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脊柱侧凸是一种由于椎体序列复杂移位而导致的三维脊柱畸形,即冠状面上的侧凸、矢状面上胸后凸减少或加大,胸腰段后凸或腰段前凸消失以及轴状面上的旋转畸形。于1998年1月~2001年11月,应用椎弓根螺钉及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畸形1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全组12例。男3例,女9例。年龄5~23岁,平均15岁。侧凸类型为特发性侧凸8例(其中KingⅠ型1例,KingⅡ型3例,KingⅢ型4例),先天性侧凸4例。术前冠状面畸形(Cobb法)为40°~105°,平均65°。矢状面后凸(Cobb法)为-11°~58°,平均45°。旋转畸形Nash-Moe法为Ⅰ~Ⅲ度…  相似文献   

3.
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护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何敏娟  康丽 《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48-749
介绍了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治疗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人的护理,全部病例近期疗效满意.术前护理包括肺功能训练、骨盆牵引,术后护理的重点为呼吸道护理、脊髓神经功能观察、体位护理、手术切口观察和胃肠道护理,同时正确的康复指导可使病人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4.
5.
脊柱侧凸围手术期管理现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作者就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现状作简要综述 ,认为对于侧凸超过 40°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以阻止侧凸进展 ,重建躯干平衡。充分的术前准备 (包括呼吸功能锻炼、牵引及唤醒试验训练 )、良好的术中管理 (脊髓神经功能监测及自体血回输 )和严密的术后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及并发症观察等 )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自1984年CD内固定系统发明以来,脊柱侧凸矫形概念发展为三维空间内旋转矫正,由于钩的作用点是在脊柱的中后柱,无法提供真正强大的三维矫正力,而且由于钩与脊柱间为非固定性的连接,手术过程中在进行去旋转操作时,固定钩可能出现移动,导致脱钩和附件骨折,有时甚至滑入椎管内导致脊髓损伤。经椎弓根固定时提供了贯穿脊柱三柱的强大控制力,内固定器材和骨可靠结合,提供了强大的矫正力,提高侧凸和旋转畸形的矫正率,而且术后丢失更少,胸段脊柱能得到更自然的生理性后凸,矫形效果明显高于使用钩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5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术前做好骨盆牵引及呼吸道准备的护理,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整体护理评估.术后做好生命体征监测、疼痛管理,加强对管道及预防并发症护理,并按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结果 5例患者术后脊柱侧凸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无并发症康复出院.结论 术前充分的整体护理及评估,术后完善的基础及专科护理,结合及时的术后康复锻炼指导是青少年脊柱侧凸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脊柱侧凸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5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术前做好骨盆牵引及呼吸道准备的护理,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整体护理评估。术后做好生命体征监测、疼痛管理,加强对管道及预防并发症护理,并按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结果5例患者术后脊柱侧凸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无并发症康复出院。结论术前充分的整体护理及评估,术后完善的基础及专科护理,结合及时的术后康复锻炼指导是青少年脊柱侧凸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脊柱侧凸的发病率为2%~4%,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4。其中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最为常见,约占80%。脊柱侧凸影响病人的生长发育及体型,严重者影响心肺功能,甚至导致截瘫。脊柱侧凸矫形术因手术创伤和对心肺、胃肠功能影响大,以及脊髓神经损伤风险大等特点,给临床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和风险。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对30例脊柱侧凸病人实施了矫形手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成英 《护理研究》2004,18(8):1458-1459
原因不明的脊柱侧凸称作特发性脊柱侧凸或原发性脊柱侧凸。我科1998年3月-2002年8月对18例重症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人进行脊柱前路松解加TSRH矫形术,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4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观察组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观察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Cobb角均小于术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25%,略低于观察组的15.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利于Cobb角与脊柱功能恢复,而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学术背景:近些年来胸段置入椎弓根钉技术广泛普及,使得椎弓根钉系统在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目的:了解椎弓根钉系统在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应用.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7-01/2007-01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pedicle screw,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01/2007-01的相关文献,检索词"椎弓根钉,特发性脊柱侧凸",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116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椎弓根钉系统的特点和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相关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研究,Meta分析.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对椎弓根钉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研究.所选用的30篇文献中,3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特发性脊柱侧凸多为三维平面的复杂畸形,现代脊柱侧凸治疗的目的是达到脊柱三维畸形矫正.椎弓根螺钉提供了贯穿脊柱三柱的强大控制力,并把矫形棒和脊椎连接起来,不仅作用力强、牢固可靠,而且还同时具有对脊柱的去旋转、节段撑开、节段加压和水平矫正等功能,可更有效的发挥对脊柱的三维矫正作用.结论;椎弓根钉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是安全可靠的,此外椎弓根钉系统提供了确实的三维矫形,并能够保留部分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背景: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后易出现椎体内空壳现象,防止断钉、断杆、螺钉松动、弯曲、Cobb角增加及后期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是近年来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观察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可注射型复合人工骨椎体成形修复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5-06/2006-12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骨科进行.对象:胸腰椎骨折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8.2岁.损伤节段:T112例,T125例,L17例,L23例.压缩性骨折9例,爆裂性骨折8例.合并有神经损伤13例.方法: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对伤椎进行复位后通过伤椎椎弓根注入复合人工骨行椎体成形治疗,治疗前后行X射线摄片和CT检查并随访.主要观察指标:①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②人工骨吸收情况.③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大于10个月.①随访期内无内固定材料松动及断裂现象,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无再塌陷,人工骨椎体内充填满意,1例发生椎管漏.②CT显示注入椎体内的人工骨均在4个月内吸收.③治疗后伤椎压缩程度和后凸畸形Cobb角明显小于治疗前[(9.79±3.23)%,(51.28±8.67)%,P<0.01;(5.6±3.8)°,(23.4±7.6)°,P<0.0].结论: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及可注射人工骨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解决了椎体内的空壳问题,减少了修复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破性骨折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6例,围手术期给予精心护理,并定期随访并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s'角较手术前明显恢复(P<0.01).随访8~26个月,患者均能下地行走,X线摄片显示36例均骨性融合.围手术期病情稳定,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生理弯曲及神经功能.围术期相关护理及健康教育能够保证该项技术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18例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重点做好心理护理、牵引护理、肺功能训练等,术后注意做好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体位及皮肤护理、并发症护理、功能锻炼等。18例手术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腰椎滑脱症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5例硬椎滑脱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手术的患者术前进行全面护理评估,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做好全面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本组无1例出现护理并发症,随访6个月~3年,所有患者硬腿痛缓解,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椎体间植骨融合率达94%。结论:硬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及康复指导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背景: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是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常用的方法,但两种术式的近远期疗效及各自优缺点尚未明确。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与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治疗后脊柱稳定性及对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随访的AO分型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按照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为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组(n=40)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n=45)。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进行测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在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的疗效相当。而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单节段组要优于短节段组。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及传统的短节段固定在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上都有显著的疗效,而单节段固定组在椎体前缘压缩率的改善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分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短节段组。此种手术方式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减少固定节段以节省脊柱的活动节段,减少固定节段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联合cage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资料明确诊断且具有手术指征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联合cage融合术治疗,进行针对性的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结果:所有病例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周按Nakai评分标准:优53例,良17例,可13例,差2例.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其中18例随访4年,23例随访1年,32例随访6个月,12例随访超过3个月.所有随访病例按Nakai评分标准:优56例,良22例,可6例,差1例.两组间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技术和cage椎间融合术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增加脊柱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及早期下床活动的优点,提高各项护理质量对促进患者全面恢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背景:随着脊柱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脊柱融合已成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毫无争议的"金标准"。同时,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手术节段稳定性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并与单纯椎管加压进行对比。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8例,排除失访3例,余35例中采用椎弓根固定后外侧融合21例,单纯椎管减压14例。单纯椎管加压组用咬骨钳咬除黄韧带和椎板解除神经根后方的压迫,用骨凿凿除向前滑脱的椎体后缘与下位相邻椎体后缘形成的相对性突起;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按Wein-stein法定位椎弓根钉进针,拧入椎弓根螺钉,根据受压情况进行椎板减压。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价临床疗效,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的水平位移及角移位,采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随访时间1年。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单纯椎管加压组(P〈0.05)。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邻近节段退变置入前和置入后1年无明显变化。单纯椎管加压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显著,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邻近节段退变无明显变化。提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满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并且置入后早期对椎间盘的邻近节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