥接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Slit-1蛋白和Robo-2受体在腰段脊髓中表达的变化,计算其荧光强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伤后2周和4周,3组大鼠脊髓前角Slit蛋白均有较高表达,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伤后2周和4周各组Robo-2受体表达均升高,其中老年鼠脊髓前角Robo-2受体表达明显高于成年和幼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能刺激脊髓前角Slit-1高表达,不同年龄大鼠脊髓组织中Robo-2受体表达的差异可能决定了Slit-1在再生神经中的靶向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咯利普兰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n=4)、损伤组(n=40)和治疗组(n=40)。大鼠SCI模型采用纽约大学脊髓重物坠落伤模型。治疗组伤后即刻腹腔内注射咯利普兰,剂量为0.5 mg(/kg.d),2次/d,连续3d。损伤前后对损伤组和治疗组大鼠进行开放场地试验(BBB)评估大鼠脊髓功能。免疫组化染色分析三组大鼠损伤前后脊髓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4(EAAT4)表达情况。结果损伤组和治疗组伤后即刻大鼠BBB评分均为0,处于完全瘫痪状态;然后BBB评分逐渐增高;伤后42、56和64d,治疗组BBB评分明显高于损伤组(P<0.01)。假手术组脊髓组织形态正常,EAAT4表达较少;脊髓损伤1周后,损伤中央出现较大空洞,EAAT4表达明显升高;而治疗组,组织空洞缩小,EAAT4表达较损伤组明显增加。结论咯利普兰有助于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增加EAAT4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内啡肽)是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因素,阿片拮抗剂纳洛酮有阻断内啡肽的作用,可能促进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现将纳洛酮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综述如下: 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脊髓的血液主要有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来供应。脊髓严重损伤(440~600克厘米)后,大部分脊髓动脉被破坏,伤后数小时或数天,损伤局部即发生血管扩张或收缩,小动脉扭曲,脊髓微血管狭窄或阻塞、液体和血液渗入神经组织和蛛网膜下腔。伤后几小时即可见到脊髓组织内代谢紊乱,乳酸积聚明显升高,因而增加了组织缺血的严重性。乳酸积聚可引起组织缺氧,破坏脊髓组织血流灌注。缺血性低氧血症期间,组织从  相似文献   

16.
脊髓出血性挫伤通常预后不良,几乎不能恢复损伤的神经功能。相反,非出血性脊髓挫伤与水肿则预后良好、多可恢复正常神经功能。本文报导15例脊髓外伤患者伤后72小时内进行了MR检查的病例。男12例、女3例,年龄6~83岁。对所有的病例观察有无脊髓出血与非出血性损伤、脊髓肿胀及其他异常。有髓内出血性病灶的9例中5例为中央性分布,这5例  相似文献   

17.
报道1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脊髓出血病例。患者为57岁男性, 主要临床症状为急性起病, 突发下肢肌力进行性下降, 伴大小便失禁。胸段脊髓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磁敏感加权成像表现:T1WI序列脊髓内见细条状等及稍高信号, T2WI序列相应部位见少许低信号灶, 增强扫描无明显变化, 磁敏感加权成像脊髓内见明显长条状低信号灶, 范围较T2WI序列明显增大。术前诊断为脊髓出血, 药物治疗无明显好转, 手术切开后诊断为自发性脊髓出血。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诱导型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nNOS)抑制剂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运动功能的影响和机理。方法大鼠脊髓压迫伤后分别给予iNOS和nNOS抑制剂—氨基胍(AG)和7-硝基吲唑(7-NI)进行治疗,24h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72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4周后用电生理和动物行为学等指标评价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AG和7-NI均可以抑制组织中的NO含量,并使NOS活性下降,同时降低神经细胞的凋亡比率,对运动功能的恢复前者优于后者。结论脊髓损伤后应用NOS抑制剂可以使伤后运动功能得到改善,AG的作用似乎更明显,提示iNOS活性变化可能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更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9例高速弹颅脑伤致死者伤道远隔部位病理研究,发现脊髓组织有出血,灰质细胞变性、髓鞘板层结构破坏等病理损害,且病理改变程度与伤道的距离有关;心肺组织有不同程度损伤出血,认为系冲击波远达效应引起,讨论了这种损伤的特点,强调在火器性颅脑伤救治中注意治疗这类损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脊髓空洞腹腔分流术治疗外伤后脊髓空洞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外伤后脊髓空洞症患者采用脊髓空洞腹腔分流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结果有5例症状较术前得以改善,1例症状无明显变化,2例加重。结论脊髓空洞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外伤后脊髓空洞症的有效方法,分流术后神经功能得以改善,空洞复发主要和分流管堵塞相关。有效的脊髓空洞症的外科治疗方式最终还要取决于对病因学及病理学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