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海南省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439株大肠埃希菌药物敏感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39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细菌株为284株,占64.7%.其对青霉素类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8.2%和97.5%,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有较高的耐药率,如头孢克洛、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他啶/棒酸、头孢噻肟/棒酸分别为97.9%、98.9%、96.5%、98.6%、97.5%、100%、1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高达100%.结论:临床大肠埃希菌耐药率逐渐增强,与临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有一定关系,实验室应高度重视产ESBLs株的检测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及时有效控制ESBLs菌株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地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AGs)的耐药情况,分析ESBLs、AGs耐药表型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临床分离的75株大肠埃希菌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用K-B纸片扩散法对6种AGs做药敏试验以及采用PCR技术检测AMEs基因。结果临床分离的75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产ESBLs菌37株(49.33%)。产ESBLs菌耐药情况:庆大霉素(78.38%)、链霉素(70.27%)、卡那霉素(62.16%)、妥布霉素(50.05%)、奈替米星(18.92%)、阿米卡星(10.81%)。与非产ESBLs菌株相比较,除奈替米星和阿米卡星外耐药性均有差异,且产ESBLs菌中耐多药模式明显(P0.05)。产ESBLs菌携带AMEs基因结果:共检出5种基因,其中以aac(3)-Ⅱ(64.86%)和aac(6’)-Ⅰ(45.95%)为主,未检出aac(6’)-Ⅱ。除ant(2")-Ⅰ和aac(3)-Ⅰ外,其余3种基因检出率高于非产ESBLs菌株,且2种基因携带率也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产ESBLs菌株AGs耐药表型和修饰酶基因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结论 ESBLs的产生可使大肠埃希菌对AGs的耐药情况加重,提示ESBLs和AGs引起的耐药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由革兰阴性(G-)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产生,是大多数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本研究中对314株G-杆菌中主要的菌株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情况及其耐药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近5年临床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分布情况和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2007年1月~2011年12月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氏菌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45株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来自痰液,占69.5%,其次为尿液及血培养,分别占14.0%、8.4%;主要分布于高压氧科、呼吸内科、ICU,分别占14.3%、10.2%、9.1%;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179株,检出率为27.8%.结论:肺炎克雷伯菌由于产ESBLs菌株易检出率高,对常用抗菌药物多呈耐药性,对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及时准确鉴定和药敏分析,把握耐药趋势,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2010年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及标本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纯计分析448株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来源、忘染科室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临床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茼除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洛培南以及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惠外(敏感率高于96.0%),对其他各类常用抗菌药物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如对青霉素类氨苄西林和1~3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头孢吱辛、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普遍存在较高的耐药性,其耐药率均在50.0%以上: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异帕米星和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稍低,大多在20.0%-30.0%之间,结论:该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霄伯菌耐药严重,且至多重耐药,因此临床必须重视合理使用抗萄药物,以减少或廷缓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滥用广谱抗生素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现象在临床上日趋加剧,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产生ESBLs意味着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造成临床治疗的困难,最终导致治疗费用增加和住院日延长。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医院感染的治疗费用增加进行了调查分析,而研究由于产生ESBLs引起治疗费用增加的文章报道不多。为此,本文采用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某教学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手术部位感染患者与不产ESBLs大肠埃希菌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住院费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韩明明;袁月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24,(2)
目的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在尿路感染中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情况以及快速诊断的方法,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6 62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的中段尿进行细菌培养, 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配套卡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6 620份尿培养标本检出病原菌845株, 检出率为12.8%;其中革兰阴性菌529株, 占62.6%, 革兰阳性菌135株, 占16.0%, 真菌181株, 占21.4%, 检出率最高的前3位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411株、肺炎克雷伯菌58株、粪肠球菌50株。科室分布中泌尿外科和肾内科占比最高分别为28.4%和13.0%。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共255株,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在90%以上, 显著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P<0.05)。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较为敏感。在尿常规两项指标联合分析中, 无论在ESBLs阳性还是阴性的大肠埃希菌中, 白细胞和亚硝酸盐的联合检测较单项指标检测有更高的灵敏度、特异度, 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在80%以上;在单项指标分析中, 亚硝酸盐在ESBLs阳性的大肠埃希菌中有更高的灵敏度。当尿常规pH<6.0时, 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占比为34.9%;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占比为52.87%。结论尿常规中白细胞和亚硝酸盐的联合检测快速、简便, 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适用于尿路感染, 特别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早期诊断和快速筛检。经验选择能覆盖ESBLs菌感染的药物, 可避免多种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临床分离黄杆菌属细菌产β内酰胺酶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检测黄杆菌的耐药性和产 β内酰胺酶 (BLA)及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s)情况 ,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临床分离的 6株黄杆菌属细菌分别以纸片法、双纸片协同法检测其产BLA和ESBLs;用K B法和梯度琼脂平板法检测黄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 (MIC)。 结果 6株黄杆菌均为产BLA菌株 ,且 >80 %的黄杆菌产ESBLs;黄杆菌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高 (MIC为 32 2 5 6mg L),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及加酶头孢菌素较敏感 (MIC为 0 .12 5 8.0 0 0mg L)。 结论 院内感染的黄杆菌多产BLA,并对BLA类抗生素高度耐药 ;由其导致的感染在治疗上建议优先选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或加酶抑制剂BLA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变化,为I临床及时、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尿液标本培养出的1681株病原菌进行菌种分类及耐药性分析,并与既往文献报道的泌尿系感染菌群及耐药性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9.08%)、肺炎克雷伯菌(8.98%)、粪肠球菌(6.6%)、白色假丝酵母菌(5.53%);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且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率分别为59.1%、59.6%;粪肠球菌对四环素、链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药物耐药性较高;真菌的总体耐药率不高。辟论大肠埃希菌仍然为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产ESBLs的细菌率上升;泌尿系真菌感染率增高;临床应及早行尿培养及药敏试验,早期可使用含有p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不推荐首选喹诺酮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1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尿路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itic syndrome,PNS)患者常见合并症,也是PNS疗效差和病情反复的主要原因.显性感染常被重视,而无症状尿路感染,即无症状性菌尿(asympomatic bacteriuria,ABU)易疏忽遗漏.为了解UTI的临床特征和细菌的种类及耐药情况,减少对不典型UTI的误、漏诊,本文收集我院1998年~2005年322例PNS合并UTI 48例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碳青霉烯酶菌株的检出率,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分析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用ESBLs表型确证试验检测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的情况,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情况.比较产ESBLs和非产ESBLs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2014年1-12月我院微生物室分离的889株大肠杆菌中产ESBLs 486株,阳性率54.7%;52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 162株,阳性率31.1%.产ESBLs的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高达90%以上,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为68.3%: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达86%以上,氨曲南的耐药率为55.6%.147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肠杆菌科菌株产碳青霉烯酶132株,阳性率为89.8%,其中104株(78.8%)为肺炎克雷伯菌.结论:产ESBLs和碳青霉烯酶是我院常见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原因之一,在常规病原学检测工作中应加强产酶菌株的检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NS)并发尿路感染(UTI)的临床和细菌学特点。方法 分析72例NS患者并发UTI的临床特征和细菌学情况。结果 72例UTI者中,有症状者24例(33.33%),其中有典型膀胱刺激征者10例(13.89%),其余临床表现均不典型,48例(66.67%)无任何临床症状;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肠埃希菌为优势菌群,其中有15.79%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球菌占18.67%,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大肠埃希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环丙氟哌酸、庆大霉素等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NS并发UTI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以无症状性菌尿为多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率高,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4.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委员会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prevention treatment of bacterial producing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infection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4(2):51-54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预防与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但国内外缺少相关问题处理的指导性意见。《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和《医学参考报·感染病学频道》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制定本《共识》,以对ESBLs相关问题的处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临床门诊和住院部常见的疾病,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耐药株引起的感染日益严重,导致临床出现较多难以治疗的UTI。为了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我院总结分析2005年1月~2007年6月的UTI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现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鲍曼不动杆菌已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研究显示,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分离数迅速增加。本院鲍曼不动杆菌菌株数以及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迅速增加[3-4]。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甚至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北京地坛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 lactamases,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情况及其携带CTX-M酶的基因类型.方法 对北京地坛医院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期间收集的无重复21例产ESBLs菌株,采用微量药敏定量实验检测20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用针对CTX-M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确定其基因型,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 21例菌株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药物明显耐药,多数对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耐药,但对亚胺培南100%敏感;产CTX-M酶的有10株,其中有7株产CTX-M-14酶,2株产CTX-M-3酶,1株产CTX-M-9酶.结论 北京地坛医院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期间产ESBLs菌多为多重耐药菌,并且存在CTX-M酶的流行,主要是CTX-M-14酶和CTX-M-3酶. 相似文献
18.
骨科手术中术中植入物的使用率逐年上升,术后的抗感染治疗是临床医生不能忽视的问题,但耐药菌株的感染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1]。本研究分析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送检样本的临床资料,旨在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铜绿假单胞菌已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有报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己报道本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很高。为及时了解全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不同病房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是否相同,本研究对2012年10月至2012年12月间全院分离的142株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同病区(ICU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外病房)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别进行耐药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