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肢体高能量火器伤后脑病理生理变化机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AIM: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cerebral patholog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after extremity gunshot wounds at molecular level. METHODS: M-193, 5.56 mm bullets were used to shoot the most plentiful part of the hind extremities of the dogs. C-fos gene expression in neurons of cerebral tissues of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after gunshot in the subject and control groups were detected with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No C-fos gene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in the cerebral cortical neurons in the control group. But in the subject group, C-fos expression increased in the cerebral neurons 30 min after injury, reached the peak 6 houre(P<0.05), and began to decrease 10 hours post-injury. CONCLUSION: After extremity gunshot wound C-fos expression in neurons of distal parts is the early response of the body to the injury, which might be caused by Leao' s spreading depression(SD), and correlated to extracellular transduction and cell apoptosis.  相似文献   

2.
背景:脑缺血再灌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除了急性期的细胞坏死,还有迟发性的神经元凋亡.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不同再灌注阶段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坏死率及凋亡调节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节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和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3-01/2004-01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选择清洁级成年雄性健康Wistar大鼠33只,随机分5组,缺血再灌注24 h组7只、缺血再灌注48 h组7只、缺血再灌注72 h组7只、缺血再灌注7 d组7只和假手术对照组5只.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24,48,72 h和7 d取脑海马组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坏死率,Bcl-2和Bax蛋白在大鼠脑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脑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②Bcl-2和Bax蛋白表达百分率.结果:33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7 d组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率最高[(24.59±0.97)%],坏死率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24 h组[(16.67±1.04)%],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1.28±0.50)%,(0.90±0.38)%](P<0.01).②假手术对照组Bcl-2表达极低[(1.07±0.27)%],但Bax有高表达[(46.09±5.37)%].③Bcl-2蛋白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后48 h[(14.41±0.67)%],而Bax蛋白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之后72 h[(77.38±1.52)%].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率逐渐增高,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Bax表达异常增高,提示Bcl-2和Bax蛋白参与了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凋亡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心肺复苏后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及其形态学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3组(n=6)。空白组,不诱发室颤,仅行预处理;对照组,心跳骤停后予常规心肺复苏术;纳洛酮组,心跳骤停后予常规心肺复苏术并使用纳洛酮。空白组预处理后6h、对照组和纳洛酮组复苏后6h取脑组织行MDA、SOD浓度测定以及形态学检查。结果:对照组脑组织MDA的含量高于空白组(P<0.01)和纳洛酮组(P<0.01);而纳洛酮组中脑组织SOD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低于空白组(P<0.01)。对照组神经元出现了明显的病理损害,而纳洛酮组神经元的病理损害低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可减轻心肺复苏后脑组织MDA的生成,增加SOD的活力,并可减轻其病理损害,从而减轻神经元的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弥漫性脑损伤 (DBI)及其合并低血压性二次脑损伤 (SBI)后脑皮质第 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m Glu Rs)各亚型变化及意义。方法 :SD大鼠 14 0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假手术、单纯 DBI及 DBI合并SBI组。在 Marm arou DBI模型基础上 ,制成低血压性 SBI模型。伤后 1、3、6、12、2 4、4 8和 72 h进行脑皮质m Glu R2 ,3m RNA原位杂交 ,计数阳性神经元数。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假手术组及单纯低血压组m Glu R2 ,3m RNA表达无明显改变 (P均 >0 .0 5 ) ;单纯 DBI组 m Glu R2 ,3在损伤 12 h后开始减少 ,4 8h降至最低 (P均 <0 .0 5 ) ;DBI合并 SBI组 m Glu R2 ,3m RNA表达伤后 6 h即开始减少 ,2 4 h降至最低 (P均 <0 .0 5 )。结论 :在 DBI及其合并 SBI过程中 ,m Glu R2 ,3m RNA表达降低 ,m Glu R2 ,3参与了 DBI和 SBI的病理生理过程 ,可能与脑保护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肌苷参与机体多方面的代谢过程,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机制还没有彻底阐明.目的研究肌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肌苷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体质量230~270 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措施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应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32只和对照组32只,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1.5 h再灌流2,6,12,24 h,2,3,7,14 d组(n=4),另外4只作假手术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组织VEGF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脑组织未见VEGF阳性表达.对照组在皮层区和纹状体区VEGF在脑缺血再灌注2 h开始表达,12 h达高峰,持续24 h,随即迅速降低.VEGF阳性细胞主要位于Ⅱ,Ⅲ,Ⅳ层神经元和血管内皮细胞,尤其神经细胞核周细胞浆和树突染色最深.肌苷治疗组VEGF表达于缺血再灌注2 h~2 d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78~22.62,P<0.01).结论肌苷可上调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的表达,可能是其缺血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细胞凋亡与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卡配因、Bcl-2家族和半胱天冬酶家族等基因表达有密切关系.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下调卡配因的表达,抑制Cyt C的释放可减少细胞凋亡.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其与Cyt C和卡配因基因表达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动物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230~270 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全部实验均由所有作者完成.具体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应用TUNEL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yt C mRNA和卡配因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凋亡细胞数;Cyt C和卡配因的阳性细胞数.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2 h脑组织即出现凋亡细胞,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分别于1 d和2 d达高峰,此后逐渐减少.脑组织Cyt C mRNA和卡配因mRNA的表达自缺血再灌注后2 h后逐渐增高,皮质区12 h达高峰[分别为(122.50±6.69)和(138.50±6.25)个/视野],纹状体区1 d达高峰[分别为(119.25±5.12)和(105.00±4.58)个/视野],以后逐渐下降.Cyt C mRNA和卡配因mRNA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区域基本一致.结论脑组织皮质区神经细胞较纹状体区对缺血性损伤更为敏感,Cyt C和卡配因基因表达在诱导细胞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预处理对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及最佳给药时间窗。方法采用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全脑I/R损伤模型。采用NGF侧脑室注射法进行预处理。沙土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A组)、I/R损伤组(B组)、NGF预处理12、24和48h组(C、D、E组),除A组外各组分别于脑缺血20min、再灌注72h后处死取标本。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沙土鼠全脑I/R损伤后脑皮质及海马CA1区凋亡神经细胞,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调控基因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与B组比较,NGF预处理各组可显著减少沙土鼠全脑I/R损伤后脑皮质及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数目(P均<0.05),诱导Bcl-2蛋白及抑制Bax蛋白的表达(P均<0.05),其中以NGF预处理48h时脑皮质及海马CA1区细胞凋亡指数和Bax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指数最低,Bcl-2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指数最高。结论NGF预处理能明显减轻沙土鼠全脑I/R损伤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而以NGF预处理48h对脑保护效果最好;其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调控基因Bcl-2及Bax的不同表达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国外已经有学者使用斑马鱼胚胎开始进行缺氧再灌注的研究,但还没有关于c-fos基因在斑马鱼脑缺氧再灌注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的报道。目的:观察缺氧再灌注后斑马鱼胚胎脑部细胞凋亡及脑组织中c-fos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取48hpf的斑马鱼胚胎进行缺氧实验,模拟新生儿缺氧再灌注损伤环境,通过向水中通入99.999%高纯氮气制造缺氧环境,分别经过6,12,24h的缺氧处理后,在正常氧体积分数下进行6h恢复。对照组为正常通气组(溶解氧浓度在7.0mg/L左右)。采用吖啶橙染色方法,观察不同缺氧时间对斑马鱼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对c-fos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缺氧再灌注前后c-fos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对照组脑部能检测到微量细胞凋亡,c-los基因呈低水平表达;实验组经过6,12,24h缺氧后,脑部凋亡细胞逐渐增多,缺氧24h组凋亡细胞增幅最大(尸〈0.05),c-los基因表达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尤其是缺氧6h后,该基因的表达上调幅度最高。结果表明缺氧会导致斑马鱼脑细胞内c-los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是导致缺氧后期脑细胞凋亡激增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背景:髓鞘蛋白是少突胶质细胞的主要成分,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髓鞘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有助于探讨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在缺血性脑损伤和修复中的作用。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成年模型大鼠大脑髓鞘蛋白相关基因,在脑缺血后不同时间及部位表达变化和差异。方法:以线栓法制作成年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5′末端标记地高辛的寡核苷酸探针荧光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检测模型大鼠再灌注后早期大脑梗死中心区、梗死周边区和梗死对侧区皮质髓鞘蛋白脂质蛋白mRNA、髓鞘碱性蛋白mRNA和髓鞘转录因子1mRNA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在梗死中心区,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3种髓鞘相关蛋白基因表达均明显减少;在梗死周边区,再灌注后1d时3种髓鞘相关蛋白基因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之后逐渐增加,至14d时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以髓鞘转录因子1mRNA阳性细胞数升高最早(7d)最为显著(P<0.01)。因此,成年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急性期梗死周边区皮质髓鞘相关蛋白的基因表达增加,提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对脑缺血性损伤敏感,其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后损伤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脑梗死多与血瘀证密切相关,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常表现为血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增高。等容血液稀释疗法通过放血并移走一定量的红细胞,同时补充等容量的稀释剂,可降低全血黏度。目的:观察补气中药黄芪注射液和等容血液稀释疗法对脑梗死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病例-对照分析。对象:脑梗死组为2002-03/2004-03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64例,所有患者年龄>60岁,同时符合血瘀证诊断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中西医治疗组两组各32例。以正常体检的47名年龄相似的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方法:常规治疗组采用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包括扩容、降黏、抗凝、阻滞血小板凝聚、脱水及一般对症支持治疗。中西医治疗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等容血液稀释和益气中药黄芪注射液治疗:从患者静脉抽取总血量的10%(450~650mL),继之静脉注射等量胶体液,每隔5d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黄芪注射液5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3周。主要观察指标:①常规治疗组和中西医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比较。②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比较。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64例患者和47名正常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全血比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高于正常对照组[(3.90±0.73),(3.40±0.28)mPa·s;(46.39±6.03)%,(42.61±2.91)%;(3.25±0.75),(3.08±0.46)g/L,P<0.01,0.05],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正常对照组(0.958±0.006,0.961±0.004,P<0.05)②常规治疗组和中西医治疗组比较: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中西医治疗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常规治疗组[(3.90±0.52),(4.21±0.68)mPa·s;(43.80±3.29)%,(48.47±4.50)%;(3.31±0.60),(3.68±0.67)g/L,P<0.01,0.05]。结论:对血瘀证的老年脑梗死患者用等容血液稀释疗法加益气中药黄芪注射液治疗,有较好的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减轻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脑震荡是一种轻型颅脑损伤,因其客观指标较少,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难度.在基础研究方面,脑啡肽和多巴胺在其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尚不清楚.目的探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在大鼠实验性脑震荡中的表达及意义.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健康Wistar雄性二级(清洁级)大鼠80只,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动物房饲养,水料任意,用于复制脑震荡动物模型,依致脑震荡所用砝码质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50,100,200 g组.主要观察指标实验动物于伤后1,3,7,14及30 d活杀取脑组织,经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技术研究nNOS在脑震荡中的变化规律.结果100 g组见典型脑震荡的临床表现,其病理改变为脑血管扩张,脑组织瘀血、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nNOS蛋白和mRNA于伤后3 d表达增强,7 d达高峰,14 d后开始减少,30 d仍呈阳性表达.阳性部位见于大脑皮质、海马、丘脑和小脑神经元胞浆内.结论脑震荡以血液循环障碍和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nNOS基因表达参与脑震荡发生时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可能对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将20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组(B组)、KATP开放剂治疗组(C组)及KATP开放剂和阻断剂联合治疗组(D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各组于缺血后2h进行再灌注。各组于再灌注6、12、24、48和72h分别取5只大鼠脑组织标本,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元凋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caspase-9的蛋白表达;各组其余5只大鼠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caspase-3和caspase-9的mRNA表达。结果 B、C、D组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凋亡神经元数以及caspase-3、caspase-9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A组(P〈0.05或P〈0.01),C组各指标均显著低于B组和D组(P〈0.05或P〈0.01),而B组与D组各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 KATP开放剂能显著减少脑I/R损伤后神经元凋亡以及caspase-3、caspase-9的mRNA和蛋白表达,提示KATP开放剂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通路减少脑I/R损伤后的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15ink4b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CAO再灌注后不同时期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p15ink4b的表达。结果:缺血侧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中的p15ink4b的表达在再灌注3d后开始下调,14d显著下调,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侧皮质神经元中的p15ink4b在再灌注14d后表达下调,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侧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均有p15ink4b不同程度的表达下调,星形胶质细胞中的p15ink4b表达下调比神经元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近年有研究表明纤维状β淀粉样蛋白能够促进细胞表面淀粉样前体蛋白在细胞外的积聚,导致神经损伤。目的:分析淀粉样前体蛋白信号通路在纤维状β淀粉样蛋白1~42诱导神经元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孕17.0~18.0d SD大鼠皮质神经元,培养7d后加入0(正常对照),0.05,0.5,5mol/L纤维状β淀粉样蛋白1~42,孵育8h建立毒性损伤模型,采用生化方法检测神经元细胞培养上清中的Calcein释放,分别用免疫荧光双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淀粉样前体蛋白和Fe65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加入不同浓度纤维状β淀粉样蛋白1~42诱导损伤8h后,神经元培养上清中Calcein释放增加(P<0.05或P<0.01),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方法分别检测到淀粉样前体蛋白和Fe65的表达及共定位增加。说明纤维状β淀粉样蛋白1~42可诱导原代培养皮质神经元的毒性损伤,淀粉样前体蛋白-Fe65信号通路可能是其损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鼠中度(0.2MPa)侧位液压冲击脑损伤时大脑皮质立即早期基因c-fos和c-jun表达产物Fos蛋白和Jun蛋白的变化规律。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物、手术对照组和损伤组。损伤组动物均给以0.2MPa液压冲击脑损伤,按冲击后处死时间不同再分为5、15、30、60、120、240、480和720分钟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Fos和Jun蛋白在大脑皮质的表达特点。结果:冲击后30分钟,双侧大脑皮质Fos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冲击后720分钟达高峰。Fos阳性细胞面积在冲击后120分钟逐渐增大,720分钟达高峰;冲击后60分钟双侧大脑皮质Jun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冲击后120分钟阳性细胞面积逐渐增大,冲击后720分钟阳性细胞数和面积均达高峰。结论:中度侧位液压冲击脑损伤后Fos蛋白和Jun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临床上有3%~30%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出现以痴呆、精神症状和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神经系统症状。目前,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目的:探讨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损伤的病理损伤机制,及高压氧对迟发性脑损伤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卫生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4-03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进行。取清洁级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80只,单纯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35只,高压氧组35只,后2组又分为染毒后6h、1,3,5,7,14,21d7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方法:①模型组:将大鼠放入染毒罐中熏吸入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气体60min,一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保持在2500×10-6,制备急性CO中毒动物模型。②高压氧组:同模型组造模,染毒后3h开始行高压氧治疗,压力0.2MPa,氧的体积分数保持在0.90以上熏整个过程共115min,染毒后前3d2次/d,之后1次/d,每周休息1d。③正常对照组不干预。主要观察指标:①采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大鼠染毒后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的特点。②通过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等方法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观察急性各组大鼠脑神经元凋亡的发生情况。结果:造模后大鼠死亡率约为10%。①模型组大鼠脑内发生广泛的病理损伤,脑皮质、海马、纹状体和小脑等部位神经元出现变性坏死,其中大脑皮质、海马等部位损伤较重。苏木精-伊红、TUNEL染色和电镜观察表明大鼠海马神经元发生凋亡,凋亡神经元从染毒后第3天开始显著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穴P<0.01雪,以后逐渐减少。②高压氧组:与模型组相比,脑内神经元变性坏死明显减轻,各时间点大鼠海马区损伤均轻于模型组;凋亡神经元数目减少,尤以中毒后5和7d明显(P<0.01)。高压氧促进模型大鼠海马区Bcl-2蛋白表达熏尤以CO暴露后3,5d明显(P<0.01)。结论:①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出现广泛的迟发性神经元损伤,表现为迟发的神经元坏死和凋亡。②高压氧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变性坏死神经元熏促进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熏从而抑制神经元坏死和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将112只新生7 d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以及HIBD后3、8、24 h以及3、6和14 d组,每组16只.其中8只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病变侧脑皮质caspase1 mRNA的表达情况;另外8只进行脑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假手术对照组中有少量caspase-1 mRNA表达,HIBD 24 h组其表达水平开始增加(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P<0.01),6 d达高峰(与其余各组比较P均<0.01),14 d时其表达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HIBD后24 h~6 d神经元大量变性、坏死、丢失,同时胶质细胞显著增生.结论 HIBD后caspase-1 mRNA的表达增加,其变化规律与光镜观察到的脑损伤进展时间完全吻合,提示caspase-1可能参与了新生鼠HIBD的病理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8.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是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合成的关键因素,由于NO在体内易与氧和血红蛋白等物质结合而迅速失活,不易准确定量测定。因此,测定NOS活性是深入研究NO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目的:研究脑内不同类型NOS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5-05/12在山东省脑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8只,清洁级,体质量220~260g,由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组,假手术组4只,脑缺血组24只。脑缺血组又分为缺血1h再灌注6h,12h,1d,3d,7d,14d6个时间点,其中每个时间点4只。方法:应用线栓法经左侧颈外-内动脉插线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脑内不同类型NOS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甲苯胺蓝染色的两组神经细胞;②脑缺血组大鼠脑内神经元型NOS(neuronalNOS,nNOS)、内皮型NOS(endothelial NOS,eNOS)和诱导型NOS(inducible NOS,iNOS)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和分布。结果:①脑缺血组损伤区神经细胞出现核固缩、细胞碎片等,各时间点间细胞差异无显著性。②再灌注后6h脑内神经细胞即出现nNOS,eNOS和iNOS表达,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脑组织神经元细胞不同类型NOS表达的区域一致,主要在皮质和纹状体区。脑内nNOS和iNOS于再灌注12h~7d保持较高的表达水平,而eNOS于再灌注6h~3d保持较高水平,持续时间短,升高和降低时间均早于nNOS和iNOS;但3种NOS均于再灌注1d到达表达高峰。3种NOS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的表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NOS高表达时间较早,持续时间短,而nNOS和iNOS高表达时间稍迟,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9.
缺氧与复氧对脑动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Ⅲ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用原代培养的脑动脉内皮细胞(CAEC)进行缺氧、复氧,观察一氧化氮合酶Ⅲ(NOSⅢ)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缺氧、复氧影响NO生成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原代培养的CAEC进行缺氧1h,复氧2、6、12和24h,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NOSⅢ 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①CAEC缺氧1h,NOSⅢ mRNA和蛋白质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②缺氧1h后复氧2、6和12h,NOSⅢ mRNA和蛋白质表达下调,其中复氧6h,其表达降至最低,24h后表达恢复至正常。结论:缺氧引起脑动脉内皮细胞NOSⅢ基因表达上调,而复氧使其表达明显下调。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肢端缺血预处理(LIP)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后炎症反应及海马区神经元细胞的影响,探讨LIP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36只SD大鼠,实验组(LIP组)15只、缺血组15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和缺血组设立5个时间点:6h、12h、24h、48h和72h,每点3只.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及LIP法建立脑缺血耐受模型,观察并计算每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脑组织形态学与组织学改变、炎性细胞计数以及神经元密度的变化.[结果]缺血组和实验组在各时间点的NSS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脑组织学病理改变程度明显轻于缺血组;在24h、48 h和72h时间点,实验组炎性细胞计数明显少于缺血组,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细胞明显多于缺血组,且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IP诱导脑缺血耐受,可以减轻脑部炎症反应和延迟海马区神经元死亡,从而减轻缺血后脑组织损伤,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