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内经》五脏主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的理论,和“五脏以藏为贵”、“六以通为用”的认识,重点就肾、肺、大肠的一些病证的治疗法则用方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治疗冠心病时 ,运用中医脏腑相关学说进行辨证论治 ,取得较好疗效 ,今摘录数例以供同道参考。1 脏腑相关 腑通脏安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 :“五脏不平 ,六腑闭之所生也。”周学海明确指出 :“五脏受邪 ,治在六腑。”所以脏实可以泻其腑 ,腑虚可以补其脏。通腑安脏也为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之一。例如肺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不通 ,可以影响肺的肃降功能。只有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 ,才能使血脉无阻。故“凡治病必察其下。”王某 ,男 ,6 0岁 ,农民 ,1 998年 1 0月 6日初诊。患高血压病 1 0余年 ,心律失常 5年 ,主诉心痛不舒 ,项背板滞 …  相似文献   

3.
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且在整体活动中各司其职、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就五脏关系而言,可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加以认识;五脏与六腑的关系,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阴阳表里关系;六腑之间,则在饮食物的消化,以及糟粕的清除过程中虚实更替,相互传化;奇恒之府虽然功同五脏,有“藏精气而不泻”,但却隶属于五脏。  相似文献   

4.
勾沉了《内经》对咳嗽病的病机认识和证治思想,分别对外感咳嗽、肺脏内伤咳嗽、五脏咳、六腑咳的病因病机进行总结。认为咳必因之于肺,但不止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六腑咳是五脏咳的进一步发展。《内经》治咳以针为主,临床可根据病机辨证用药,对临床治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脏腑“藏”“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藏”“泻”辨析邓沂基础部关键词五脏,六腑,藏,泻《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是五脏与六腑的区别,那么对文中脏腑的“藏”和“泻”应当怎样理解、了解它又有什么临...  相似文献   

6.
五脏与六腑之间是一脏与一腑相互配合的,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的配合。因为五脏在生理上的共同特点是“藏精气”,所以脏属阴;六腑在生理上的共同特点是“传化物”,故腑属阳。而阴主里,阳主表,故脏为里,腑为表。因此,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的关系。至于哪一脏与哪一腑能构成表里关系,要取决于它们在经脉上是否具有相互络属的联系。例如,手少阴(心)经统属于心而联络小肠,也就是说心的经脉属心络小肠;反之,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而络于心,因而小肠与心构成了一对表里关系。其他脏腑依此类推。但…  相似文献   

7.
该文系统的论述了《内经》中对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相关理论,强调了耳鼻咽喉诸窍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五官科疾病的辨证应不离心、肝、脾、肺、肾五脏,人体的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肌肉筋脉等。五脏官窍的生理、病理关系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即一窍并非独为某一脏所主,一脏可与诸窍皆相关,五脏与官窍之间有着广泛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8.
咳证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记载,是一个单独的病证,在其它疾病中也可作为一个症状或一组证候出现,病位在肺,涉及五脏六腑。因外邪侵袭,正气不足,肌表卫外无力,外邪循经入肺。五脏各自感受当令之气,因个体差异不同而成致病邪气,邪气循经犯肺,出现五脏咳,日久不愈转为六腑咳。咳证病情复杂,寒热交错,虚实兼夹。治疗五脏咳者需针刺其输穴,六腑咳者需针刺其合穴,浮肿者需针刺其经穴。后世医家确立了辛温发散、开郁润燥、甘润养阴、温润凉润等用药之法。文章就《内经》咳证的因机证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便秘从五脏论治用药选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便秘病位虽在大肠,但与五脏相关,治疗非只攻下一途,用药不只硝、黄,方亦不只承气类.便秘与五脏均有关联,治疗、用药组方时应当注意调理五脏功能,注意肃肺、调心、补脾、疏肝养肝、补肾,尤不能忽视肺、脾、肝、肾四脏的调理,辨析与脏腑的关系,正确用药选方.  相似文献   

10.
孙庆 《开卷有益》2023,(8):43-44
<正>秋季在五行为金,在五味为辛,在五色为白,在五化为收,在五气为燥,在五方为西,在五季为秋,在五脏为肺,在六腑为大肠,在五官为鼻,在形体为皮,在情志为悲。秋季,暑去而凉生,草木皆凋,属阳中之阴的少阴;人体之肺气清肃下降,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  相似文献   

11.
“魄门亦为五脏使”一句,出自《素问·五脏别论入“魄门”,其释有二:丹波元简日:“魄”,粕通.盖肛门传送糟粕,故名“魄门”;马蔽云:“肺藏魄,肛问上通于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故亦可称之魄门。”注语虽异,其论则一,即“魄r丁是指肛门。“使”,役使也。本句意为,肛门为五脏之役使,概括了肛门与五脏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就此作了一肤浅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中医藏象学说在论述脏腑之间的关系时,认为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表里关系,因此只对相表里的脏腑进行研究,而忽略了脏腑之间的交叉影响.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呕恶、胃脘胀痛等部位症状,不禁使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肺、胃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内在联系吗?  相似文献   

13.
导师徐艳玲教授依据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和"六腑以通为用"理论,运用通腑之法,辨证治疗肺热咳喘症候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易经》主论阴阳分正邪,注意阴阳对立,统一。根据阴阳正邪的道理,称帝王收藏的至真至要言论,落款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所谓得道的《金匮真言》论篇,却是一篇五脏不清,六腑不明,错把三焦归六腑,导致只有“肝为阴中之阳”,没有“肝为阳中之阴”;只有肺为“阳中之阴”没有肺为“阴中之阳”和只有“腹为阳,阴中这至阴,脾也,”,没有“背为阳,阳中之至阳,胃也”的误出生缺篇。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结合西医学黏膜免疫研究进展,总结"肺肠合病"和肺、肠功能、黏膜免疫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肺主宣降,使卫气布达周身肌表;大肠传化糟粕,使五脏安定。肺与大肠生理功能正常是抵御外邪的基础条件,两者功能失常是导致"肺肠合病"的根本原因。西医学认为"肺肠合病"与黏膜免疫密切相关,黏膜免疫中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是"肺肠合病"的物质基础,其"选择性的归巢机制"则是"肺肠合病"的桥梁。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肺肠合病"与黏膜免疫的关系,可为"肺肠合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论五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特性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功能的概括,而"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则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特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17.
脏腑特性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功能的概括,而“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则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特性的概括。以下是关于肺脏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的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8.
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这两句医学谚语出自《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而来。就是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包括饮食物的营养和水液等。《灵枢·本脏篇》又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一、谈谈你对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的认识。 (20分) 答:《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故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既是对五脏和六腑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同时又指出了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基本区别。五脏主藏,说明五脏有贮藏精气的功能。如《灵枢·本神篇》所谓:“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即是。藏而不泻是指精气藏于五脏而不直  相似文献   

20.
肺主皮毛,皮毛是一身之藩篱,六淫之邪无不从皮毛而入。《素问·咳论篇》:“五脏各以其时受病”,皆以四时主令受邪而咳,肺脏则随感随咳,且四脏须影响到肺脏方致咳。至于六腑之咳,责在五脏久咳之后,应表里脏腑关系而表现出来的特殊症状,道出了“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中心枢纽——脾肺两脏。对于顽咳,有时单从肺经论治而处困境时,可究致咳之源由脏腑,从肝、心、脾、肾论治而取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